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雷锋战友田生绵
李宏林
他最有资格说自己是雷锋的战友。
1960年1月1日,他和雷锋同时参军,编在一个班里;1962年6月1日,他开始和雷锋共同驾驶一辆汽车;1962年8月15日,他亲眼看见雷锋在汽车事故中倒下。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他是分享这崇高荣誉的一名战士。1965年1月他退伍。正是这5年的军旅生活,把他同雷锋以及雷锋精神联在一起。
退伍那天,团长到火车站送他和退伍的战友,临别时团长庄严地说:“你们是雷锋的战友,回到地方,要把雷锋精神带到地方;你们来自五湖四海,要把雷锋精神带到五湖四海!”
他并紧两腿,向团长致最后一个军礼。
他,就是今年已经50岁的鞍钢三冶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田生绵。他最有资格说自己是雷锋的战友,因为他做的像雷锋一样。
当好螺丝钉
田生绵复员后不久,鞍钢在贵州省水城建设钢厂,在人们不愿到那艰苦的环境长期驻扎的时候,田生绵被雷锋生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激励着:“越是别人不爱去的地方,我们去!”他去了,一去就是7年。大西南的许多高山峻岭被他驾驶的货车数百次地翻越过。他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于1972年返回三冶公司,在运输公司当司机。
田生绵每天上下班时在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够得上是全鞍钢之冠了:他家住在离鞍山市25公里远的辽阳刘二堡镇,从家里先骑上20分钟的自行车,到刘二堡火车站存好自行车,再乘30分钟的火车到鞍山,下了火车再倒两次汽车,才能到运输公司。单程一趟,就需两个多小时。三冶为照顾职工身体健康,规定在刘二堡住的职工,上班可以坐6点50分从刘二堡开出的二班车,迟到一点是准许的。田生绵坐这趟车,到班上是8点10分,他为了不超出这10分钟,每天四点半钟起床,坐5点30分钟的头班车,来到车队才6点40分钟。他是运输公司每天第一位向静静的车场、汽车的列队送来注目和问候的人!请读者记住,这不是十天两月,抑或一季、两年,而是18年天天如此。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竟没有旷过一天工,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没有迟到过一次!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灾闹病的?谁家没有个婚丧嫁娶的事,大女儿结婚,二女儿处了对象,他都没有请假。
到抚顺去执行运输任务,司机都是在抚顺住一宿,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返回鞍山。而田生绵却是当天去当天回,他为的是第二天“斯克达”正常出一个台班。出一个台班,田生绵能得一元钱奖金,远不如在抚顺住一宿,宿费里含着伙食费,第二天还能拿一天的补助费,这个小账谁都会算,但他眼睛盯的是公司的多收入。他急急忙忙往回赶,都是在华灯初上的时候车进停车场,回刘二堡的最后一班火车早已开出了,他就呆在驾驶楼里过夜。
雷锋有一句话,田生绵刻骨铭心地记下了:“汽车是为人民服务的驯服工具,你不保护好它,它就是吃人的老虎。”所以田生绵把安全行车当做每天的头等大事。他30年行车近百万公里,可以绕地球45圈,竟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责任事故!
真个是“一尘不染”
田生绵开车30年,没私下用车为自己家办过一件事,没用方向盘捞过一次外快。这是真的!
田生绵同雷锋在一起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雷锋在用车上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一直是他学习的楷模。雷锋向他说过:“我们是汽车驾驶员,让车听人的话,人必须听党的话。”
一次,田生绵在一家工厂内运预制件,干完活时,一位雇车用户过来向田生绵说:“田师傅,你给我拉一趟钢材,我给你一条最好的烟。”老田说:“拉一趟可以,但我不要你的烟,你在行车单上签半个台班就行,公事公办。”几十元钱的香烟不要,他要公家上百元的收入和那不到1元钱的奖金。
一天,正逢中午,田生绵把车停在立山桥洞外,要到饭馆去吃饭。迎面从饭馆急匆匆走出一个老熟人,来到田生绵跟前,焦急地恳求着:“快趁中午帮我个忙,有10吨钢材拉到铁西,两边都有吊车,很省事,不耽误你正常干活。你生活困难,我替你考虑,给你100元钱。”田生绵谢绝了。
从大连往鞍山行车,多次遇到手举大票要搭车运水果的,拦路买汽油的,他一一拒绝。有人说:“你既不是劳模,又不是党员,啥光荣没沾着,在外边捞点怕啥?”田生绵说:“我是解放军大学校培养出来的!”
