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泻湖明珠”——阿比让
杨汝生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在阿比让布埃港机场下飞机,沿宽广的德斯坦大道乘车前往市区,一登上戴高乐大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赫然在目,有人竟怀疑自己上错了飞机,来到欧美的某个城市。现代化建筑与非洲自然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使阿比让具有迷人的风采,它确是科特迪瓦人的骄傲。
阿比让的风光绮丽,早已闻名遐迩。人们送它许多雅号,有“西非小巴黎”、“小曼哈顿”、“水上芙蓉”、“泻湖明珠”。它的名字,据说是因某种阴错阳差造成的:最早的欧洲殖民者在此登陆后,遇见一位当地农夫,头顶一捆新砍的树枝。来者向他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农夫以为问他头上顶的什么,于是回答“阿比—让”,原来在埃布里语中,“阿比”是树枝、树叶的意思,“让”是砍、伐的意思,他是说“我砍的是树枝”。欧洲人自以为听明白了,便将此地称作“阿比让”。
本世纪初,阿比让不过是个人数寥寥的小渔村,附近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只是在1903年修建了通往布基纳法索的铁路,1950年挖通了弗里迪运河并修筑了深水码头后,它才逐步发展起来。1960年独立以后,阿比让的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在70年代,国家经济情况很好,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阿比让的面貌日新月异。现在,城市包括10个大区,人口超过200万,估计到2000年将达400万。1983年3月前,它一直是科特迪瓦的政治、行政和经济首都。后政治首都迁往内地博瓦尼总统的家乡亚穆苏克罗,它便只起经济首都的作用了,但政府各机构和各国驻科使节仍集中此地办公。
登上“象牙旅馆”200米高的顶层,可鸟瞰全城的风光。城市建在泻湖的几个岛上,中间有戴高乐大桥和博瓦尼大桥紧紧相连。高原区是全市的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店铺橱窗琳琅满目,街心花园馥郁芬芳。市政厅矗立在共和国广场中央,去年经修葺,现已面目一新。总统府建在泻湖边上,格调质朴,环境清幽。政府办公大楼连成一片,遮天蔽日,蔚为壮观。附近的保罗二世教堂形似大象,又如教袍,造型奇特,匠心独运。高原区还是许多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办公地,非洲开发银行和非洲航空公司的总部均设在这里。
科科迪区是高级别墅区,人称“绿区”,这里到处郁郁葱葱,花木扶疏,一幢幢造型各异的别墅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该区还是阿比让的“拉丁区”,全国最有名的学校和许多科研机关汇集于此。阿佳美区和特莱什维尔是普通黑人居住区,在那里更能感受到非洲人的生活节奏和情趣。那里有不少大杂院,住着许多不同部族不同国籍的家庭,大家和睦相处,互帮互敬。城北还保留着一大片原始森林,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驱车东行不远,便是一望无际的椰林和漫长细软的沙滩。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阿比让人爱去那里,让习习海风和层层波浪洗去周身的劳顿。
阿比让是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城市。在碧波荡漾的泻湖上,轮机船和独木舟竞渡;在离超级市场不远的地方,新修了一个个黑人传统市场。“象牙旅馆”是洲际5星饭店,馆内外的装饰,保持了黑非洲的艺术特色。在那里既可享受欧美旅馆的舒适,又能吃到非洲的美味佳肴。位于马赛大街一侧的“瓦夫”旅馆,是仿照非洲大蚂蚁山建造的。它的几十幢客房建在水上,远远望去,恰似一座水上村庄(见左图)。
近年来,尽管国家遇到经济困难,阿比让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止:一座座立交桥建成通车,一片片新居民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阿比让还存在一些问题:人口急剧增加,住房仍很紧张;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一些水域遭受污染,急需治理。现任市长莫比奥是个崇尚实际的人,他带领市政府的全体工作人员,正为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梵·高与《加赛医生肖像》
白敏
