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实现今年农业增产增收计划
四川6万干部下乡搞技术承包
重点推广6项技术 实行技术物资配套
本报成都5月26日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四川省今年组织6万干部下乡搞农业技术承包。时下收割过半的小春作物丰收已成定局,为技术承包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川人多地少,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2%,这既是当前发展农业的一大障碍,也是潜力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认为,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去年全省组织2.13万名科技人员分赴18个地、市、州,签订技术承包合同1800多项,承包面积达5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1.5亿多公斤,增收28亿多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一个增产增收计划:在去年基础上增产10亿公斤粮食,农业总产值增长3%,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3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30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省实行了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科技人员为骨干,技术承包为先导的方针,认真组织干部下乡推广杂交良种、地膜栽培、配方施肥、半旱式栽培、复种改制、综合防治病虫害等6项技术。
目前下乡的承包队伍中,有科技人员2.8万人,行政人员3.5万人,其中有省级机关干部、专家、教授、科研人员600人。各地为支持技术承包,目前已落实配套化肥64万吨,比去年增加1.58倍;农膜8400吨,资金437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42.7%和21%。


第1版(要闻)
专栏:

  祝愿 希望 呼吁
康克清
“六一”国际儿童节快到了。我愿借《瞭望》的一页,向全国小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们节日愉快!并向广大儿童工作者和家长们致以衷心的慰问!
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我国的小朋友们,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正在茁壮成长。我祝愿小朋友们,要自觉养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良好习惯。因为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明天和希望。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都将落在你们的肩上。
我希望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着想,为孩子们充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竭尽全力。当然,要把教育抓上去,要靠党和政府,要靠全社会和有识之士,也要靠每一位家长满腔热情地对待子女的文化教育。
我还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凡是要求孩子去做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早被实践所证明的真理。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献身、热爱孩子的父母,才能循循善诱地将孩子带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想借此机会,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对残疾儿童,我们需要加倍地关怀与爱护;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对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要运用群策群力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能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能学到专业技能,从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人才。
(载《瞭望》周刊第22期)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紧销售库存粮食 全面清理占用资金
无锡落实夏粮收购资金逾亿元
本报讯 夏熟作物丰收在望,粮油收购旺季在即。江苏无锡市农业银行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到五月二十日,全市夏粮收购资金一点四亿元已全部落实。
今年无锡地区夏粮喜获丰收。据测算,夏季粮、油收购量将分别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三十,其中议价粮油收购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三点二,收购价格也有所提高。因此,夏季粮油收购资金投放量将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一百三十。
为确保夏季粮油及时收购,无锡农行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助粮食部门拓宽销路,加快粮食调销进度,到五月二十日止,收购前要求调出和销售二千六百三十五万元库存粮食的计划已全部平衡到各县(市)。
同时,农行深入挖潜,挤出资金保收购,对粮食部门占用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并与各县粮食、财政部门签订了在收购前应到位的三千四百六十万元资金的合同。其中收回不合理应收款四百六十万元,财政加价款、政策性贴三千万元。
(徐兆和 周吉 朱炳伦)


第1版(要闻)
专栏:

  宋庆龄塑像在沈阳落成
宋庆龄基金会及省市领导参加揭幕式
新华社沈阳5月28日电(记者姜敏)一座宋庆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大型塑像,今天在沈阳市和平区少年宫落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及省市领导参加了揭幕仪式。
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80年6月为沈阳市和平区少年宫落成亲笔题词:“一定要求进步,守纪律,勤学习,敬师长,爱劳动。”
10年来,在宋庆龄题词的鼓舞下,和平区少年宫坚持校外教育方向,先后与100多个单位建起校外教育网,他们组织的儿童文艺团体也很有影响,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很大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颖超会见池田大作
池田向邓颖超授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杨子迪)中南海西花厅今天下午充满欢声笑语,精神饱满的邓颖超在这里同日本老朋友池田大作先生畅叙友情。
作为日本创价学会(日本最大的政治宗教团体)名誉会长,池田先生已是第七次访华。这次,他受创价大学理事会之托,给邓颖超带来了“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证书和奖章,并由他的夫人池田香峰子代表创价大学校长将奖章给邓颖超戴上。
池田先生原来考虑邓颖超年事已高,本想向她授奖之后便告退。但邓颖超兴致勃勃,同池田先生一谈就是半个多小时。
邓颖超说,池田先生多次访华,充分表明了中日友好的连续性,相信池田先生这次率团访华,必将进一步加深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她请池田先生向日本访华团的其他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池田先生对邓颖超充满敬意,言谈之中称她为“人民的好母亲”。邓颖超说:“我做的工作还是很少的,不要过分称赞。”
池田先生这次访华,还将在北京举办“池田大作摄影展”。邓颖超以茶代酒,预祝池田先生访华成功及摄影展成功。她说,池田先生的摄影作品展览是中日友好花园中又绽开的一朵新花。


第1版(要闻)
专栏:

