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给大地装上“人造血管”
——来自黄淮海平原管灌技术试验区的报告
本报记者 蒋建科
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降雨量逐年下降,个别地方甚至降到300毫米以下。各地缺水的信息不断传来,河水断流,土地干裂。田间渠边的杂草也都枯萎了,绵羊不得不把嘴伸进黄土里寻草根吃。缺水,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农业区,有200万眼机井,井灌面积达1.6亿亩,对全区粮食增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井水在土渠里慢腾腾地向前涌,大量渠水随之迅速蒸发到空中,同时,另一部分却悄悄地渗漏到了地下。黄淮海平原每年用水500亿立方米,其中有300亿立方米蒸发和渗漏了!这惊人的浪费引起人们的注意。
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输水方式。1986年,水利部科教司承担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灌排技术研究”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组织水利科学院水利所、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有关部门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研究,并建成5个万亩示范区。他们要给大地装上一种“人造血管”,用埋在地下的管道替代地上明渠,迅速、低耗、高效地把井水输送给大田里的作物。
明渠改成暗管节水省地增产
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北辛村有1300亩旱地过去无法浇水,只能种些地瓜、谷子等耐旱的杂粮,亩产还不足100公斤。在各级科研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去年这里打成了8眼机井,利用当地的粉煤灰和砂石制成1米见长的管道,连接起来埋在地下,用来输水,使这块无水区变为有水区,今年全部种上了小麦,预计增产小麦17.5万公斤,当年就能收回建井和制管的10多万元投资。
山东省汶上县是首先采用管灌技术的,并为全省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原料制做管材提供了成套技术和设备,这些设备又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人造血管”,用来装备齐鲁大地。在汶上县的影响下,济宁市也发展了44万亩管灌面积。当地农民风趣地说:“过去开泵后回家睡一觉来浇地都不迟。现在一开泵,水就到了地头,得骑自行车往地里赶。”地上明渠改为地下暗管,节省土地1.5—2%,节水40%,节电33%,增产18%,既省工又省心。这种价格低廉的管材既抗压又抗渗,少说也能用20年。会算帐的农民都纷纷找科技人员,要给自己的承包地装上这种“血管”。
天津市武清县的万亩试验区下埋的全是最新研制的薄壁PVC塑料管。这种塑料管管壁厚度较现行国家标准减薄50%,造价降低近半,各种性能却不受影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安装方便,工程进展快,使用寿命50年。天津市水科所和水科院水科所在这里首次把计算机应用于管灌管理,给225亩蔬菜田建立了一个微机监测系统,为农村今后的长远发展储备先进技术。
利用汛期降雨回补地下水源
几年来,不少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机泵几经更新换代,也不能满足提水的要求,许多机井面临报废的危险,回补地下水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大兴县万亩试验区开展了利用汛期降雨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试验。过去这里是“春天盼水水不到,夏天怕水水偏来”,汛期降雨只好白白流走。现在,试验区利用田面和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拦蓄降雨入渗,同时在主要排水沟网、村边坑塘修建小型拦水建筑物,回补地下水。经北京市水科所薛松等在半壁店、礼贤等4个乡多年观测研究证明,就目前用水管理水平,年降雨量达600毫米上下时,地下水位可保持平衡。这为华北平原回补地下水提出了一个理论指标。
地处京、津、保腹地的雄县是个典型的缺水县,然而,他们却无愧于全国水利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县水利局老局长赵鸣凤更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全县以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依托,大胆引洪回灌。1988、1989两年共引洪1.28亿立方米,通过回补,使全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4.94米,基本实现了采补平衡。曾一度被称为雄县大粮仓的“东大洼”,后来由于地上水枯竭,地下水匮乏,近10万亩良田变得一片荒芜,附近程岗村是有名的穷村,群众连口粮都成问题,党支部书记愁得蹲在地上直哭。去年,水科院在这个村建立了节水增产试验区,地下管道通到田地的各个角落。水来了,程岗人的口粮解决了,去年第一次向国家交售征购粮20万公斤。
