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联系实际进行形势教育
中共江苏省如皋县委员会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联系实际在全县140万人民中广泛开展形势教育,促进和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
在进行形势教育时,我们注意突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通过对40年建设成就的回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使爱党、爱社会主义,成为形势教育的主题。通过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和反映10年改革成就的图片、摄影、书画展览,让人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面前,受到教育、鼓舞。同时,还动员干部群众联系实际开展“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为什么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讨论,引导干部群众联系个人成长,家庭、单位或地区的变化,理直气壮地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好”,激发了全县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在形势教育中,上千名干部群众登上讲台,热情讴歌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表达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坚定信念,受教育人数达到20多万。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形势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分层次进行,针对不同行业,提出不同要求。
在机关,主要通过报告会、座谈讨论等形式,着重进行廉政高效教育,帮助干部确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公仆”思想,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上下功夫。
在工厂、企业,主要通过开展“我与企业共命运”、“我与企业共闯难关”的大讨论,使每个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思考和回答国家、企业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而动员职工为治理整顿出主意、想办法。
在商店、旅社等服务行业,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提高优质服务。今年以来,服务行业在形势教育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雷锋、为民服务活动,服务行业的职工拾金不昧,蔚成风气。
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学英雄见行动等活动以及正常的政治课教育,着重培养良好校风和学风。
在农村着重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联系完善承包制、土地管理、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科技兴农等实际问题,创建文明户,把形势教育引向深入。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把形势教育落到实处
湖南省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党委
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是拥有万名职工的铁道部大型企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把形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以“稳定、鼓励”为立足点,紧密结合治理整顿和企业实际,着力把教育落实到车间、班组,使全厂职工思想稳定,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逐步提高。一九八九年,党员占全厂标兵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厂工会被评为全国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工厂的产量、产值、利税分别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二点三、百分之一百一十四点七和百分之一百三十四点九三。
