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企业增效益 财政增收入
 ——淄博市财政部门是如何帮助企业搞好承包的
本报记者 王锦鹄
山东省淄博市是一个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从1987年起,淄博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改革措施的出台,给财政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在用承包方式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情况下,如何促进企业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又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淄博市财政部门兴利除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承包制,实现了企业增效益、财政增收入。1989年同承包前的1986年相比,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上缴利润、企业留利分别增长21%、14%和9.7%;财政收支连年平衡有余。
“包盈不包亏”是实行承包制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淄博市财政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意见,即承包企业的干部、职工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企业在当年留利和超收分成中提取10%的风险抵押金。风险抵押金专户储存,用以弥补承包期内的短包数额,如承包任务全面完成,即全部退还。这一意见被市政府采纳。
实行风险抵押,把承包经营者、职工的利益和风险融为一体,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去年,淄博市第二毛纺厂把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并与风险抵押金挂钩。全厂上下都动起来了,千方百计节能降耗,压缩开支,主要原材料消耗降低4.6%,仅此一项就节约100多万元,到年底超额完成承包任务,实现利润21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承包后,有的企业拚设备、挤成本、截留利润,怎么办?淄博市财政部门把着眼点放在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上。在承包合同中,严格规定了企业留利和超收分成应根据不同企业核定生产发展基金比例,消费基金增长幅度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同时,对企业资产增值目标也有具体要求,必须按规定提取、使用折旧、大修理基金,不能该提不提,该摊不摊。对搞“短期行为”的,追究承包经营者的责任。
承包,只是从合同上保证财政收入。真正实现企业增效益、财政增收入,还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87年企业承包后,他们马上派出财政驻厂员,帮助企业抓内部承包。到年底,全部承包企业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内部承包责任制,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科室、班组和个人,形成自上而下的包保体系,由经营者一人承包变成职工全员承包。
为了引导承包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市财政部门积极推广“厂内银行”制度。目前,全市90%的企业建立了“厂内银行”,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经济核算和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1989年,由于资金短缺,原材料、能源紧张,加之干旱缺水、市场疲软,7、8、9三个月全市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产值增长幅度由上半年的11%降到2%以下,利润增长幅度由8%降为2%。为了迅速制止滑坡,扭转被动局面,市财政局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扶持措施。他们筹集1000万元的生产周转金,帮助26家重点企业解决资金困难。10月份产值增长速度就回升到9%,企业全年承包目标也实现了。
在扶持企业生产发展中,市财政部门把重点放在扶持新产品开发,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一些短、平、快的技改项目上,不仅为财政增收挖掘了现实财源,也培植了后续财源。该市博山锻压厂过去由于管理混乱、生产工艺老化,产品质量差,效益低下。新厂长承包后决定从技术改造入手,扭转局面。市财政先后帮助企业贷款120万元,用于改造生产线及开发新产品。1989年,这个厂提前两个月完成承包任务,产值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41.67%和86.45%。
去年,淄博市有38户工业企业承包期满。还要不要继续搞承包,如何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淄博市财政部门认为,企业承包制要稳定,至于前期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续包加以解决,使承包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在续包中,有的主张按原承包协议简单再续包,有的企业希望降低上缴利润基数等。针对这些不同看法,财政部门派干部深入企业,作了大量的测算、摸底工作,并多次召开承包企业座谈会。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续包中要实事求是,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有些企业,这几年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大幅度提高,应把提价超收的大部分上缴财政,调高续包基数;对前期承包被列为重点技术改造,现已基本完成技改任务的企业,因已发挥效益,利润将大幅度增长,必须相应调增上缴利润基数;而对那些由于管理不善,完不成承包任务的企业,不调减承包基数。
由于在续包中坚持帐算清,话说明,合理调整,实事求是地确定指标,续包的38个企业,1990年上缴利润指标3895万元,比去年承包指标增长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黑土地的新生机
——来自黑龙江垦区的报告
高淑华
在数千万亩耕地上,平均亩产粮食148公斤,这在长江以南也许算不上新闻。然而在地处北纬45—50度的寒冷地带、以小麦和大豆为主产品的黑龙江垦区,人们几乎把这看成是梦想。
1989年,这个“梦”变成了现实:全垦区粮食总产35.5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8.4%;出口大豆5亿公斤,占全国大豆出口总量的45%,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是什么使昔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应当从这里讲起
位于“北大荒”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黑龙江垦区,土地素以“肥得流油”闻名。然而,自1984年以来,这里的地力每况愈下,粮食单产始终在120公斤上下、总产在25至30亿公斤之间徘徊。
到哪里去找使土地恢复青春的“灵丹妙药”呢?