管灌技术的崛起,给北方灌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几千年来农民既怕水又爱水的矛盾心理,使他们树立了节水观念,加上新技术易于掌握,因而在北方16省市迅速发展。目前推广面积达到3003万亩,地下管道总长能绕地球3圈,年节水40.5亿立方米,年增效益7.5亿元,先后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青春染得荒山绿
——女大学生罗开莲扎根荒山10年纪事
新华社记者 吴华国
在江西省赣南老区上犹县,罗开莲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老区人民时常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为山乡作出贡献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深情厚意: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起早赶10多公里山路,特地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第一袋新茶,送到了罗开莲家里。
一位正在集市上出售柚子的农民,忽然看见自己熟悉的罗开莲的背影,急忙抱起几个大柚子追了上去,让她尝尝新结的果实。
罗开莲被推举为上犹县茶果局局长,在她快要调离沿湖乡的那些日子里,老表们端出一碗米酒酿蛋,为她送行。他们紧紧拉着罗开莲的手说:“感谢你,罗技术员,是你教会了我们种茶、种果,找到了致富的路。”
罗开莲满眶热泪,向送行的老表说:“我离开了沿湖,但我并没有离开荒山,我还要和你们一道,开发更多的荒山,为老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10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罗开莲,听说组织上分配她去沿湖乡当茶果技术员时,竟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她向县委组织部同志恳求道:“我一个姑娘家,让我留在县城吧!”
“你学的是林业,农村十分需要你,大山需要你呵!”县委组织部干部殷切地说。
罗开莲不情愿地来到沿湖乡。党支部书记老尹家的4株桔树年年生病、挂果不多,引起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关注。她同主人一道,给桔树治病、施肥、整枝。第二年,桔树挂果奇迹般地增加三四成,最多的一株挂果达250公斤。主人喜出望外地笑了,他拉着罗开莲的手十分感激地说:“姑娘,你有知识,懂技术,往后就领着大伙种柑桔吧,乡亲们需要你这样的大学生呵!”
罗开莲与山乡人民的心渐渐地贴近了。当她了解到这里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的牺牲,解放后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又忍痛让出了几千亩良田时,她感到有责任帮助这里的人民脱贫。
这里是发展茶叶、柑桔的理想场所。罗开莲建议发动乡亲们采用密植速成法大面积种桔种茶,3年后就能收到成效。
10年来,为了开发荒山,罗开莲的足迹遍布上犹县沿湖、油石、梅水3个乡,方圆几百里的沟沟坎坎。1981年初的一天,赣南大地春寒料峭,风雨交加。已经有七八个月身孕的罗开莲同其他干部一道去十几里以外的小山村规划、落实山地开发面积。山道崎岖泥泞。洪水拦住了去路,十几米长的木板桥被洪水淹没了。同行的人担心罗开莲行动不便,犹豫地说:“我们还是回去吧!”罗开莲心想,老表们正等着自己,季节又不等人。她坚定地对同行的人说:“走,我们趟水过去。”说着,罗开莲带头脱下了鞋袜,卷起裤脚,踏进了刺骨的河水中。小山村的老表看见罗开莲带着浑身泥水来了,又心疼又惊讶地说:“罗技术员,你都这样了,还爬山干什么,可要小心肚子里的孩子啊!”罗开莲笑着说:“有同事们关照,没关系。”她领着大家从一个山头爬到另一个山头,告诉群众哪里适合种柑桔,哪里适合种茶叶,一直忙到掌灯时分才回去。
沿湖乡党委张书记听说这件事后,找到罗开莲严肃地说:“你都快临产了,往后不要上山了!”罗开莲乐呵呵地说:“书记,你放心吧。”临产前一个星期,她还忙碌在山道上,忙碌在老表中间。
沿湖乡的一片片桔树长起来了。技术服务成了关键环节。柑桔整枝,技术性强,难度大,许多老表一时掌握不了。罗开莲一面给他们上技术课,一面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反复示范,手把手地教。
由于过度劳累,罗开莲在分娩后的第三天,急性肝炎发作。医生叮嘱她休息三个半月,而她仅休息了一个多月就躺不住了。她心里惦记着刚种上的柑桔、茶叶,惦记着急需技术指导的老表们。她悄悄地离开了医院,不顾家人的劝阻,背起孩子,带上药下乡去了。
这以后,在山坳里,在荒坡上,在农民家里,人们经常看见的罗开莲,背上增加了一个裹在襁褓里的小孩。
