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玉器时代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牟永抗和该所特约研究员吴汝祚等人6月底完成的一项研究证明,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并认为这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玉器时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赖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大量玉器发现。1986年夏,牟永抗等人在著名的余杭县反山良渚文化大型墓地11座墓葬中发掘出1200余件随葬品,其中琮、钺、璧等玉器占90%以上,还发现了玉雕的神人兽面像,龙首纹玉牌。继而,1987年又发掘了瑶山祭坛,出土玉器700余件。
牟永抗说,玉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是玉器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华民族形成爱玉的民族心理亦根植于此。玉作为非实用性的生产工具和专用玉质礼仪制品,标志着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的开始,象征着持有者的特殊权力和身份,它脱胎于不成文的习惯法,这正说明了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玉器最早出现于七八千年之前,而玉器时代则大约距今5000—3500年间。玉的分布范围北起燕山,西及陕西和长江中流地区,东到泰山周围的大汶口文化,南到广东,形成了一个新月形玉器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恰恰是以后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哲学盛行的地区。
牟永抗还向记者透露:在良渚文化遗址群内,他们已发现了规模和内涵都更为宏伟的中心遗址,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五千年前营造的土建工程。这一中心遗址的发掘将可能为玉器时代这一论点提供更多的佐证。
           (7月4日《光明日报》叶辉 李红燕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上海高校学生密切关注浦东开发
近来,“浦东热”在上海的大学校园中兴起。在华师大、复旦、同济等高校里,以浦东为题的讲座、研讨会连连不断。华师大5月举办了“爱我中华,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文化宣传月,复旦大学6月份开始了“浦东巡礼”等系列活动。
各高校注重立足本行,为开发浦东做实事。华师大根据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实际需要,主动安排了十几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义务到浦东从事信息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复旦大学5月与川沙县联系,到电力公司、煤气公司义务劳动,并准备在那里建立实践基地。同济等高校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组织人力对浦东产业的结构,交通现状,城市建设等进行专门课题研究。
在高校“浦东热”中,大学生表现得更趋理性和现实,复旦大学团委李骥说:如果这只是“一窝蜂”和“一时热”,对于浦东开发只会有害无利,我们组织同学去实地考察,就是要同学能从现实的角度了解浦东,要看到浦东开发光辉的前景,也要了解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艰苦的奋斗。
               (6月29日《青年报》胡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当代“点石成金”术
古往今来,人们都幻想能“点石成金”。如今,“点石成金”已由幻想变成现实。
科学家是利用物质的核种变换技术制造黄金的。它的原理是:当用高能的γ—射线照射某种物质时,这种物质的原子核便会失去1—2个中子,使其变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上一个序号元素物质。
水银的元素序号是80(即有80个中子),而金的元素序号是79(即有79个中子)。当用γ—射线照射水银时,水银因失去一个中子而变成黄金;在失去2个中子时水银则变成白金(铂,元素序号为78)。松本高明等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将1.34吨水银放在特制容器池中,经5000万电子伏的γ—射线照射70天后,得到了74公斤的黄金和180公斤的白金。
目前,以这种方法生产1克黄金要耗费1500美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一定能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大量生产出人造黄金来。
          (6月28日《南方日报》唐龙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应尽快进入海洋开发时代
科学家们预测,21世纪将是“海洋世界”。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的10年间,世界上将会出现海洋事业发展的高潮。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陆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成为一项重要国策。到2000年,东部沿海的人口将达到5亿,而海洋可以向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海洋。
科学家们提出,发展海洋高技术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产业,而是多学科、多领域,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技术群体。因此,专家们希望我国的高技术计划项目也应适当向海洋高技术延伸。
