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政情背景

  “门罗主义”与“三D战略”
本报记者 郭伟成
1823年,美国当时的总统詹姆士·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即美国人)的美洲”,世称“门罗主义”。从那以后,美国从未放弃过对拉丁美洲进行控制的企图。
时隔一个半世纪,“门罗主义”早为拉美国家所不齿,白宫的新主人,也不能仅仅是重复门罗的原话。但是,美国力图控制拉丁美洲的战略没有变,它总想利用各种名义,影响拉美国家的内外政策,直至赤裸裸的干涉,使之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对拉丁美洲的控制。里根时代是紧紧抓住所谓“民主”的旗帜;随后,在“民主”之外,再辟蹊径,加上“毒品”与“债务”,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三大支柱。由于民主、毒品和债务西班牙语的三个开头字母都是一个“D”字,舆论称之为“三D战略”。
不久前,尼加拉瓜执政的桑地诺政权在大选中败北。布什兴高采烈地给里根打电话祝贺说,“这是里根‘民主战略’的胜利”。尼加拉瓜桑地诺革命胜利后,美国担心桑地诺革命会输往动乱不休的其他中美洲国家,引起“多米诺效应”,切断美国西半球战略的锁链,因此处心积虑要整垮桑地诺政权。其手段是指责该政权“缺乏民主”,并且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打内战,对尼加拉瓜实行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这一招虽说没有完全奏效,但是,已经给桑地诺政权造成极大的损害,以至于尼加拉瓜革命后整整10年内战不休,经济崩溃,百姓怨声四起。布什政府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继续在经济外交各方面向尼加拉瓜施加压力。
事实上,只要不合美国的心意,白宫都可以用“不民主”、“缺乏人权”予以指责。似乎上帝给了美国充当国际政治裁判的权力。最近,美国驻危地马拉大使与危地马拉总统塞雷索发生的公开论战又是一例。美国大使公开指责危地马拉政府对侵犯人权行为“置之不理”,塞雷索忍无可忍,只好向报界披露说,他与这位大使之间发生问题,概因未能对大使阁下的建议“言听计从”。他说,“美国怎么有那么多权力来指使别国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何种地步?”由此可见,美国的所谓“民主”或者“人权”,完全是为了控制和干涉别人而抬出来的招牌。
花招毕竟还是有限的,于是又有“毒品”一招。反毒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就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反毒名义下夹带私货。在一些美国人眼里,只要他们看不顺眼的,往往可以借“反毒配合不力”,予以程度不同的制裁或者借机念一通“紧箍咒”,即以取消贸易优惠、出口份额、经济援助乃至实施经济制裁相要挟。巴拿马事件是赤裸裸的了。最近,美国突然公布了一则惊人的情报,说是墨西哥境内种植的大麻,是美国过去估计数的10倍。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卫星侦察发现的。墨西哥官方为此向美国交涉,抗议美国事先没有通知墨方,即进行间谍侦察。墨西哥司法当局的一位高级官员对记者说:“美国以民主为由搞掉了桑地诺政权,以毒品为由搞掉诺列加,现在没什么可搞的了,又到边境南边来找“墨西哥的茬儿”,“其实是要不断地对拉美国家保持压力。”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说,这一披露不早不晚,恰好是在布什政府对墨西哥秘密援助桑地诺阵线与奥尔特加的竞选活动表示不快之际。这一巧合使人觉得,美国在做小动作,意欲通过披露毒品侦察的情报警告墨西哥不要在外交上做出令美国不快的事情。为了控制拉美国家,美国甚至提出建立反毒联合部队,扩大美国毒品控制局特工人员在拉美国家活动的范围。这些建议自然遭到拉美国家的反对。拉美各国舆论指出反毒已成为美国干涉拉美国家的借口。
美国向拉美国家施加压力与影响的另一手是债务。拉美国家是第三世界的主要债务国,目前欠债总额近4300亿美元,并且主要是欠美国各商业银行的。尽管拉美国家还本付息早就超过了原有的债务本金,给本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困难,但美国抓住拉美国家要求尽快解决债务问题,一再抛出“诱饵”,牵制影响拉美国家的内外政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说,美国当前对拉美的错误政策是仍然沿袭本世纪初老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由于所谓的“布雷迪计划”“运不转”,拉美经济体系成员国甚至在酝酿提出另外的“选择计划”推动减债,但是,实际问题是,美国“帮助”进行减债的任何计划都是有条件的,帮谁,不帮谁,帮到什么程度,完全要看美国对外政策的需要,而不会轻易“施舍”。