  万里宴请卢旺达议长
重申中国坚决支持非洲人民正义斗争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杨国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今天在这里说,中国十分重视同卢旺达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卢旺达和其它非洲国家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振兴民族经济所做的努力,坚决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
万里是为由议长辛迪古布瓦博·德奥多尔率领的卢旺达国民发展议会代表团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说这番话的。
万里说,两国自1971年建交以来,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两国议会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和往来。
他强调,全国人大愿意和卢旺达议会一起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继续共同努力。
万里说,加强同非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辛迪古布瓦博议长说,他此行的目的是巩固两国、两国议会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宴会前,万里会见了卢旺达议会客人。
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王震宴请日本创价学会朋友
代表中日友协授予池田“和平使者”称号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杨子迪)国家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由池田大作名誉会长和秋谷荣之助会长率领的日本创价学会第七次访华团和创价学会友好交流团。
王震在祝酒辞中说,在过去的一年中,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受到了影响,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池田先生在这个时候主持正义,大力加强中日友好活动,亲率创价学会全国各地干部近300人前来中国访问,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他说:“我们决心与池田名誉会长、秋谷会长及广大创价学会的朋友们一起,继续为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努力。
池田先生在祝酒辞中也强调日中友好的重要性,并表示决心为此而继续作出努力。
随后,王震代表中日友好协会授予池田先生“和平使者”称号,并向他赠送了由赵朴初题写的“和平使者”匾额。
日本创价学会是日本最大的政治性宗教团体,拥有1000多万会员。


第1版(要闻)
专栏:联合征文

  引导孩子比什么
贾彩英
听我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讲,她们班上的同学很喜欢“比”,譬如:春节过后,比谁的压岁钱多;春游时,比谁的旅游包里食品高级;春去夏来,比谁穿的裙子漂亮;看电影时,比谁的零花钱多……有时甚至还比谁的爸爸官儿大。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做父母的深思。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说来,他们的物质生活起点比较高,而孩子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喜欢互相攀比。有的家长也喜欢“比”,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吃、穿、用方面比别的孩子强,好像这才是爱孩子。
喜欢“比”,不能笼统地说是坏事,这里有个比什么,怎样比的问题。是比吃、比穿、比花钱,还是比学习、比劳动、比进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雷锋同志也喜欢“比”。生活上,他与水平低的同志比;工作上,他与贡献大的同志比。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们讲讲英雄的事迹,讲讲革命前辈艰苦创业的故事,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给孩子讲清什么是正当的物质要求,什么是不正当的物质要求,使他们从小就对物质生活有个正确的认识,逐渐养成艰苦朴素的好品德。


第1版(要闻)
专栏:

