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挑好“两筐鸡蛋”
——稳定物价与启动市场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班明丽
一位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对1990年的国情打了个比喻:“我们是挑着两筐鸡蛋。一筐是控制物价,稳定经济,不能砸;一筐是促进生产,振兴经济,也不能砸。”
这里,用“鸡蛋”形容两大任务,绝非信手拈来之词,它真实地道出了我们面临的经济工作的难度,也生动地讲明了控制物价与促进生产、振兴经济的紧密关系。
现在市场不旺,不少商品难销,这种形势之下如何把控制物价与振兴经济“两筐鸡蛋”都挑好?
新特点 新共识
记者与有关部门的同志探讨后感到,一个共识正在形成:1990年物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在控制物价总水平前提下,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同时,适时、适度地进行价格结构调整,为稳定并振兴经济发挥价格启动市场的作用。
众所周知,去年是在“过热”、“膨胀”中把物价势头压下去的,国家不遗余力,物价部门克尽职守,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物价上涨幅度基本实现了低于上年的目标。其中新增的涨价幅度不高,全年上升幅度从1月份的27%,降至12月的6.4%。全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17.8%中,大部分是1988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巴”反应。
这是有目共睹的。难怪今年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对物价的关注程度下降,它已由前两年的第一热点变为第八、九位,以至物价管理部门在会前做好接受人大代表咨询的准备,都没能派上更多用场。
今年是否轻车熟路、一如既往?有关方面的同志表示,今年稳定物价仍然是第一位的。去年的经验不能丢,对好不容易赢得的物价稳定局面要格外珍惜。砸了这一筐“鸡蛋”,老百姓是不会答应的。但是,也要看到一个事实:这几年积累了不少价格矛盾,需要逐步理顺,同时,从根本上说,也只有促进生产、振兴经济,才能为稳定物价提供坚实的基础。物价是一个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经济杠杆,要充分发挥它调节供求矛盾、促产促销的作用。今年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严格控制物价总水平,稳定农业和确保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
零售商店和一些消费者对此也有同感。他们认为,目前市场商品销路不畅,不一定都是“粥多僧少”,除了商品质量、品种不能满足需要外,物价杠杆在有些地方不灵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物价是有其调节余地的。他们举例说,比如西瓜籽加点荔枝、话梅、可乐汁,或变个包装,便大幅度涨价。顾客觉得品种不少,味道大同小异。花样越多,销量反而下降,这就与价格不尽合理有关。还有,国营商店的某些俏货价格偏低,不允许适当提价,却被个体摊商成批买走,转手抬价,“主渠道”反而无货可卖、无利可图。为何不能让国营商业适当多得些利润,以方便消费者呢?有的地方对允许放开价格的小商品限制进销差率过死,或任意扩大要求申报品种范围,使本来因利润微而不愿经营的商店,更缺少促销的积极性。类似这些地方,都是可以考虑发挥价格调节作用的。
“两筐鸡蛋”都要小心翼翼挑
今年,为解决一些问题,国家在控制物价总水平同时,已经给了地方一定的调价幅度,如何运用好这部分权力,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但首先是对今年物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要有清醒认识,有挑好“两筐鸡蛋”的思想准备。现在,各地已总结出不少稳定物价的经验、措施,如何适应新形势,拿出价格促销的新办法,恐怕还是一个新问题。
当然,这不是要一哄而起,大起大落。当物价上涨过猛时,比较容易关注严格控制物价,而一旦势头被制住就可能对控制物价掉以轻心。1990年控制物价总水平仍然是物价工作的首要之责。为此,有关部门已继续把实现预定目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种申报、审批、检查、监督并行。突出不合理需要调整的,有领导、有监督地进行,把稳定物价与适当调整价格结构统一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余地与良策
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有不少文章可做。各方面人士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调整价格,适时适度。做到这一点对促销很有好处。它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近几年彩电价格涨落是比较说明问题的。1989年2月,国家对彩电实行专营,征收特别消费税及国产化发展基金,但这一措施出台于1988年抢购风的“强驽之末”,且增税力度过大,消费者难以承受。因此,当时就已埋下彩电市场“疲软”的种子。而零售部门根据情况对消费者让利出售彩电后,国家又降低消费税,幅度与商店自行让利相差无几。这已很难吸引更多消费者,还引发了一些人等待继续降价的心理。