去年秋后,每名职工分50公斤大米,田生绵领出大米存在休息室里,他带个小口袋,每回装10公斤,分5回把米背回家去。公司的职工看到已年近半百的老田这般的严格要求自己,无不佩服和感动。还在“雷锋叔叔不见了”的那段日子里,同志们就由衷地、亲切地叫他“田雷锋”。
田生绵几十年来家庭困难,两个儿子长成大小伙子,为他们结婚成家,田生绵和老伴筹划了一年半,紧衣缩食攒下点钱,从去年开始盖新房。去年3月汽车中修,试车时正从家门前路过,儿子田广乘机让爸爸往房场运一趟砂子,试车技术员王伟同意,但田生绵不同意,急忙将车开跑了。晚上老田回家,田广含着两汪眼泪冲爸爸喊:“谁开车像你?人家用方向盘把小楼都撮起来了,俺们连个砂子粒儿都弄不着!”
儿子的言词激烈,自然触得田生绵心上一阵阵发疼。他理解儿子的苦处,田广在鞍山买了不少房檩木,让爸爸用车捎回家,爸爸没同意,是田广把房檩木绑在自行车上,走了5个小时,一步步弄回家的。盖房子是大兴土木,大担子都压在儿子和老伴身上了,田生绵何尝不想借助点力,快将妻子儿女从沉重的劳累中解脱出来。但是为这就让方向盘往家里转,他是万万不能啊!
一明两暗的三间大瓦房盖起来了,只是车队得知老田家盖房子面临困难,主动安排车帮着运了一天石头,此外田生绵没为自己家建房用过一次他的“斯克达”,没向车队和其他司机求过一次车。
他心里活着雷锋
田生绵由于常年家境困难,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他女儿的,但是雷锋的照片、他和雷锋的合影,还有那本从雷锋班带回来的《雷锋日记》,他却当成宝贝似地珍藏着。
田生绵从来没有穿过料子服和皮鞋,到市场去买鞋帽,几十年一个制式,就是黄胶鞋、黄军帽,冷眼一看,就看得出50岁的老田在部队呆过。
他照着雷锋的样子做:还是在贵州水城的时候,同班里一位家住农村的同志家乡遭了水灾,生活遇到困难,田生绵得知消息后,像雷锋那样偷偷地给那位同志家里寄去20元钱。而当时田生绵的月工资只有47元,这个月里,他在食堂每顿饭除主食外只喝4分钱一碗的大菜汤,勒紧腰带过日子。
“文化革命”期间,他探亲回家,从贵州火车站起,就照顾一位去北京的老大娘,在站台上给背包袱,在车上给买饭、打开水。弄得老大娘心里总犯合计。到了北京,田生绵又主动把老大娘送到亲戚家。这时老大娘真的感动了,她一把拉住田生绵说:“别怪大娘,世道乱,我生怕是遇到拐骗东西的,哪知道你是个这么好的人呀!”