长期以来,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少,出现了越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越弱的现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搞好形势教育仅靠少数专职政工干部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工厂建立了由厂级干部、理论学习辅导员、工人理论队伍、工会组长、训练有素的通讯员组成的一千三百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去年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后,工人理论队伍组织了两次形势教育难题招标活动,三百多人写出论文,从中选出七十二篇在群众中宣讲;各理论小组还在各自单位为群众答疑释惑,改变了形势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此同时,工厂还健全四项基本制度,使工厂的形势教育深入班组。这四项制度是:整顿健全班组政治学习制度,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党内“三会一课”制度,共青团组织生活制度。
形势教育的效果,主要看是否能说服人、启发人。为此,党委在形势教育中注重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为了提高职工对治理整顿的认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报告员把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向职工交底,教育职工发扬工人阶级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奉献精神。职工们纷纷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一些已被工厂及时采纳。我们的体会是,在基层开展形势教育,以紧密结合生产、形式多样易被职工接受。变压器分厂组织的“形势教育答辩会”,由群众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职工的思想问题。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帮八千孤老 得百万民心
李石岩 易晓明 杨长生
江南的早春二月,天气尚寒。但在湖南省宁乡县却出现了一股融融“暖流”,它温暖了全县8000余名孤寡老人的心,也温暖了全县130万群众的心。这股“暖流”不是别的,是宁乡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以及全县4万多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为孤寡老人兴建和改造住房。
近年来,宁乡县的8109位孤寡老人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今年春节后,县长梁建强深入村组慰问孤寡老人,见半数以上的孤寡老人住房年久失修,有的阴暗潮湿,便责成县民政局对此进行全面调查。民政局调查后,发现有3000多人居住在危房中。
县委、县人民政府讨论认为,改造孤寡老人住房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件大事,应抓紧做好。但仅靠县、乡财政投资比较困难,更不能向农民、向企业摊派,便决定倡议全县党员干部为改造孤寡老人住房自觉捐款捐物。
在县委领导的带动下,县直各单位和农村各乡镇的300多名主要负责干部纷纷捐款,广大党员干部也不甘落后。全县4万党员和全县人民都行动起来了,为孤寡老人改造住房捐钱、捐物、义务出工。据统计,50多天里,全县共捐现金104.5万元。
与此同时,40多个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协同乡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兴建和改造孤寡老人住房。县政府办公室干部还在横市乡横市村和当地群众一起,一身泥水一身汗,为孤寡老人修房建房。孤寡老人的住房改建后,栋栋都是红砖青瓦,洁白墙壁,水泥地面,玻璃窗子。
孤寡老人含着热泪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亲!”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周政委的“小本本”
檀风海 林荣强 年维佳
凡熟悉或了解解放军某分部政委周才保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上面记的既不是上级党委的重要指示,也不是分部党委建设的有关事情,记的是:
某干休所战士小王,1984年入伍,家中双亲去世。某仓库战士赵某,超期服役,家中兄弟3人,生活困难,今年欲退伍。机关干部刘某某,工作单位变动,孩子上学不便,欲转学到某某小学。
一个分部的政委,上级和本单位的大事有的是,记这些小事干什么?局外人自然不明白。原来这是济南军区首届学雷锋标兵周才保为战士排忧解难的“备忘录”。
20多年来,周才保的职务一再提升,但这样的小本本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用他的话说:“小本本是我和群众的连心锁,它把我和战士们的心拴在了一起。”
有人说周政委的小本本是“户籍簿”,记着部队里各种困难户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一有机会他就上门拜访。去年1月,他去济南开会,会议结束后离春节已没有几天了,人们急忙往回赶,而周政委却照着小本本上记的地址来到了广饶县大王镇,带着礼物到3个村庄,给正在该部队服役的5名战士的父母拜早年,并用自己带的录音机把几位家长的讲话一一录下来。当这5名第一次在外地过年的新战士听到亲人的声音时,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徐州籍战士殷德兴,家里有一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生活艰苦,光医药费每年就得花上几百元。周政委每次探亲、办事路过时,总要按小本子上的地址到这个战士家里去看看,给老人留下一些钱。