1985年冬,垦区西部传来信息:克山农场靠科技和投入,使十年九旱的丘陵岗地粮食单产由过去不足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并连续6年高产稳产。这消息振奋了连年受挫的北大荒人!
一支又一支到基层调查研究的队伍出发了。当时的总局局长王强——一位在北大荒奋斗了30多年的“老农垦”,领着一班人行程1000多公里,与职工、有经验的“农业通”、农业专家共商兴农大计,终于在时代的坐标系上找到了新的起点:
农业,尤其是农垦,不能再单纯走扩大开荒这一靠外延发展生产的老道路了,必须以科技为先导,靠大科技振兴大农业,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
几年来,黑龙江垦区的主要领导虽然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科技兴农的火炬一任任传下来,而且越举越高。垦区过去有800多万亩低湿地,十年九涝,大豆单产一直在50公斤上下徘徊。科研人员因地制宜改革了常规的平播方法和机具,研究出以垄作、垄底深松、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播种的配套技术和机具,使大豆单产一下翻了一番多。接着,低温地推广大豆综合垄作新技术的方案被端上了“盘子”,并立即有5家农机具制造厂生产配套的垄作机。同时,在近百个农场、上千个生产队掀起的大豆综合垄作高产栽培新技术应用培训、现场示范和推广的热潮经久不息。不到5年,全垦区就推广了700多万亩,增产大豆上亿公斤。
几年来,这个垦区先后推广了少耕免耕、良种、化学除草、大豆综合垄作、稀土、秸秆还田、水稻旱育机插等10项新技术。其中,仅少耕免耕新技术就推广了3450万亩次,节省作业费用3000万元,增产粮食3亿公斤。1989年,这10项新技术推广面积比上年增加546万亩,增产粮食3.6亿公斤。
用好有限的“草”
科技是生产力,但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必要的投入。北大荒人深知其奥妙,把有限的“草”先喂给跑得快的“马”,保证了大科技支援大农业,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成功之路。
近几年,黑龙江垦区在百业待兴、流动资金紧缺、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和社会负担增加严重的情况下,每年自筹科研经费550万元;并千方百计压缩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先后“挤”出2亿多元用于科技开发与技术推广,创建了全国农垦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农业航空实验站,拥有美国、澳大利亚、波兰生产的9架农用飞机,建立了45个农用飞机水泥机场和60多处粮食处理中心,购置了1700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保证了农业航空技术、化学除草、粮食产后处理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增强了农业抗灾抢收的能力。
垦区大胆利用世界银行7000万美元贷款,引进国外先进科研试验仪器和大批机械设备,促进了农机具的更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农管局在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时,“反弹琵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排除影响技术效益发挥的不利因素。他们先后投资1.97亿元兴修水利,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防陷半链轨、大豆精量点播机具4000多台(件),提高了抗灾能力,使技术更充分发挥效益,农业连年稳步增长,粮食总产由1981年的不足1亿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6.5亿公斤。
在进行物质投入的同时,垦区也注意“软投入”。各农场兴建科技楼,改善科技人员生活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全垦区拥有中、小学近2000所,102个农场全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克山农场还坚持每年从利润总额中拿出14万元用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全垦区每年送到有关大专院校培训的达2000多人,还自筹资金,建立了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农业机械化学校等4所高等院校、20所中专、40多所职业高中。如今,经过培训的7万名职高毕业生和20多万名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大科技振兴大农业系统工程的牢固“基石”,1万多名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已成为全垦区科技兴农的“领头雁”。
科技使黑土地恢复了青春
在黑龙江垦区,科技兴农已不再只是局长、场长及业务职能部门的事,党委领导也积极上阵。党政领导合力共抓科技兴农,带动了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持。1986年,垦区粮食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成果刚问世,立即有9家农机制造厂生产出配套机械设备,使这项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变成生产力,垦区组织科技人员改革科研程序,把过去需5年才能完成的科研、推广项目集中到一年进行。同时,成立了8个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和71个农场级技术推广试验站,形成系统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把科技意识植入人们的头脑中,激发了人们向科技要粮食的强烈欲望。旧的管理方式、传统观念、粗放耕作方式正逐步消失。
