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加强粮农方面的南南合作
——访联合国世界粮食理事会纳奎司长
本报记者 罗晋标
在联合国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届部长级会议即将在曼谷召开之际,该理事会政策协调和对外关系司司长阿·维·纳奎先生高兴地在其总部罗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纳奎司长强调说,面对全球饥饿与营养不良的严重问题,必须切实加强粮农方面的南南合作,这也将是曼谷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纳奎司长说,80年代,全球饥民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大约有5000万人处于饥饿与死亡的危险之中;长期食不果腹的人数已增至5.5亿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0%。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恶化,穷人的处境每况愈下。预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低于10年前的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可能低于30年前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外债、高利率、原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使出口收入减少造成的。
谈到90年代的前景时,纳奎司长说,上述问题的继续存在将给全世界在90年代减轻贫困威胁的前景投下阴影。90年代减轻饥饿的努力不仅要考虑困难的经济问题,而且还面临人口不断增长及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曼谷会议要号召亚、非、拉美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在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方面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强彼此磋商和合作;发达国家应当更多地支持发展中国家同饥饿作斗争;加强国家和国际的有关行动的协调。
接着,纳奎司长指出,目前国际关系出现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东欧的剧变,改变了世界经济计划,因此,必须采取新的措施,以保证贫困国家不至被人遗忘。所以,南南合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最近,世界粮食理事会先后召开了拉美及加勒比区域、非洲及西亚区域、亚洲区域的磋商会议。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理事会第13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粮食及农业方面的区域性合作和南—南合作》报告,提出了粮食生产、农用工业、贸易、提高管理能力4个合作领域。在这方面,联合国世界粮食理事会和开发计划署共同制定了一项《促进粮农领域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伞形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于去年7月正式通过这一计划,明年上半年将提出这项建议。
纳奎司长最后说,60年代的“绿色革命”曾使亚洲国家增加了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联合国世界粮食理事会认为,可以再次发起“绿色革命”,不仅在亚洲,而且在非洲也开展,以便促进在粮食和农业方面的南南合作。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埃及通讯

  愿开罗更美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巍巍金字塔,缓缓尼罗河,错落的清真寺,热闹的阿拉伯市场,无疑都是开罗最吸引人的去处。可游客往往评定,“开罗还是夜晚好看”。这怎么解释?“因为夜幕可以遮掩许多有碍观瞻的垃圾。”
埃及朋友坦率地承认,开罗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公共场合不够清洁。
这也难怪,世界上的各大城市都存在垃圾清扫和处理的棘手难题。粗粗计算,大开罗市(包括开罗省、吉萨省、克鲁比亚省所属3部分市区)人口已近1200万,每人每天就算丢弃半公斤垃圾,这个非洲第一大城一天就有6000吨。这还不包括沙漠地区吹来的降尘。具体点说,100辆5吨重型卡车要往返10多次,才能清除一天的城市垃圾。