今年五月十五日,世界著名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加赛医生肖像》以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售出,打破了迄今世界名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终生被人看不起的古怪画家,终于登上了世界画坛的顶峰。
《加赛医生肖像》是一百年前问世的。画中的主人公加赛医生,是与梵·高有过密切交往、与他共同渡过最后的日子并为他送终的人。
梵·高在一八九○年五月二十一日,自法国南部移居巴黎附近的奥维尔。因病魔缠身,他到镇上的医生加赛那里就诊。年逾六十的加赛医生,深得居民的敬重。他勤奋钻研,知识渊博,且医德高尚,因而与病人关系亲密融洽。加之加赛医生喜爱绘画,特别偏爱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于是与梵·高很快结下了友谊。几天后,梵·高萌发了为加赛医生作画的念头,得到医生的欣然赞同。一八九○年六月二日,加赛医生头戴白帽,身着蓝上衣,坐在一张铺着红台布的桌旁,一手扶桌,一手托着下巴,眼睛凝视远方。梵·高站在他的面前,忽而认真地审视,忽而低下头涂画。六月四日,《加赛医生肖像》(见图)问世。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百年后,这幅画竟引起世界的震惊。
梵·高将完成的作品拿给加赛医生看,医生给予热情赞许。他自己也很想保存一幅这样的画,因此请梵·高再画一张送他。梵·高当即应允。两三天后,第二幅《加赛医生肖像》完成,并赠予加赛医生。细看起来,这两幅画有些差别。在第一幅画中,加赛医生面前的桌上摆了两本书,桌上有个插着花的花瓶。在第二幅画中,两本书不见了,花平放桌上。另外,第二幅用色较淡雅。但从整体看,两幅画是相同的。
第二幅画后来为加赛医生及其家人所珍藏。一九四九年,加赛医生的后代把它捐赠给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几年前,巴黎市的另一座艺术殿堂——奥赛博物馆建成,印象派大师的杰作有了专门的陈列场所,《加赛医生肖像》也随同转移过去。因此,尽管第一幅画已被拍卖,变成了私人收藏品,人们还是有机会在奥赛博物馆欣赏到梵·高的这幅佳作。
一八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即第二幅《加赛医生肖像》完成后的第五十天,不幸的事发生了。性格怪僻的梵·高,在奥维尔镇郊外突然开枪自杀。这时,又是加赛医生赶来对他进行抢救和诊治。但终因伤势过重和当时医疗条件的局限,梵·高于七月二十九日凌晨告别人世。加赛医生是少数为梵·高送葬者中的一位,也是他在梵·高的墓前致的悼词。
梵·高是位勤奋、高产的画家,仅在他最后的十年中,就画了近九百幅各类题材的画。从他移居到奥维尔镇到他自杀身亡不过短短的九个星期,他却留给后人七十多幅作品,《加赛医生肖像》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今年的七月二十九日是梵·高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用各种形式纪念这位非凡的艺术大师。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信不信由你”博物馆
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山乡,一位名叫苏托波的动物保护者,开办了一家“信不信由你”博物馆。自去年6月揭幕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每日平均达1000人。
博物馆里有拇指大的蚂蚁、五腿牛、连体羊、野猪与家猪杂交的异种,林林总总,100多类。其中有一头36岁的水牛,来自亚齐,竟有8只脚。
苏托波现已成为当地知名人物,他还创办了一所训兽学校。
                  (肖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苏联人爱喝格瓦斯
夏季的莫斯科,比较凉爽,但在烈日下,也照样汗流浃背,这正是喝格瓦斯的时候。
格瓦斯,是苏联人最爱喝的一种老少皆宜的普通饮料。它含酒精极低,味道有点像啤酒。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许多售货亭和流动饮料车都有出售,只花6戈比就可喝上一杯,有的人喜欢用水壶或别的容器,买几升回去合家饮用。
据苏联朋友讲,格瓦斯能滋补身体。这是经科学分析和多年的经验证明了的。营养学家发现,这种饮料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的人就已熟知格瓦斯的酿制方法。公元989年的文献,第一次记载了这种饮料。那时,基辅公爵瓦拉迪米尔为了一次庆典,决定给人民分发食品、蜂蜜和格瓦斯。
格瓦斯的酿造方法,直至今日无大变化。通过干燥和碾磨发芽的黑麦与大麦制取麦芽,然后用水浸泡、搅和麦芽,并在真空锅里蒸发而浓缩成麦芽汁,再用水冲淡便成格瓦斯。格瓦斯里如添加葡萄干、蜂蜜或其他配料,味道会更鲜美可口。
格瓦斯的配料很多。因配料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品种,已知的就有150多种。例如苏联北方的“赛韦尼”格瓦斯,古时候是用黑麦粉、冰岛衣(一种苔藓)的碎末和黑酸栗的叶制成的。在苏联中部,有的人把荷兰芹或薄荷或姜或别的什么掺进格瓦斯。格瓦斯还被用来做菜肴,大约有50种。
