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科技兴农在神州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以来,一个重视、支持和发展农业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最终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农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发布后,短短三四个月来,许多省、市、自治区已经做出了落实科技兴农的决定,一些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为科技兴农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和措施。许多中央部委也积极行动起来,从计划、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农业科技倾斜。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环境。
农科人员已经行动起来
科技兴农决定的发布,尤其使农口科技界受到鼓舞,许多农业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都认为,现在是充分施展才能的最好时机,表示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的潜力,为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农业部把今年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他们将进一步抓好“丰收计划”的组织实施,还要结合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商品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星火计划和重点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等,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主要农产品大面积、大范围的增产增收。
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中心——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农大等重点农科院校传来鼓舞人的信息:他们除派出一批科技人员和教师、学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播撒科技星火之外,正在加快一批“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和鉴定工作。面对本世纪和下个世纪2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食物等问题,他们加强了高技术、新技术及相关的重大基础研究,力争在作物、畜禽种质资源、杂交优势利用、现代集约化高产农业、中低产地区综合开发和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依靠“大科技”振兴“大农业”
现代农业科研已进入常规技术与生物工程、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等相融合的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科技兴农不仅需要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力量的继续奋斗,而且需要各个学科、许多技术领域的支持和协同。这就是近来人们常常说起的要“依靠大科技振兴大农业”。
具有雄厚科研基础和强大攻坚力量的中国科学院把科技兴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早在几年前,该院就组织多学科力量,把改造黄淮海中低产田列为重点课题。最近他们又对增强农业科研后劲的基础研究和示范区的建设进一步地做了部署。他们还向山东等省派出几十名科技副县长,使该院一大批支农成果源源不断地送往齐鲁大地。
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科协三届五次全委会通过了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踊跃投入科技兴农的决定。长期以来通过天气预报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气象部门,最近又决定,把预报低温冷害、干热风等作为重点科研课题,还进一步部署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项预报工作。
近年来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应用的地膜覆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功勋技术。但是大量的残膜滞留,将有可能造成土地严重减产的“白灾”。如何防止“白灾”的发生已经不约而同地成为石化、轻工等有关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石化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该系统的科技人员已经研究出多种添加剂,可以生产出适合多种作物需要的耐老化地膜。科技工作者们还提出了减少残膜污染耕地的技术操作规范。
各行各业争为科技兴农做贡献
中央各部委也正在千方百计为科技兴农做贡献。
地矿部的领导经过研究后,结合本部门的特点提出了为农业服务的“水、土、肥……”等七字方针。如积极主动地为缺水地区农民找水;利用地矿勘探的成果帮助农民分析改良土壤;多生产矿物肥料和矿物饲料等。
化工部要在近期再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新型农药。他们还要生产出一批新品种的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保鲜剂、高效复合肥。
国家教委决定在动员高校科研力量参与农业重大问题攻关的同时,为科技兴农多层次地培养急需人才。
农村青年是农业发展、农村富裕繁荣的希望。大批有知识、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年农民的成长,将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团中央、国家科委发起的“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仅仅一年时间,就培养出4万多名青年星火带头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
科技兴农离不开必要的物资投入,主要农用物资专卖之后,一些农业科技部门“开方”后农民往往抓不到合适的“药”。河北省供销社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创造了主动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物资结合的全程服务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部的领导考察后,正在向全国商业系统推广这一做法。
科技进步同样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投入。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以满腔的热情支持科技兴农。他们已经决定扩大科技信贷数额,并且第一次把科技信贷正式列入科目。建设银行等金融部门也已制定出向农业倾斜的贷款、投资政策,农业和工商银行等已决定今年提供3亿元科技贷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增加了与农业有关研究项目的资金比例。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
 ——山东省招远县改革中考招生制度侧记
新华社记者 宋熙文
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把学校评估与中考招生名额挂钩,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山东省招远县在医治初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顽症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招远县是烟台市的一个县,烟台市高中生升大学的比例是2.5∶1,而初中生升高中的比例却是6∶1,80%以上的农村初中学生把竞争的焦点放在初中升高中上。
