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迅速发展的我国对外劳务承包
近两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巩固中东、北非、港澳等老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与苏联、东欧的合作有了重要进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去年又创历史最好水平。
我国的劳务承包业务始于1979年。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这项新业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一支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对外劳务承包队伍已初步形成。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90家公司在13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这项业务,签订大批合同,派出数万劳务人员,为国家挣得许多外汇。
目送,我国的对外劳务承包正向多国家、多行业、多层次发展。承包工程已由以筑路、房建工程为主,转向以冶金、化工、勘探、发射卫星等项目为主,劳务合作也由派遣烹饪、医疗等方面的普通劳务,发展为提供企业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高中级技术服务。我国公司重合同,守信用,保证按期完工,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受到所在国的好评,有些被誉为“中国的橱窗”、“友谊的象征”。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供稿)(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英国拍卖旧战机
今年3月,英国苏富比拍卖行被顾客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的眼睛都直愣愣地瞅着奇特的商品——英国皇家空军的旧战机。
这次公开大拍卖的旧战机,除单座、双座战斗机外,政治家直升机,总共为23架。最大的买主是美国。在9架英制FO——141型“蚊蚋”战斗机中,美国买主一下子“敲定”了8架,付给苏富比行66.8万英镑,比卖主设想的“底价”高出了整整4倍。在这23架拍卖品中,还有1架性能良好的,机身绘有英国特技飞行队队徽的战斗机。此机总飞行时间还不到3000小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此机也被一个美国大享买下。 (宝成)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肯尼亚的妇女造林运动
多年来,肯尼亚的大版土地因毫无节制地砍伐树木而成了沙漠。1977年,肯尼亚的第一位女哲学博士、内罗比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援万格里·玛珂泰接受了一项使命:遏止土地的沙漠化。为此,她发起了全国性的妇女造林运动,取名“绿带运动”。
在“绿带运动”中,肯尼亚妇女在各自的村子里建起了苗圃,并说服农民种植树木。按照规定,培育一棵树苗,妇女可从“绿带运动”基金中领取2美分,农民则可免费得到树苗。
据报道,肯尼亚有5万名妇女参加了这个运动,已植树1000万棵。但是,这离玛阿泰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她的目标是,2400万肯尼亚人要达到一人一棵树。在玛阿泰倡导的“绿带运动”的影响下,10多个非洲国家也掀起了类似的造林活动。(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阿根廷通讯

  旅游——一体化的工具
本报记者 李志明
上个月,在阿根廷最大的旅游渡假城,马德普拉特,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旅游组织联合会举行了第三十三届大会。
拉美旅游组织联合会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总部设在布宣诺斯艾利斯,其成包括各拉美国家的旅游组织协会,另外,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其会员。参加本届大会的有来自五大五十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及有关行的代表。大会的口号是:旅游——一体化的工具。
大会期间,一体化这个主题贯穿于各项活动。旅游业人士认为。拉丁美洲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目前还存在不少现实的障碍,唯独旅游应该是没有疆界的。公务出差也好,消闲游览也好,人们在流动中加深对它国的了解,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因此,旅游可以在一体化进程中先行一步,成为推动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一九九二年是“两个世界相遇”。(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对拉美人民来说,五百年前人类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有特殊的意义,现代的拉美民族正是从那时开始形成的。
为了迎接历史性纪念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乌拉圭、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等十个南美洲国家的政府旅游部门联合组成了南美旅游委员会。在这次拉旅游业的盛会上,该委员会宣布,从一九九一年起,将为在本地区旅行的和从外部来此的游客颁发一种旅游护照,持照人在这十国旅行,可以享受简化海关手和优惠价格的待遇。委员会副主席、委内瑞拉旅游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实现“没有国界的美洲”的第一步。
