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由吕蒙正“省悔”引起的思索
朱文喜
吕蒙正在宋代宰相行列中,个人品行算是较好的一位,他廉洁,正直,知人善任,宽宏大量,颇得史学家好评。可是在他宰相做得最得意的时候,却养成了喝鸡舌汤的习惯,每天必用,常年不断。一天傍晚,他游后花园,见墙角一高丘,以为是山,便问是谁堆的,仆人说:“是相公食鸡舌汤剩下的鸡毛。”吕蒙正大为惊讶,“默然省悔,遂不复用”。
吕蒙正出身并非阔少,他幼年父母离异,衣食无着,有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一天行至伊水,口渴难耐,见一卖瓜者,馋涎欲滴,苦于囊中无物,卖瓜者见其窘态,便取一枚相赠。待他中了状元,成为新贵,在伊水河边营建一亭,取名一瓜亭。这说明在他显贵之前,不要说鸡舌汤,就是一枚瓜已足够他感恩戴德了。
人生总要经历诸多变化。为官者,各种变化往往与他地位的变化相联系。吕蒙正生活水平由一瓜难得到鸡毛成山,是由他从一介寒士到天下宰执的地位变化而来的。前几年一位同事告诉我,他们镇政府买了一部轿车,那位由基层提拔起来的镇长,将骑了多年的自行车弃如敝屣,改用轿车下乡巡视了。这镇长坐骑的变化,也是由地位变化而来的。
精食华服,许是人的本性。在地位低微时,粗茶淡饭尚可,在地位上升到条件具备时,保持俭朴就难以做到了。贤明如吕蒙正,也经历了由俭变奢,由奢到悔的过程。在封建社会里,由布衣到新贵,生活骤变不足为怪,那时候“十年寒窗苦”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讲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地位由贱到贵,权力从无到有,从而经济由贫变富,生活由俭变奢是符合封建官僚的价值观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做党的干部就不同了。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他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私利。他励精图治,是为富一方百姓;他有机会升迁,只意味着责任更大,更需要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待遇更是工作之所需,但是,若是治下的老百姓还在“吃瓜”,而自己“理直气壮”地率先喝起“鸡舌汤”来,那就很不体面了。如那位镇长,在农田耕作汗滴禾下的群众面前,乘车飞驰而过,烟尘后面的评论,一定不好听。前一时期,新的一届中央领导,纷纷深入群众,访贤问计,体察民情,已是有口皆碑;另有几篇关于省级领导晋升后不搞特权,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报道,更是令人欣喜。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如此,不论升至何种地位,拥有何种权力,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联系群众的传统不变,人民公仆的本色不变,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那么,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其奈我何?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的两株榆树
宋占方
新宅落成,小院有一方土地。种花围墙遮阳;养犬又无兴致。于是,一个黄昏我带回两株榆树苗,趁着夜色一株墙内一株墙外栽下。盼绿荫蔽院,四时更新。
几度夕阳红,那两株榆树已出脱得高出屋脊,耸立楼巅。北国的五月,春风拂煦,柳绿花红,榆钱如雪,飘飘洒洒。那嫩白的榆钱乍看宛如片片花瓣。可仔细一瞧那小小的圆状花瓣儿却裹有一粒小小的种子,驾着那花瓣儿的轻翅,就飞向四方。邻居说:“你那小榆树真调皮,榆钱儿都落到我们院里了……”
撒尽榆钱的榆树,高高的疏枝才渐染绿意,现出星星点点的嫩叶。可树根下、墙角处、石缝里皆钻出密密的一片片绿芽芽。连邻居也奇异他们的院中也冒出同样莫名的“草”。又隔十余日,那小草皆放出两片锯齿状的小叶片。我惊慕了:这不择土质、不需播种、全凭自然长出的皆是榆树苗苗。
终于,小巷口四周灰色调子里,两株榆树率先撑起两面绿色的旗。那郁郁葱葱的树冠,赛过楼群,飘荡城空,仿佛与蓝天拥抱、絮语……“佳佳佳——佳佳佳”,一阵阵啼啭唤醒了恬静的黎明。榆树巅上引来蹦蹦跳跳的花斑山雀。移时,那山雀仿佛跳跃在我的肩头,酣歌这儿一片好绿荫啊……那悠长的枝条如万条垂丝,披拂的绿叶泛着亮亮的光彩。忽地“卖豆腐——啦”一声吆喝,小巷里的人便聚于墙外榆树下端回豆腐。接着,榆荫下走来俏丽的女郎、嬉戏的顽童、匆忙的汉子……
在人们年复一年的匆促中,忽有一日有人惊叹这两株榆苗苗竟长成大树之际,便一遍遍地告示我:这树梢太茂,遮蔽了小院阳光;这树的根会扎进墙里,撑裂房屋……那意思是要割枝、锯树保住房屋呢。可我执拗地觉得这树也是人世间的生命呀!