格瓦斯的消费量是可观的。莫斯科每年夏季要喝掉8000万升。如果谁在冬天还想喝格瓦斯,市场上可买不到,就只得在自家厨房里加工酿造了。
                     (吴德融 编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树趣
近些年,美国科学家对树又有了不少有趣的新发现。
△ 美国加州北部的一种美洲杉,是地球上最重的生物,体重可达蓝鲸的六倍。
△ 地球上最高的生物是一种澳洲桉树,其“身高”超过三百英尺,差不多与一幢二十八层的大厦一般高。
△ 地球上最长命的是美洲西部的芒松。据说有一株芒松已四千岁,它诞生时,古埃及人正忙于修建金字塔。
△ 柳树、榆树等三十余种阔叶树在遭害虫侵袭时,会向邻近的同伴“通风报信”,于是,众树一齐向树叶大量分泌使叶子变涩的鞣酸,以令害虫大倒胃口的方法自卫。
△ 不少种树的树干中,寄生着一种叫丁香假单胞菌的细菌。当这种微生物被风送到空气中并升至高空时,竟会像冰晶一样帮助凝结雨滴或雪花。树与这种细菌进行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共生循环”——树为细菌提供栖身之地,而细菌帮助树木获取充分的水分。
△ 地底下,不同树的树根互相缠结,此时往往会发生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恶斗。但如果有一种叫菌根真菌的微生物在场,树根的“纷争”会日趋缓和。只要其中的一株靠近水源、肥土或占有阳光充足的位置,其他树木便可通过联结的树根有福同享。             
       (唐若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追寻消失的“帝国”
管彦忠
当西班牙探险家皮萨罗和他的167名士兵第一次抵达印加帝国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印加文明在许多方面与欧洲大陆一样先进,他们感到神秘和费解。如今在准备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之际,考古学家正重新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追寻消失的印加“帝国”。
有关的考古资料表明,印加帝国处于印第安文明的最后阶段,比人们所了解的更古老、更先进。在玻利维亚高原,发现了一千多年前蒂瓦纳古居民使用的效益显著的灌溉系统。印加人不仅靠军事手段,而且靠灵活的行政措施治国。印加帝国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道路,成千家食品店,联系着1200万人,其管辖面积超过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在秘鲁发掘的一千五百年前的古墓中,有数百件陪葬的金银物品。考古学者对发现的五千年前的种子、布片惊叹不已。印加人在天文学、艺术、工程、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他们的聪明才智可与其他地区的居民同日而语。
学者们指出,印第安文明的起源比印加帝国的发展早四千年。在秘鲁发掘的几十块古代石碑,表现了公元前几个世纪印加人繁荣的文化。古印第安社会留下的建筑说明,当时的印第安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有良好的劳动组织管理。他们以捕鱼为生,食用甘薯、鱼、豆类,与定居高原的农业部落有商业往来。人们还发现了新大陆最古老的仓库:一座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建筑。它有6米高的围墙和上百个用木板做的门。
这些古印第安人来自何处?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早在一万五千年前,亚洲人穿过白令海峡,移民到了新世界。那时的白令海峡还是陆地,后来才被海水淹没。这些人沿冻土带前进,捕猎长满绒毛的猛犸。另一些学者却认为,他们是来自亚洲海岸的渔民,沿着已经消失的地峡南部海岸捕鱼,顺河流向前,一直到了美洲的腹地。当时,白令地峡的南海岸有大量两栖哺乳动物、鱼类和飞禽。在阿拉斯加发现的鱼叉和鱼钩说明,原始的美洲人属海上文化型。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南美洲的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古典文明属同一时期。印加帝国以前的古印第安人建造了23个大型金字塔,有的塔基宽300多米,高度相当于12层楼,周围有许多小金字塔。有的人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古代文明,从一个共同的起源通过陆地和海洋向其他地方传播。另一些人则认为,古代各地的文明是独立地繁荣起来的,它们具有类似的特点应归因于人类的自然倾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