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公生明 廉生威
——读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
张锲
“假如你感到自己崇高,你眼前看到的一定是渺小;假如你感到自己渺小,你的眼前一定看见了崇高。”读完这部长达26万字的报告文学,我的眼前耸立着一个崇高而又朴实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卑微,激动和自惭的泪水不停地涌出眼眶,冲洗着面颊,冲洗着胸膛,冲洗着心灵。
在全国2300多个县中,河北省的无极县是一个较少有人了解的小县,它的第28位中共县委书记刘日,也不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在无极县那块古老、贫瘠、充满困难、也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地工作着、战斗着,和普通百姓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他病了,住进了省城的医院,成群结队的农民,自发地推着小车,挎着篮子,带着苹果、鸡蛋、糕点……,从百十里地以外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被县里的一些人联名诬告,上面有意要调动他,这些普通百姓竟然抬着“百姓官”的光荣匾、提着整捆钞票到县委来给他送“奖金”……
这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么?焦裕禄死了,雷锋死了,到了90年代的中国,还真有这样一心为公、爱民如父并且受到群众热烈爱戴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么?有。谓予不信,请认真读读青年作家宏甲追踪采访了四年之久写成的这部报告文学吧!它用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具体事实谱写出一曲改革开放时代新一辈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怎样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带领群众劳动脱贫、为群众伸张正义、公正廉明、清风长存的正气歌。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同志以《党组织就是要支持“百姓官”》为题,在北京的《党建》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称赞刘日是“告状告出来的廉正的典型”。
那么,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第一线的代表,一个40万人口的县委书记的刘日,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才引起这么多的连锁反应呢?请看——
北方隆冬,一天晚上,县委大院里忽然传来一位妇女的喊声:“支书把俺男人吊起来打,骨头都打断了。”女人泣不成声。刘日一了解,果然是村支书私设公堂,把村民打成骨折。他主张:“一定要把这个违法乱纪的支书抓起来!”可是,县里有的领导人就是不同意抓。“依法办案”!刘日毫无情面可讲。在他的支持下,公检法机关根据确凿证据,终于把那个支书逮捕,判了一年刑。事后仍有人说:“为了一个老百姓,得罪了班子里的人,还怎么工作?”刘日拍案而起:“不为老百姓,为谁?”
无极全县有20个乡、镇和10.3万亩人称“小戈壁”的荒滩。1985年底,刘日刚到无极,屁股还没有坐热交椅,就拉着县林业局长一道去钻破堤滩。20几天,他们就跑了19个乡40多个村。经过周密调查和科学论证,并且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同,决定在这10万亩荒滩上种果树。当时就受到不少人反对。“盲目决策”说,就是这么闹腾出来的。可是,事实胜于雄辩。1986年,无极开出了5万多亩荒滩,种上了5万多亩果树。全县平均成活率高达90%。1987年,全县又开垦出荒滩3.87万亩,种上了果树。如今,昔日贯穿全境的荒滩已经变成绵延伸展的绿洲。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刘日原是正定县委副书记。在正定,他担任过建房总指挥。可是,他这个抓基建的县委领导,家里的好多个箱子都是纸板做的。儿子从工地上拾了块书本大的小木板,想补补有漏洞的书桌,也被父亲教训了一顿。他为县委、县府机关盖了一幢幢宿舍楼,可直到他离开正定时,他们全家三代五口人,还住在只有24平方米的平房里。他为许多人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了困难,有些人出于感激,给他送去各种各样的礼物,他都一律退回,或转送给幼儿园和光荣院等单位。有个如今已名满天下的发明“邱氏老鼠药”的农民科学家邱满囤,也得到过他的支持帮助,有次特地给他送去3万元,对他说:“俺今天比你这个书记的日子好过多了,贿赂你有啥用?俺是真心奖你!皇天后土,人鬼共鉴!”刘日很感动,可就是不要钱。邱满囤又买了个金戒指,说是送给刘日女儿的。闹了几个来回,刘日还是让邱满囤生气的收了回去……
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里,作者还详尽地叙述了刘日到无极后带领群众所干的其它一桩桩落地有声的大事和被百姓们到处传诵的一些虽似细微却感人至深的“小事”,恕我无法一一列举。
在刘日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从古碑上拓下来的“官箴”:
“吏不畏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无极县知县郭久礼留下的。这位距今几百年的封建县官,居然也懂得为官之本莫过于两点:一是公,二是廉。那么,我们这些一直以“为人民服务”自勉自励的共产党人,难道还不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么?!