科技的星火燃起了黑土地的希望之光。在化肥、农药等投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提高了,总产增加了!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黑龙江垦区靠技术进步增产粮食达11亿公斤,增加效益6亿多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1%,这是北大荒人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
如果说,大科技为北大荒的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大农业也为大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黑龙江垦区人均占有耕地18亩、田间机械化程度达90%,农业工人人均年生产粮食1万多公斤。大机械化、大面积集中统一作业,为农业现代化研究、试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
据了解,近几年这个垦区完成的科研成果,有100多项获国家或部级、省级奖励,填补了不少国家农业现代化研究空白。
实现总产35亿公斤并不是“北大荒”高产的顶峰,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农业专家建议——
发挥优势 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新华社记者 阎振国
“我国适宜地区应确立主攻玉米的新战略”,这是陈国平等农业专家最近提出的建议。
提出这一战略是因为我国目前和今后都大量需要玉米。在温饱没有解决的地区,人们还要靠玉米吃饭;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地区,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量玉米作饲料。据测定:100公斤玉米的饲料价值相当于120公斤高粱、130公斤大麦或150公斤稻谷。目前一些南方省由于缺少玉米,只好用不宜作饲料的稻谷喂猪、养鸡。
在我国,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是否可行?专家们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上有三个最适宜种植玉米的“玉米带”,这就是美国中部平原、欧洲平原和我国东北、华北平原。我国除东北、华北之外,西部地区种植玉米也有广阔的前景,新疆就有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地区。另外,江南地区可搞水稻、玉米两茬轮作,积温高的地区还可种冬玉米。我国现在每年玉米的种植面积是3亿亩上下,再增加5000万至1亿亩的种植面积是有可能的。
同小麦和水稻相比,玉米对光能的转化率最高,是举世公认的高产作物。当今世界上粮食高产的纪录是:小麦、水稻亩产1000公斤左右,而玉米已达1500公斤。美国、意大利等玉米主产国的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我国目前已有8个县的玉米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有40个县达到400公斤,而全国的平均亩产仅264公斤。可见,玉米还大有增产的潜力。
确立主攻玉米的粮食生产新战略,必须克服“重夏轻秋、重水轻旱、重细轻粗”的思想。同时也要明确“恢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玉米生产发展方针。陈国平等专家还从“种、密、肥、水、盖”五个字上提出了增加玉米单产的具体措施。
“种”,就是要抓良种。目前我国有7000余万亩玉米依然使用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一般种子,产量极低;另外的2亿多亩玉米,虽然用上了杂交种子,但种子的纯度也较低。若能将杂交种的纯度提高,把一般种改换为杂交良种,每亩就可多产玉米100公斤左右。
“密”,就是要提高栽培密度。据对17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全国平均每亩玉米的收获密度仅有2500株左右,而最佳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亩也有可能增产50公斤以上。
“肥”,就是要舍得给玉米投肥。这几年我国的玉米基本上是在饥饿状态下生长的。比如碳铵的施用量,一般每亩应施110公斤左右,而全国的平均施用量还不足50公斤,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就更少了。因此采用了良种,增加了密度,肥料必须跟上。
“水”,就是要适度灌溉。
“盖”,就是地膜覆盖。实践证明,用地膜覆盖玉米,增产效果是极其显著的。近几年各地的统计资料表明,地膜覆盖玉米一般比露地玉米每亩可增产100至300公斤,平均为200公斤上下,一般增产30%至100%。如果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能覆盖上地膜,一年就可增产玉米30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10个吉林省一年调出的玉米数量。因此,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是促进玉米增产见效最快的一项措施。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神奇的蔗渣纤维板
本报记者 梁兆明
用草本植物纤维,替代木本植物纤维制造板材。如果你以为这是异想天开的话,不妨到广州市的一个厂中之厂——市头甘蔗化工厂三兴纤维板厂去看看。
这个厂中之厂是去年9月13日诞生的。它“吃”的是甘蔗渣,“吐”出来的却是比进口木料纤维板还要高一个档次的中密度纤维板。在我国,它是“独生子”,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兄弟”。
这种用甘蔗渣生产的板材,与天然的优良硬质木材放在一起,竟分不出彼此。前不久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在三兴纤维板厂的客厅中央,摆着一张椭圆的巨型会议桌,几十张新式椅子,客厅四周,陈设着各种款式的组合柜、沙发、西式床……一批家具行家置身其间,东敲敲,西看看,这个猜家具用的是楠木,那个猜是紫檀……就是没有一人想到:这全都用的是甘蔗渣!