迄今为止,拉美旅游业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还较小,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约三千万人次(全球约四亿多)。这次拉美旅游组织联合会大会发出的信息表明,拉美旅游业将以一体化为动力,扩大地区内的旅游业,并努力吸引更多的外来旅客。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吸毒悲剧一幕
本报记者 罗晋标
“妈妈睡觉了,她打了一针,不想醒来了。”不满4周岁的男孩奥斯卡笑着对来到家里的警察、摄影师、救护人员反复地说着。他哪里知道,她的妈妈玛丽亚·格拉齐亚·穆斯科是因吸毒过量而死去了。
玛丽亚·格拉齐亚·穆斯科,年仅21岁,是个洗盘子的临时工,住在热那亚市附近,她与儿子奥斯卡和父母亲住在一起。其父母在国外工作,数日前刚离开热那亚。玛丽亚嗜毒刚刚数月,在未婚夫贾恩卡洛·托尔托里奇的帮助下,最近已打算戒掉海洛因,管好孩子,并找个固定的工作。然而,悲剧却发生了。
贾恩卡洛回忆说:上星期天她请我吃午饭,当我来到她家时,发现她又“干了”,我生气地走了。分手前,她说,“永别了,我们不会再相见”。我并没有把她的话当真。星期天以来,我打了多次电话,均没人接。星期一晚上,我第五次打电话,小奥斯卡接电话对我说,“妈妈睡觉了,她醒不过来”。我让他叫醒妈妈。奥斯卡放下电话到卧室,他回来后在电话中反复对我说:“妈妈就是不起来,她嘴上有血”。奥斯卡守着死去的妈妈一整天,要不是贾恩卡洛来电话,不知道他还要守到何时呢!
意大利报刊报道的这则故事只是西方吸毒悲剧的一幕。在意大利,吸毒者日益增多,死于吸毒过量者每年有近千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80年代西方工人生活水平下降
刘有锦
8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是一种低速增长的形势,但广大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下降,工人工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减少。
70年代西方国家虽然遭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但工人实际工资一般仍有较大的增加,而8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大大下降。欧洲共同体各国1973—1979年平均每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为3.2%,而进入80年代以后从未超出此数,多数年份的实际增长率均在2%以下。近10年间,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6.7%。日本领薪者的每年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也较大地低于70年代。其他西方国家也大致是同样趋势,有的情况更为严重。
随着工资增长率下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工人工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例如瑞典由1979年的64.9%下降到1985年的57.7%,西班牙由54.9%下降到46.8%,英国由59.1%下降到55.8%,西德由55.8%下降到53.6%。
(二)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失业者增多。
按照西方的说法,工资增长率降低本应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衰退、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整个80年代的失业率仍是居高不下。经合组织各国1985—1986年的失业总数高达3100万。80年代后期,各国政府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但未能根本扭转失业率高的局面。1985—1988年,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四个主要国家的合计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的水平上,所有西欧国家的合计失业则按近于11%,1989年以后,情况稍有好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失业者(一年以上)在全部失业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例如,西德由1981年的16.2%上升为1986年的32%,英国由22%上升为41%,法国由32.5%上升为47.8%,意大利由37.9%上升为56.4%,荷兰由22%上升为56.3%。
(三)社会保障待遇下降,保障税提高。
8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推行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压低社会保障待遇。加拿大和西德限制了退休金随生活费和工资增长而调整的做法,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提高残废退休金的享受资格。英国1986年的一项法律虽然维持原来的退休金制度,但退休金待遇大大降低了,比如,原来退休金是按最高的20年工资的平均数计算,新法律则改为按所有工作年份的平均工资计算。美国的老年、遗属和残废年金制度也在1983年进行了修改,规定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对提前退休的资格加以限制。
很多西方国家还借故失业人数增加而大大降低了失业救济金。西德的失业保险津贴由原工资的68%降低为63%,荷兰由80%降低为70%。加拿大、丹麦、荷兰等国还提高了享受失业救济的资格限制。
在社会保障下降的同时,社会保障税却大大提高了。西德、奥地利、芬兰、挪威1985年就提高了,1986年法国随之采取类似的办法。在很多国家,这种税收的增加主要落在受保工人身上,而并未增加企业主的负担。
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西方国家的贫困家庭和穷人迅速增多。仅以美国为例,低于贫困线的人数,1975年为2587.7万人,1983年高峰时达3526.6万人,增加了36%。目前,美国有300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