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继承好传统 探索新路子
本报评论员
毛泽东同志给党和群众的关系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这个比方,精辟而又形象地概括了党和群众的亲密联系。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人民群众从这些事实中亲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的干部是可信赖的领路人。因此,不论我们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人民群众总是把实现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党的身上。正是靠了这种用鲜血凝成的紧密联系,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事业才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来,并且最终开放出鲜艳的胜利之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个优良传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世界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能领导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在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秘诀”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十三届六中全会为此作出重要的决定,这是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决策。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是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些年来,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这条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年来,正是在这条路线指引下,综合国力增强,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广大人民很高兴。在贯彻这条路线的过程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是站在前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的新局面,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团结奋斗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很可惜,也有一些同志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在他们身上产生、滋长起来,有的甚至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给党群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是当前脱离群众的突出表现。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
近些年来一大批年轻的和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新干部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比起老一辈革命者来,他们没有经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对中国的国情也不大了解,没有亲身吃过脱离群众的“苦头”,对党的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缺少深刻和痛切的体验,对党的群众工作也不大熟悉。因此在一些同志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群众观点薄弱和脱离群众的倾向。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落实《决定》的过程中,必须对全体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一次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的再教育,把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不光是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在新形势下探索新路子,加以发扬。我们今天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个形势和战争年代以及解放初期有很大不同。我们党的工作条件变了,任务也变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对新的情况,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经验,赋予党的优良传统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那种以为只要简单地照抄照搬过去的一些办法,就足以解决今天一切问题的想法,是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老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有些还能适应新的形势,有些已经很难再用了。原封不动地照搬,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历史赋予我们后人把事业推向前进的责任,那也不是继承好传统应有的态度。
我们党历来重视总结新的经验。总结经验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使认识发生新的飞跃。这是提高思想认识,探索新路子的重要环节。新经验从何而来?新路子如何探索?只有真正到群众中去,才能有所收获。走马看花地跑几趟,关在办公室里想一想,就提起笔来出创见出经验,这是以往工作飘浮的教训。战争年代做群众工作是艰苦的,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同样不容易。不真正深入下去,就永远出不了新经验。
自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以来,许多党的干部下基层、办实事,开辟各种渠道,采用各种形式联系群众。希望各级党组织认真发现和总结其中的好经验,及时推广,并且使之不断完善,以丰富和发展党的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项工作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不能搞一阵风。只要我们在联系群众方面花了大功夫,下了大力气,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广大群众克服困难,把党的事业向前推进。


第1版(要闻)
专栏:

  杨主席对墨西哥企业家说
中国开放为中拉经贸注入新活力
中墨经贸合作有新发展贸易额为建交时的15倍
本报墨西哥城5月16日电 记者张德真、郭伟成报道:杨主席今天在这里向墨西哥企业家发表讲话,重申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政府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科学分析而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经济建设战略组成部分,要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
墨西哥企业家国际事务委员会今天举行早餐会欢迎杨主席访问。杨主席在会上讲话向墨西哥经济界人士介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情况以及中国同拉丁美洲和墨西哥的经贸关系。
他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拉经贸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迄今,中国已同几乎所有拉美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往来。1989年,中拉贸易总额已达到29.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进口24.2亿美元,增长10%。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双方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技术转让、合资办企业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杨主席说,中墨的经贸合作也有了新的发展。1989年两国贸易额为1.9亿美元,为1972年两国建交时的15倍,创历史最高水平。他说,中墨双方在墨西哥合办的一些项目,有的已开工,有的正在紧张地筹建。两国政府正在商谈签署两国经济合作协定,以推动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发展。中拉、中墨经贸关系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墨西哥企业家国际事务委员会墨中委员会主席马里奥·阿维德罗和墨西哥全国制造商联合会主席路易斯·卡科瓦在讲话中说,墨西哥企业家希望杨主席的访问进一步促进墨中经贸关系的发展。他们提议两国在公海捕鱼和水产养殖、空间通信卫星、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机床、精密机器以及草药的开发、纺织和服装工业、农副产品的利用等方面共同投资,综合开发。一些企业家建议为了促进中墨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应该设法建立双方直通航空和航海业务。杨主席对这些积极建议表示赞赏,并希望双方有关部门进行直接磋商。


第1版(要闻)
专栏:

  商业部负责人传达国务院指示精神
今年夏粮要力争多购多储
各地要全力以赴尽快落实收购资金
本报北京5月17日讯 记者张锦力报道:在今天结束的夏粮工作会议上,商业部副部长何济海传达了国务院关于搞好夏粮收购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地振奋精神,全力以赴,克服困难,争取多购、多储,努力做到放开手脚,有粮就买,敞开收购,绝不能拒收限收,给农民打白条。
今年13个主产省市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842万亩,油菜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27万亩。由于冬春以来雨雪较多,中期管理抓得较紧,目前夏粮和油菜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何济海说,做好今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对平衡全年粮油收支需要,赢得全年粮油安排主动,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部门一定要立足于多购,满足农民出售小麦和油菜籽的要求,不能限收拒收,造成“卖粮难”、“卖油难”,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何济海强调指出,目前粮食部门的工作要着重落实三点。首先要力争多购,保证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大力组织议价收购。努力做到敞开收购。为了防止国家大量收购刺激市价大幅上涨,同时避免“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今年市场粮价将规定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和粮食部门议价经营困难,国务院已决定,在安排好市场需要以外,多购的粮食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上交中央,而且数量不加限制。多购上交中央的粮食由银行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直接进入平价库存由中央统一调度。油菜籽也要继续按定购价敞开收购。
其次要尽快落实收购资金。何济海要求各地粮食部门要主动与银行联系,抓紧落实。同时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加强资金清理,搞好调销回笼,动员各种资金,集中用于夏季粮油收购。今年绝不能再给农民打白条。对财政部门预拨的收购加价款和银行贷款要实行严格管理,绝不许挤占挪用。对收购资金要层层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反映,请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三要注意抓好粮油收购质量,坚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按质论价入库,不准抬级抬价或压级压价。
谈到目前各地仓容不足问题,何济海指出,各部门应协同努力,加紧腾仓、并仓,力争多接收一些粮食入库。


第1版(要闻)
专栏:

  杨主席答墨西哥记者问时强调
中国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将在已有基础上发展同拉美的经济合作
本报墨西哥城五月十六日电 记者张德真、郭伟成报道:杨尚昆主席今天下午在他下榻的皇道旅馆接受了墨西哥六家新闻单位记者的联合采访。
杨主席说,在我即将结束访问、离开你们美丽的国家之前,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墨西哥给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在短暂的访问中受到了萨利纳斯总统、墨西哥政府和人民的盛情接待,我对他们表示感谢。
墨西哥国家电视台记者问杨主席:东欧形势的剧变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杨主席答道,我不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挫折、迂回,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去年六月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并未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翻,相反,我们粉碎了少数人企图推翻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发展下去。这次事件后,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更坚定了。我们决心沿着既定道路前进。总之,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充满信心,坚持走这条道路的决心也是坚定的。
特莱维萨电视公司记者问:中墨两国在哪些领域最有合作的希望?杨主席请刚刚参加中墨两国对口会谈的吴学谦副总理作答。吴副总理说,中墨两国的贸易额今年肯定要上去,经济合作要扩大。关于文化、技术、教育方面的合作,今秋墨西哥一位副外长将去北京会谈。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很广泛,例如钢管、石油化工、农业、海运、航空、农产品加工等,中墨两国在贸易方面要双方都注意互补性,有买有卖,这样就能扩大中墨贸易。另外,我们经济合作的潜力也很大,因为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通过发展经济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
《至上报》记者问:中国向拉美开放接近是否是因为中国受到孤立而改变了她的外交政策?杨主席明确表示,我不认为中国外交政策有改变。我们仍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到拉美访问是一年以前就决定了的,当时并未发生天安门事件,也没有发生东欧各国的变化。因此,我们到拉美访问,是执行既定的外交政策,不是什么外交政策有改变。
我们已同18个拉美国家建交,这些国家都同我们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至于没有建交的国家,大体上都同我们有经贸往来。我们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同拉美各国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多年来,中国国家元首没有到过拉美,而拉美同我建交国家的许多元首都去过中国,仅墨西哥就有3位总统先后访华。所以从礼貌上讲也要来。杨主席说,我们并没有感到孤立,我们同137个国家有外交关系,有大量的经贸往来。虽然有个别国家的政府对中国实行制裁,但这种决定并未能阻止资本财团不断派代表到中国去。虽然有一股势力企图制裁中国,但是根本不能把中国孤立起来,各国朋友继续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
《日报》记者请杨主席谈谈中国目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及前景。杨主席答道,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都是稳定的。我们的生产是发展的,人民的生活是提高了的,市场供应是丰富的,大家都安居乐业。去年下半年因为暴乱的原因,生产一度发生困难。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现在情况已大有好转。我们的国民经济曾经出现过热的现象,经过调整,过高的速度已经降了下来。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9%,今年可达到5%。通货膨胀率也已下降。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发展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当然我们还有一些暂时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有办法克服这些困难。
《每日报》记者要求杨主席谈谈对东欧形势看法。杨主席答道,东欧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到今天还未停止,还在继续发展之中。因此今天要我对东欧的前途作出评价就比较难。这些国家的人民选择什么道路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正像我们反对别国干涉我们的内政一样。但是,不管东欧怎么变化,选择何种道路,我们仍将同这些国家发展国家关系和经贸关系。
《一加一报》记者请杨主席谈谈对缓和、裁军和消除战争危险的前景的看法。杨主席说,国际形势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旧的矛盾缓和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我们认为,有可能争取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战争的潜在危险性还没有完全消除。要真正实现世界和平,首先要大幅度裁减军备,最重要的一条是最终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核武器,停止试验,不再生产。中国有一点儿核武器,但中国在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就声明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外,还应大量裁减常规部队。中国首先在3年前就主动裁减了100万军队。至于化学武器等,更应该彻底禁止,不许生产。杨主席还指出,两个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还在研制、生产高精尖的武器。杨主席说,实现和平靠大家来努力,中国当然也要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入农村 研究农业 联系农民
农业部千名干部下乡蹲点
分赴20多省份调查研究近百个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王言彬、鹿永建)入春以来,农业部已先后抽调部机关和在京直属事业单位的1100多名干部,组成下乡蹲点调查小组,由部领导及各司局负责人带队,分赴20多个省份,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帮助地方工作,对近百个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促农业升温尽职责。
据介绍,这次下乡蹲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赴各省、区、市的下乡调查组,一是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扶贫工作。
农业部组织干部下乡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夺取今年农业丰收这一目标,协助地方狠抓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各项生产计划的落实,并根据农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基层情况,调研关系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切实履行对农村经济的宏观管理职能;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农民排忧解难,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这些干部下乡后,把调查研究重点放在部里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当前农村工作中的敏感问题上,主攻“热点”和“难点”,包括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科技兴农、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等等。
下乡干部注重办实事、求实效。赴山西调查组,得知南部麦区遭受严重冻害,立即赶赴灾区,同当地干部一起,组织群众抗灾。在调查中,下乡干部针对一些地方在某些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及时宣传,帮助当地干部群众正确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大局的积极作用。针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粮食收购、“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农业部及时将有关调查情况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同时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第1版(要闻)
专栏:

