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粮农形势的特点
李正东 张忠军
在过去的10年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80年至1988年,世界农业生产增长17%,其中谷物产量由1980年的15.67亿吨增加到1989年的18.77亿吨,增长19.7%。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粮农生产的增长速度下降了。以谷物生产为例,50年代世界平均年增长率为3.8%,60年代为3%,70年代为2.7%,而80年代仅为2.2%。同时,世界粮农领域里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甚至加剧了。世界粮食和农业形势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稳定和不平衡。
一、全球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
80年代前半期,世界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1980—1986年,世界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在这6年中,世界谷物产量除1983年因旱灾较重减产外,其他年份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1986年世界谷物产量达到18.6亿吨的创纪录水平。然而,近年来世界粮农形势发生了不利的变化。1987年和1988年世界谷物连续两年减产,整个农业生产也停滞不前。1989年,世界谷物产量虽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年消费量。世界谷物库存量已连续3年下降,估计1989—1990年度的库存量为2.97亿吨,比历史最高库存量下降了35%,刚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水平的最低限度(库存量占下年度消费量的17—18%)。
世界粮农生产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气候的影响,如1988年全球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不断。这些自然灾害都对世界粮农生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政策的影响。进入80年代,国际农产品贸易持续衰退,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过剩。为此,这些国家纷纷制订有关政策,采取有关措施,以限制粮食和农业生产。
此外,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不当,对农业的重视不够,也对世界粮农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不平衡加剧,世界贫困和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80年代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和农业总产量的增长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增长率高,人均产量的增长却低于发达国家。1980年,发达国家人均粮食产量684公斤,发展中国家238公斤,1989年分别为715公斤和250公斤。10年内前者增长31公斤,后者仅增长12公斤。
多年来世界粮农形势的基本格局一直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过剩,而发展中国家贫穷和饥饿的人口与日俱增。据世界粮食理事会统计,仅仅在80年代上半期,全球遭受饥饿的人数就增加了4000万人,而整个70年代只增加1500万人。目前遭受饥饿的人数已达5.5亿之多。
三、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艰难
80年代,国际农产品贸易衰退,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5%下降到1988年的13.5%。各种主要农产品贸易量占其总产量的比率也不断降低。例如,1989—1990年度,世界谷物出口量占总产量之比为11%,比1980年降低3.2%,其中小麦降低4.1%,大米降低0.7%,粗粮降低3.5%。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降低的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竞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生产和出口补贴,致使国际市场上的某些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据统计,以1979—1981年的平均值为100,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1984年为84,1985年还不到80,即初级产品价格在80年代上半期下降了20%。1986年,世界原料市场的综合价格指数已下降到3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贸易出现了回升趋势,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仍十分缓慢。
当然,80年代也是世界农业改革和发展的10年,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农业经济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世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从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所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有关国家共同采取有效的行动,是保证90年代世界农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坦桑尼亚经济出现转机
杨厚兰
近年来,曾经长期陷入困境的坦桑尼亚经济出现了转机。
70年代中期,随着整个非洲的经济萧条,坦桑尼亚经济形势开始恶化。特别是东非共同体解体、第二次石油危机(坦桑尼亚外汇的60%用于石油进口)、贸易条件的不利和周期性干旱等,使坦桑尼亚经济陷入困境,出现负增长。80年代前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已低于1%,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市场匮乏,国民生活水平下降。
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革命党和政府于1986年制定并实施经济恢复计划,进行政策调整。几年来,坦桑尼亚党和政府以经济恢复为中心,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止住了经济滑坡,并走出低谷,进入持续增长时期。从1986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3.7%,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经济各部门除矿业外,都出现增长,使人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占坦桑尼亚国内生产总值60%的农业连续丰收,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在执行经济恢复计划时,政府在农业上下了很大功夫。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增加农业投入,对农业的拨款保持在发展预算30%左右,对农用物资进口实行免税,农用工业优先发展;提高农作物收购价格,保证农民拿到出口作物国际市场价的60—70%,或每年收购价净增5%;积极改善国营农场的管理,鼓励小农发展生产;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政府对合作社和作物销售局的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并放宽对私营、个体经商者的限制,鼓励他们参与农作物收购。这些措施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增长,玉米达到自给有余,稻谷、小麦也大幅度增产,棉花产量3年就翻了一番多,其他主要出口作物产量也出现了令人鼓舞的上升势头。