1987年,罗开莲成了上犹县第一位女乡长,她和上犹县这片荒山已无法分离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献给产妇与婴儿的爱
——记解放军一四五医院护师张玉英
林荣强
27年里,张玉英用她那双博爱的手,迎接过2.3万个新生命。
这些刚从娘胎挤进人世的小生命,好多年后才懂得体味爱的含义。但,即便这样,他们中间也从没有人会问起是谁把自己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她习惯于默默输出她的爱
有位产妇耐不住临产前的阵疼,一个劲地哭叫,两脚发疯似地乱蹬。正在准备接生的张玉英左肋被踹伤。忍着伤痛,张玉英依旧顺利地接完了生。产妇流着眼泪内疚地说:“好大姐,我对不起您。”张玉英却说:“生孩子虽不同于患病,但痛苦是很大的,别人又不能代替,只有多多理解和同情。”
张玉英热爱工作的故事在姐妹中广为流传。一天凌晨两点,住传染科的一位怀双胞胎的孕妇提前临盆了,由于胎位不正而难产。张玉英半蹲半跪在地板上对产妇全力保护。由于用力大,突然感到自己的右手腕针扎般地疼,她咬紧牙关坚持把两个婴儿平安接到人世。当她托着又红又肿的手腕去治疗时,才发现是三角骨骨折了。
在病房,在路上,在家里,她常是病人及家属堵截的对象。就连那些刚入院一二天的病人,也能很快地“粘乎”上她。她们说:“张大姐脾气好,心肠特别软,我们自己想不到做不到的,她都想到做到了。”
她把母爱给予不谙人事的婴儿
为了让刚出世的小生命体验人间温暖,她换尿布时总要先揉揉,然后熨熨贴贴铺好;喂奶也是先把奶瓶贴在面部试试冷热。婴儿的哭声及每一细小的变化都在她的观察之下。有一次临交班时她发现一名婴儿嘴角略有些歪,四肢还微微搐动,就向接班护士作了交代,回家后饭没顾得上做就翻起书来。“糟糕!怕是新生儿颅内出血。”她急忙赶回科里报告值班医生,由于发现及时,小生命脱险了。
还有一天晚上9点,一位家属急匆匆地敲开了她的家门,说他那刚满月的儿子已整整一天没有吃奶了。她二话没说就来到了他们家,发现这个婴儿已3天没有大便,小肚子鼓鼓的。她就用手一点一点地向外抠。孩子症状缓解了,她又手把手地教孩子母亲一些喂养知识,待赶回家中已是深夜11点多。
张玉英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为了对更多的小生命负责,她常常把爱心无私地分给别人的孩子。
她的二女儿体质很差,经常住医院。5岁那年又患肾炎住进了本院小儿科,长时间的输液孩子承受不住了。一天正逢她值班,孩子从楼下病房跑来,哭着硬要妈妈。望着孩子那张蜡黄的小脸和纤细的胳膊,她掏出手绢给孩子擦干泪水,还是送她回了小儿科病房,然后又给别的婴儿喂奶去了。
一年冬天,丈夫长时间出差外地,每逢夜班她只好把两个女儿反锁在家里。一次晚上她下夜班回家已近12点了,只见孩子依偎在墙角低声哭泣。这些年来,她的两个女儿不知啃过多少次凉馒头,又有多少次放学归来,碰上的是门上的“铁将军”。
张玉英说:“我图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我不能等一切都好了再回来”
——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博士后谭安忠
刘茂胜 林君
他回来了,从留学9年的樱花之国;她也来了,离开祖国日本到中国定居。赞赏的、羡慕的、迷惑的以至惊疑的目光一齐聚焦到这对中日青年组成的家庭。“我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回来?!国家花钱培养了我,我要为祖国工作!”语言质朴却掷地有声,表达了正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谭安忠的赤子情怀。
1984年暑假,小谭回国探亲并旅游。在桂林开往昆明的硬座车厢里,南国的暑热和超载的车厢,使人们挥汗如雨。一句汉语也不会的日本姑娘田边真由美提着大旅行袋艰难地寻找着座位。小谭被她只身南下的勇气所感动,而会日语的方便又使他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帮她找座位,打开水,介绍沿途风光,帮她了解中国。
日语使他们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友谊和爱情跨越了时空。1987年夏,小谭和真由美按日本习俗结为伉俪。
去年春天,他终于读完了博士课程。5年中从事航天空气动力学学习和研究的谭安忠颇有建树。他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日、美等国家刊物上,水平处领先地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日本的老师器重他,大公司欢迎他,岳父母挽留他,国内的熟人认为他不会回来了。但是,身居异邦的小谭,寒窗九载,一天都没忘记祖国的哺育之恩。他从没想过留居海外。父亲的遗训“学成回国”言犹在耳。但是把岳父母的女儿带走,确使他们有些不安。“我是国家派出来的留学生,学成之后理应回国工作。”小谭的爱国之忱感染了日本的岳父母,尽管他们仅有一女一子,还是同意“放”走一个。
1989年3月27日,小谭拿到了博士学位。几十个小时之后,他就坐在飞往北京的机舱内。四季如春的福冈在舷窗里隐去,妻子的泪眼依稀,大海的彼岸却已在望。心中有别离的恋情,更有报效祖国的雀跃。