  迎接印刷技术革命的挑战
——写于人民日报启用激光照排100天
本报记者 曹照琴
历史刚刚踏进90年代,人民日报的印刷技术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从今年2月起,正式告别铅字,全部使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印刷技术的一次革命
走进本报宽敞、明亮的照排车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现代化的设备:40台录入终端、16台组版终端、4台照排机,加上大样机、图像处理机等,共70多台,整齐地排列在车间中央;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年轻操作员,端坐在一台台显示屏前,敏捷地将稿件输入电脑,或按版样编排版面。在这里,汉字形体的变化、文章竖排改横排、文字增删改动等,只要按按钮,即可解决问题。一切都是那样迅速、那样安静而又有条不率,使人领略到现代科学技术潜在的无比威力。许多人看后评价说,这是我国印刷技术的一场革命。
这场印刷技术革命,始于1974年,唱主角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王选。
曾记得,13年前,本报就着手引进计算机编排新技术,多次派团出国考察,并于1985年7月与大洋彼岸的一家公司签订了引进全套激光照排技术设备的合同。但是,引进工作走上了一条曲折的路。这家号称能处理40多种语言软件工程的外国公司,用处理西文的方法来处理浩繁的汉字,走进了死胡同,研究了三年多,也未获得成功,延误了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最后不得不被迫提出中止合同。
就在本报焦急地等待汉字软件之时,北大王选教授推出的华光四型汉字照排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他领导的北京大学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国内其他有关单位经过14年的艰苦攻关,研制成功华光照排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报纸计算机编排系统,关键技术是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技术。此项技术在处理复杂的中文报纸版面、种类繁多的汉字形体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编辑部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代平民毕升发明的。近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又是中国人民发明的。这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丢掉铅字,不能丢掉优良传统
在即将告别铅字的日子里,活版车间的工人们显得有些激动,说不清是欣喜,还是担忧。也许,是这场印刷技术革命的冲击引起的种种思索。
新近调到印厂科室工作的李贵渤师傅说:“活版车间解散,报社领导对每个工人都作了委善安置,人心稳定。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要是在旧社会,我们就要失业了。
一天,一位排字师傅悄悄塞给我一个小纸包,说:“留着作个纪念吧。”我打开一看,是几个铅字,上面是我的名字。我的心有些颤动:这些和铅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师傅们,如今还舍不得离开排字房。舍不得什么呢?是舍不得那乌黑的铅字,还是舍不得那每天站着拣字来回走动的40里路?在一次座谈会上,许多师傅都说:“我们是舍不得车间的人,舍不得车间这个集体。”(⑴⑵)
是啊,本报活版车间是在党多年教育培养下形成的一个先进集体。这个集体有着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疑聚着、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排字工人。这里的工人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去年夏天北京动乱期间,厂领导和车间工人一起抵制过多起妄图非法印刷出版反动文稿的事件。这里的工人数十年坚持上夜班,许多人熬白了头,熬花了眼,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招之即来。长年累月,他们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这里的工人有一流的技术水平。他们深知每一个铅字的分量,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丝铅坯,也要让它适得其所。在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际,许多老工人依依不舍。他们一再叮嘱:丢掉铅字,千万不要丢掉排字房的优良传统。他们相互勉励,要把排字工人的优良传统带到新的工作岗位。
上新设备,更要上管理水平
由传统的手工铅排到现代化的激光照排,这是一个历史的大跨越。设备技术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水平也要现代化。印厂领导表示:要适应现代化设备的要求,首先领导要努力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为此,厂部和激光照排车间决定,对新工人定指标,进行强化培训,在规定时间内达标的才能上岗。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束了,34位操作员全部达标上岗。
在用激光照排的头一个月里,厂长、车间主任几乎整天泡在车间,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检查,对每个操作员提出严格要求。那些刚刚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一个个还带着孩子般的稚气,然而,他们从厂长、主任的教育中,从几次差错的教训中,逐渐感觉到了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掂量出了每一个键钮的分量。所以,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很快,短短三个月,已挑起了人民日报八块版的照排重担。三个多月的实践,从领导到工人都逐步摸索到了一些使用激光照排系统的规律,一系列与现代化设备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当然,在三个多月的实践中,新工人在思想上、工作作风上也不时暴露出一些弱点,厂领导和车间主任总是及时抓住进行教育。可以相信,年轻的一代将会记住前辈的嘱托,不断改进,带着新一代的追求,达到更高的水平。
(附图片)
图为编辑和操作员一起组版。
图为宽敞明亮的激光照排车间。


第1版(要闻)
专栏:

  占天时得地利更兼政通人和 辟航线建码头改善投资环境
厦门吸引外资台资“好戏连台”
一至四月批准投资八十二项 合同投资额一点九亿美元
新华社厦门5月28日电(记者王炜中)外商、台商在厦门的投资热潮持续上涨,今年以来更是高潮迭起,“好戏”连台。1至4月,共批准投资82项,合同投资额1.9亿多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5%和1.18倍。
1989年是厦门特区以往吸引外资、台资最多的一年,共批准投资项目225个,合同投资额8.4亿多美元,都相当于特区兴办八年来批准项目总数和合同投资总额的30%以上。新年伊始,厦门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地面积50多公顷的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在湖里工业区破土动工。接着,由台胞投资3000万美元兴建的凯歌(厦门)高尔夫球场,也举行隆重的动工典礼……
去年以来,在厦门的外商、台商投资兴办生产型、出口型和技术先进型项目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生产型项目占90%以上,产品的平均出口比例为80%多。投向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生产项目也有所增加,其中包括投资额达2亿美元的化工原料项目,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等。
去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及厦门市辖的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区以来,厦门的台商投资热潮不断地“升温”,全年进入厦门的台胞有7万多人次,今年头四个月达4万多人次,其中80%左右是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和进行商贸活动。去年9月,就有800多位台商组成50多个洽谈团,参加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与厦门市签订了70多个投资合同和19份投资协议,合同投资额3.4亿美元。今年2月底,在为期3天的厦门市台胞省亲恳谈会上,又有近600位台胞赶来赴会,与厦门签订了50多个投资合同、协议和意向书,投资金额近两亿美元。在此之后,台湾绩优企业投资考察团、台湾大陆工商企业考察团和台湾中文企业协会大陆经贸考察团等数百个台湾工商界社团接踵而来,一时间,厦门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厦门市台胞联谊会和厦门市总商会等部门和单位门庭若市,鹭红宾馆、金宝酒店等旅馆住客爆满。即使如此,许多台商仍源源不断地涌进厦门。
厦门外商、台商投资热潮不断高涨,反映了厦门市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开放方针,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努力。去年以来,市里组织力量,对基础设施建设作了周密部署。目前,东渡码头二期工程四个两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开始动工兴建;高(崎)集(美)海峡大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预计明年“五一”建成通车;海沧嵩屿火电厂首期60万千瓦工程正着手建设;高崎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厦门航空港已开辟了近30条国内外航线,每周有近120个航班;新增的2万门程控电话交换装置已投入使用,能跟国内400多个大中城市和国外18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湖里工业区二期建设工程中的通用厂房全部封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