“甘蔗属草本植物,用甘蔗渣造低质纸,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能够造出优质的中密度纤维板?”为了回答这个疑问,三兴纤维板厂的负责人庾志成带着记者走进了生产车间。
这里的装备是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从甘蔗渣除杂、粉碎到压板成材,都是流水作业。记者仔细端详从这里生产出来的中密度纤维板,板幅大,规格品种多,板面光滑如镜,板质坚硬异常。有一块泡在水中已有24小时,“容貌”居然丝毫未改。这种纤维板,还具有吸油率低,能锯、刨、刻、钻等优越性。行家们说,其优点超过了原木和胶合板,比进口木料纤维板材高一个档次,而价格低一半。
正是因为有这些长处,这个厂投产半年,生产的2000立方米纤维板全部售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客商闻风而至,洽谈购销事宜。市头甘化厂厂长刘绍安兴致勃勃地介绍:过去,80%的甘蔗渣只能烧掉。这个厂中之厂诞生后,甘蔗渣就变成“宝”了。1年它要“吃”10万多吨哩!
“这是继甘蔗渣造纸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刘厂长有根有据地说:“一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可替代2.5立方米原木。一亩甘蔗,榨糖后的甘蔗渣制成的中密度板材,相当于2亩森林出产的木材。”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甘蔗产区,一年可产生甘蔗渣286万吨。如果用1/10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即可替代40多万立方米原木。
甘蔗渣中密度纤维板的面世,无疑是造林绿化、森林保护的福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煤电运同步建设的典型
——访大屯煤电公司
本报记者 刘燮阳
江苏和山东交界的微山湖畔,有个沛县,大屯矿区就在这里。走进这个矿区,仿佛到了小上海。这里的市政建设、人情风貌,颇有海派风格。原来,这个矿区最早是上海市投资建设的。上海有钱无煤,大屯有煤缺钱。为了解决上海市的燃“煤”之急,1970年,国家批准上海市在大屯建设煤矿。
按照常规,建设新矿区,是统统由国家包的,铁道部修铁路,电力部建电厂,煤炭部开煤矿。而这个矿区国家没包,全由地方自建,上海市只好自己动手。 
上海从市里调来精兵强将,对矿区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施工。经过17年的苦心经营,现在,已建成姚桥、孔庄、徐庄、张双楼、龙东等5对矿井,形成原煤年设计生产能力465万吨,相继建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火力发电厂一座,年入洗原煤180万吨的中央洗煤厂一个,自营铁路干线及专用线150多公里以及机修总厂、粉煤灰砖厂等辅助、附属企业和医疗卫生、文教、商业、服务等一系列公共设施。目前,一个以煤为主,煤、电、运综合经营的新型矿区已基本建成。1983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大屯煤电公司。
上海市在建设中,把煤、电、运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摆脱了部门所有制的束缚,冲破了条块的限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往,建设矿区,由于部门分割,电厂搞电厂的,煤矿搞煤矿的,铁路搞铁路的,重复建设很多,浪费严重。而大屯矿区煤、电、运不分家,由上海市统一安排,合理布局,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投资效益大大提高。如煤矿和电厂相距不远,共用一套煤炭贮装运系统,既减少了远距离运输,又节省了电厂贮料系统的投资;煤矿的矿井水可供电厂用,电厂的灰碴也可用于矿井充填和塌陷区复田造地,电厂不需另建贮灰场,减少了耕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煤矿与电厂的公用设施及生活设施等也可以共同使用,避免各搞一套,重复建设。基于这些原因,大屯电厂比同期同类型电厂的投资要省1000万元以上。
电厂的成本中,一般燃料费用占60%以上。实行煤电联营,由于投资节省,相应减少了成本中的折旧费和大修费。同时,由于减少了燃料贮运等中间环节和管理层次,运营成本自然大大降低。1984年前,大屯电厂的发电成本每千千瓦时在21.26元—26.20元之间,1984年以后,由于煤炭价格有所上升,其成本每千千瓦时还保持在30.45—36.26元之间,比同类型厂成本要低。
实行煤电联营,煤电可以互保。在全国大多数煤矿亏损的情况下,大屯煤矿的4座矿井的日子都过得不错。这主要是因为煤电公司用铁路运输、电厂和洗煤厂的盈利,补了煤矿的亏损。17年来,大屯矿区在补了煤矿的亏损后,仍实现电业利润6258万元,上缴税金1144万元,两者合计7402万元,等于建电厂投资的两倍。
采煤与发电两个生产环节是有机联系的,特别是距离很近的煤矿和电厂更是这样。在生产中它们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大屯矿区,煤、电之间关系很好,没有扯皮现象。电厂要煤,随要随到;煤矿要电,随用随有。去年,在全国到处缺煤、缺电、运输紧张的日子里,这里既不缺煤也不缺电。实行煤电联营,把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结合起来,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电厂发电对煤的质量要求不高。矿区就向他们供应选煤厂淘汰的次煤。这种煤正适合发电。倘若没有这种联营,次煤就可能白白扔掉。发电厂也可能得“以好代次”。