田生绵曾是雷锋在班里设置节约箱的积极参与者。艰苦奋斗的火种,在30年前就由雷锋在他的心中点燃了。一团火一直燃烧不熄。做为一名司机,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当跟随车队执行任务,中午在饭店吃饭,他总是找个名义自己单吃,买最便宜的饭菜。休息室里田生绵所占的一个角落就是他的节约库,什么旧车灯、坏胶带、废钢绳、螺丝钉等等,他都拣起来收集在一起,做为备用物品。在窗户台下摆着一溜油桶,里边装的是他从一个个废油桶里滤出的各种汽车用油,他这里成了汽车临时用油供应站。
他一贯是这般的节俭,但是又会突然出乎人们意料的慷慨大方。只要一有买国库券的任务,他就找到老班长赵昌印,恳求着:“班里完不成任务那份儿,都加在我身上,国家有困难,我应尽一份责任。”
田生绵哪次出车去抚顺,都要带领车队的青年们去望花区参观雷锋纪念馆。他怀着沉重的感情,领他们瞻仰雷锋的陵墓,讲述当年他参加雷锋葬礼时的动人情景;他含着思念的泪水,领他们参观雷锋生前留下的实物,介绍每件东西中所含有的雷锋思想的光彩。每次离开雷锋纪念馆,他都心潮激荡,更加坚定了要像雷锋那样作人、做事的决心。(原载辽宁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雷锋“户口问题”
吴昊
有人说雷锋同志是“临时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对不对呢?不全对。本报今天转载的辽宁日报通讯“雷锋战友田生绵”,证明在他那里雷锋同志就是“长住户口”;近来一段时间,本报及其他兄弟报刊都报道了大量的雷锋式先进人物,这些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他们那里,雷锋同志也是“长住户口”。就整个社会来说,去年的风波之后,由于全党全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整顿各种不良现象,社会风气逐步好转,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公德意识日益加强,雷锋精神日益深入民心。应该说,雷锋同志的“户口问题”正在解决中,而且可以肯定,今后会解决好的。
就开展学雷锋活动来说,人们希望把雷锋的“临时户口”变成“长住户口”,这种愿望是完全对的,也应当给予满足。但办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前些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使得学习先进人物活动(包括学雷锋)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破坏,那时候,小朋友说“雷锋叔叔不见了”,人们感叹“雷锋同志出国了”。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在学习先进、发扬正气上,我们已经迈出了很有意义的一步。评价学雷锋活动,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要充分肯定生活本身的这种积极变化。
就是说到雷锋的“户口问题”,也应该这样看:“有户口总比没户口好”,“临时户口”是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相信,只要沿着党的正确路线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有雷锋“长住户口”的就会越来越多,雷锋精神就会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真正植根于社会,植根于人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的大好局面一定会出现。这正是我们对雷锋“临时户口”持欢迎态度,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根据。
各地为了解决雷锋“户口”问题,想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取得了不少经验,比如中共福建省委提出的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就是极好的措施。真正把学雷锋活动和每个人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让雷锋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学雷锋活动就会变得深入、扎实、持久,雷锋同志的“户口问题”也就解决了。
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是人类的进步精神,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它必然会在我们民族的土壤里开花结果,长盛不衰。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下基层手记

  下乡“三要”
中共湖北省襄阳县委书记 许国富
一要说清为什么