愿更多的读者,都能读一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无极之路》!愿更多的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能得到些启发!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强悍的脊梁
——舞蹈《俺从黄河来》观感
赵大鸣
当大幕拉开,雄浑而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来的时候,当黄河两岸、坡上坝下的女人和汉子们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的时候,《俺从黄河来》的舞蹈动作就已经冲破了它本身狭小的舞台空间,把它的艺术表现力,铺展到了广袤万里、沟壑纵横的华夏大地上;延伸到黄河子孙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个巨大空间与时间内容的高度象征化表现。曾经因创作大型歌舞《黄河儿女情》而享誉舞坛的编导张继刚,在这部舞蹈新作品中,又将他对黄河的那份如梦如痴的深情与丰富多采的想象力推上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对于评论者来说,有些舞蹈作品是无法描绘的;即使是神来之笔,也渲染不出那无言的动作形象和在无穷的变化中带给人的丰富感受。这其实正是舞蹈作为艺术的特殊魅力所在。《俺从黄河来》就是把观众带入了这样一个语言难以描述的形象气氛中。在这里,真实与梦幻、现实与历史是浑然成为一体的。那些踏着沉重的步伐,从观众眼前走过去的庄稼汉们,把他们淌着热汗的、像黄土高原一样强悍的脊梁,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那些紧挨着男人的身旁相依为命、为他们去哭去笑、替他们揪心烦恼的黄河女儿们,把她们的千辛万苦,也留在了人们的心坎上。这一切对于观众来说是如此的真实,甚至真实到了唤之欲应的地步。在编导的独特想象与表现中,黄河两岸人们的质朴憨直的容貌情态,与蕴藏在他们生命深处的豪迈甚至狂放的性格气概,构成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理想的交相辉映,使整个舞蹈作品在具有朴素的细节真实性的同时,整体上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气魄。尤其是那担山背河式的动作造型设计与强烈夸张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段,描绘出黄河子孙为生存繁衍而进行的从未停止过的顽强争斗。这实在是一组关于黄河的精神雕塑。
在这样一个恢宏的意象构成中,一切舞蹈动作细节,都将具有超越其自身的深广内涵与意蕴。当《俺从黄河来》的所有演员一齐拥到台口,向前方翘首凝望的时候,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今天的人,会想象得出,在这些黄河子孙面前,正有一幅怎样辉煌绚烂的图画。她浸透着汗水与泪水,甚至有鲜血如花装点其中。无数的憧憬和希望,就在那男人们淌着热汗的黄色的脊梁上,在女人忧伤与欢乐的泪水中,在那太阳照耀下的古老的华夏大地上……
(附图片)
北京舞蹈学院演出《俺从黄河来》。 蔡海风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简讯
△中苏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于七月一日至五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俄语系暨苏联学研究所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学者和莫斯科大学、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大学、基辅大学、喀山大学的苏联学者等共三十余人。我国叶水夫和李明滨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苏联文学与中国》和《中苏文学之交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和谢曼诺夫分别介绍了中国文学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和当代的苏联传播的情况。(张)
△《石化工人的歌》摄影展座谈会最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文化摄影界人士对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职工业余摄影活动给予了好评,该展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气。肖克、杨成武等出席了座谈会。(文)
△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剧团近日在京演出了五场儿童话剧《赖宁》。
 (闻)
△为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企业文化,从6月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举办了全国大、中、小企业参加的企业厂歌大奖赛。大奖赛设词曲创作奖、演出奖和纪念奖。(彭)
△《辅导员》杂志举办的“建队40周年教育文艺征文”近日结束。经冰心、韩作黎、袁鹰等评委的评选,小说《变形金刚》(牛志强)、小说《静静的夜》(任素芳)等14篇文艺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文)
△由《农民日报》社、山东临朐影视公司主办的首届“全国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征集评选活动”,近日在京颁奖,36部作品获奖,《黑土》、《赵家川命运传奇》获一等奖。此次活动,弥补了电视剧创作中农村题材数量少、质量差的缺陷,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宜)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风从太行来》
〔六场歌舞〕
创作、演出:战友歌舞团
导演:唐江等
这是一部类似歌舞剧式的作品,十几曲歌,十几个舞,在近一个小时内,围绕着太行山发出深情的咏叹。但这里没有情节的痕迹,没有从始至终的主角的表演,每场都有新的演员格局,时空交替闪回,只有在看完全部后才蓦然感到太行山已高高矗立在眼前,一种伟大的精神已深深印在心里。
与黄山、峨嵋的秀美相比,太行山也许并没有多少可以夸耀之处,但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它却像历史巅头的一座丰碑,镌刻下太多太多的奉献。你看,“山花”一场,通过父送子、妻送郎的沸腾场面,表现了太行人民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壮烈情怀;“山乳”一场,使太行母亲对革命志士恩深似海、情重如山的哺育之恩辉映舞台;“山吼”、“山魂”两场则将为国捐躯的太行英魂巍然重现。