面对初级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招远县曾在“堵”字上做过文章。1984年,他们制定了“招远县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十条措施”,后来又制定了“初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985年12月,县教育局到某中学检查工作,初二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上只有4幅简单的图画。检查组的同志问学生:“你们平时上不上美术课?”回答:“上”。问:“你们的美术教师叫什么名字?”回答:“不知道。就是伙房买菜的那个老头。”某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私自设立快慢班。32名快班学生从教师、教室到桌凳,都享受着较优厚的待遇;而50名慢班学生有些课程不上,管理也松懈。初中学生流失率高达25%。
堵不胜堵的现实使县教育局一班人认识到,由于升学考试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影响,它已人为地形成了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自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压力下,现行招生制度已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就必须在中考招生这根指挥棒上做文章。他们总结了自1983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指导,有着优化教育管理、调节教育运行机制的杠杆作用。如果使用评价这个杠杆,改革招生制度中的缺陷,就会把追求升学率的劲头,引导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来。
招远县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已有6年历史。他们的改革实验方案中,包括对初级中学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各乡镇的升高中学生名额,然后分乡镇择优录取。
为了提高评价的可信度,他们采用实验统计和专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考核项目从办学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办学条件(针对乡镇领导是否关心和重视学校建设而设),到德、智、体、美、劳及学生的学习时间、身体素质等。例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育达标率不到85%,留级率超过5%,毕业生合格率不到75%,年辍学率超过2%,都要影响评估结果。
办学评估与中考挂钩办法的实施,促使学校按教育规律执教,形成一个要提高升学率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助于升学率提高的运行机制。
该县初中学校负责人大多是小学校的班底,只凭实践经验进行管理,教学工作随意性较大。1987年由于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评估,再将评估与中考招生挂钩,强化了行政部门的评价指导作用,使学校负责人认识到,要稳定持久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于是,全县199名初中学校领导干部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校长学习班,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掌握考查、统计、实验、总结等科学管理手段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1988年年底对16所初级中学考核发现,其中9所管理已比较规范,制度已成体系。管理好的3所学校,毕业生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近三年连续稳居全县前三名。
再看教学工作: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少了,抓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多了。1987年全县考核52所初中,只有5所设有音、美、体专职教师,没有一处开设劳动技术课。到1989年考察全县49所初中,设音乐专职教师的占86%,设体育专职教师的占98%,设美术专职教师的占94%,设劳动技术课专职教师的占83%。由于评估还涉及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及优秀率,要求学校教学讲究大面积丰收,因而学校还采取措施帮助差学生赶上去,促进全县初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并使流失率大大降低。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农家女的追求
周序蒙
在国际扫盲年之际,从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乡传来一条消息。该乡海安村青年农民李春霞于去年年底,自费创办了女子扫盲夜校。通过4个多月的学习,100多名妇女扫除了文盲。
这个县不识字的和基本不识字的妇女占整个农村妇女的68%以上。年仅18岁的李春霞于去年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开始筹办女子扫盲夜校。她先将家里的两间居室腾出来,将自己和妹妹的梳头桌搬进去,把自己的床板拆成三块,当作课桌,将床头柜当讲台。她还找来有关资料,自己写教材,编课程表,并用生活中节省下来的40多元钱,买了作业本和笔发给学员。通过三个多月的准备,女子扫盲夜校终于于去年12月初开学了。她自己担任夜校的教师,还请乡里的农业技术人员讲农村实用技术,请妇联的人讲婚姻法,还请小学里的音乐教师教歌。由于李春霞主要是义务教学,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从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
由于夜校是晚上上课,李春霞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备课,她白天参加家里的劳动,晚上教课。母亲看到她这样辛苦,再加上听到些风言风语,思想上产生动摇,就劝她:“你爹妈一辈子不识字也过来了,你就少操这份心,过点平安日子吧。”李春霞回答说:“我不图名不图钱,就图我们妇女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不给人家当摆设。”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按压至阳穴 巧治心绞痛
本报记者 艾笑
人体上有个小小的穴位有着神奇的作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只要按压它,不到30秒钟就可能解除疼痛。这个穴位就是在人体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的至阳穴。发现这个穴位作用的,就是位于河北承德的解放军266医院的主任医师王维庭。
1961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的王维庭,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他把中医经络和穴位作用熔进西医皮肤——内脏相关论学说,在按压至阳穴治疗心绞痛这一课题中,共完成了12项临床应用和机理探讨研究,并有大量对照实验。
按压至阳穴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三,一是在心绞痛发作时用硬币按压至阳穴作应急处理;二是用穿刺在至阳穴埋藏一个比小米粒还小的特制助压器,患者可定时背靠硬物顶压至阳穴,能起到长期缓解和预防心绞痛发生的作用;三是患者随身携带一烟盒大的特制“心宝”心绞痛治疗仪随时通电治疗。
用这种方法追踪治疗心绞痛患者现已有2510例,显效率达5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我国研制出佩带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
山东省龙口市无线电厂和山东省立医院共同研制的PXD系列佩带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通过临床使用,证实这种心脏监护仪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自我监测,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具有自动监测、报警和记录等多种功能指标。在提高对多种心律失常及冠心病的检出率方面,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与进口的监护仪相比较,功能基本一致,但造价低廉,易于推广,从而填补了我国动态心电图仪研制方面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
                  (王娜梅)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他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唐惠明 章玉琪
他是一家个体饭店店主。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村青年。
他从浙江省奉化肖镇来到宁波市中心血站。干啥?——无偿献血。没有人向他打过招呼,作过动员。他主动来,悄悄来,不图名不图利,究竟图个啥?