尽管彩电调价初衷是好的,但政策未在缓解市场供求矛盾的最佳时机出台,慢了半拍,就难以达到促销目的。几年前名酒调高价格也因脱离当时购买力水平,因而也有悖于增加财政收入的初衷。准确判断和把握供求形势,适时适度出台调价措施,才能取得政策的最佳效果。
价格差距,相继拉开。去冬今春以来,北京水果市场颇为稳定,一改往年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个体摊商价格高来高走的状况。去年1.5元左右500克的国光苹果,今年虽然卖到1.7元或1.8元,但个大质优,销售不错。西瓜保熟保甜,虽略贵些,销量也不减。因此可见,对不同季节、不同质量、不同花色品种实行不同价格,就可以改变旺季价格不升,淡季价格不落,紧俏商品价格不俏,冷背商品价格不疲的死板状态,以灵活价格促销。北京地安门副食商场经营的各色各样新品种糖果、小食品,有营养保健作用的糕点,方便家庭的美味半成品等,按质论价,虽然价格不低,却很受欢迎。今年一季度,这个商场的销货额与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2.6%和47.6%。
打破画地为牢、价格壁垒。近年来针对一些商品异地涨价和经营单位愿卖外地不愿卖本地产品的倾向,适当调整了经营本地、外地产品进销差率。但市场销售不旺以后,有的地区又进一步调整进销差率,意在保护地方产品。两种倾向都会肢解市场,双方受害,加剧“疲软”。都应明令禁止。如何既保护本地产品,又不对外地产品实行价格歧视?一些省市正在探索。北京市物价局及医药总公司酝酿,将对进京药品加强管理,不使本地产品与外采药品差价悬殊。摆脱“两难”,须从源头治乱。现在,一些产品成本过高,却不允许提高售价,企业“两头受挤”。如何在价格上使企业有利可图,消费者能够承受?关键要整顿生产资料在流通领域倒来倒去、任意提价的混乱状况。例如,企业对煤炭价格怨声载道,但至今尚无解决问题的良策。有人说,要像清理整顿公司、清理“三角债”一样,成立会战指挥部,打一场“淮海战役”才行!如果煤炭价格稳住,就可为相当一批企业创造降价环境。
控制物价与启动市场,是稳定社会、振兴经济的重要砝码,不可草率行事。各地各部门要为稳定大局,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努力。把“两筐鸡蛋”都挑好。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标语口号和广告语言
文牛
标语口号式的文学要不得,但标语口号的文学艺术性,我觉得倒应该大力提倡一番。广告语言在新闻作品里是应该尽力避免的,但广告语言如何更实事求是、更具有吸引力,也是大有研究的。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您遵守交通规则”,这两句宣传交通安全的标语口号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明确,更因为它们富有人情味,使人们很舒服地接受了你的宣传。日本车辆拥挤,是交通事故比较多的国家,他们就很重视交通安全方面标语口号的制定。据说,每年都要向全国征集这方面的口号,优秀的要给以重奖。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内容是:“日本这么小,你急急忙忙往哪儿走?”非常通俗,含义又非常深刻。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广告事业也迅速发展了。广告语言也自然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前几年许多广告中充满了“质量上乘,信誉第一,实行三包,誉满全球”之类的语言,给人一种吹嘘过头的感觉,效果很差。这几年,一些厂家不惜花重金研究和征集广告设计,有了相当的成效。最著名的要算天津某制药厂的那个“两片”。“有治蛔虫的药吗?两片!有治钩虫的药吗?两片!……都是一种药!”连小孩都会说了,而且“两片”几乎成了生活中的幽默,对语言也是一个丰富。当然,它的广告效果更不用提了。
也有相当一些标语口号拟得不够艺术,虽然正确但无吸引力,或者放置的位置不妥。在一家主要接待外宾的大饭店的迎面楼顶上,悬挂着“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八个大字的巨幅标语。这个标语的针对性就值得考虑。外宾们看了会有什么感想,没有调查不得而知。我想人家的反应起码是不感兴趣。旁边不远的一家饭店上面悬挂的标语就要好得多,写的是:“北京欢迎你!”外宾看了至少会有亲切感。还有的大百货商店门口悬挂着“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口号,也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到商店去增加生产,似乎无从谈起,到商店去厉行节约,那就要少买些东西了,也与商店的主旨不吻合。这类的例子很多,无须一一列举。
有人曾说,中国是标语口号的国家。就重视标语口号和标语口号较多来说,恐怕可以这样说。只重视贴标语喊口号而不下力作切实的工作,像过去有一段那样,是不可取的。但是标语口号本身并没有错,它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完全有可能因势利导,把它变成我们的一个优势,使经济和生活充满生气。至于广告语言改进的必要,更是无须多说的了。
但愿标语和广告为人们不断提供最精练、最精采的语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盖得广厦千万间