作品大量采用富有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素材,加之现代手法的编排,节奏鲜明,内涵丰富;音乐作品感情强烈,旋律优美,气氛凝重;舞台构成和舞美设计也别具一格,歌唱演员站到了舞台外,形成立体的场面效果。
古人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这部作品的作者们曾三上太行,数易其稿,目前观众看见的已是第三个版本了。  
 (李波)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秋之惑》〔长篇小说〕
作者:周克芹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小说是由《果园的主人》和《秋之惑》两部相关的系列中篇组成。
生活在南方山村尤家山的人们,在时代风雨、改革浪潮里变幻沉浮。小说的主人公华良玉周围发生着种种事情,他面临着种种选择:是同浪漫、风流的尤金菊成婚,还是与勤劳、执着的二丫相爱;是投靠万元户江路生当技术员,还是自己独树一帜;是死守农村,还是进城谋生……各条故事线索围绕着华良玉展开,又终于在他身边汇聚,其中有二丫蒙受婚姻不幸,虽有觉醒而难以自拔;有华良玉家庭的离合,以及他对社会人生的苦苦思索;有尤金菊在商品大潮中逐流,以及终于付出的代价。
小说从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现了我国农村在改革中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情愫在泯灭,理想主义遭碰壁。作者思考的是,我国农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握人生。如果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作者对“文革”十年我国农村生活的反思;《秋之惑》则是作者对十年改革我国农村生活的描绘。它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农村改革生活,语言风格也更为纯熟和洗练。(袁)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银幕荧屏上的共产党员形象
彭加瑾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的电影银幕与电视荧屏上,除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出现一批令人敬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他们带着自己的个性、带着人民的理想与愿望、带着新的时代生活的矛盾与特征,从各个领域向我们走来。它们既是当代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也是艺术家所表达的对党的一片热情与赤诚。这批作品,不但首先奏响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影视创作中的“主旋律”;而且又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艺术的动人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把这批作品,视为一个可以连接的艺术画廊的话;那么,我们将再一次与这样一些共产党员的形象相遇。他们是影片《共和国不会忘记》里的田耕,《荒娃》中的老县长,《阿罗汉神兽》中的纪检干部石磊等;是电视剧《铁人》中的“铁人”王进喜与指导员宋若怀,《有这样一个民警》中的模范民警杨明光,《长城向南延伸》中考察队长鲁文、船长罗伦与江云荣教授,《人民万岁》中的烈属田大伯,《龙魂》中的大队长王一峰,还有《晚秋》中的市委种书记以及向东发等。它们取材不同,风格各异,其中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也很不相同。
对于《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有见地的评论。然而,它在纵向、横向上比较的意义,也许只有在今天才能看得更为清楚。艺术家有旨在恢复艺术与人民、时代生活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在改革大潮中挖掘崇高美的强烈向往。这一切,使影片激情充盈,气势磅礴。在一部描写企业改革的影片中,我们的心灵还很少受到过这样强烈的感染与冲击。田耕的形象较以往的“改革者”形象显示出了更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一方面在于作品把它安置在了企业生死存亡的严峻情境下,他的性格与才能不能不受到多方面的考验与锤击;另一方面也在于艺术家着力挖掘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自觉性。前者奠定了全片悲壮崇高的基调;后者则进一步使田耕成为“这一个”,而不是某种抽象观念的寓言品。他们写田耕的虎气,也敢于写他的猴气:既写出他那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也不怕触及他那自信得近于专横的家长作风。这意味着艺术家已经实现了对于“人”的把握,意味着工业题材的创作摆脱“方案之争”后的一个新的高度。
《铁人》获得第十届“飞天奖”中篇连续剧一等奖。这是多年来刻画共产党员形象的作品所获的难得的殊荣。《铁人》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艺术家对于历史、现实创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的结晶。它既坚定继承了革命文艺讴歌时代新人,传达时代精神的宝贵传统;同时又十分注意克服以往某些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神化、理念化、简单化的弊端。它非常注意完整地把握人物与生活。正是这种追求,才使作品既写出了铁人那独特而崇高的精神品质,又使他恢复了作为艺术形象那富有感性、情感性的生命的活力。这样,它就把共产党员形象应有的真实性、崇高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铁人》力求在大于情节的规模上展现生活,它除了确立纵向的找油打井这一线索展示铁人的精神与贡献以外,还非常重视横向的开拓,在日常生活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中来写铁人的性格与思想情感。纵向深入、横向开拓的结果,是一方面使这部不长的作品获得恢宏的气势、史诗般的格调;另一方面,也使铁人的形象置身于英雄群体的坚实基础之上,变得更丰满、更动人。