4月1日到北京,2日就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报到。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他倾其积蓄的一半,从日本带回一台微型计算机。他一边工作,一边为接妻子来中国定居做准备。
去年4月的北京,学潮初起。他看着窗外的旗帜、标语、人流……却不改初衷,去信和妻子约定行期,5月9日田边真由美飞来北京定居。而今,他们的女儿小宜美已满4个月了。
没有一点坎坷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没有一点困难的生活也是平庸的。还不发达的中国,并非事事都会让人满意,但人间不乏真情。妻子刚到北京几个月,没有户口,所里多方奔走;没有粮票,同事把节余的送给他们;没有工作,所里安排她去办了三期日语培训班。
小谭说:“国内条件不如日本。但我不能等到一切都好了再回来,那就失去意义了。虽然我搞的尖端技术目前不可能太热,但我们国家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里是我的用武之地!”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人口警钟敲响之后
——巴蜀人对李鹏总理批示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 徐波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四川省南部县新华书店职工萧卫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一封反映四川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够得力、人口自然增长仍然超过预期设想的信,居然得到李鹏总理的如此重视。
去年9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李鹏总理对萧卫国来信的批示全文。李鹏在充分肯定萧卫国反映的意见以后指出:“人口过快增长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关系到经济能否发展,人民生活能否改善,民族素质能否提高,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
李鹏总理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对待萧卫国的来信,特别要督促各地政府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措施,定期公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完成情况,以便得到全国人民和舆论的监督。
批示在四川引起强烈的反响。人口警钟敲在巴蜀儿女的心上,分量格外重。
人满为患蜀为最
作为拥有1亿人口大省的四川,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来一直抓得较紧,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共少生2500万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两年来一些干部萌发了松劲麻痹情绪,造成实际生育水平与具有法律效力的《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要求相差较远。全省有30%的计划生育后进县,有的地方甚至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
据权威人士测定,四川省“七五”期间人口计划很难实现。进入“八五”期间,预计有720万女青年,每年有142万人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达322万人以上。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的比重平均为41.25%,比全国高3.51%。加上四川生育环境、气候优越,每年出生人数大约在231.2万人左右。
去年四川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全省人均产量则因人口增长反而比1984年低22公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到2000年,全省人口如控制在1.2亿,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则平均每年必须增产粮食8.3亿公斤。可是,从1985年以来粮食总产一直徘徊不前,去年虽获大增产,但比1984年仅增产4000万公斤,人均不足0.5公斤。四川农业部门发出警告,全省粮食单产每公顷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400公斤,比农业发达的美国仅低600公斤。因此,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特别是自然灾害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再要提高单产十分艰难。这与全省每年净增100多万人口形成反差。
四川人口形势与压力比全国各省市更为严峻!
