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
今年5月,北京二中高一(3)班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
参加这次活动的84位少年儿童来自世界各地57个国家,梁帆是唯一的中国孩子。
活动开始后,梁帆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高高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她兴奋地跑过去一面一面地看着、寻找着……“奇怪!怎么没有中国国旗?”她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萝西,急切而礼貌地说道:“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听了她的话,70多岁的萝西,目光中流露出诧异的光芒。“Yes,of
 cause(当然)!”慈祥的萝西抚摩着梁帆的长发,笑着说:“我非常理解你。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我们没能及时找到中国国旗。”
就餐时,梁帆看到餐桌上的粉桌布,便向一起就餐的美国教师史蒂夫再一次提起国旗的事:如果找不到中国国旗,我就把这粉桌布染成红色的,做一面中国国旗。史蒂夫从这番谈话中看到了中国孩子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按计划,活动结束时,将出版有关活动内容的一盘录像带和一本书。梁帆在录像组参加活动时,发现录制在素材带上的各国国旗全景画面中,没有中国国旗。她请求不要选用这幅画面,要选用挂起中国国旗以后录制的画面。因为她想到:要让人们知道,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中国的儿童。
活动组委会很尊重梁帆的意见,几经周折,中国国旗终于飘扬在美丽的诺维克上空。梁帆望着鲜红的五星红旗笑了。人们称赞她是“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
                (7月17日《中国教育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
中国素以典籍丰富闻名于世,两千年中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四次大发现了。
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发现。鲁恭王刘余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都是汉以前用篆文写就的,被称为“古文经”。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西晋初年汲冢竹书的发现。在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中得竹书数十车。晋武帝命荀勖次编辑为《中经》,因其是在汲郡墓冢中挖掘出的,史称《汲冢竹书》。汲冢书除经(《周易》)、史(《竹书纪年》)、卜筮书外,还有辞典类的《事名》、画赞属的《图诗》等。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文字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历史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
1899年敦煌宝藏的发现。敦煌宝藏原藏敦煌石室密洞中,藏书总数达2万余卷,大部分是佛经、道经,还有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图经、方志、医书、历书等,涉及范围极广。这些藏书是研究我国近二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
            (7月17日《农民日报》汪筱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草船借箭 实为孙权
从史书资料中得知:三国时真正用船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吴主孙权。
据史料记载,当年借箭确有其事,但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后的建安18年(公元213年),其主人是吴主孙权,乘坐的船是战舰而非草船。《三国志·吴书》载:“18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魏略》载:“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经过艺术加工,把“草船借箭”的功劳记在诸葛亮的帐上,使这一讹传流传至今。
         (1990年第7期《解放军生活》熊简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旗漫谈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上面往往带有这个国家民族历史和习惯爱好的鲜明印记。
国旗颜色和图案的选择及使用,常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反映出一些国家的共同宗教信仰和好尚。如红、白、黑三色为阿拉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颜色,故称“泛阿拉伯色”。其中红色象征革命、祖国、未来,白色象征革命的原则和纯洁,黑色表示黑暗年代、反动统治和战场。
红、黄、绿三色是西非一些国家人民喜爱的颜色,被称为“泛非颜色”。
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被称为“斯拉夫颜色”。如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一些欧洲国家国旗均包含这三种颜色。
新月是穆斯林国家的象征。巴基斯坦、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土耳其、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等国国旗上均有新月图案,反映他们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丹麦王国的国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旗之一。关于它的传说可以远溯至1219年。
从国旗使用颜色的种数看,又可分为单色、双色、三色及多色旗。单色旗,如利比亚的绿旗。利比亚是穆斯林国家。绿色是伊斯兰教信奉者所热爱的颜色,它被看成是革命的象征和吉祥胜利的颜色。双色旗,如波兰、摩纳哥、印度尼西亚的红、白色条旗。
       (1990年第7期《百科知识》曹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垃圾包围城市”势态加剧
据有关材料披露,我国近年城市生活垃圾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在递增,1989年已达到12660万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以煤灰和渣土为主的无机物高于有机物,而目前我国只有垃圾堆肥厂30多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厂)29座,仅对极少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了技术处理,大多数城市的绝大部分垃圾和粪便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填埋方式。现在许多城市郊区的坑、沟已被填满,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加上农民现在又不愿使用堆肥,造成大量垃圾无处消纳,于是只好在郊区到处露天堆放,形成了垃圾围城的局面。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我国国情,采取以卫生填埋、高温堆肥为主,以分类回收利用为辅和特殊垃圾专门回收、集中焚烧的方针,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7月12日《中国城市导报》张尧官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外巧用垃圾趣闻
