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强党性锻炼 增长领导才干
高中级干部积极学习马列主义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何平、刘思扬)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大批高中级领导干部,正在通过有领导、有计划地学习培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政策水平,以加强党性锻炼,增长领导才干。
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方面介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了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委普遍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安排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分年度、分期到中央党校进修外,还普遍举办了领导干部学习班、专题研讨班。黑龙江省委规定,省级领导每人每周必须保证不少于4小时的学习马列原著时间,自学要有读书笔记;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理论研讨会;每人每年至少向省委机关干部或分管系统干部做一次学习心得的中心发言。物资部党组规定,每星期四下午为党组固定学习时间,保证全年学习时间不少于15天,并要求每个党组成员做到学习基本理论和学习原著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为了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委还加强了对地、县一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浙江省委要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对县、处级以上干部普遍轮训一遍。河北省委作出规定,要把学习培训工作作为考察领导班子的一项内容,作为考察、考核、使用干部的一项依据。四川省委发出通知规定,凡不按计划要求参加党校学习的干部,不应取得下届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资格。到目前为止,天津区县局领导干部中,已有600人参加了学习,占市管干部的50%。新疆去年共有200多名地厅级领导干部、2000多名县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政治理论培训。辽宁、福建的乡镇一级领导干部,已全部轮训了一遍。上海、江西已有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接受了岗位职务培训。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口普查登记全面展开
六百六十万普查人员将遍访二亿多家庭
广大群众对普查登记持充分协助的态度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于长洪)尽管把11亿多人口作为普查对象困难极大,但良好的前期准备使得普查工作如期进入下一阶段——举世瞩目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今天起在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展开。
为了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有效对比,这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是以今天零时,也就是北京夏令时1时为标准时间的。这意味着只有在北京夏令时今天一点以前降生的婴儿才有幸成为这次普查登记的对象。
大约550万普查员和110万普查指导员投入了今天开始的普查登记工作。这些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作为“特殊的客人”遍访全国2亿多个家庭,按照《普查登记表》逐项询问,认真填写。
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增多,分布面广是这次人口普查的难点之一。这次普查对于有相对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由所属调查小区的普查员负责与其他住户一起普查登记;对于没有固定住所,在临时建筑物、窝棚居住或露宿码头、车站等场所的流动人口,全国已于6月28、29日进行过清查,登记后的已发给“已普查证明卡”,但未持有此卡的流动人口还要在7月8、9日各地进行的“补漏”工作中进行补登。
在南方各地,水上人口的登记工作也如期进行。上海市成立了水上人口普查办公室,商请港监、渔政、水利、航运等水上单位协作,加强水上人口的普查登记和“补漏”工作。
几种特殊类型的人口——驻守在边境、林区等处的武警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依法被劳改、劳教和逮捕的人,将由部队领导机关和有关公安部门进行普查登记。
由于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广大群众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持充分协助的态度。
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已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今天上半天登记工作进展顺利。普查员入户受到热情接待。
(附图片)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人口普查登记站参加人口普查登记。新华社记者 武基国摄
七月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人口普查登记站参加人口普查登记。 新华社记者 武基国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人口普查
江泽民李鹏万里在中南海登记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冯瑛冰)江泽民、李鹏、万里等领导同志今天上午来到中南海怀仁堂登记站,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全国人口普查。
怀仁堂大门上方悬挂着一条横幅,上写:“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站”。门旁有数面彩旗迎风舞动。门口台阶下放着一张长桌。就在这里,江泽民、李鹏、万里等分别进行了登记。
江泽民同志坐在两位普查员中间,认真地回答询问。登记项目中有一栏是“1985年7月1日在哪里?”江泽民回答“还在上海工作”后问道“是不是就填上海?”站在旁边的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沈益民回答说:“就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江泽民一一作答,然后提笔签名。
登记结束后,江泽民对记者说,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一次社会动员。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搞清我们的国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李鹏在登记时一直笑容满面。一位普查员问道:“你的职务是不是填国务院总理?”李鹏说:“填机关干部可不可以?”普查员说:“还是应该填现任具体职务。”在旁的同志也都笑了。
李鹏即兴讲话说,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参加人口普查。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来参加人口普查登记的。他希望每个公民都认真地进行登记。他说,这不仅是尽公民的义务,也是对国家的贡献。
