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肯尼亚的合作化运动
  曾强
肯尼亚开展合作化运动已有82年历史。1963年12月独立后,合作化运动在肯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发展尤为迅速。目前,肯合作化运动已普及全国,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繁荣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肯尼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群众运动。组建合作社的目的在于通过互助合作取得群体优势,以解决个体生产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运销力不足、市场信息不灵、资金短缺、中间商人盘剥等一系列问题。具体的作法是:合作社社员共同投资购买和使用大型运输工具;实行内部储蓄制度,资金不足的社员可通过申请获得所需资金,其利率大大低于一般商业贷款;合作社系统成立统一的市场动态及市场开发部门,为基层合作社提供所需的市场信息;合作社系统统一销售社员自产的农副产品和购置农业生产资料。合作社遵循自愿和平等的原则,入社或退社全凭自愿。社员个人仍然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与合作社之间有着明确的经济核算关系,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全部生产资料。合作社由全体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民主管理,但重大的决策必须在一人一票表决通过之后方能付诸实施。属于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大型农机具也由合作社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安排使用。合作社机构本身为非盈利性的,其宗旨在于辅助社员有效地进行商品生产,为社员提供各种生产服务。
经过独立后20多年的迅速发展,合作社已形成一个四个层次的系统:①基层合作社。基层社一般按经营的作物种类划分,如咖啡合作社、棉花合作社等;②省区联合会。由本省区所有的基层合作社组成。其职能为:临时储存基层社交售的各种作物;为基层社联系农资及贷款;提供帐目核审服务等;③全国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按作物种类划分为若干全国性专营公司,在最高层次上辅助完成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其具体任务是:将各省区联合会收购和储存的产品收集上来,进行最后的加工、分级、包装和销售(包括出口);④肯尼亚合作社全国总联合会。总联合会为肯合作社系统的最高机构,负责指导全国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并代表肯所有的合作组织与国际合作组织发展关系。这四个层次之间也有明确的经济核算关系。
肯政府并未对合作化运动放任自流,而是在确保合作社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采取以下四项主要措施,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1、成立合作开发部,加强对合作化运动的宏观指导。该部主要通过肯尼亚合作社全国总联合会贯彻政府的意图,并负责协调各级合作组织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2、建立肯尼亚合作学院,为合作化运动培养专业人才。
3、支持建立肯尼亚合作银行。肯合作银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68年1月正式开业。合作银行只接受各级合作组织的存款,贷款也只能用于发展合作化事业。建行以来,合作银行已提供了13亿肯尼亚先令的贷款。
4、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肯合作化运动的成功发展是与国际上的技术援助和指导分不开的。独立后,肯与北欧国家签定了“北欧计划”。另外,肯尼亚政府还为合作化运动争取到由世界银行赞助的“农业发展一体化计划”、“小农生产服务及信贷计划”等一系列国际援助项目。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人物春秋

  塞缪尔·贝克特
——本世纪现代派文学大师
  曹玉如
饮誉当代国际文坛的现代派文学巨子塞缪尔·贝克特不久前悄然辞世。他的至亲好友遵从其不尚奢华,淡泊处世的性格,在巴黎蒙帕斯纳公墓为他举行一次极为简朴的葬礼,没有神父,也无悼词,只有送葬者的哀思和悲痛。
离墓地只需步行十分钟便可到达的利拉园咖啡厅,历来是文人雅士聚会的沙龙。贝克特也曾是这里的常客。为了纪念他,在那张他常坐的桌子上将要钉上一块刻有贝克特名字的金牌。他将同也曾来休憩过的革命导师列宁和绘画大师毕加索一道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贝克特1906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他才华横溢,构思奇特,是一位创作多面手,既写小说,也作诗歌和剧本。他在这些方面的创作意识和风格,深受古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19世纪俄国文学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及其同时代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名家的影响。英国颇有权威的《世界名人传记百科全书》赞誉他为“本世纪最具独创性和最重要的作家”。