还有人说周政委的小本本是“冷暖帐”,专门记录人民群众的困难与疾苦。他那小本子上第一个记的是他家乡的6位孤寡老人。他入伍30多年来,一直把这6位老人挂在心上,每次回家总是带上礼物、钱去看望几位老人。他心甘情愿地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周政委的小本本还有别的“特异功能”。有个叫张宝元的战士住在远离机关的仓库哨所。有一天,他那还在念初中的弟弟、妹妹来信说:父亲生病了,家中的经济有困难,让哥哥想办法,不然,他们二人就只好中断学业了。张宝元取出自己的一点存款,又向几位老乡借了一些钱,准备寄回家。谁知钱还未寄出,又收到了家中的第二封来信,说钱收到了,弄得他丈二和尚竟摸不着头脑。事后他才知道是周政委寄的。这位战士很受感动,他想:我与政委并不熟悉,他是怎么知道我一个普通战士的家事呢?原来周政委每次下基层,总是了解战士、干部疾苦。周政委家里至今还珍藏着这位战士母亲亲手做的一对绣有“爱兵如子、情深似海”的枕套。
分部机关有位干部,姐姐和姐夫转业回牟平县城,一个多月过去了,工作安排仍没有着落。有一天,他接到了姐夫的来信,说在周政委的帮助下,工作已安排妥当了。这个干部很惊讶,就问周政委:“这事您怎么知道的。”周政委掏出了小本子拍了拍,笑着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上了我的小本本。”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直言不讳

  “开会必请领导”刍议
许伯贤
最近,浙江省绍兴市委在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就精简会议的问题提出:市级各部门召开的系统性、专业性会议,不要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参加和讲话。毫无疑问,落实这个意见,对于改变市领导忙于应付众多会议的状况和转变领导机关的作风,是大有益处的。
 应该说,上级领导有选择地参加一些部门的会议,并就有些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是应当做的工作。然而,时下不少地方和部门,不论召开什么会议,举办者总是先要考虑请上级哪一位领导参加、或在会上讲话,以至渐渐地成了一种惯例。
开会必请领导弊病甚多。一,不利于领导部门转变作风。平心而论,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绝大多数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但也不能不看到,确有一些领导者的时间和精力,被无端地消耗在一个又一个的会议中了。在一些领导同志的工作日程表上,或参加这个会,或到那个会上讲话,常常是排得满满的。这种现象如不改变,领导纵有三头六臂,怕也难腾出时间深入基层,接触群众,想搞点深入的调查研究也无能为力。二,领导到会,免不了要讲讲话,或者来个即兴发言。领导的讲话,既是即兴,就未必句句准确,但人们有一种习惯,总是拿“领导在某次会议上说过”来作为指导工作的依据。而放松了对政策的学习。三,开会,作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本应是与会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一个过程。那种把解决问题寄望于领导的讲话,而不去动脑子、想办法的会议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
“开会必请领导”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光责怪会议的组织者,有失公允。以愚之见,对被请的领导者来说,什么样的会议应该并且必须“光临”,什么样的会议应当避免越俎代庖?是有必要作一番思忖的,切不可来个“有请必赴”。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领导部门内,恐怕也要约法三章,对领导人赴会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形成一种制度。我想,只要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上下共同努力,就能使我们的各级领导部门如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要求的:“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优秀政工干部霍山生
王逸民 王斌
霍山生是守卫北京密云水库的武警北京总队10支队6中队的指导员。他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榜样的力量,像块磁石一样把100多名战士紧紧吸引在身边。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深夜,霍山生正准备上水库大坝查哨,肚子突然疼痛起来。他请卫生员打了两针镇痛剂,痛感还是接连不断。霍山生深知,大坝的安全,直接影响到首都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于是,他强忍着疼痛,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300多级台阶的大坝。哨兵报告的情况还没听完,他就疼得晕倒了……
霍山生常说,做思想政治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逢年过节,霍山生总是同战士们在一起。今年除夕,当人们陶醉在家人团聚的欢乐之中时,霍山生冒着寒风,又走上大坝。一个执勤的新战士见指导员来了,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顿时,他的思乡之情化为感激的泪。
在中队,有人给霍山生掂来家乡特产,请他遇事“多多关照”。对此,他总是以谈心的方式,在鼓励战士们积极上进的同时,也指出那样做他不能接受。