垃圾公园: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垃圾公园。园内所有的游乐设备都是利用垃圾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建这座垃圾公园,是告诫人们,垃圾并不是废料,它是可以被很好利用的。
垃圾纪念碑:意大利菲腊奥市有一座垃圾纪念碑。该地是一个旅游区,游客把大量饮料空瓶、废盒随手丢于此地,为了保护秀丽景色,特建此碑。碑文写上:“请保护大自然。这里展出的所有废物,皆捞自海中”。
垃圾博物馆:美国新泽西州建了一座垃圾博物馆。展览告诉参观者,垃圾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如何想方设法减少垃圾。
垃圾墙:芬兰科学家把炉渣、麦秆、破布、硬纸等废物捣碎混合,经高温、高压制成了一种筑墙的材料。试验表明,这种材料筑起的“垃圾墙”,十分坚固,不怕酸碱腐蚀。
垃圾电影院:英国新建了一座垃圾电影院。该院银幕是由3.8万块废布拼凑成的,2800个座椅是由4.5万根废钢筋和5000公斤水泥浇注的。
            (7月14日《北京晚报》罗玉山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美人鱼”铜像又险遭断头之厄
最近,丹麦的著名文物——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被人在脖子上锯下了一道长18厘米的裂口,约锯断了铜像脖子的1/3。
美人鱼铜像自1914年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苦命儿。1964年,美人鱼的头被人偷偷斩去,使得她身首异处。无奈只好按照原型重新铸造了一颗新头给她安上。过了20年,美人鱼的一条手臂又被无赖之徒砍断。美人鱼除了遭砍头断臂的严重灾难外,被文化艺术的摧残者向身上浇注涂料,毁容污身更是司空见惯。
              (7月6日《青年参考》殷森 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香港移民公司”的骗局
据广东《共鸣》月刊报道:目前香港专为内地人办的“移民顾问公司”有二三十家,其中不少是专门兜售伪造护照,一般索价高达十多万港元。这些伪造证件包括:中国护照、出港双程通行证、外国护照及出入境印鉴等。根据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的统计,仅一九八九年持伪证企图入境被扣留的内地旅客就达一千一百八十三人。
据调查,这些“移民公司”规模甚小。他们利用大陆的“出国热”向大陆居民出售伪造护照签证。这些假护照给大陆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和种种困惑。比如:大陆数以千计的人想通过购买汤加居留证及护照移民海外,或到英联邦成员国就业、经商,但到了那里后不被这些国家承认。有一广东人和一福建人花三万五千美元买了汤加护照,到汤加后发现那里比海南岛还要落后。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铁锅 能接收卫星节目
日本有人用中国铁锅代替卫星接收天线装置,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接收图像十分清晰,如同用索尼天线接收。
实验人员认为,从理论上说,中国铁锅代替卫星接收装置是可能的。其原理如同放大镜把光束集中起来一样。只要有这种能够反射电波的装置,并在反射焦点上放一个转换器就可以了。
研究人员购置了大、中、小不同口径的铁锅作为实验用的材料,通过反复调整、实验,把转换器放在铁锅球(铁锅如同球的一个切面)的中心至铁锅球面即锅底中心一半位置上,结果卫星转播的图像可以达到完全清晰程度。与索尼天线相比毫不逊色。
通过实验,他们认为用三脚架固定的转换器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同时认为使用的中国铁锅并不是越大越清晰,铁锅大有时倒会使图像模糊。
      (7月9日《上海译报》许三德文 陆惟鑫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球上的冷热颠倒之处
冬热夏冷的怪地方我国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有一个夏冷冬热的怪地方。这是一条长十五公里的“地温异常带”。炎夏,只要在“地温异常带”的裂隙口六至七米远处站上一两分钟,就会感到寒气透骨。入秋后,地温又节节上升,至隆冬寒风刺骨时,那里却热气腾腾,地上绿草如茵。目前这个“地温异常带”之谜尚未揭开。
无独有偶,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个叫“冰冰背”的地方。每年阳春三月,太行山花盛开时,冰冰背却开始结冰了。冰期最盛时,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腊月,唯独冰冰背没有积雪,而且热气如蒸。
赤道冻死人 那是一九○八年二月,艾格恩·冯·基尔弗休坦因男爵领导下的一支四十人探险队,攀登中非卢旺达境内的比仑加连峰的卡里率比山峰。中午,在赤道线的山顶上,他们经受着强烈的太阳光的照射,同时又被寒冷的气温侵袭。下午六点钟以后,猛烈地刮起了像北极那样的寒风,探险队员二十人先后在强光下冻死。成为世界气象史的一大奇闻。
            (一九九○年第四期《地球》曾强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吗?
西方有种种关于艾滋病起源于非洲的说法。首先是哈佛大学的埃塞克斯教授,他推断艾滋病毒是由“非洲绿猴”传染给人的。
西德电影制作者们在作了详尽的调查后发现,猴子传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西德的哈斯曼教授说,迄今在动物身上发现的所有病毒,都不同于人类所患的艾滋病毒。甚至“绿猴传染”论的提出者埃塞克斯本人最终也不得不承认:绿猴身上的病毒与艾滋病毒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病毒。
另一些持艾滋病起源于非洲论点的人认为,非洲一些俾格米(即侏儒人)部族早就患上了艾滋病,他们乘飞机去欧洲或美国旅行时,就把艾滋病带到了那里。
一家法国电视小组配合一批科学家到了中非共和国,对俾格米人进行了多次抽血化验,并对夜总会、歌舞厅之类的场所进行了检查,结果证明没有一个俾格米人带有艾滋病病毒。
那么,艾滋病毒究竟起源何处呢?西德电影制作者综合了以下几种说法。
东柏林一位叫席加尔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人们将一种可致动物于死命的维斯纳病毒与白血病毒混合后产生了艾滋病毒,然后在一些人(特别是犯人)身上作实验,这些人当时虽无异常反应,只是偶然反应出类似感冒的症状,但他们成了病毒携带者,将艾滋病传染开来。
一些科学家不同意上述说法,认为艾滋病毒的产生是基因工程或微生物工程方面屡屡事故的结果。
       (1990年第13期《世界知识》严寒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八千里路云追月
四川省23岁的熊骥7月16日上午9时到达天安门金水桥上,从而完成了“云南边境——北京八千里亚运长跑”的志愿。他是4月4日上午从中缅交界的瑞丽八十一号国界界桩踏上征途的,历时103天。跟随陪伴他的只有亚运精神和一只背包。
(7月19日《中国体育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