——访中国农房公司总经理徐勤舫
赵泽琨
中国农房公司总经理徐勤舫太忙了。这不,刚刚送走一拨客人,另一拨人又上门了。还没谈上几句,长途电话又催着他。自然,话题尽是有关农村商品房的。瞅空儿,记者在他办公桌对面坐了下来。
在农村,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带给农民实惠的景象之一就是那一排排漂亮、别致的新居了。据统计,10年来,全国农村新建和改建住房达62亿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后前30年农村建筑面积的两倍。搬进新居的有8600多万户。这其中,有一批商品房,是中国农房公司及遍布全国城乡的300多家农房建设单位营建的。
农房公司是怎样把部分农民的建房热情引导上经济、科学的轨道,并为国家回笼游资的?徐勤舫操一口川东话,有板有眼,仔细道来。
“亲帮亲,邻帮邻。东一摊,西一块,前房后屋四合院”,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村延续下来的建房特征。就是在农村建房热初期,人们也没摆脱这个旧框框。徐勤舫喜忧参半地说,改革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讲究住得漂亮这是好的,但“建房热”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
徐经理主要讲了三点。首先是大量耕地被占。10多年来,全国村镇建房占用耕地面积占全国建设用地的一半以上。二是“建房热”的持续高温,使农业生产投入受到影响。1988年,农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4倍,而农民人均住房支出却比1978年高出20倍。三是农村盖房规划设计跟不上,施工质量差,造成死伤和严重浪费。据抽样调查,这几年村镇建筑工程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程为无证设计,30%左右是无证施工。1978年以来,南方某省新建农民住房60%以上设计不合理,质量低劣,不少农房发生倒塌事故。此外,农民“建房热”加剧了社会物资的供求矛盾。一些地方的农民买不到材料,便动用刀斧,乱砍滥伐,毁田烧砖。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农房总公司,就是想探索一条新路子,通过为农民提供从设计、承建和出售商品房的配套服务,逐步把村镇住房建设纳入科学的轨道。
农房公司成立后,是怎样打开农村市场大门的?徐勤舫坦诚地说,农房公司虽是企业,但更注重服务。为了赢得农民信任,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建筑材料、施工,全力保证质优价廉,商品房出售公平合理。1984年上半年,农房公司开发的第一批农村商品房建在江苏无锡市,对象是太湖渔民。有人说,渔民肯定得被狠敲一下子。可事实作出了回答。渔民住进了非常满意的新屋。每平方米才花了100来元。比自己建既省事又省钱。一传十,十传百,太湖边的渔民、农民都找上门来。到目前,仅在无锡市,农房公司就承建了近百万平方米的农房。比起五六年前建的,现在的农房更现代化了。
谈到得意之处,徐勤舫指点着地图道,浙江温州的商业一条街,福建泉州的华侨新居,广东农村的一些新型农民住房,东北都市郊区的商品房,山东半岛的一些小楼……都是农房公司职工的“杰作”。这些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施工质量也较高,许多原来的零乱散居变成了新的集镇。湖北京山县农民住上商品房后,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少花钱、少操心,住楼房,真是太美了。”5年多来,农房公司系统已向农民提供了价值20多亿元的建房材料,开发农民用房310万平方米,同时为国家回笼货币34亿元。更重要的是,集中开发农用商品房,比农民自建节约了2/3的耕地。
为农民提供了这么多住房的农房公司,现在还挤在北京西城楼群间的一排平房里办公。公司自成立到现在,已五次搬家,而且是越搬越小。徐勤舫乐呵呵地说,大家都在过紧日子,农房公司应该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商品房建设中。愿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为农民盖得“广厦千万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这根弦不能松
罗文胜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更新着传统观念。于是,有人提出了“现代经济是否还需要勤俭持家、需要提倡节约精神”这样的疑问。“北药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北药人”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创业之初的勤俭办厂,更在于拥有几千万元“家当”以后仍然坚持勤俭不变。创业之初,举步维艰,为环境所迫,人们往往不得不勤俭节约;而家大业大时,仍能勤俭节约,这就难能可贵了。这需要有长远眼光。