万里同志快步向登记站走来。李鹏迎上前,握住他的手说:“该您了。”万里也一丝不苟地进行了登记。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参观《中国革命史陈列》时说
胜利成果来之不易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新华社北京七月一日电 (记者孙本尧)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参观《中国革命史陈列》时说,我们这个国家饱经忧患,胜利成果是来之不易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选择的。
江泽民指出,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受侵略受压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中国革命史陈列是一部很好的教材。长江后浪赶前浪,我们要很好地教育下一代,从小孩子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国情教育。参观结束时,江泽民挥笔题词:“回顾百年革命史,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还高兴地指挥在场的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江泽民的洪亮歌声和大方而有风度的指挥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革命史陈列》(一八四○至一九四九年)今天开展。这个陈列在四千平方米的展厅里,以四千五百余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等展品,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历史。
宋平、王平、余秋里、张劲夫、陈锡联、段君毅、康世恩、王光英、侯镜如等也参观了陈列。


第1版(要闻)
专栏: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今日在五版开篇
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的光明前途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今日在本报五版开篇,题目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的光明前途》。
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概括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苦难深重的历史命运,开辟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第三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通过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改革,能够克服自己的缺陷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党中央《公开信》发表十周年
广大党团员带头计划生育
三千五百万对夫妇领独生子女证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于长洪)今年9月25日,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10周年。十年来,广大党团员带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据统计,自公开信发表到1989年底,全国已有3500多万对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我国是在70年代开始逐渐推行计划生育的。1981年成立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广大党团员在认识上越来越明确了实行计划生育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更是关系到祖国四化建设和民族兴旺的大事,人口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不仅自己模范实行计划生育,还想方设法向群众作宣传。
——党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党员干部带动党团员,党团员带动广大群众。黑龙江省绥棱县靠山乡的党团员,带头落实节育措施,带头宣传计划生育,带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800多名党团员中计划生育率达到99.4%。
——党政领导立足服务,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解除人们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四川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独生子女户、计划生育户发展生产,使一大批农民“少生了孩子,早脱贫致富”。
——党团员争当计划生育工作的骨干,促使宣传服务工作经常化。辽宁、福建等省的一些农村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随时随地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


第1版(要闻)
专栏:

  周恩来铜像在南京落成
乔石揭幕 邓颖超表示由衷谢忱和期望
新华社南京7月1日电 (记者殷学成)一座周恩来全身铜像新近在南京落成。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在这里为铜像揭幕。
中顾委常委陆定一、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出席了今天的揭幕仪式。邓颖超同志委派来参加仪式的赵炜同志讲话时,转达了她由衷的谢忱和期望。
这座安放在今年初建成的梅园新村纪念馆陈列馆庭院正中的周恩来铜像,身着西装,步履稳健,神态自若,充分显示了周恩来同志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气魄和风度。整座铜像高3.2米,重900公斤,是东南大学齐康教授、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学生孙家彬等创作,南京晨光机械厂进行青铜铸造的。
陈焕友省长主持了今天的揭幕仪式,省委书记沈达人讲了话。
中顾委委员江渭清、杜平、向守志、宋黎,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政委史玉孝,南京市委书记戴顺智,当年在中共代表团工作过的童小鹏、章文晋、经普椿等老同志,以及各界群众代表350人参加了今天的活动。
(附图片)
  图为周恩来铜像。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听取读者意见 改进报纸工作
本报海外版座谈创刊五周年
本报讯 在本报海外版创刊五周年前夕,海外版编辑部分别邀请有关方面知名人士及国内主管侨务、港台工作、对外经贸、对外友协、文化教育及对外宣传等部门负责人座谈,听取读者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本报海外版是1985年7月1日创刊的。与会人士在充分肯定海外版创刊五年来工作成绩的同时,就如何改进和加强报纸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大家在发言中指出,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海外侨胞、华人、港澳台同胞及我在海外工作和留学人员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目前,在海外版上读者不感兴趣的长文和报道多了一些,海外人士关心或想看的言论又少了一些,语言和文字也不尽适合海外的习惯。海外版应进一步熟悉自己读者的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改进自己的报道和服务工作。他们说,海外读者都很关心祖国的建设情况,家乡的变化,因此要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特别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多作文章。对指导国内工作的一些长文章,海外版可少登或不登,也可缩编或改写;对海外人士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海外版应适时发表些言论。