贝克特的创作生涯始于20年代末期。他一生写了6部长篇小说、20来篇短篇小说、大量诗歌及1部评论著作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他的著作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与虚无主义心态。1930年,贝克特发表诗作《婊子镜》,次年出版评论集《普鲁斯特》(法国名作家)。他的首部长篇力作《墨菲》问世于1938年。1937年,他自爱尔兰迁居巴黎。二次大战结束后至50年代初,是贝克特的创作高峰期。这时他已改用法文写作。他的几部脍炙人口的剧本如《等待戈多》和《最后一局》皆出于这一时期。他在同时期发表的三部曲小说《马洛伊》被某些评论家誉为本世纪的杰作之一。
贝克特也是一位戏剧改革家。评论家常将他与易卜生和契诃夫相提并论。有人把他的《最后一局》比作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的戏剧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剧作家。西方评论家认为,他的戏剧受到普遍欢迎是由于他揭示了生活的外壳,表述了对存在的极为实在的看法。
他的作品受到普遍欢迎的另一原因是,不同心态的人对他的作品可以作不同的解释。而作者本人在他一生中是从不透露创作意图和作品寓意之类的东西的。
随着贝克特日渐衰老,他的作品,包括剧作越来越短。英国剧评家平特说:“这是由于他的形象思维日渐匮乏,他的艺术素材日渐精炼和浓缩。”
1960年在纽约首演的《克拉普过去的录音带》,剧中只有一个角色,这位眼睛几乎失明的老人在舞台上对着自己30年前的录音喃喃私语,显然他已不理解自己青年时代说过的话。1970年首演的《呼吸》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这个剧不仅没有情节,甚至没有角色。当然也没有对话和动作,舞台上一片漆黑,一束光照在几个垃圾筒上。一个婴儿的尖叫声,伴随着放大了的沉重的呼吸声。全剧仅35秒钟。创造了戏剧史上的最短纪录。80年代他还出版了好几部著作,1989年3月他发表了最后一部作品,记录了一位老翁的反省,据说全文仅1801字,只印了200份,每份售价1720美元。文字精炼到一字值1美元。贝克特就是这样“注定以挖掘自己生活的碎片并一次又一次地将它们抛出,以度过自己的残生”。这是作者自己的话,也正是他的自画像。
正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振奋起来”,加之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贝克特荣获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剧评家平特说:“贝克特是站在现代派文学最前列的人,他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是一位十分大胆的勇士”。
这位形同竹竿、不修边幅的作家,一生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是托朋友代领,自己躲到了突尼斯,以逃避记者们的采访。他80寿辰时,各地为他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什么读书会、戏剧节……他一概拒绝出席。为了尊重本人的隐居习惯,他去世的消息也是在安葬后才公布的。(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捷斯挂毯
——塞内加尔民间艺术之花
本报记者 杨汝生
不久前,在阿比让“象牙旅馆”的展览厅里,30余幅制作精美的塞内加尔挂毯使观众流连忘返。虽然这里连续3年举办挂毯展览,但参观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我望着这一件件艺术佳品,不禁回忆起了那次愉快的捷斯之行。
去年5月,记者在塞内加尔采访时,曾到捷斯挂毯厂参观。捷斯在达喀尔东部70公里处。工厂全名叫塞内加尔装饰艺术工厂,它的前身是国家艺术学校黑人造型研究系。1964年该系成立挂毯车间,1973年12月9日建成装饰艺术工厂,成为塞内加尔的“文化工业”之一。
在工厂设计室里,几位画家正在伏案作画。一位瘦小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名叫阿·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知名的民间艺人,不仅娴于绘画,而且是个歌手。他的某些作品已在国外受到好评。此时他正在做“自由之鸟”的最后润色工作,画面上有一间巨大的奴隶屋,色彩暗淡、阴森,左上角是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右上角是几只展翅翱翔的水鸟。作品取材于戈雷岛上的故事,寄托了当时被贩卖的黑奴的理想和希望。