春花、夏绿、秋黄、冬暮,我皆从两株榆树上获悉:榆树,赐我以绿荫、拂我以芳馨、唤我以天籁、赋我以感情。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很重要的一笔财富是这两株榆树。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城楼
常敬竹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
红城楼
是另一种最高海拔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沿一级级古老而庄严的台阶
走进十月壮丽的风景
奋力挥动的手势
潮水般涌动的目光
因激动而颤栗如风
吹过金谷子和红高粱的原野
吹过居民楼和篱笆墙的连线
敲响一页页命运之门
无数年后
许多人在许多陌生的夜晚
依旧恋恋地咀嚼这个瞬间
夕阳下幽咽如歌的风铃
在日渐风化的砖地上静静流动
所有的殿堂都是陆地之船
在岁月的河里随风远去
只有晨升暮降的国旗
和那座二千多万英魂
垒成的丰碑
在胸前切切地呼唤
儿女们以国徽的图案凝聚
红城楼
站在历史的中轴线上
红墙华表金水桥
牵动五彩的目光和思绪
天真的少女来这里放飞和平鸽
持枪的士兵来这里表演队列操
金发高鼻的异域人
来这里郑重地模仿
一位湖南人的口音……
今天的红城楼
在五大洲组合的建筑系里
成熟为红色象征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雄鹰,在云端穿行
贝骁
碧空如洗,一架国产最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曳着乳白的烟雾耕耘蓝天。
这是北空歼击航空兵某团飞行员高月祥,在13000米高空练习空中格斗。他拉杆,蹬跎,忽儿盘旋,忽儿俯冲,忽儿一串空中横滚。飞机随着干脆、利落的动作,表演着一幕幕惊险而又优美的“杂技”。
时至11点41分,机舱外突然传来两声爆响。高月祥立即检查仪表:双发转速下降,喷气温度指零。高月祥不禁惊叫:
“双发停车!”
双发停车?顷刻间,地面塔台里的空气凝成一团,标图笔停止游动,望远镜停止搜索,正在忙碌的人们全都屏住呼吸,僵成一尊尊庄严的雕塑——他们知道,左右发动机熄火停车,飞机在空中失去推力,那后果,轻则机毁,重则人亡!“842!842!”塔台指挥员镇定一下情绪后大声喊道,“把握飞机状态,左转对正机场!”
“842明白!”高月祥使出浑身解数,全力控制飞机下跌;但已经停止呼吸的雄鹰,还是晃晃悠悠地扑向大地。此刻,大地就是坟场,死神就在眼前,生死系于一瞬之间。但他没作跳伞准备,决心与死神一拚。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高月祥选择了空中开车。他知道,只有开车成功,才能保住飞机,保住生命!
然而,空中开车,对于歼击飞行员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人尝试过,但都失败了。但高月祥相信准能成功!11年的数千个日日夜夜,他都为跨越这一障碍作好了种种准备。假如左发停车,假如右发停车,假如双发停车——什么样的假设他都想过,什么样的绝招他都琢磨过。他发现空中开车不成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富油、点火时机不当和所处高度不够低。因此,两声爆响之后,他当即将油门收到停车位置。
10000米。9000米。8500米。
飞机以每秒80米的速度扑向田野,扑向山峰。人们的心蹦到了嗓子眼,仿佛在喊:“高月祥,快跳伞!”
跳伞钮就在身旁,但他没有去按。他双眼盯着仪表,捕捉点火时机。3秒……4秒……5秒钟过去了,高月祥不断告诫自己,等一秒,再等一秒;降80米,再降80米。他知道,高度不够低,点火太早,都能导致开车失败。可是,高度越低危险性越大,越没有跳伞的余地。他家中还有年迈体弱的双亲和有新婚不久的妻子呀!但此刻,他心里只有飞机,飞机必须保住它。
9秒、10秒钟过去了,高月祥估计燃烧室内的富油已被气流吹尽,所处高度已有充足的氧气,便迅速打开左发空中点火电门:
“嗞——啪!”点火信号灯一闪,亮了!他再将油门杆推至慢车位置,发动机转速表上的指针猛地一跳,希望之光出现了:
“左发开车成功!”