“人生在世,应该多想想我为社会贡献了一点什么,多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好事。”
夏安宽,生长在奉化肖镇大埠头村。他的事迹,平凡,又不平凡。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医生翻开他递上的义务献血卡,发现他从一九八八年七月开始,已定期献了四次血共一千六百毫升。出于好心,医生告诉他:“你反正是定期献血,不如改作志愿献血卡吧!这样的话,营养费要高一些。”夏安宽感到委屈:“我不图那百来元钱!我是本着献血光荣这一点才来的。”
这时坐在旁边的另一位医生向他介绍了献血的几种形式:一、志愿献血,营养费较高;二、义务献血,营养费稍低;三、无偿献血,不收取任何报酬……。医生强调,不管何种形式,献血都是光荣的。
医生还告诉他,宁波市无偿献血者还极少,特别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更是凤毛麟角。那位医生同时拿出一张刊有李先念在全国第一届无偿献血金质奖杯颁奖仪式上讲话的报纸给夏安宽看。在那篇讲话里,李先念高度评价了无偿献血者的奉献。
“哎,无偿献血比义务献血还光荣!”夏安宽这样认定:“好,我今天就改为无偿献血,以后隔三个月来献一次,也全部无偿献血。”医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
一年前,夏安宽还不知义务献血和无偿献血有何区别。他只是从报上知道血源紧张。当时,报上称义务献血是光荣而崇高的行为,希望公民发扬救死扶伤精神,踊跃献血。
夏安宽认定献血是高尚的行为。他想做一个高尚的人。
于是,他一个人悄悄来到血站,第一次就献了四百毫升。回家后,他略感疲倦,但更多的是做了件好事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在黄浦江畔,有一群身患绝症的人们,
他们坦然地微笑着,直面这严峻的人生。在“癌症俱乐部”中——
燃起生命的火炬
新华社记者 姜微
在大上海浩瀚的人潮中,“癌症俱乐部”的患者只是一股涓涓细流。身背沉重的十字架,他们有过揪心的回忆,而今又有灿烂的憧憬。他们在生与死的夹缝中顽强攀援,延续了生命,获得了新生。
友爱的奇迹
癌症,人类的大敌。在人口众多的上海,患癌症的人数亦触目惊心:每年有1.5万人得病,其中1.2万人死亡。要制服这个如凶神恶煞般的病魔,人类至今力不从心。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700名不甘心等待死亡的癌症患者像滚雪球般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抗癌群体——癌症俱乐部。他们编刊物、办讲座、组织旅游,欢笑洋溢在越来越多的患者脸上,他们互助互爱,积极配合治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甲状腺癌患者俞莓是上海电视一厂工人,孩子年仅6岁。当得知自己最多只能活3个月时,她绝望了,整日以泪洗面。她像祥林嫂那样,眼神呆滞,逢人便说:“孩子没有母亲怎么办?……”在静安公园,她遇到了癌症俱乐部的病友。病友们经常结伴上她家,安慰她、鼓励她积极参加治疗;接着,又带她进行气功锻炼。谁有医疗新信息,就立即传递给她;谁见到对症的药物,也不忘及时告诉她。她还被邀请参加几位“老癌”的“5岁生日”聚会。看着这些病友为生命之火的重新燃烧而欢欣鼓舞,她的心不禁为之震动:他们的今天不就是我的明天吗?!渐渐地,她变得开朗了,人也长胖了。乐观的情绪增添了走向康复的毅力,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她超过了预言的存活期,病情趋于稳定。在不久前的“俱乐部”迎春联欢会上,她载歌载舞,恢复了往日的笑靥。
8年前,患宫颈癌已2年的上海某厂副厂长赵林秀又得了晚期肝癌,医生判定她生存无望。饱受病痛的折磨,她生趣全无,并办好了遗体捐献手续。但在癌症俱乐部,她终于摆脱了消沉的阴影。怀揣病危通知和遗体捐献证明,她坦然地与其他病友交流抗癌的经验,积极搜寻食疗资料;她还经常出外旅游,饱览祖国山水的美好风光,感受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如今,她不仅健康地活着,而且还成为俱乐部进行集体心理治疗的活教材。
评选癌症“明星”,是俱乐部最盛大的节日。当选的“明星”,都是敢于和噩运抗争,跨越死亡线的癌症病人。他们神色自若,面色红润,谈笑风生,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位从安徽远道而来曾想自杀的青年噙着热泪聆听“明星”们的发言,他说:“一样的病,一样的治疗条件,我也要创造死而复生的奇迹。”无数畏惧不前的患者正是从明星们身上获取了治疗、锻炼的经验,更获得了求生的信念和勇气。
没有灵丹妙药!当死神扯住他们的衣襟时,恐惧、绝望也曾占据过每个人的心。但是,在这个视友爱甚于生命的集体中,健康的精神磁石般吸引着每个成员,无数棵生命之树长出了新枝。
无私的奉献