3月中旬,我县小麦普遍发生了病虫害。为了夺取小麦丰收,县委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立即动员起来,打一场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歼灭战。可是,天不作美,一个劲地下雨,药物防治不起作用,只有发动群众清沟排渍,减少积水,增加地温,控制病虫蔓延。
3月21日,天下着小雨,我到新集乡洪庙村小麦田里察看虫情,走到一块田头,瞧见一位农民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铁锨站在那里。当我们走到他身边时,他用右脚踩着铁锨,好长时间挖不起一锨土。我一看就明白:这是在做样子。我问他:“你怎么没穿雨衣干活呢?”他望望我,满脸不高兴地说:“打雨伞我还懒得来呢。可不来,干部又不让。天下雨,不能喷药,硬叫我们起沟,你说,这起沟与防治小麦病虫害有啥关系?”啊,原来如此,干部没把清沟排渍的好处向群众讲清楚,怪不得他不愿干呢。于是,我给他讲起了清沟排渍的好处和起沟与防治病虫害的关系。他一听,乐了:“干部要是早点讲清这个理,我也不会做样子了。”说罢,把雨伞一放,使劲地干了起来。
看他那个高兴劲,我对随行的乡村干部说,种田人都指望好收成,农民爱科学种田,关键看我们当干部的如何引导,啥事不能光硬逼着群众干,必须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干,群众懂得了干的道理,就会高兴地干,自觉地干,拚命地干。也只有这样,群众才会喜欢我们,亲近我们。
二要与群众贴心
在双沟镇陈湾村同干部群众座谈,四组组长给我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件是镇土肥站一名干部在四组指导农民配方施肥,不光苦口婆心给群众讲课,而且以身示范,手把手地教群众,一遍、二遍……直到群众会干为止,家家户户都有他留下的脚印,块块田里都洒下了他的汗水。中午,他不在群众家里吃饭,吃自己带的馍馍,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群众不干了,硬是把他的馍馍夺了,抢着接他到家里吃饭。另一件是棉花采购站的几位干部,到村里后说是帮助种棉花,可支吾一会儿就去打扑克牌,让组长派饭。结果这家也不愿意,那家也不高兴。
听了这两件事,我想:群众不是不欢迎干部下乡,而是看干部下乡后到底干些什么?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就受欢迎;摆样子的、给群众添麻烦的,就不受欢迎。下乡,不能光看人下去了,还要看是不是心在群众中,是不是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
三要量力而行
4月上旬,我到几个乡、镇找了一些村、组干部谈如何改善干群关系。他们说要搞好干群关系,重要的一条就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的一年要办5件,有的一年要办8件,有的一年要办10件。我问:“办这些事钱从哪里来?”他们说:“还不是找群众出。”
听了他们的话,我当场指出:他们的想法对头,心是好的。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为群众办事的干部群众是不喜欢的,我们也是不赞成的。但是,必须注意,办好事、办实事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一口吃个胖子,不能超越群众的承受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和群众商量,一件一件地办,能办多少办多少。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就多办,弱的就少办,急事先办,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参加座谈的干部,都觉得我讲的在理,纷纷表示要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正确处理办好事与惜民力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好军医范学军
成福 晓笠
桃红李白的阳春三月,我们来到太行山区的河北省涞水县白涧区,许多农民开口便谈军医范学军热情为群众治病的事迹。
范学军是部队的卫生所长。17年来,除为部队官兵治病外,他还为群众治病37100多人次,做各种手术3600多次,抢救危重病人百余次,从未出现过一次事故。1989年,北京军区给他荣记二等功,他领导的卫生所被评为北京军区司令部拥政爱民先进集体,荣获军区集体三等功。
范学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军医。他自学了《外科学》、《实用内科学》、《人体解剖学》、《物理诊断学》、《临床医学问答》、《妇产科学》等20多种医学书籍,并把自己的医术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中。卫生所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进口器械,但范学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颗火热的心。