高月祥欣喜地向塔台报告。这消息像一块石头扔进死水。
然而险情并未完全排除。左发开车成功,飞机侧身飞行,死神依然追踪着高月祥。但战友们深信,高月祥一定能够化险为夷!他们记得,高月祥为使自己能在空中妥善处理险情,在业务学习上花费了许多心血。尤其在改飞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训练中,他见缝插针,刻苦钻研新型飞机的理论和操作技术。那段时间,天一亮就起来背数据,晚上还在灯下伏案学理论;白天去值班也不闲着,石子当笔地作纸,默默画着飞机座舱图;节假日休息也带着书籍和本子;新婚蜜月也是如此。
“842!842!”耳机里又传来了地面指挥的命令:“注意保持高度,准备右发开车!”
“842明白!”高月祥把稳飞机,着手右发开车。在6000余米空中,右发开车也获得了成功!
这时候,飞机终于发出轰轰隆隆的欢唱,机身骤然变得温驯轻柔了。高月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熟练地驾驶飞机通场、拐弯,最后对准跑道飘然而下,安全滑落在银灰色的跑道上。战友们欣喜若狂。不等他走出机舱,就发疯似地跑了过去……
高月祥首创该新型飞机空中双发开车成功的奇迹。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最近,空军又树他为“飞行训练先进个人”。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空军)


第8版(副刊)
专栏:父壇风景线

  游翁之意不在山水
沙原
他的装饰柜的玻璃瓶里插着天山雪莲。他的墙上挂着湘西土家族织锦,窗缝里插着西双版纳的孔雀翎,门后靠着几杆九嶷山的登山杖,茶几上一盆水仙,景盆里浅浅清水浸着三峡石……
琳琅一屋,像个展览馆。客厅、卧室、厨房、厕所,能占的空间全被他占了,连老伴养的几只大母鸡也被他逼到阳台上去安身。
他曾经有一对来自湘西侗家山寨的画眉挂在阳台上。可这个爱鸟的人儿却不是养鸟的里手。鸟儿死了,他伤心落泪,总是说不该为着爱恋而把鸟儿带回家来;他说,他后悔没把鸟儿留在那有着“蓝蓝的山溪,长长的风雨桥”的地方。
就这样,他在《山寨处处闻画眉》一文里,用饱含爱情的笔,随着自己的足迹,向读者描绘了神秘的湖南西部侗家山寨婉转的画眉歌唱、古老的村寨建筑、独特的侗家习俗,以及养画眉的“粗人”的脱俗的心灵。
在他的散文集《潇湘游踪》里,为着爱,为着期望与沉思,而娓娓叙说的,何止一篇《山寨处处闻画眉》!
他是资水边上一个农民的儿子,或许是长流北去的资江给了他流浪的个性。从资沅湍流到湘江浪花,从洞庭帆影到五岭草珠:湖南遍布他的足迹。
他是个年逾花甲的老翁,又患有风湿关节炎,一遇上潮湿季落雨天就得让老伴按摩腿脚才能熬得过,可是他什么时候又歇过脚?岂止是湖南,松花江畔、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哪里没有他的脚印?!
他是如此迷恋于常人熟视无睹的山川草木。
还是回到他的《潇湘游踪》一书罢——
看得见的,这游翁的心意岂止在山水之间!作者游山水,写山水,精神却超脱于山水之外,在朴素的故事中或知识介绍里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或愤世嫉俗,或叹古讽今,都充分表露了作者热爱人类、关心生活的人生态度——他的游记散文的这种独辟蹊径正是《潇湘游踪》的魅力所在!
请看《文家市纪行》中文家市的传说,写革命领袖与文家市人民的情感;《山水的隐士》借李世民的话“借镜于铜,可以正衣冠;借镜于人,可以知得失;借镜于史,可以知兴废”,既写了墨石的传说,又说明作者沉湎山水却绝非逃避现实的隐士。
更有一个《瑶估佬》!参天的古木、清澈的山溪、杉木房子围绕的瑶家山寨。桐油壁板、桐油灯的黄光、捕蛇人——那个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瑶估佬……这神秘的风光、遥远如梦的故事催人泪下。
正是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作者的游记不同于其他游记冗繁的记叙,而把情丝、哲理密密编织在山水风物之间。
这位老游翁就是湖南的散文作家赵海洲。


第8版(副刊)
专栏:

太阳帆 屠娟娟
选自《大庆中国画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