《有这样一个民警》是今年初出现的一部优秀的电视单本剧。这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作品,以简洁动人的屏幕语言成功地刻画了模范民警、共产党员杨明光的形象。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共产党员,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他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动人之处就在这里:它不借助于虚饰夸张,也不借助于某种人为巧合的戏剧冲突,而只是朴实地描述着主人公的言行,以其内在的精神崇高性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艺术家很懂得观众的接受心理与荧屏画面连续运动的效果。一切都是平凡的,但它“累积”起来,就使我们看到一种深蕴其中的可贵精神;一切都是普通的,但它“普通”到成为主人公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时,它的伟大与崇高便不能不凸现出来。
这里,也不能不提到荣获第十届“飞天奖”中篇连续剧特别奖的《长城向南延伸》。这部电视报道剧以一种质朴而凝重的纪实风格,与生活同步地迅速反映了中华民族征服南极的伟大壮举。故事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揭示出事件本身的意义与传达出艺术家的激情。在艺术中,激情往往就是思想,也是作品的灵魂。因而,作品集中力量描写鲁文、罗伦、江云荣等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英雄集体的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时,也就获得了艺术的感染力与启示力。从中,我们看到了民族优秀儿子的豪情与壮志,看到了伟大祖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紧张步伐。艺术家们可能没有给生活增添什么,但是,他们确实在艰苦的条件下,尽到了“书记”的责任。
然而,也应该承认,与生活中的共产党员形象相比,银幕荧屏的表现是很不够的。已有的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也并不都是十分成功的。这里有一些停留于真人真事的作品,它们过于依赖题材本身,而缺乏独特的创造性与深刻性。生活本身毕竟是平面的、散漫的,而艺术正需要以独特的创造使之立体化、典型化,去获得一种深刻的动人力量。所以,作为艺术的形象,我们希望是艺术家源于生活的创造的结晶;而不应满足于一般的照搬真人真事。这里也有过强的主观意念而导致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受损的遗憾;有为了迁就作品的类型风格而放弃了原有剧作中形象身上那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缺陷;有忽视了人物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因而削弱了作品可能达到的新的深度的不足。即使是像《铁人》这样出色的作品,它在“大环境”描写上的不足,也必然影响到铁人形象的感染力。以“人”折射社会的艺术,不能忽视特定的社会条件对于人的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往往就是“时代感”的重要方面。
如果联系长期以来银幕荧屏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创作实践,再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审视;那么,它们的得失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重要启示:
首先重要的恐怕就是敢于正视矛盾、揭示矛盾的勇气与胆略了。共产党人以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认为自己的任务在于促进矛盾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绝对不能回避矛盾。我们既要有敢于肯定应予肯定的勇气,也要有敢于否定应予否定的胆略。丑化社会现实,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与无冲突论都是我们所反对的。一个成功的当代共产党员形象,只有在新的社会矛盾、性格矛盾的“锤击”下,才能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的把握以及充分个性化的努力。生活中,人们谈到共产党员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他们的共性;但在艺术中,却不能不需要更多地注意到他们的个性。一个出色的形象,往往既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充分个性化的。共性实际上是个性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概括力与对应性。只注意强调崇高性,只注意肯定、表彰一种思想与精神,而忽视了形象的完整性与个性化,常常是我们不少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通病。
此外,是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人类之所以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而使电影、电视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区别于文学、绘画、戏剧等的独特的美的享受。因而,能不能充分发挥影视艺术声画复合的具象可见性与最为自由的运动感,将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的塑造共产党员形象的作品,往往比较重视内容,重视题材、人物、事件、思想,这自然是必须的。但是艺术中的内容,毕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才能传达到观众之中。在内容与形式的依存关系上,没有内容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想象的。《铁人》是比较重视画面造型的。它的逼真的夜景,不但为表现主人公的生活开拓了一个新的层面,而且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它的有意识地表现巍峨的井架与广袤的大地的纵、横对比性的造型,也透露出了许多溢出画面本身的深沉的意蕴。相反,在《长城向南延伸》中,画面就未能更充分地表现出主人公与风浪搏斗的惊险与艰苦。这不能不影响到内容的传达与观众接受的效果。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时代的急切需要与主观的愿望的善良,而放松或降低对于作品的要求。至少,艺术家本身应该这样提出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