谈到投资和开发,有些专家指出,在开发海洋资源这场国际竞争中,我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比财力、比设备,只能比思路、比技术,不能限于模仿和跟踪,而应着重于进行开创性的研究。
                 (7月3日《中国科学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宁津县为党员过政治生日
到今年6月底,山东省宁津县各基层党支部,已为全县1820多名党员过了政治生日,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些基层党支部掌握每个党员的入党时间,届时召开支部全体党员座谈会,吸收要求入党的同志参加。会上,党支部书记首先代表全体党员向过政治生日的党员表示祝贺,赠送党刊、政治理论学习材料等;组织委员宣读该同志的入党志愿或入党誓词;党员本人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思想情况和今后的打算;与会党员分别赠言;最后,由支部书记对过生日的党员提出希望和要求。
                (6月27日《信息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广州试行律师责任赔偿制
广州市制定《律师工作过错责任有限赔偿办法(试行)》条例,从今年五月起,在全市律师中全面试行律师工作过错责任制。
条例规定,律师在办理各类案件中,由于承办律师工作过错而超过诉讼时效,造成当事人丧失诉讼权利;接受当事人委托后,由于承办律师工作过错没有实施代理行为;承办律师超越代理权限,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以及因承办律师工作严重失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律师除退回律师收费外,要赔偿委托人直接经济损失的百分之十,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一千元。
承办律师与对方恶意串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内容严重违法的民事行为进行见证造成损失;泄露委托人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造成委托人的名誉或经济损失后果严重;遗失当事人提供的原始证据,并因此使法院无法认定对委托人有利事实而造成损失的,除退回律师收费外,赔偿委托人直接经济损失的百分之二十,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人民币二千元。
             (六月二十八日《改革时报》辛专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宋初四大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藏书与讲学之所,始于唐朝,宋代尤盛。宋初著名书院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最早为唐代李渤兄弟隐居读书之处,因他们养白鹿其间,又建筑台榭,遂名之为白鹿洞。南唐时在此建立学馆,以李善道为洞主(主持人),教授生徒,称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庠。
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故名。原为唐朝刺史齐映在石鼓山侧修建的合江亭。后唐人李宽在此筑屋读书。宋太宗年间李士真在此建立书院,招徒讲学。
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当时属应天府治,因而得名。原为五代名儒戚同文的旧居。宋真宗年间,曹诚在戚氏旧居建筑学舍150间,藏书数千卷,捐给政府。朝廷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现在湖南大学院内。宋太祖开宝年间潭州郡守朱洞创立。宋真宗时郡守李允重修书院,扩大规模,并得到钦赐院额和经书。南宋孝宗时潭州守朱熹仿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充实了教学内容。           (6月9日《中国教育报》罗燕林文 刘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名人健忘趣闻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有次到税务局纳税,税吏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竟张口结舌,半天答不出来。幸亏他成了名,旁边有人认得他,代他回答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次乘火车,车上开始查票了。马克·吐温翻遍了所有的口袋,怎么也找不到车票。后来,列车员认出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便说:“……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也没有什么关系,并不碍事”。“怎么不碍事!我非得找到这该死的东西不可!不然我怎么知道我要上哪儿去呢?”马克·吐温说。
意大利有个画家叫文显氏,自己记性不好,因此,无论到什么地方,都随身带笔记本,遇事就随手记上。即使如此,有许多事情也常常忘记。因为有时连笔记本也会忘记放在什么地方。
英国有位诗人史高脱,其健忘程度真可与文显氏媲美。他平生写过许多好诗,可是连他自己最得意的名作,也记不起是自己写的,还以为是拜伦的作品呢。        (1990年第3期《知识窗》雷克昌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动物“服务员”餐厅
在智利圣地亚哥市,有一家闻名遐迩的动物“服务员”餐厅。餐厅里除了收款员和厨师是人以外,其余“服务员”都是训练有素的动物。
顾客一进门,门旁两只鹦鹉立刻热情地用英语、法语向顾客打招呼问好。接着,一只金毛猴殷勤地将客人的衣帽放进存衣室。待顾客就座后,一只哈巴狗立即迎上来,嘴里叼着菜单请顾客点菜。稍等片刻,两只长毛猴便端上顾客点买的美味佳肴。顾客用餐完毕,金毛猴就会送还顾客的衣帽并端盘收费。
动物“服务员”餐厅自开办以来,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收入相当可观。
              (7月1日《解放军报》张菊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苏联学者魏尼克提出——
时间内涵新说
时间是永无始终的长流。它具有什么性质?有着怎样的外延和内涵?