应该说,现代化与勤俭节约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就不可能有充裕的积累来扩大再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同时,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时时赋予勤俭节约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勤俭节约这根弦任何时候也不能松,这就是北药厂给我们的启示。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闪光的粉末意识
——北京制药厂勤俭节约二三事
罗同松 何秋荣
在北京制药厂那光亮、洁净的片剂车间里,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包装名为“增效联磺片”的药品。
从压片糖衣工序传送过来的“增效联磺片”上,多少都沾了些粉末。究竟每粒药片上沾了多少,恐怕过去谁也没用戥子称过。如果这些药粉连同药片包装出去,对病人绝无害处,也没有谁会指责。然而,“北药”人却看到了这些粉末的价值:单就“增效联磺片”这一种药来说,每100万片,便可筛出粉末2.5公斤;每月筛出的粉末,可再制药32万片。也就是说,可以为国家增利2万元!因此,工人们宁肯加班受累,也要用粉筛将药粉筛出。
1986年,大针车间从国外引进了新型滚筒式压丸机,每月需要用价值每吨1万元的明胶4吨。青年工人佟新华、张力强、任月明看到被丢掉的明胶边角料很多,十分心疼,便反复试验,摸索出了利用边角料配料的方法,每月可以节约明胶2吨。年近6旬的电工梁仁茂,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主动承担起收旧利废工作,捡回废旧电器上万件,经他修复利用,一年就节约经费2万元。
1989年,外部拖欠“北药”货款高达260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原料涨价,本厂产品成本上升1000万元。在这种形势面前,厂长乔俊峰却说:“当前正是我们再一次进行艰苦创业、勤俭办厂教育的好时机。”厂党委在大会上把困难向全体职工交底,动员职工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第四季度,设备处、一分厂、计量、机修、动力等部门齐心协力,使新诺敏药扩产设备改造任务的费用比原计划少用了20万元。在化学三车间的大修中,机修车间的共产党员开展了“党员义务劳动40小时活动”;团支部建立了“不为名、不为利,能拚善打突击队”,哪里有难关,突击队便出现在哪里。党、团员带头,其他工人跟上,提前5天完工,节约用费20万元。去年全厂共节约经费483万元。
如今,“北药”拥有固定资产7550万元。截至1989年底,“北药”获得了3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其中两次荣获国家行业节能先进企业称号,并且连续6年被评为北京市节能先进单位,成为国家二级企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在这片奉献的土地上
——来自沂蒙山区的报告
经济日报记者 于勇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沂河、蒙山,是奉献的河山;沂蒙人民,是奉献的人民。
在战争年代,这里曾涌现出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红嫂”和占全区人口1/4的支前民工大军。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沂蒙人民继续宏扬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出一支支奉献新曲。
    一
解放以后,沂蒙山区不少地方由穷变富。可也有一些地方由富变穷了。
在库区,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已成库底的土地,原来都是“金盆底”,旱涝保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赶不上天井汪”、“南京到北京,不如匡山到鲁城”,这些民谣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可以说明库区当时是相当富庶的。但是,一旦大局需要,这里的人民便毫无怨言地作出牺牲,含着眼泪告别祖祖辈辈耕种的肥田沃土,世世代代居住的村庄,搬上了高山薄岭,重建家园。解放以来,沂蒙山区先后修了40多座水库,有的群众搬了3次家。据记载,水库建设中,共淹没572个村庄、27万间房屋、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位于莒县和莒南县交界处的陡山水库边上有个幸福村,原是莒县刘家峪的一部分,为了修水库,1村变3村,其中的十几户村民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上安了家。由于条件太差,这里的群众至今生活还挺紧巴。我们多次同库区移民们交谈,问他们悔不悔?听到的则是:“库区一家为千家。穷了一家富了千家,值得!”莒县中楼乡党委书记王义田说:“当时这里是万亩良田万亩林,修起水库后则是一片汪洋都不见。对此,要说心不疼那是假的,但是,想到牺牲了我们这个局部,能使沂河下游有效灌溉面积扩展到600多万亩,而且,经拦洪蓄水,大大缓解了昔日肆虐咆哮的沂河、沭河对苏北平原和陇海铁路东段的威胁,保住了大局,心里就舒坦了。”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沂蒙人民的宽大胸怀,也震撼着我们的心扉。
