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铮铮铁骨 催人感奋
——看电视片《西部没有雕像》有感
黄望南
这是一部启迪人心之作,贯串全片的崇高精神征服了观众,促人感奋。2000公里青藏公路并不是前线,但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甚至比前线更艰苦,有些战斗在这里的高原战士们立不了战功,但他们的业绩无愧于任何铮铮铁骨的英雄称号。
是的,西部没有雕像,但我们却看到青藏公路上到处都矗立着西部军人战斗业绩的丰碑,傲立在寒风中的一座座兵站,蜿蜒曲折的公路,在沙漠中改造成绿洲而长出的杨树林,都是为高原英雄树立的无字纪念碑,那些长眠在地下,与坚硬的岩石融为一体的高原战士的座座墓碑,不也是他们的功勋纪念碑吗?由此,电视片《西部没有雕像》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一种昂扬的精神激荡着观众的心,表达着对西部军人的深深敬意。
一阵沉重的战鼓声把观众带到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的青藏高原,这里地域辽阔,放眼望去,几十里地渺无人迹,置身于此,任何人都会感到大地苍茫,个人渺小,公路蜿蜒无尽头,沙漠浩瀚无边际,群山重重无限远,大自然蕴藏着吞噬一切生命的巨大威力。但比青藏高原更高远的是西部战士的心胸,他们的豪情壮志具有压倒一切的气概。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是呼吸困难的缺氧地带,在海拔4645米上的王道梁兵站,为了活命的水,战士们天天要从冰湖里背冰化水,那是多么的艰险。一位外国探险家曾断言:“在高原生活,到了海拔4500米,人将无法定居”,而西部军人却日复一日在此已坚持了35个年头,正如电视片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在这种氛围中生活,每个活着的人,本身就成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人们从战士们与严酷的大自然旷日持久的抗争中,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心中升腾起崇高美的光辉。
崇高意味着拚搏,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与冲突,它不是一般的斗争,因而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胜利,对困难轻描淡写很难表现崇高之美。《西部没有雕像》没有回避矛盾,将环境(客体)的艰苦性充分表现了出来。条件艰苦,斗争卓绝,方显出英雄本色,严峻的斗争才显示崇高的价值。
在《西部没有雕像》中,我们看到,生活在高原的人们随时都要为生存而斗争。由于严重缺氧和低气压,在这里躺着不动,体力的消耗也相当于在上海的重体力劳动。这种与环境的斗争不是一次性的征服,而是常年累月一次又一次较量,只要你在高原,天天都要征服,每时每刻都在与命运搏斗。首先克服了这一困难,才谈得上工作,才有可能去克服其它困难。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我们却看到,一名北京籍女护士当年为援藏5年的任务来到高原,可22年过去了,她仍然在高原上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负责横贯荒原1000公里输油管线工程的总工程师章恩佑,隐瞒病情,全力工作直到工程结束才同意到内地治疗,他逝世后人们发现他早就默默地做好了交接工作的一切准备。就是这样一些人构成西部开发者的群体,他们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死亡地带”修通了青藏公路,铺设了输油管道。每当一项工程神话般地矗立在荒原上,或者一批建筑物拔地而起,就意味着有开发者倒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禁区”建起了生命线,并使它常年畅通,结束了依靠骆驼进藏的历史,重新塑造了共和国的西部形象。
电视艺术需要优美,更需要崇高。崇高美应是军事片甚至电视艺术片的主旋律。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对自然不断征服的历史。人靠什么去征服自然?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令人感奋,激人进取的崇高。电视艺术担负着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任,而人的审美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在单纯的娱乐过程中很难得到提高,如果一味在原始的感情宣泄和实用的娱乐中自我满足,对美的鉴赏力就会逐渐丧失。电视艺术家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反映人民的欢乐与痛苦,给观众以精神鼓励。愿屏幕上更多出现像《西部没有雕像》这样反映崇高精神的电视艺术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口吐莲花”说起
张半解
好戏连台,荧屏荟萃,成了春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尽管观众胃口愈来愈高,还是有一两支富有新意的歌一夜之间走红被到处传唱,还是有一两段妙趣横生的小品、相声令人啧啧称道回味不已。它们成了当年春节文化的代表作,在观众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于今年的节目,有赞不错的,有道平平的,见仁见智,自在情理之中;但要说代表作,众口一词的却不易找,盖在缺少“尖子”节目吧?我以为有一个节目很耐寻味、颇有现实意义,或可补缺入选的,那就是侯跃文、石富宽的相声《口吐莲花》。
口吞一杯水,喷出去而呈一朵莲花状,水花溅处,立起一个“小人”来;倘吞的是茶水就出中国人,吞了牛奶就出欧洲人,吞了咖啡就出非洲人。纵然是功法特异的大法师所使然,这种荒诞不经的神话恐怕也只有鬼才信。这原本是相声中一个传统段子,因有演员以扇子打头的噱头被认为不文明而消逝于50年代,现经开掘整理由侯、石二位重新推出。
但这“口吐莲花”之类的呓语在今天有了许多新的信徒,这恐怕是生在封建迷信猖獗的旧社会杜撰了这个段子的老艺人也始料未及的吧;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仍有现实意义,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倒退了。
君不见道家佛门残刹古寺香火日盛,求仙拜佛者日增;在农村及一些城镇装神弄鬼的新巫婆们大神跳得益欢;偶而还有收到被称为“金锁链”的不知名者的信,称传寄即可蒙福,否则即将遭难;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又复活在一些书刊之中,等等。封建迷信如此活跃而成为“六害”之一害,倘不聚而歼之,“口吐莲花”也就为期不远了!
但若只是这些枯柳败絮,“口吐莲花”似乎仍难有太大的市场。妙在有拉起各色各样新兴科学的大旗,披着莫辨真伪的“特异功能”的外衣的众路“法师”们,在各界“名士”的义务吹捧中粉墨登场,或自诩可治愈医学尚未攻克之任何绝症,或妄称可呼风唤雨让自然听凭调遣,直搅得个九州方圆一派喧嚣、好生热闹!有些带“仙气儿”的表演及出版物,价格格外贵,却不知经过什么样的权威部门鉴定证明这种呓语竟能成立?!当人们渐渐悟出这一切纯系骗局之际,那些新巫医们早已腰缠百万了!这类货色,当然是和真正的人体科学风马牛不相及的。
《口吐莲花》的表演中,逗哏愤愤地说:“对这种财迷就得这么治它”。那挨了不少冤枉打的捧哏或许最终讨了个明白,知道上了当。我倒希望这一声喝也能唤醒社会上每一个陷足在迷信泥坛中的人,让大家都明白“口吐莲花”是一个骗局;在90年代第一春彻底扫除那些正抬头的封建迷信以及借此还魂的各路巫医掀起的迷信阴霾,还一个晴朗的、科学空气清新的天空!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日合演《胡桃夹子》观后
于平
最近,北京舞蹈学院和日本大屋政子芭蕾舞团联合在京演出了芭蕾舞杰作《胡桃夹子》,这是中日双方继《一衣带水》之后,在芭蕾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合作。1892年圣诞,当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著名芭蕾编导彼季帕及其助手伊万诺夫把《胡桃夹子》作为圣诞礼物奉献给观众之时,大约是想不到这一童话芭蕾日后的命运的——将届两百年的《胡桃夹子》竟能青春永驻,以其祥和、奇丽的“童话”一次又一次吸引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无数人的心。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取材于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与鼠王》。而《胡桃夹与鼠王》作为舞剧女主角克拉拉梦境中的人物,其实分别是正义与邪恶的象征。像许多程式严谨、主题鲜明的古典芭蕾作品一样,《胡桃夹子》所展现的童话世界,也是贯穿着善与恶的斗争并以善战胜恶且最终与爱融为一体这一主线的。舞剧中,挂满新年礼物的圣诞枞树是诱人的,绚丽斑斓的克拉拉的梦境是迷人的;但更为令人神往的,是胡桃夹勇斗鼠王的英雄气概和他在变成王子后的潇洒风度、纯真情操。
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立在中国舞台上,这次公演的《胡桃夹子》是第一次。舞剧虽然只有两幕,但出场的人物和舞队达130多人次。北京舞蹈学院及其附属舞蹈学校发挥自己的优长,在日本著名艺术活动家大屋政子女士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胡桃夹子》的再创造。饰胡桃夹(后变成王子)的演员是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欧鹿,女主角糖果仙子和克拉拉分别由大屋政子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広地克江和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表演系学生李颜饰演。饰演魔术师的大屋政子芭蕾舞团的赤松优,担任了舞剧的执行导演。
芭蕾是一门国际性的舞台艺术,但各国的芭蕾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生活时都力求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在重演古典芭蕾名剧时也融入本民族的理解。中日两国作为东方民族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点,舞剧人物总的性格倾向更趋于含蓄便是其中之一。就整个舞剧的表演而言,除欧鹿、広地克江、李颜的精湛演技和配合默契外,参加群舞演出的北京舞蹈学院及其附属舞蹈学校各年级学生,也都表现出自己的良好素质。从一年级学生的群鼠之舞到六年级学生的花之舞;从主要角色的双人舞变奏到糖果仙子的土风舞,都体现出学院芭蕾教学所要求的风格的准确性、技巧的稳定性及动作表现力。看来,芭蕾这束根源于西方的艺术之花,将会带着浓郁的东方风情在我国不断开放。