近来,在探索时间内在本质的奥秘方面,苏联学者魏尼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时间物质”和“时间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属于时间物质,都具有时间的连续性;时间物质也像电子辐射、电磁波一样,不停地放射着一种称为“克罗农”的时间粒子,它能起信息载体的作用。因此,世界上出现过的一切物体,都能以时间辐射的形式留下自己的痕迹。魏尼克推想,生活中的鸽子、猫、狗等动物,它们能从远处找回自己的家门,可能就是这些动物本身具有感受时间辐射的感官的缘故。
如果魏尼克的“时间物质”说得到证实,那么人们将可以通过追踪时间信息留下的痕迹,掌握古今中外一切人与事物的秘密。
 (6月13日《青年知识报》许泊天文、梁伟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外国未婚女子标志
法国的一个地区,公开寻找对象的少女,通常是带一把紫色的雨伞,这样,欲求偶的小伙子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尼加拉瓜的土族姑娘,如果在鬓发的左右两旁结上小花球,那就表示她正待字闺中。
刚果的旁德族姑娘,如果把头发梳成一根根向上竖起的短辫子,中间空出一道“小壕沟”,那是她未婚的标志。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某女若在某男面前把自己的长发打上一个结,则表示“我已经爱上你了”。
希腊的马其顿,如果姑娘穿上紫色的紧身上衣,那就表明她未婚。
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姑娘们如果把一朵鲜花别在左耳上,那是表明她正在寻找对象。如果放在右耳,则表明她已有了意中人或已出嫁。
在荷兰,当某家“有女初长成”时,这家人便会把一盆玫瑰花放在少女卧室的窗台上。        
      (七月二日《中国人口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吃瓜等级制与西瓜文化
在古代,切瓜、吃瓜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记载:
为天子削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用细葛布覆盖;
为诸侯国君主削瓜,中剖为二,再横切为四,用粗葛布覆盖;
为大夫切瓜,亦如君主,但不用葛巾;
为士人切瓜,横断为两半,去掉瓜蒂;
庶人食瓜,只去掉瓜蒂,啃着吃。
从去蒂而不去皮看,这里讲的是甜瓜,而非西瓜。
清朝皇宫里的西瓜切法十分讲究,与这一古老礼制是一脉相承的。御膳房切瓜,先切掉瓜的两头,瓜呈鼓状。再用特制的铜制长筒插进瓜心,取出瓜瓤。然后,切成片,去掉子,码放在瓜碟里呈进。后妃进食时,既不见瓜皮,也不见瓜子。
清代的百姓切瓜,有些是很讲究的。或如“莲瓣”,或如“驼峰”。(《燕京岁时记》)这种古老风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已不多见了。可是,老北京人卖瓜,仍多将样品瓜切成莲花状,展示在瓜堆上。
切瓜有讲究,吃瓜则更考究了。有冷吃,有熟吃,有专吃瓜瓤的,也有专吃瓜皮的。
在美国,有西瓜节。节日期间,要比赛瓜的大小优劣,还要比赛吃瓜、滚瓜的技艺,选拔西瓜皇后。
在中国,古无瓜节,但瓜熟之时恰逢一年一度的女儿节(七夕乞巧),有雕瓜比巧的风俗。在盂兰盆节,有放西瓜灯的风俗,即将半个西瓜挖空,插上明烛放入河湖中漂流。近年来,为展现西瓜文化,北京郊区瓜农举办的西瓜节十分热闹,上了荧屏,影响及于各地。
从周天子的切瓜之仪,到北京西瓜节的出现,历时3000余年。西瓜文化源远流长,其未来将更有发展。  (7月4日《中国旅游报》郭伯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上级来视察
(7月5日《讽刺与幽默》曹昌光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