上海市在建设大屯矿区中,自己动手建设新矿区,摸索了一套煤电联营的经验。这些经验,引起了同行业的关注,也引起了能源部和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重视。
目前,上级正在新矿区建设中推广这一经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短评

  大屯的启示
大屯矿区实现煤矿、电厂、铁路运输同步建设,煤电联营。这一成功的事例,对于我国能源工程建设是很有启发的。
在煤矿建设中,过去不乏这种情况,建了矿,或缺电出不了煤,或出了煤运不出来。这些矿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煤、电、运不配套。大屯矿区把这一难题解决了,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而且缩短了运输距离。煤矿、铁路、电厂建设都省了不少投资。
煤、电、运工程配套建设,有这么好的效益,为什么许多地方不这样干呢?
关键是难于统一规划。煤、电、运各有各的主管“婆婆”,长期以来,各管一段,各自规划,各自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重复建设、舍近求远等浪费现象。另外,电、运盈利,煤矿亏损,以盈补亏,不同部门之间怎样实现?也确有很多困难。
消除煤、电、运同步配套建设和煤电联营的障碍,首先要树立以社会效益为重的思想,部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二,国家主管部门应有鼓励政策,如理顺煤、电、运价格,促进煤电联营。其三,大屯矿区实现煤、电、运同步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起了主导作用。
因此,破除老框框,对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至关重要。这样有利于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减少部门摩擦引起的负效应。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后

  兴利除弊 完善承包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搞活大中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承包中存在的那些问题,譬如“以包代管”、“包盈不包亏”、“短期行为”等等。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是不对的;但因此而从根本上否定承包制,更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像淄博市财政部门那样,积极推进,兴利除弊,使承包制更加完善,促进企业增效益,财政增收入。这也是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要实现的目标。
今年,大部分企业承包到期,需对这些企业进行续包。有关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更加完善、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认真解决前期承包中存在的问题。续包的过程,正是不断兴利除弊的过程。
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综合经济部门,应有这样的共识,只有企业搞好了,企业有了生机和活力,经济效益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做到财政多收保国家,企业多留保发展。目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与承包中某些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下降也有关系。我们应当抓住治理整顿的良机,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运用政策引导,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应按照中央精神,在稳定承包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淄博市财政部门的经验可以给人以启发。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海南省国营龙江农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逐步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全场近万名职工年均收入由1978年的625元上升到1989年的2060元。图为该厂工人正在咖啡园里采摘咖啡果的情形。右下图为已成熟的咖啡果。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