身历其境,就知道打扫开罗确实不易。大开罗市面积在过去90年中扩大20倍,居民人数翻了5番。4个埃及人就有1个生活在这3600平方公里的小圈圈里。高度密集,人满为患。据《金字塔报》统计,大开罗不仅有1200万固定居民,每天还有200万外来流动人口。30万小贩走街串巷,150万车辆南来北往。闹市区,人挨人,人挤人;普普通通一条街,两旁停放的汽车头尾相接,2里地找不到一块3米长的空隙。这还不算,建筑工地比比皆是,路面堆放灰沙砖石。逢年过节,成群的绵羊和骆驼还要进城。这叫人如何是好。
近两年,开罗街头出现了身着醒目橙黄色工作服的清扫工。他们的工具虽说简陋,只靠一把扫帚和汽车外胎加工成的簸箕,开罗街景却颇有改观。主要干线路面上随意飘飞的碎纸不见了,旅游点附近多日无人搬运的垃圾筒倒空了。记者走进吉萨区清洁美化管理局的办公室,只见官员正用无线对话机指挥清洁队。据说省长经常微服出巡,发现问题就下令清洁队返工。
凭心而论,尽管开罗垃圾问题严重,埃及政府始终不懈地努力把首都打扫得更干净,装扮得更美丽。1983年,总统签署285号法令,组建城市清洁美化管理局,专门负责垃圾的清扫、外运和处理。大开罗4.5万名清扫工昼夜3班上街清除垃圾,开罗省区每天处理4000吨,吉萨区每天运出1250吨。同样,夜幕掩盖了这支队伍的大部分劳动现场和发展规模。记者在吉萨区获悉,1983年他们只有186辆垃圾运输车,如今增加到512辆,工人已逾5000;清扫线路从28条扩大到354条;去年从国外购置7辆新式清扫机,夜间上路工作;专用垃圾筒与自动垃圾翻斗车配套,在一些街区启用。建起一座垃圾化肥厂,每日消化80吨生活垃圾,制成改造沙漠用的特种化肥。局长助理对目前的规模感到自豪,但并不满足。他概括眼下的困难是人手少、设备少、资金少,处理垃圾的能力至少还需扩大2倍。他不记得谁说过的话,“清洁程度也是贫富的标志”。“咱们还是第三世界嘛”,他说。
这是实话。埃及政府目前能够花在清洁工作上的资金是有限的。然而,少花钱多办事的方案已经开始实施。为减轻国营清扫队的负担,埃及从1988年1月起允许私人开办垃圾公司,执照单独营业。住户必须使用塑料垃圾袋,私营公司必须用汽车装运。公司收取清洁费,而且有权经营垃圾处理和后期再加工。目前,这类公司在开罗省区有44家,在吉萨区有15家。记者住宅的门铃每天上午8时半准响,没错,“收垃圾的来了”。把垃圾袋往门外一放,事情就全妥了。每月只缴4镑钱。私营垃圾公司真的服务到“家”。当然,这还仅限于中上等住宅区。
马哈茂德·谢力夫去年底出任开罗省省长,也就是开罗最大市区的“市长”。他宣布90年代办6件事:减人口、办绿化、扫垃圾、清污染、开道路、扩地铁。件件都与美化开罗关联。谁不愿开罗像14世纪阿拉伯著名诗人伊本·赫洛杜赞美的那样,“开罗,世界的花园,我心中的世界。”
                    (本报开罗电)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满浓之情
本报记者 艾丰
一池春水满,群山绿意浓。
满浓池的景色太美了,美得像一幅日本版画。
日本列岛之中有个四国岛,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四国岛上有个香川县,香川县内有个满浓池,知道的就不那么多了。
到日本来访的中国人为数不少,可是由于时间所限,他们的脚步往往只限于本州岛上。而四国岛,则由于濑户内海的阻隔,过海要靠摆渡,许多人便望而却步了。
现在连接本州和四国的濑户大桥建成,更感谢香川县日中友好协会和高松市市长的邀请,我们在很短的访问日程中得以安排了四国之行。
当乘坐电气火车穿过九千三百八十九米长濑户大桥的时候,脚下波光粼粼,远处水天一色,与刚刚离开的高楼栉比的大阪形成鲜明对照,我们的心胸豁然开朗,仿佛回到了大自然。而在香川县沿着盘山小路乘汽车来到满浓池边的时候,更有一种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满浓池其实是一个蓄水一千五百多万方的水库,宛如在绿色山峦之中摆放的一面镜子。等主人介绍了它的来历之后,我们才明白,日本朋友让我们参观这个地方,并不仅仅是为了它的美丽。
就在水库旁边的小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座小庙。庙名神野寺。小庙与中国常见的庙不同,没有红墙、琉璃瓦之类,是用木板搭成的。庙前放着香炉,香炉前面是信徒捐钱的铁柜。领着我们参观的满浓町町长首先站在香炉前恭恭敬敬地合手礼拜,然后告诉我们,凡来到这里的人,都要这样膜拜的。我们入乡随俗,也照此办理。不过,心里总有点“日本人够迷信”的想法。后来好奇心促使我们脱鞋走进庙堂。盘腿坐在“榻榻米”上,听庙的主持和尚讲述庙的来历。
香川县是四国比较干旱的地方,自古这里的老百姓就为缺水而苦恼。公元六世纪,有一个法号弘法的空海和尚,受嵯峨天皇之命“西天取经”到了中国,不仅带回了佛教,而且带回了中国的水利技术。三年都没有建成的满浓水库,由于利用了中国的拱形坝技术,只用了三个月就建成了。同时,空海还从中国带回一株花梨树种在山坡上。如今这棵树虽已没了,但它的后代,一棵已经四百多岁的花梨树,依然生长繁茂。当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从中国带来先进技术的空海和尚,死后就为他建了这座庙。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纪念他,把他当神来供奉。一九八六年,还在这里专门举行了空海访唐归来一千二百周年的纪念活动。