为改善进出口失衡状况,坦桑尼亚政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调整汇率、实行外汇留成计划等措施,使出口换汇年年上升,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非传统商品的出口翻番,在出口换汇中的比重由不足30%提高到44%,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增长了一倍。出口换汇额已由1985年的2亿多美元增至4亿多美元。在进口方面,通过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允许个人利用自备外汇经营进口业务,既补充了国家外汇的不足,又丰富了市场,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得到改善。
在南部非洲局势走向缓和的情况下,坦桑尼亚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发展和修复同邻国的关系,加强同各国及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制定新的投资法,吸引外资。这为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获得了必需的资金支持。
然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殖民者留下的不利经济模式和不合理的国际市场使坦桑尼亚出口创汇增长艰难。现在国际市场由发达国家操纵,工业品与农副产品及原材料价格剪刀差越来越大,坦桑尼亚深受其害。以坦桑尼亚主要出口作物棉花为例,1987年出口量增加70%,单价却下降75%,传统农产品出口量增长14%,平均价格却下跌6%,增产不增收。其次,坦桑尼亚外债已增至50亿美元,捐助国虽在1986年、1988年两次对坦桑尼亚外债作了重新安排,但仍是其经济的一个沉重负担。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坦桑尼亚领导人作出了积极努力。
目前,坦桑尼亚革命党和政府正致力于实施第二阶段经济恢复计划,决心以新的姿态出现在90年代。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法国失业减少忧愁反增
据报道,法国的失业人数4年来第一次减少到250万人以下,失业率降至9.4%。这种情况本应令人高兴,但是,很多法国官员反而更加忧心忡忡。这是为什么?原来,他们担心:法国的失业大军是否达到了不能再压缩的下限?换句话说,尽管经济重新增长(1989年的增长率为3.7%),法国将永远摆脱不掉这250来万失业者?劳工部长让—皮埃尔·索瓦松一语道出了人们的苦衷:“再雇用是有选择的,它把那些学无所长的年轻人、无业妇女和长期失业者撇在了一边。”
据劳工部估计,法国近两年来的就业人数增加了60万,创下了10年来从未有过的好纪录。但是,除了失业达3年以上的10万失业者外,法国的经济还有不少难题等待解决,因而,它难以再创造更好的前景。企业家们想提高其企业的生产率,故对更多招工不感兴趣。
从一些数字就可见其端倪:失业的时间平均增加了13天,1989年达364天;现在在全国就业办事处登记求职达1年以上的有80万人,达3年以上的有20万人,这个“坚硬的核心”还在不断扩大。而且,这个“核心”的人很少有在近期内就业的希望,因为资方已将失业1年以上的求职者视为企业不能再用的人。让—皮埃尔·索瓦松说得更巧妙:“很多人的境况凝固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失业状况已硬化到对招工失去知觉的程度。”人们宁肯雇用手握毕业证书、刚步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和在职的求职者,而不愿聘招那些边在全国就业办事处举办的培训班学习、边在地下企业干“小活”的“结构性”失业者。
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使法国政府一筹莫展。尽管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解决失业者的日常生活问题,但终因治本乏术,难题势将依旧。
           (杨贵兰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海事诈骗未销声匿迹
国际海事局局长艾瑞克·艾伦最近指出,国际海事诈骗活动未销声匿迹,至今仍很猖獗。
仅在一九八九年一年,作为国际商会专门机构的国际海事局,负责调查了大约一百多个不法行为的案例,金额达一点二亿美元。
据分析,一九八九年的海事诈骗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凿船案的数量逐渐下降,去年仅有三艘,金额六百五十万美元左右;其二,单纯诈骗是去年最大量、最普遍的案例,据统计大约为二十九件,估算营业额损失约为六千五百五十万美元;其三,尽管从总计金额上看,去年低于前年,但该数字尚未包括有可能造成几百万美元损失的一起石油诈骗未遂案。
展望前景,不容乐观。国际海事局提醒船东,今后十年将遭遇两个新难题。首先是菲律宾以西的海面愈演愈烈的恐怖行为。在那里,有组织的团伙企图偷船、扣船,然后以此索要三十万美元的赎金。船舶最终要被送回,但船员未必同一命运。其次是红海厄尔特里亚海岸附近的日益剧增的船只遇袭事件。这类袭击大到充满杀机的血洗船只、绑架船员、以及传统的海盗行为,小至满足个人私囊的小偷小摸、鼠窃狗盗。
这些迹象充分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暴力事件有增无减。为此国际海事局提醒航运经营者和保险人必须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
                    (宗保)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顾客至上”生意兴隆
——美日企业争夺市场一瞥
刘绪民
当前美国许多企业家为了招揽生意、与日本争夺市场而大肆推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有的人甚至把90年代称作“消费者年代”。有的认为,只要做到“顾客第一”,企业就会成功。
“顾客至上”的竞争意识并非新的概念。早在70年代,日本便开始从“就这些东西,买不买随便”的服务思想中解脱出来。日本企业在打入美国市场时,尽量设法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使它在美国消费者中建立信誉。1973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开办一个设计中心,按照美国人的爱好来改进它的汽车。当美国的汽车公司发现它们的老顾客纷纷开着丰田汽车上街的时候,这才恍然大悟,下决心改变其经营方式。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蒙受日本竞争打击最重的公司,1980年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23.5%跌落到17.2%。于是该公司决心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上紧追日本。1980年该公司在加利福尼亚曾召开过一次消费者座谈会。据当年该公司会议主持人回忆说,“会议总的气氛是我们使他们失望。更糟糕的是,一位青年人说,‘我没有福特汽车,也不知道谁有,我从来没有坐过福特汽车。’”这件事曾引起福特公司震动。当福特公司在发展“金牛座”和“黑豹”汽车时,设计工程师邀请了大批消费者来评价原型。其中有的消费者抱怨说,这种车的后座因没有下脚的地方,经常磨损乘车人的鞋子,设计工程师便把前座底层弄斜,扩大了座位调整器之间的空间,并把调整器用光滑的塑料代替金属。这一改进受到买主的欢迎。由于不断根据顾客的意见改进产品,福特汽车最近5年来已成为加利福尼亚州销路最好的车子。
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意识的美国公司不仅福特公司一家。底特律柴油机公司连年亏损,1987年该公司领导要求所有的经理和推销人每天必须同4个消费者进行联系。该公司还邀请40多家独立经销人员参观新建仓库,采纳了消费者提出的250条合理建议,使仓库把发动机部件的交货时间从5天缩短到3天。去年这家公司销售量大增,赢利达2100万美元。市场份额也从1987年的3%增加到1989年的6%。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驼皮灯具是巴基斯坦特有的手工艺品。它是用胶泥作胎,干燥后包一层骆驼皮,然后在上面绘以各种图案和色彩。
新华社记者 汤孟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