1987年,56岁的村民梁桂富胸痛吐血,经北京某医院初诊为晚期肺癌,医治无望。病人回家后,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来找范学军。病人住院后,范学军白天在病床前仔细观察,晚上在灯下翻阅资料,分析病因、病情,查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法。经过30多个日日夜夜的治疗,病人止住了吐血和胸痛。3年过去了,梁桂富的病没有复发,还经常下地干活。
范学军医术之精、医德之高、医风之正,周围群众有口皆碑。他把医药箱、手术刀当作联结军民情谊的纽带。范学军在治病的同时,还调解家庭矛盾40多起,调解民事纠纷30多件。
范学军常跟药品打交道,从来没搞过以药谋私。去年,父亲来部队看他,临走想带回一些常用药,范学军知道后对父亲说:“我是所长,不能带头违反卫生所的规定。您带些钱回去,该用哪些药就买哪些药。”
范学军为群众看病这么多年,没收过一次礼,没吃过一次请,记不清的倒是病人在他家里吃过多少次饭,他为病人贴补了多少钱。乡亲们都夸范学军是活着的“白求恩”。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华山脚下“庄稼兵”
葛海霞
如果你问秦庆林,他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他一定回答:绿色。如果你问他最喜爱的职业是什么,他一定回答:军人。秦庆林,打从十七岁穿上军装起,就认定了自己这辈子注定是军人。一九七九年,他作为副师长进入军事学院学习,门门功课全优。当他学成归来,集团军党委对他却另有任命,让他到华山脚下的华阴农场去当场长。军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秦,你是个处处争第一的人,咱们农场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去改变面貌。只是你已经是师级干部了,农场场长的官小了点,你去还是不去?”“我去。”他回答得嘎嘣脆。因为这是组织的决定。
到农场第一个早晨,他带头出早操。“庄稼兵”还出早操?全农场的人大不以为然。秦庆林说:“出操出不来金钱和白蒸馍,但能出精神,出志气!”他决心用军人的气魄、纪律、自信和进取心去改变这个由于多年单一粮食生产而收益不高的落后农场面貌。
他上任第一个月就筹款六百八十万元,开办面粉厂、啤酒厂、养鸡场、养鱼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一场硬仗。赢了,农场从此翻身。他瞅准了日元贬值的机会,直奔青岛与日商谈判,引进方便面生产线,前后只用了三个月,就生产出优质方便面,日产一万五千公斤。仅此一项,就节省投资三十多万元。
短短一年里,全军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竣工投产,年产五千吨的啤酒厂投产,食品加工厂投产。上级布置农场五年种果树十万株,秦庆林一声令下,全场数千官兵挥锹上阵,只用三天建成了高标准的千亩果园。
这哪里是在搞生产,分明是在打一场争分夺秒的立体化战争。为此,秦庆林像过去严格治军一样一丝不苟地严格管理农场。农场的千亩果园,千亩泡桐林,都是用炮兵部队的仪器测量定线种下的,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横竖成行,斜成线,像队列整齐的士兵。对待产品质量,秦庆林更是一丝不苟。啤酒厂、食品加工厂在生产工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比国家法定标准更为苛刻的内控标准检验。难怪国内的消费者和港澳地区的客商称华阴农场的产品是“第一流的”。
华阴农场以它引人注目的成绩,被中央军委授予第一个“全军先进农场”光荣称号,秦庆林被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授予“全军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模范”称号。
如今,每当农场门口的哨兵见到不穿军装的场长兼总经济师秦庆林时,都会举手向他行一个庄重的军礼,在农场战士的心目中,秦庆林是真正的军人。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市长为群众解决上厕所难
孙裕 曹力军
在山西省大同市区内,去冬今春新增了57座整洁明亮的厕所,还有十几座厕所也进行了修缮改建,市民上厕所不再难了。
在一个中等城市,一下建起几十座厕所,可不是件小事情。这是市长王辉关心群众办实事的政绩之一。王辉常常在清晨外出散步,星期天串街走巷。就在他散步串街当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街道,特别是小街小巷的厕所很破烂,常常见到屎尿横流,臭气熏天,居民上一次厕所受一次罪。在一次政府办公会议上,王辉把厕所问题提了出来,当即引起了在座同志的重视。不久,他又同主管城建的副市长韩文,进一步去实地察看。