癌症俱乐部并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许多双眼睛关注着这群命运多舛的人们。
新四军老战士徐银在气功学会结识了不少癌症病人,她深知患者的苦痛,矢志把余生献给病人。在东安公园,她办了个气功班,热情教授功法。素不相识的外地病人来信要求购药,她主动请战,“千店淘药”,花了整整一个星期。一次,一位病入膏肓的洛阳病人误了吃饭,当他在旅店啃着干面包时,老徐端着热腾腾的肉骨头汤,来到他面前。这位硬汉望着满头银发的老徐,“扑通”跪下,哭着说:“我是个将死的人,您这样待我,我是无法回报的呵……”
离休干部陈淑梅是新气功的受益者,也是俱乐部的非患癌成员。连续8年至今,她义务辅导了千余名患者练功,还成了病人振作精神的动力。谁情绪低落,经她一番劝解,就会笑逐颜开;谁家庭不和,她能使之融洽。今年新春佳节,她没有走亲访友,而十多位病人的家中却留下了她的身影。“我干这个凭的是党性、良心,”这位18岁入党的老干部动情地说:“看着病人愉快地生活,重返工作岗位为国家出力,我打心眼里高兴。”
癌症患者陈菊芳的心里,也珍存着同样的爱。在她垂危之时,她所在的卢湾客车厂——一个只有300名职工、效益不景气的大集体小厂,承担了昂贵的医药费用,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她的生命。病情稳定后,厂里又为她支付路费、宿费,送她去外地疗养。
俱乐部成员自强不息的精神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鸣。今年元月23日,上海的10位著名青年演员发起了为癌症患者义演的活动,他们有的刚从外地赶来;有的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当癌症患者与演员们载歌载舞演出“爱的奉献”时,场内一片唏嘘声。
难怪一位患晚期肝癌的老太太说:“虽然我不久于人世了,但我也很满足,因为我将带着人间的温情笑着离去。”
生命的升华
“我们热爱生命,我们渴求奉献”,俱乐部的癌症患者在诗作中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微弱的生命之火聚合在一起,发出的光亮也同样璀璨。
美丽可爱的杜琼姑娘在3个月和3岁时,因患视网膜母细胞恶性肿瘤而相继失去了双眼。当年手术前,妈妈抱着小杜琼坐车兜遍了上海,想让她把这美好的世界留在记忆里。15年过去了,盲童学校老师的精心培育,赋予了她“心灵的眼睛”,使她也能美美地享受青春。在报刊杂志上,她发表了百余篇诗文。她还学会了推拿,学习之余,到老干部活动室为老人们作义务治疗。现在,她正在学习朗诵,渴望做个播音员,用自己优美的音色和切身的体会,为更多的病人送去心灵的慰藉。
俱乐部负责人袁正平的新婚蜜月是在病房中度过的。婚后第7天,他就从幸福的巅峰跌至地狱的门口。如今,他病龄“10岁”了,他忘不了病情恶化时,领导和同事轮番守护、悉心照料,忘不了医护人员为了延长他的生命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在国庆征文中,他由衷地写道:“人生的许多东西,我也许已经淡忘了,但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深厚了。”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以加倍的干劲投入工作。1983年他返回工作岗位后,年年被评为市、局的先进工作者。
每个星期一,设在患者家中的俱乐部临时咨询处,总是熙熙攘攘。值班的俱乐部成员都是癌后生存5年以上的康复者,他们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聆听咨询者倾吐心中的苦闷和不幸,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热情的话语温暖了患者的心,驱散了家属脸上的愁云。
他们还准备将获得的一部分捐助,购买书籍,送到少教所,用他们的真情和爱心,帮助那些心灵患病的孩子早日“康复”。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英国文豪肖伯纳如是说。在我们充满爱的国度里,这一群癌症患者以顽强的生命之火,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位于海南岛儋县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建院32年来艰苦创业,已完成科研项目近700项,在生产中取得显著效益。
右上图:副院长郑学勤研究员正在观察新引进的橡胶种质含胶量的情况。
左上图: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泽云(右一)和助手们在观察试管苗的发育情况。
右下图:副研究员、橡胶种质课题负责人胡东琼(中)和助手们预测亚马逊野生橡胶种质的产胶情况。
左下图:试管苗大面积橡胶林已正式割胶6年,表现出生长快、产量高等许多优点。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