  宋平到湖南调查研究
听取了当地农村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长沙5月17日电 (记者廖道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5月12日至17日到湖南就当前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5月12日,宋平同志来到长沙的当天,便听取了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随后他又和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省委副书记、省长陈邦柱等同志一起,先后到望城县黄金乡金桥村大塘组村民张明尧家里,以及黄金乡的新塘村、畜牧兽医站、农科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天心饲料开发总公司、长沙县茶业乡等地,就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科技兴农、发展村级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问题,与当地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交谈,并就地召开了一些小型座谈会。
宋平同志还在长沙同湖南省农林水利部门,以及一些地、市、县、区、乡、村的干部座谈,就如何全面加强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征求意见,进行探讨。宋平同志在座谈中说,他这次来湖南是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顾全大局 服务经济
八省市区清理“三角债”逾44亿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 (记者孟子君、曹健)北京、天津等八省、市、自治区跨地区清理“三角债”,从4月4日到5月17日的44天内,共清理异地之间“三角债”44.215亿元,为支持工业生产、搞活商品流通、加速资金周转、缓解资金供求状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清理异地之间的“三角债”探索出有益的经验。
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青海、新疆等八省、市、自治区联合清理跨地区的“三角债”,是在时间紧迫、地区分散、任务繁重、工作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从自己做起,顾全大局,服务经济,把清理“三角债”与启动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金管理、搞活市场结合起来,抓住重点,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使清欠工作有条不紊,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姚依林会见苏联海关代表团
希望中苏海关总署增加来往加强合作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周慈朴)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国家海关总署署长维·康·鲍雅罗夫为团长的苏联海关代表团。
在同苏联客人交谈中,姚依林指出,我国海关工作人员把守着祖国的大门,他们的工作很重要。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我国海关工作必须改革,技术装备水平必须提高,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他希望中苏两国海关总署增加来往,加强合作。
中国海关总署署长戴杰、副署长吴乃文参加了会见。
苏联海关代表团于5月15日抵达北京。代表团此行目的是了解中国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海关工作,并与中方交流经验。客人们在访问北京之后还将去厦门、广州参观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美政府竟按国会要求发布公告干涉中国内政
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强烈抗议
本报北京5月17日讯 记者胡锡进报道:在外交部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美国总统布什在5月12日签署的公告中宣布5月13日为“全国支持自由和人权日”,指责中国政府,你对此有何评论?
李金华说:“我们一贯反对美国国会以‘自由、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污蔑攻击中国政府。现在美国政府竟然根据国会要求发布公告,我们对此极为不满,表示强烈抗议,并通过外交途径向美方提出了交涉。”


第1版(要闻)
专栏:

  香港中银大厦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江泽民杨尚昆李鹏陈云李先念等题词祝贺
大厦共70层,高367.4米,居世界高楼第5位
本报香港5月17日电 记者计泓赓报道:70层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新大厦,经过5年建设,今天正式落成。1200多位嘉宾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向中银集团表示祝贺。
中银大厦高367.4米(连桅杆),是亚洲最高建筑,在全世界的高楼中名列第5位。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主持设计,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总承建,占地838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占13万平方米,大厦东西两侧设有中国园林式花园,富有中国山水画意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陈云、李先念等分别题词祝贺。
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王德衍说:香港中银集团各行历史悠久,信用卓著。中银大厦的建立,表明中国银行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也标志着中银集团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附图片)
在大厦林立的香港中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新大厦落成。图为大厦雄姿。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