1990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南社风云和诗人之梦
  ——观电视剧《柳亚子》有感
  姚锡佩
在柳亚子先生诞辰103周年之际,看到一部富有特色的电视传记片《柳亚子》,感触颇多。这部由慕彦夫编剧、徐耿导演、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以去矫饰的简洁、真诚、清新的格调而引起观众的注目。
《柳亚子》可谓简约却又不失深刻。它截取柳亚子先生青年时代(1909—1917)创建南社的历史片断,突现“南社风云”和“诗人之梦”,组成发人深思的上、下篇。统贯全剧的则是柳亚子老人和他写自1936—1938年的著名回忆录《我和南社的关系》,形成结构上两个不同的时空:沉思的老年柳亚子和矜躁的青年柳亚子时而交替出现,有时竟擦肩而过,交合处两者或颔首神会,或茫然失之交臂。这种强烈的时空反差,产生了深沉的历史回顾,令观众也不时涌现“神会”和“失察”的感悟。
传记片贵在求真。电视剧《柳亚子》历史地再现了南社这个爱国知识分子文学团体及其创始人的革命性和弱点,又未流于一般化的表现,提供了别有意义的形象的思索。它的上篇名为“南社风云”,在以多变的写意手法描绘南社掀起的“以诗言志招国魂”,“抗北庭兴我中华”的革命风云的同时,又串演了南社三次雅集种下的内部嫌隙,以生动的史实反映了这个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常有的争争闹闹、忽亲忽疏的风云变幻:有的是论诗的不同观点,有的乃工作态度、方法和思想上的差异,有的更是狂放书生间的口舌相讥。三个创始人的个性尤为鲜明:柳亚子敢哭敢笑敢怒骂,陈巢南宽仁谦让,高天梅倔傲狷急,优缺点互为依存。所以,剧中引述柳亚子老人发自肺腑的一番总结道:“有许多人把南社评价过高,夸张它对于革命的功绩。我以为,讲南社的历史,倒有一部分是‘内讧’的历史。而且也并不一定和思想斗争有关,甚而至于只是些个人意见的争执罢了。”这些话出自一个苦心创建、发展南社,又颇执著个人意见的名士之口,委实难能可贵。平实的语言倒使人悟出世上众多纷争,常爆发于彼时彼地的个人意见和态度,当事人或治史者若不细察,妄加夸大,就很有可能形成历史的偏见甚至冤案。
不过,柳亚子先生当时的总结乃针对南社中人过高地评价了自身,若世人以先生的自省而贬低或抹杀南社的历史功绩,则又失之公允。尽管南社创始人和社员有各自的书生弱点和思想局限,但大部分人都对南社和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辛亥革命时,南社被誉为“同盟会的宣传部”,社员已增至300余人,可谓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团体,影响波及政坛和文坛,社友遍达海内外,他们不仅是以诗文鼓吹革命的宣传家,而且不少人是革命的实干家。剧中实写了三个南社代表人物,即愤世嫉俗的情僧苏曼殊,军功赫赫的沪军都督陈英士,以及女子北伐队长张佚凡。又综合了周实烈士及其他南社社员的素材,塑造了典型人物周少夫、幼夫兄弟,他俩投笔从戎时的一曲《决绝歌》,即周实烈士所作,其词如雷之奋,如电之掣,如机之断,如帛之裂,由此可领略到当年南社社友义无反顾参加辛亥革命的壮烈情怀和他们提倡的慨当以慷的诗歌特色。
然而,“信有人间决绝难”,在革命的低潮中,南社分化了。电视剧的下篇“诗人之梦”,充满了绝望和悲愤的呼号:“中华民族你的出路在何方?”流淌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若痴若狂的消极悲观情绪,这股时代风对今人是陌生的,却又耐人寻思。人们在“决绝难”的反复咏叹中,更能体会到柳亚子执著的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可贵。愤懑的亚子虽也曾因革命的沦丧而几番狂饮,痛哭流涕,但他决不肯绝望于祖国和自己,也不愿和开倒车的朋友厮混。他的退社和要求社内事务实行集权制,都是为了使一盘散沙的南社追随时代进步。
在柳亚子的努力下,新南社终于汇入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柳亚子也找到了共产党人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成就了诗人梦想的共和国。然而,“决绝难”这一永恒的主题,对柳亚子、共产党人和所有的中国人来说,仍未消失,这便是这部电视剧意义之所在,也是这部作品最为激奋人心之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存在》〔电视专题片〕
编导:周军摄制:山西电视台
《存在》是一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的电视专题片,该片将丁村遗址、五台古刹、大同云岗、壶口瀑布、平遥古城、“西厢”遗迹等山西省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悉数囊括其中,并力图透过对这种古老文化的浏览,揭示出隐藏其内的“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黄土地上的历史和现实,是人们无法选择的一种存在,无视这种存在,希冀在白茫茫大地重构一种全新的文化,是荒唐可笑的。只有正视它、认识它、改造它,从这片黄土地上起飞翱翔,才能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电视片的这种思考,是意味深长的。