战士王伟东请假回家探望有病的母亲,未得批准,一度情绪很大。霍山生一面向他解释,一面写信给当地政府和王伟东父母所在单位,说明王伟东不能回家探望的缘由,并请当地政府给予帮助。同时,他又给王伟东的父亲写信,还寄上了50元钱。王伟东得知此事后,既惭愧,又感动。从那以后,他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勤务工作的责任心。
霍山生以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中队的干部、战士齐心协力守大坝。近两年来,中队连续荣立集体三等功,霍山生也被北京总队评为优秀政工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编外律师”杨永江
本报记者 梁小琴
天津市东郊区大辛庄村的法制宣传员杨永江,被群众称为“编外律师”。
1986年春,邻村一农民听说杨永江懂“法”,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打赢宅基地被别人侵占的官司。弄清案情后,杨永江同意当那位农民的代理人。法院先后6次开庭审理此案,杨永江以确凿的事实,充足的法律依据,赢得了这起官司。对方的律师拉着杨永江的手说:“你称得上是‘编外律师’。”
杨永江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杨永江出生仅3天,就双目失明了。
1975年,杨永江进了天津市盲童学校。一年级时,他已经15岁了。他学习用功,但仅仅学了两年,由于家里困难,被迫退学了。
退学之后,杨永江仍渴望学习。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好伙伴。1981年,全民讨论宪法修改草案时,他从广播中听到了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条文,振奋不已,决心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此,中央电台、天津电台的法制节目成了他的必修课。平时,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法律书籍,遇上谁,掏出书来,求人家帮念一段,他就背一段。天津市东郊区司法局知道他学习法律的事迹,给他送来了大量法律书籍和一台收录机,还破例聘请他为法制宣传员。区司法局到乡里办普法讲座,他每天早晨第一个静静地等着教室开门。历经近10年的艰难努力,他学完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60多部法规,自修了几十本法律专业书籍。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基本法律的规定,他都能背出来。
1984年,杨永江配合村广播站办起了“法律学习园地”节目,并以法律条文结合村里发生的事,编成顺口溜,乡亲们学起来方便。他家那狭小的土坯房里,总是坐着、蹲着满屋学习法律知识的庄稼汉,他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义务法律咨询处。
这几年,大辛庄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杨永江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市普法先进个人,1989年又被天津市推选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
杨永江帮人打赢了许多官司,可他身上的棉衣、棉裤,床上的棉被都是民政局救济的。他学习法律知识的精神让人敬佩,他的为人更值得学习。
杨永江家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来访须知:“禁止来访者携带礼物;禁止来访者以看望家母为由赠送礼品;对送礼者给予耐心劝阻,如不听劝阻,将礼品交其单位处理;家人违犯上述规定的,将如数向来访者付款,并赔礼道歉。”看着那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看着那“来访须知”,许多来访者流下了热泪。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昔日铜川“第一难”
刘东明
劳动就业是陕西省铜川市昔日“第一难”。去年底,全市待业人数比全省平均比例高出一倍多。
“树怕挪动,人怕闲着”。一些没有职业的青年,无事生非。为了排除“第一难”,市委书记潘连生深入到就业矛盾较大的矿务局,走了8矿1厂,到了不少工人家庭,摸清了就业难的症结和现状。在他主持下,市里草拟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步骤方案。目前,该市已有计划地开办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仅市纺织厂引进生产新项目,一次就解决了1200名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同时,市里还采取措施,着手清退6600多名计划外用工,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难的矛盾。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
邓茹
郑加琴今年56岁,是武警浙江边防总队温州边防支队311艇缉私艇上的轮机长。他1966年上艇,在狭小而喧嚣的机舱里已度过24个春秋。
炎热的夏季,311艇舱内空气不流通,机器还不停散发热量,气温高达40℃。艇上的干警轮流换班,每个人从舱内出来时都满头大汗。24年来郑加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着。
1988年11月,郑加琴被批准休息。可当时机舱里只有一个志愿兵和一个战士,他们都是新手。郑加琴毫不犹豫地继续留在艇上干自己的老本行。