从门罗主义到“三D”,时间已过去了几百年,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目的依然为了控制拉丁美洲。著名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盖斯说,美国为苏联的“改革与不干涉东欧事务”叫好,为什么美国不照此办理,也对拉美国家放一码,采取同样“不干涉”的态度呢?墨西哥舆论也呼吁美国放弃对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顺乎世界的潮流。但是,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民主、毒品和债务“三D战略”看,美国继续在各方面加强对拉美国家的干预与控制。己所不欲,偏施于人,这是从门罗主义到“三D战略”的要害所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印度通讯

  印度的“白色革命”
——记德里“妈妈牛奶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本报记者 任毓骏
在新德里东郊,有个绿草如茵、鲜花竞开的庭院,一座乳白色的4层楼房坐落中央,如同一处疗养院,这就是堪称亚洲最大的鲜牛奶加工厂家——德里“妈妈牛奶公司”。
印度是亚洲养牛最多的国家,但在20多年前,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办的养牛场不能满足大城市对牛奶的需求,而广大农村因牛奶消费量低,农民手中的剩余牛奶又白白浪费掉。为解决这一难题,印度政府从1970年开始兴起了一场“白色革命”,实施“洪流行动计划”,即由国家出资建设现代化大型鲜奶加工厂,使农村的牛奶“洪流”般涌向加工厂,加工后的牛奶又流向城市,以促进牛奶的产供销。
今天,印度牛奶年产量已高达45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牛奶日占有量超过160克,在第三世界属佼佼者。全印度500多个大小城镇每天都有鲜牛奶供应。
1974年建成的“妈妈牛奶公司”正是“洪流行动计划”的产物。这是一家国营公司,其经营宗旨是以尽量高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牛奶,以鼓励农民发展养牛业;以尽量低的价格卖给城市消费者,以改善人民生活。在城市销售牛奶总收入的90%用于向农民支付收购费,整个公司的经营费用包括运输、储藏、加工、零售以及公司人员的工资,只占其中约10%,公司基本上是无利经营。
公司办公楼后面就是牛奶加工车间。从农村收来的鲜奶经过的第一道工序是通过强力离心机清除杂质,然后使用电子设备使牛奶中的脂肪球变小并均匀地分布在奶中,最后是消毒灭菌并使牛奶快速冷却。整个加工过程既杀死病菌,又不破坏营养成分。车间中每道工序都由电脑控制,车间内的化验室随时都在测试各种数据,保证牛奶符合卫生标准。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建成初期,日加工量是40万公升,现在为60万公升,近年内的奋斗目标是80万公升。目前全公司工作人员为640人。
“妈妈牛奶公司”连结着印度北方6邦的生产网和德里市区的销售网。
印度村镇一般都有牛奶收购站。一次,记者去德里乡间,正好看到收购牛奶的场面。农民把自产的牛奶倒入收购站的电子秤后,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奶的重量和含脂量。含脂量高,奶价也高。计算机在农民的售奶卡上打好数量和金额后,农民可据此得到现金或买到饲料。
在德里,“妈妈牛奶公司”拥有300个自动售奶站和300个零售点。这些自动售奶站是统一模式的白色水泥建筑,上面写着该站的编号。一个站通常只有两间小屋,一间是冷藏室,一间出卖专用的镍制筹码。消费者购得筹码后投入售奶机,龙头就会有相应的奶流入消费者自带的容器,大约在一分钟内即可服务一位顾客。零售点一般设在食品店里,由店老板代售。每个售奶站都有电话同牛奶公司调度室保持联系,使每个站都保持正常供应。
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在牛奶购销系统中,“妈妈牛奶公司”就像一座中枢站,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印度官员说,“妈妈牛奶公司”的发展,是印度“白色革命”中一个成功的事例。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人的“黑白鸿沟”
陈封
美国黑人经过200多年的斗争,才在25年前迫使国会通过了一个保障黑人享有和白人同样政治和经济权利的“民权法案”。但是法律条文远远不能体现在美国的实际社会生活中。
美国现有3100万黑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据最近一次民意调查,大多数白种人认为黑人已享有和他们同样的权利,但只有极少数黑人认为他们得到了平等待遇。大多数黑人认为白人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把黑人压在社会底层。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3月初刊载了一篇关于美国黑人现况的文章。