我们随后又来到编织车间。该厂共有3个编织车间,每个车间有4—5台织机,大的挂毯要4人编织,小的挂毯只有一两个人就行了。几个工人正在赶织一幅绚丽多姿的大挂毯,据说这是欧洲共同体总部订购的。另一块较大的挂毯是为非洲航空公司编织的。因捷斯挂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售价颇高,每平方米高达40万非洲法郎(约合1300美元)。
在琳琅满目的工厂陈列室里,记者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墙壁四周布满了各种挂毯,每幅都标着售价,参观者可任意选购。这些挂毯具有浓厚的黑非洲艺术特色,色彩鲜艳,构图简洁、奇特、夸张,有的只是拼凑在一起的几何图案,颇像毕加索的油画,寓意深刻,回味无穷。这些作品的题材来源于非洲的人情风物、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等。
今天,捷斯挂毯已蜚声国外,登上了大雅之堂。欧、美、亚、非4大洲的10余个国家都曾举办过捷斯挂毯展览。一些国际机构的会议大厅里,也悬挂着这种具有非洲特色的艺术品。(附图片)
图为悬挂着捷斯挂毯的展室一角,制作精美的挂毯吸引着各国来宾,使他们流连忘返。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大学重研究轻教学
关于美国大学近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最近在该校教职员工年会上说,主要原因是各大学偏重研究而忽视教学的重要性。他说:“授课和研究都是重要的,而近年却偏重一方面,以致大学被称为‘研究大学’。现在我们应重新确认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各种形式的授课。”
哈佛大学校长德瑞克·柏克也批评一些大学把对本科学生授课任务交给讲师和助教,而让教授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工作和指导研究生。(尔)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的生态合作社
  唐进修
在苏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一支新的力量——生态合作社。之所以叫合作社,一是它本身主要由专业人员合作组成;二是它要开展业务,必须同用户合作。
生态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帮助企业改用循环水,安装和修理节约自然资源装置,加工下脚料,处理工业污水,等等。虽然,苏联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有污染处理设备,但因长期积累的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现有设备还是很不够用的。生态合作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而生。
生态合作社刚建立时,业务并不兴隆,因为人们对其处理污染的能力还不了解。于是一些生态合作社就免费或以半费的价格为企业解决污染问题,逐步取得了信誉。例如,在巴库市,一些石油加工企业排出的废水污染严重。一个名叫“哈扎尔”的生态合作社主动为一家石油企业安装了治污装置,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使废水含油量大大降低,而且还为该企业回收八十吨原油。消息传开,许多石油加工企业都与“哈扎尔”生态合作社签订了治理污染合同。
一九八八年一月苏联政府《关于根本改革国内自然保护事业》的决议规定,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经济惩罚措施。一九八九年制订的苏联全国生态规划草案指出,从一九九一年起将实行严厉的污染罚款办法。为减少或避免罚款,厂长、经理们纷纷向生态合作社求援。如,在明斯克市每年扔掉的旧荧光灯管就有五百万个,灯管里的水银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市政府规定,从一九八九年起,禁止乱扔废旧灯管,违者罚款。二十九岁的工程师霍德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处理灯管污染的合作社。该建议立即得到市政府支持,市政府在郊区拨了一块地,许多工厂为此捐资,共计五十万卢布。合作社很快开始工作,把提炼出的水银供给水银工厂,把灯管用作建筑材料。不久,该合作社还在两个大城市——戈梅利和格罗德诺建立了分支机构。
生态合作社还以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而赢得用户的信任。例如,卢卡日汽车摩托车电器设备厂,每年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沉积物,为此要付出不少罚款。该厂请国家设计单位为他们改造治污装置。设计单位要价三百五十万卢布,且工期很长。后来,“兰坦”生态合作社承担了这项任务。在短期内完成了任务,只要十万卢布。新装置不仅排除了污染,而且每年可回收氯化铁一百吨、铜三十吨、铬十五吨,此外还有许多镍和镉。
现在,苏联各地都有各种生态合作社在工作。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期工作中,生态合作社这一支生力军将不断完善,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