该片艺术手法有别于一般风光片、纪录片,它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段,将形象的画面语言同富有哲理的解说词融于一体,并充分挖掘电视表现手段,使一些“死资料”生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宜)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黄河谣》〔电影〕
编剧:芦苇、朱晓平导演:滕文骥
摄制:西安电影制片厂
黄河故道,驼铃隐隐,袅袅飘来的“花儿”中,穷脚户当归悠悠走近,又缓缓远去。这个黄河边上的赶脚人,终年走在无尽的枯蓬沙蒿、重复的山崖沟壑中,走在一个又一个贫穷、单调的日子里。与红花姑娘憨直、欢畅的恋情,与柳兰苦涩、短暂的温馨,和对土匪黑骨头几十年的抗争,构成了他在黄河故道上跋涉的一生。
这是一个爱与恨、生与死的传统故事,创作者也以传统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其情节曲折、节奏流畅、结构完整,构成了富于感染力和观赏性的艺术效果。但影片并未止于此,在这个好看的故事后面,它包蕴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内容。
当归,一个敢笑也敢哭,敢爱也敢恨的血性男儿,一生背负贫穷和恶势力的欺压,但他没有垂下扬着的头,也从未停下追求的脚,一如他所生活的“九十九道弯”的黄河上,总有“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扳”那样。影片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当归艰辛坎坷的一生,它在对情节的粗线条勾勒中,通过雄浑苍凉的氛围渲染,富于坚韧气质和历史沧桑感的意境营造,达到了一种银幕影像的整体象征,让人分明感到在这一形象身上寓含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对这种命运百折不回地抗争的民族精神。
                        (向)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文学评论》第4期在《卷首语》中提出新的编辑方针,并发表文艺同人民的联系、西方文学观念批判和中国文学研究等较有分量的文章。
                        (文)
△电视报告文学《真情冶炼的春天》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形象地昭示了雷锋式好战士张子祥甘愿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品质。
                        (君)
△何开四著《碧海掣鲸录——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最近由成都出版社出版。
                        (边)
△康殷的《古文字形发微》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康氏继《文字源流浅说》、《说文部首诠释》、《古文字学新说》后又一研究文字之作。
                        (边)
△周申明、杨振喜的《孙犁评传》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评介了孙犁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成就。
                        (亚)
△《当代》、《昆仑》、《小说月报》和海军政治部文化部最近在京联合召开海军业余作者陆颖墨作品讨论会,与会者就作者的《白色潮汐》、《寻找我的海魂衫》等中短篇小说进行了讨论。
                        (文)
△文化艺术出版社和浙江作协近期在杭州联合召开长篇小说《荒烟》讨论会。
沈贻伟的《荒烟》以三代大西北拓荒者的不同际遇,尤其是六十年代初奔赴新疆的一群上海知青,在改革时代冲击下的特殊感情经历与生活感受为内容,集中描写了一组性格迥异、形象丰满的人物。
                        (丁)
△《长城》编辑部和承德地区文联最近在承德联合召开何申作品讨论会。何申是塞北青年作家,近年来发表了《乡镇干部》、《孔家巷闲话》、《国粹》等十多篇较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到会的北京、河北等地的作家、评论家对何申农村题材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创作的得失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