全国人大侨委副主任委员梁灵光、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全国台联副会长郭平坦、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对外友协副会长刘庚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叶宝珊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人民日报社长高狄、总编辑邵华泽分别参加了座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中企业党委书记理论工作者召开研讨会
加强大中企业党建意义重大
本报北京讯 新华社记者夏俊生、本报记者王政报道:近日在此间参加“全国部分大中型企业党建研讨会”的同志认为,国营大中型企业是现代产业工人的聚集地,是党的阶级基础之所在,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所系,切实加强大中型企业党的政治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对于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会上,首钢等企业介绍了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经验。与会者就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以来企业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企业党组织如何保证职工当家作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针对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企业“二心不定”问题,许多同志发言认为,不论是党委系统的干部,还是行政系统的干部,都要增强党性,把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放在第一位,同舟共济,坚定地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些同志提出,要调动企业整体的积极性。厂长负责制、加强企业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工人的主人翁地位这三者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都是调动企业整体积极性不可缺少的。
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求是》杂志社政治理论部、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和首都钢铁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30多家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和一些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漯阜铁路全线开通
我国第一条跨省地方铁路——漯(河)阜(阳)铁路安徽境内的七十一点五九公里路段七月一日投入临管分流,至此该铁路已全线开通运营。这条由国家计委、能源部、铁道部以及河南、安徽两省共同集资兴建,铁四局等单位负责组织施工的地方铁路,西起京广线上的河南漯河,东至安徽阜阳,全长二百零七点六公里。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来华游客人数增加
今年五月份,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继续回升。继四月份出现旅游入境总人数、有组织接待人数、旅游部门接待人数三项指标全面增长后,五月份这三项指标增幅更大,均比去年同期增长一成以上。五月份,来华旅游入境总人数为二百二十九点二五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四。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市民煤气户逾千万
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厨房近年来正在悄悄地发生“革命”,煤气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目前,建有煤气设施的城市已由一九八四年的一百零九个增至二百四十六个,一千余万户、三千四百多万人做饭炒菜告别了“煤与柴”的时代。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浙江春茧破百万担
浙江省今年春茧总产量和收购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全省今年春茧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万担大关,预计达一百零五点二三万担,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八点九;全省春茧收购量达八十九点四万担,比去年增加四分之一以上。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记协发言人指出
无理限制大陆记者赴台不明智
本报北京七月一日讯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言人昨天就台湾当局近日通过的“现阶段大陆人士来台参观访问申请作业要点”对大陆记者赴台采访所加的无理限制,予以批驳。
发言人说,祖国大陆记者赴台湾采访,实现两岸新闻界的双向交往,有利于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增进同胞间的感情。大陆记者很早就表达了赴台湾采访的意愿,但这一正当要求一直受到台湾当局的无理阻挠而无法实现。现在,在各方面舆论的压力下,台湾当局一方面不得不做出开放的姿态,一方面却又在具体方案中提出要共产党员“填报脱离共产党的宣告书”,并且“不排除登报的可能”,以这种大陆记者决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使开放变得有名无实。台湾当局这样做,完全违背了两岸人民和新闻工作者的意愿,实在是不智之举。
发言人强调,新闻采访是每一个记者的本职。共产党员记者与非共产党员记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在国际上尚且如此,何以在中国人自己的国土——台湾却要受到无理限制?就连台湾的新闻界都觉得制定出这种政策的人无视现实,荒唐可笑。  
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五百多名台湾记者在大陆采访,从未因他们的政治身份而有所歧视,更没有要他们声明脱离什么组织,相比之下,谁有诚意,自是不言而明了。
发言人指出,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是大势所趋。台湾当局的限制,可以阻挡大陆记者于一时,不能割断两岸的双向交流于久远。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潮流,改弦更张,取消一切人为限制,让大陆记者能够早日踏上祖国的宝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