当地有不少人到过中国。我问町长是否也到过,他遗憾地摇了摇头,稍停一下又欣喜地告诉我,再过些日子,他们町要组织一个代表团把一棵花梨树的幼苗送到西安去,那时,他就有可能去中国了。
中午,主人以日本的和式饭加上热情的祝酒词来款待我们。我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很不习惯地盘腿坐在“榻榻米”上,却油然而生一种亲近之感,并若有所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确实是源远流长。这种友好关系,不仅写在历史的书本上,而且写在日本的大地上,也写在当今日本人民的心上。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友好关系最早竟是和日本古代的开放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日本以学习中国为荣,在这方面有建树的人,甚至被当成神来一直供奉着;今日的日本早已经发达起来了,但是,许多人仍然以当过别人的学生为荣。这种根深蒂固的开放意识,不仅使人敬佩而且简直使人敬畏了。
饭后,应主人之情,我挥笔题词:“愿中日友好像花梨树一样万古长青,像满浓池一样与世长存。”啊,友好情之“满”,开放意之“浓”,已在我心“池”中融和成荡漾的“春水”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人的“棕色化”
黄晴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有人称之为美国人的“棕色化”。根据统计和估测,美国白人在1955年所占人口比例为90%,至1985年则下降到80%以下,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60%,到2056年,白人将只占美国总人口的50%左右。
上述估测有充分根据,据统计,美国亚裔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为近20‰,机械增长率(移民)近40‰,拉美裔人的年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均在17‰上下,黑人的年自然增长率为13‰左右,机械增长率为2‰左右,而白人的年自然增长率不足5‰,机械增长率不足1‰。根据这一移民和生育趋势,到本世纪末,美国拉美裔人将增加21%,亚裔人将增加22%,黑人将增加12%,而白人则只增加2%;到2020年,拉美裔人或非白种人人口均翻番,达11500万人。目前,美国的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少数民族占人口优势的状况,在加州的中小学中,拉美裔人占31.4%,黑人占8.9%,亚裔人占11%。在纽约州,目前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为40%,在10年内可达50%。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过去是欧洲移民占绝对多数,近几十年则发生了变化。有人说,“美国曾是欧洲的缩影,现在则是世界的缩影”。美国人的“棕色化”将对美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教育到价值观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人认为美国少数民族将要求分享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形成新的政治联盟。到了21世纪,以白人为主的退休者和以非白人及拉美裔人为主的工作者之间将出现利益冲突。移民法和反种族歧视法之间的对立可能尖锐化,以白人为主的管理层和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职工层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
在文化教育方面,少数民族保持原语言的趋势在加强,出现了反对以英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声音。在人文科学上,有人反对以希腊、拉丁和西欧经典为本的人文教育,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价值观上,有人认为,任何健全社会都需要有一套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由于美国人口种族民族结构的变化,以西方价值为主的作法已适应不了文化背景日趋歧异的现状。
不管人们愿意看到还是不愿意看到,在美国,一个日益明显的多种族社会已经是一个现实,它已经存在,而且不可避免地是美国的未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图为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省的萨布拉钢铁厂。这里生产的特种钢出口到中国。 本报记者 管彦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