情况弄明之后,他们找来城区区长和建设部门的负责同志,请他们拿出新建和改建厕所的方案。很快,方案制定,两位市长又一起主持召开了办公会议,决定由市政府拨出103.5万元专款,再由城区和有关街道集资16.5万元,新建、改建厕所55座。去年5月破土动工,韩文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国庆节前,已有55座基本完工,有的交付使用。王辉和韩文同志在验收中,又发现迫泽里附近新建的城区集贸大楼和市场,人员流动量大,厕所也不够用了。又决定再拨款7万元在迫泽里附近再建两座厕所。去冬今春,新建的这两座和修缮改建的十几座厕所,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市民上厕所再不犯愁了。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号召各级干部要为群众办实事,这个“实事”该怎么来办呢?就是要各级干部既抓大政方针,又抓具体问题;既抓百年大计,又从点点滴滴做起。任何大事都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合成的,不屑于办小事、看不起办小事的人,决然办不成大事。“办实事”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办起,诸如挖一眼井,修一条路,建一座厕所。只要是群众生活所需,就是我们该办的实事。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够做到坚持不懈地去办这些实事,日积月累,汇集起来就会为群众办成功德无量的大事。 ——编者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唤起民族自尊
——记深圳的“锦绣中华”
本报记者 徐建中 郭嘉
前不久,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宇宙空间发现了一颗序号为3368的新星,为了起一个有时代意义的新名称,他们派人专程赶赴香港找到了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锦绣中华”创始人马志民先生,建议将这颗新星定名为“锦绣中华”……
“锦绣中华”位于风光绮丽的广东深圳特区深圳湾畔华侨城,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融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古代建筑为一处的实景微缩景区。
这儿占地30公顷,分布着74个大小景点,文化古迹、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自成妙趣。它们大都以1∶15的比例建成,来到这里,可以初步了解我们的国情国貌。
在“锦绣中华”景区内,“万里长城”称得上最为壮观,它蜿蜒起伏在景区内几个山岭上,以十分之一的比高,形象地再现了古长城的沿革与变迁。“龙门石窟”,是“锦绣中华”内十分引人注目的景点。抬头望去,但见石窟像龛正中的“卢舍那佛”丰颐秀目,俨然帝王之相,乃是唐代雕刻艺术的典范。“锦绣中华”保留了“卢舍那佛”的残缺,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的原景风貌,而且真实地记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不少港澳台游客和海外华侨华人前来“锦绣中华”参观游览时都感受良多甚至热泪盈眶,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锦绣中华”在呼唤民族感情,启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方面所特有的意义。
民居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也是“锦绣中华”内的一朵灿烂奇葩。举目所见,像风姿绰约的“苏州网师园”,回廊浅底的“绍兴水乡小镇”,情溢邻里的“北京四合院”,还有客家人的“围笼”,布依寨的“石屋”,等等,相谐相映,独步一方,令人大饱眼福。
“锦绣中华”景区内共有49处文化古迹,为了达到既体现原物风貌和神韵,又创造艺术价值的原则,景区在建造过程中,曾聘请了众多当代一流的古建筑学家、画家、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和各类学者充当顾问或亲自投入创作、烧制和摆放工作。
看罢宫殿,又来到“河边”。一条干涸的河床上,迂回矗立着三座桥梁,其中最能牵动我们视线的,要数北京著名的芦沟桥了。早就耳闻芦沟桥很“神”,神妙之处莫过于桥上485只形态各异的石狮。陪同我们的园内工作人员介绍说,“锦绣中华”以缩小15倍的原貌,展现了芦沟桥一个个如珠般大小的石狮。看上去形肖神似,栩栩如生。
南朝鲜有个旅行社的华人老板携亲眷来看“锦绣中华”。园内傣族干栏式竹楼和雨林风情,勾起这位老板游兴倍增,尤其是那丝丝传神、呼之欲出的泼水节陶制小人,更使他迷恋,看后他觉得不过瘾,立即改变计划,领着全家上云南省西双版纳实地逛了一圈。
一次,老干部尤太忠信步来到“陕北民居”景点,那洞壁前放满的一排排瓶、缸、罐、瓮和各式窗棂上的剪纸花边,使老人倍感亲切。他凝神注目,久久不肯离开……
“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华”。我们来此参观之后得出了这样的感受。
(附图片)
图为游人参观苗家风景,那神态逼真的陶瓷小人栩栩如生。 中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