第8版(副刊)
专栏:

  生命的雕塑
苗雨泽
我想唱一支歌,为北方冬天里的生命。
当秋风赶着羊群般的白云匆匆离去,朔风的长笛吹响北方的空旷和辽阔,木板房中的炉火烧着严寒和孤寂,烧得热烈和活泼。
忽然间,我隐隐听到了吱嘎吱嘎的脚步声传来,那么沉重,像是背着几千年的重负。
我的心止不住狂跳。推开门,却不见那令我动情的脚步。
孤星朦胧,把远远近近的景致笼上一层轻纱。雪山依然那样傲岸挺立;冰河宛若玉带飘逸;白桦林依然潇洒。
那脚步声,我能想象出,似纤夫从黄河故道上走来,如大漠孤烟落日下的驼队,更像龙腾时的牛皮劲鼓擂响。
吱嘎吱嘎——这声音原来就在我的身边!
那是冻土地下顽强的生命。我听到她在叙说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
古长城的雕塑已在我们心中定格,让冻土地再多些新的雕塑群。


第8版(副刊)
专栏:

  女导演研究专著出版
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电影女导演的著作近日出版。这部题为《操纵银幕的女性》的文集,集中介绍了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女性导演艺术家的成长足迹和奋斗历程,并就她们的作品进行了艺术的评价和理论探讨。书内还附有中国电影女导演及港台女导演的小传、获奖一览表等研究资料。
该书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撰写,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金欠)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云志〔中国画〕 易洪斌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里,有人不顾一切唯利是图,也有人在致富路上不忘扶危济困;有人愚昧地掠夺、榨取,竭池而渔,也有人着眼于社会进步,科学地发展生产。安徽电视台女导演胡连翠执导的《遥指杏花村》,通过一个山村煤矿几位不同的承包者,展现了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同时,这几位秉性各异,却都用黄梅戏唱出心迹的人物,又一起编织了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有人说这部电视剧礼赞了严峻竞争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有人认为,它对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图为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