其中列举一些数字,颇能说明这冷酷的现实:黑人失业的可能性比白人大1倍;黑人家庭平均收入只相当于白人家庭平均收入的56%;每3个黑人就有1个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下,而每10个白人才有1个是贫困者;1岁以下的黑人婴儿死亡率比白人婴儿高1倍;监狱中的犯人,黑人几乎占了半数,另一半为白人和比率相当高的其他少数民族;黑人被杀害的可能性比白人高6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绝大多数黑人都生活在美国南部各州。战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黑人向北迁徙,涌入城市谋生,从而使北部一些大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1940年时,芝加哥的黑人只占全市人口的8%,到1980年便达到40%;底特律的黑人数则从9%增至63%;克里夫兰从10%增至44%;华盛顿从28%涨至70%。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上肤色问题,黑人在城市谋生的道路越来越窄,于是成千上万地沦为城市贫民。市中心的黑人贫民区逐渐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白人在每个黑人周围都设置了有形的和无形的藩篱,黑人更难和白人平等相处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确也有为数不多的黑人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例如黑人获准拥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以后,已有300个黑人当选为市长,其中包括像纽约和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黑人也能当大学教授,能当挣大钱的职业运动员,能当将军,甚至杰西·杰克逊还竞选过总统候选人等等。一些白人辩护者便说这些事实就是美国黑人已取得与白人平起平坐地位的标志。然而,这仅仅反映美国社会的一个侧面,总体看来,黑人群众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
在今日美国,尽管宪法已消除了种族歧视的色彩,但实际生活中黑白分明的种族歧视现象仍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歧视黑人的偏见,认为黑人智力低、肮脏、粗鲁、生性喜欢干坏事或犯罪等等。这种观念造成了许多怪现象:白人可以和黑人共事,但很少交朋友和一同玩耍;也不愿和黑人家庭在一个社区内共处;在公共场所和社会活动场合,白人不愿接近黑人;黑人居住区的环境改善是主管部门的白人最后考虑的问题,因此任何黑人区都是破烂、肮脏和混乱的“被遗忘角落”。黑人涌入城市的中心区后,白人便纷纷搬到郊区去住。任何有幸受过高等教育并属于中产阶层的黑人如果想迁出黑人居住区,到近郊白人居住区去租赁或购买房屋,必定遇到很多困难,最后往往回到原地或去另一黑人区。
黑人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比白人少得多,除了种族偏见外,黑人家庭的子弟还因交不起上万美元的学费而排斥在校外,所以全国各大学的黑人学生现在只占总学生人数的3.5%。中学教师也多半对黑人学生缺乏教导的热情,使黑人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基础知识便走入复杂的社会,更多的学龄黑儿童则在街头流浪,于是他们往往陷入犯罪的漩涡。这又给认为黑人不堪造就的白人们提供了论据。
总之,美国的种族歧视迄今仍是非常刺目的客观存在,不是任何充满美丽词藻的法律条文和“人权”或“民主”招牌所能掩盖得了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国商品在国外
中国鞋受欢迎
第七届巴黎国际鞋类博览会已于三月十三日闭幕,中国鞋首次参展,成交额达二十万美元。我国参展的品种有男女皮鞋、童皮鞋、皮拖鞋、皮凉鞋、EVA拖鞋、旅游鞋、运动鞋、布胶鞋、布鞋、全胶鞋等。由于在做工、面料、款式、花色方面有很大改进,在价格上也很有竞争力,展品深受客户欢迎。
北京皮革受青睐
北京皮革制品进出口公司发挥自营出口的优势,以新求进,以快制胜,赢得了外商的信任,促进了产品出口。这家公司在北京对外经贸洽谈会上共展出二百六十四件产品,其中新产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根据国外市场信息开发的猪皮产品,具有薄、轻、软、真的特点,看似灯芯绒布。展出的十二件(套)猪反绒服装,深受外商欢迎。
千叶电扇畅销
广东中山市家用电器总厂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了电机、网罩、静电喷漆、注塑、产品装配、电脑检测等一系列先进生产设备,使这个厂每十秒钟就能生产出一台电风扇,成本降低百分之四十以上。现在,这个厂具有时代气息的六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规格的千叶牌电风扇,行销到美、日、意、加、秘、香港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在柬埔寨抵抗力量的攻势下,一批韩桑林军队的娃娃兵投奔至西哈努克民族军。 新华社记者 戚德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