1981年4月,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兖(州)石(臼港)铁路和石臼港先后破土动工。这是我国继陇海线之后,与兖(州)新(乡)铁路干线接轨的第二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它3/4的路段在沂蒙山区。决定工程进度的关键一环是征地。沂蒙山区5个县(市),34个乡镇,323个村庄的人民再次作出了牺牲。铁路先后占用了1.7万亩良田,竟没碰到一个“钉子户”。不仅如此,乡亲们还发扬战争年代的支前精神,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先后有10余万人上阵,完成路基土石660万立方米,修桥涵366座,建铁路沿线公房23万多平方米,还多次为施工部队腾房、送粮、送煤、加工煎饼。在沂蒙人民的支援下,兖石铁路和石臼港于1985年底按期交付使用。
    二
沂蒙人民不仅有宽大的胸怀,还有一颗滚烫的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
1989年,共和国历史上难忘的一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使首都北京陷入混乱,一时面临断粮的危机。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沂蒙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平息反革命暴乱。他们昼夜突击,把350万公斤面粉急运进京,其中有200万公斤面粉和50万公斤花生油,从加工到装运仅用了7天,这在平常需要1个多月才能完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10余年间,沂蒙人民熬米粥、煮白薯、烙煎饼养育了几十万人民军队。建国后,这里的人民年年岁岁按时超额完成国家粮油和其它农副产品的征购任务,而且越是国家有困难,他们贡献越大。在最艰难的1960年,沂蒙人民除交售了规定的粮食而外,还接收了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鲁西北灾民。
和市场价格相比,沂蒙人民每向国家售1公斤花生就少收入1.5元。几十年了,经济上的数字再大也能算得清,但沂蒙人民的赤子心、爱国情是算不清的。
沂蒙人民还向共和国大厦奉献出自己的众多优秀儿女。1954年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的36年间,应征入伍的沂蒙青年达37万人。他们当中,相当部分是家庭的顶梁柱,有的本人就是致富能手,但国家一声呼唤,他们把个人、小家的一切都抛开了。
    三
沂蒙人民穷,这一点,沂蒙人民自己也承认;沂蒙人民为改变穷面貌的奋斗精神处处可见。我们在沂蒙山区采访行程600余公里,到过几十个村庄,看到处处在为脱贫而奋斗。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曾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这厉家寨就在莒南县境内的群山之中。当年这里的土地是碗一块,瓢一块,蓑衣底下还盖一块。人们开山造地,兴修水利,使土地连成片,旱地变水田。去冬以来,当地群众在当年建造的龙山、龙门和龙潭等几个骨干水利工程工地上,又新挖、砌土石渠30多公里,动土石方12万立方米,改善和扩大水浇面积6400亩。厉家寨愚公移山的精神,几十年以来在沂蒙大地上生根开花,经久不衰。莒南县大峪崖村、莒县杨家沟村、苍山县杨庄村、平邑县九间棚村、沂水县寨子村和号称山东第一镇的临沂市罗庄镇等,一批又一批靠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典型,创下了令人敬佩的业绩。
位于平邑县的龙顶山海拔600余米,山顶的九间棚村2100亩荒山已实现了水利化,一条3.5公里长、6米宽的盘山路,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山顶,世代住石棚的村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电灯,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0多元,上升到800多元。这个只有54户、184口人的小村,几年前还无路、无电、缺水,凡是带轱辘的都上不了山,全靠人抬肩扛。如今却是拖拉机、载重汽车直达山顶。60多岁的老人刘得香激动地说:“我从13岁就挑,挑土挑粪、挑水挑粮、挑盖房料,挑断了36根扁担,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离开它。”这一切,是九间棚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拚出来的。有一个数字或许能证明一点:他们修路竟用掉钢钎一吨多。难怪,山东省副省长马世忠曾动情地说:“谁能像九间棚村那样只需国家8万元贷款就能改变贫穷面貌,这样的村有多少,省里就扶持多少”。
十年改革,十年巨变。沂蒙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使84%和83%的贫困村、户脱了贫,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5.1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锦州铁路分局北京车队在乘务员中开展“迎亚运为国争光”活动,把爱岗位、文明服务教育和业务培训结合进行。图为这个队289/290次列车第一包乘组乘务员在进行强化训练。 高锦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