“挥泪也要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今四川省的领导对于一些地方的“人口街亭”之失,也痛下决心,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有的干部叫唤:仅凭人口一项指标没完成而否定其他各项工作的做法未免太无情;个别干部觉得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受到的处理太严厉。但是省里领导坚决表示:计划生育无戏言,“挥泪也要斩马谡!”
对四川计划生育战线的干部群众来说,今年是振奋人心的新开端,四川省以超常规的行动支持计划生育部门。
刚结束不久的全省计划生育会议,在家的省领导纷纷到场,各地的州长、专员、市长和县长也都出席。省委省政府结合贯彻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会议精神,把李鹏总理对萧卫国来信的批示郑重其事地发到每位代表手中。省领导把抓“人口减产”与“科技兴农”放到同等地位,作为今年200多名新上任县长的“第一堂必修课”。这在四川是破天荒的。
省政府还决定:1990年在省级机关行政事业费压缩5%的情况下,对省计生委只保不压;各级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确保计划生育手术费的必要开支;对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省、地、县财政还要给以适当的经费补贴;省计生委目前使用下属单位的事业编制划转省计生委机关事业编制;全省基层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3981个缺额尽快补齐,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这些干部待遇偏低等情况。
“天下未治蜀先治”
古人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可见治蜀之重要。
四川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四川省领导爱引用这样一个例子:1976年四川缺粮,中央从8个省市调粮5.5亿公斤进川救急,由于数量大,加上蜀道难,结果有粮也不能全部调入,吃了很大苦头。这背后,就是巨大的人口阴影。所以在人口问题上“天下未治蜀先治”,正是中央对四川人口控制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川省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人口理论学家已经写出《关于四川省第三次生育高峰及对策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3条对策:一是根据四川前两次生育高峰的历史教训,在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务必坚持现行生育政策,要千方百计缩小《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二是建立和完善以人口目标管理为中心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机制。三是制定全省人口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0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1.2亿;第二步到下个世纪30年代或40年代,力争实现人口零的增长,使全省人口在达到1.4亿左右时静止下来;第三步再经过若干年把全省人口调整到一个理想的规模。
不少有识之士在讨论迎接新的人口挑战时指出,四川近3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数低2—3‰,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只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风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广先进经验,花大力气猛攻百万人口的丘陵大县、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管理等薄弱环节,“天下未治蜀先治”的目标并非不能实现。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述评

  科学技术在治理整顿中大有作为
徐机玲
在治理整顿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这是科技工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华东地区的科委主任近日专门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的建议很有启发性。
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智囊,是科学技术为治理整顿服务的重要方式。江苏省科委组织省内外二千多名技术和管理专家对全省产业结构进行调查论证,制定了十七个行业或领域的技术政策,为全省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和欢迎。
在治理整顿中,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给那些生产下降、效益不佳、面临困境的行业或企业“雪中送炭”。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科委针对本省部分不景气企业的现状及时研究对策,发动和组织科技人员下厂下乡,为农村、企业排忧解难。他们还编印了《工业科技成果一百例》、《农业科技成果一百例》,供基层选用,使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科技成果迅速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山东省科委通过组织技术诊断,列出六百六十八项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关键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开发产品近五百个,增加经济效益十五亿元。
在治理整顿中,国家把振兴农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都必须以大量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依托。
华东地区已有百万科技人员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取得显著成果。仅温州市组织的百万亩水稻集团承包,就使承包田两季的亩产增产一百零五公斤,总产增加近五千万公斤。在上海、南京、合肥、厦门、青岛等地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见成效,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济南军区后勤某分部机关幼儿园主任冯玉香,20多年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幼儿教育事业上,精心培育祖国花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荣获烟台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图为冯玉香给小朋友讲少年英雄赖宁的故事。
徐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