郑加琴的家在洞头岛附近的农村,常有人因走私贩私找他说情。可每一位说情者都是满怀希望而来,扫兴而去。亲戚朋友骂他六亲不认。被骂还是小事,因严肃执法常有走私分子报复。一天,有人给郑加琴捎来口信,“你家被抄了!”他匆忙赶到家里,锅碗瓢盆,狼藉一片。郑加琴心里掠过一阵难言的隐痛。那伙走私分子原以为他有万贯家财,翻箱倒柜以后,走私分子惊讶了,屋里竟没有一样现代化的电器,他们拿起厨房那口仅有的铁锅又放下了。他们说:缉私不要命的郑加琴的家,原来这样简陋,就留下这口锅吧!
支队干部战士听说郑加琴家遭到不法分子的破坏,纷纷赶来看望。他们看到郑加琴的家如此清贫,无不为之感动。有的同志把钞票放到郑加琴家的桌面上。他理解同志们的心情,但他执意不收。
今年3月,郑加琴出席了浙江省边防总队先进人物表彰会。在荣誉面前,他谦逊地说:“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福州市白马河绿化公园内,最近矗立起一座雷锋塑像,这是福建军民在共学共建活动中新建的。塑像高7.4米,底座四周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和雷锋的生平,象征雷锋精神永驻八闽大地。图为驻闽某部官兵在塑像前给小朋友讲雷锋的故事。
邱胜斌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夫妻井”的奉献
郭修生 葛庆海
这里,是黄河三角洲边远的荒原。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原野上,有胜利油田的一些偏远、分散的油井。这些不便集中管理的油井,都由一对对夫妻常年住井、管井。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夫妻井”。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荒原尽头的桩30井。这里,一间板屋,一口油井。空旷的原野上,只有枯萎的野草和呼啸的狂风,没有村庄和树木。
住这口井的是一对结婚才一年多的青年夫妻,男的叫王维征,24岁;女的叫安玉霞,23岁。小安在沂蒙山老家时,曾在电视里看到过胜利油田的壮丽景象。她同王维征结婚后,才来到这偏僻的油井。这儿与她想象的大不一样。她怎么也没想到,这里吃水要靠汽车送,买菜要跑40多里。遇上雨雪天,汽车进不来,就得接雨水,吃雪水。没菜吃,啃干馍是经常的事。
“苦吗?”小安笑了笑对记者说:“苦点倒还能受,寂寞叫人难忍”。是啊,小安在老家时,是县城一个托儿所的保育员,整天和孩子在一起,热热闹闹。而在这里,听不见热闹的人声,更不用说看戏看电影了。整天听到的是抽油机单调重复的声响和野外狐狸的怪叫声。年轻轻的哪能受这份寂寞之苦。她后悔过,苦恼过,也想过要走。然而,当她想到国家需要石油时,便毅然留了下来。她说:“一走近油井,一想到祖国各地需要石油,什么苦啊,寂寞呀,全都忘到脑后了。”王维征接着说:“要说不苦,那是假话,可国家需要石油,这里需要人,咱还能说不干!?”这平凡的话语中,闪烁着石油工人对社会主义祖国深深的爱。
陪同我们采访的胜利油田的同志告诉记者,像生活条件这样艰苦的“夫妻井”,全油田共有200多座,年产原油55万吨以上,相当于一个玉门油田的年产量。
“夫妻井”上的工人们像一棵小草,不择土壤,不选环境,忘我工作,默默奉献。
住河75—3岗的徐佃义、刘秀华夫妇,守护着3口油井已度过了整整15个春秋。15年,没有进过一次影剧院,没有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他们的女儿莲莲长到12岁,还是8岁那年爸爸才领她走出荒原,到过一次油田基地。
这对中年夫妇,对生活没有任何的奢求,而对油井却充满着深情。前年6月的一天,夫妇俩肩并肩沿公路到井上干活,被后面驶来的汽车撞进路旁的沟里,造成徐佃义双脚粉碎性骨折,刘秀华大腿骨折,双双住院。出院后他们又回到油井。徐佃义看到采油队2名工人在替他看井,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这对夫妇落下了伤残,拄着拐棍走路,但硬是赶走了那2名工人,决意要留下来继续管井。采油队领导看他俩住井困难太大,决定调到队上干点轻活,但他们怎么也不肯。无奈,采油队长发出“扣发”一个月奖金的“处罚命令”,想“逼”他们调离,也没有奏效。徐佃义恳切地说:俺俩住院,国家花了上万元。俺能给国家出点力,再苦再累,心里也舒坦。今年春节,他在小屋的门上端端正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国运兴隆千家喜;下联:党恩浩荡万户春;横联:油井平安。
在这对夫妻的精心管理下,三口井成了有名的“长寿井”,设备平均免修期达400天以上,比过去延长了近一倍。光检修费一年就为国家节约七、八万元。我们粗略算了一下,15年来,夫妻俩共为国家生产原油5万多吨,价值700多万元。
一天上午,我们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永68—1井。这是一口气井,住井的是一对中年夫妇。这对夫妻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有着相同的志向。男主人马成时是位共产党员,对工作兢兢业业;女主人王芹平性格爽快,热心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俩管理这口井已有4年了。
马成时很少考虑个人得失。他的二儿子谈过几个对象,姑娘到他家一看,扭头就走了。
年近半百的马成时,对石油事业的热爱胜过一切。有一年冬天,他患重感冒,高烧39度多,几天很少进食。妻子劝他看病,他说撑几天就过去了。妻子无奈,只好给他穿上两件棉袄陪他上井。后来一名采油工路过这里,发现他脸色不对,硬把他拽到自行车上,带着他到五、六里外的镇办医院看病。经医生检查,需立即输液。本来要输2瓶,可刚输完一瓶,他嫌耽误时间太长,拔下针头就要走,医生一把拉住了他。他夜里8点多回到家里,立刻拿上工具,冒着凛冽的寒风,直奔油井。爱说爱笑的老伴王芹平对记者说:“俺这老头子,他把井看得比命还珍贵。”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