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列宁论文艺和美学》读后
  洪安仁
最近漓江出版社出版了140万言的《列宁论文艺和美学》(杨柄编)。这部书首先一个特点便是文献和资料搜集齐全。文献方面,列宁的著作、文章、书信、电报、命令、便笺、电话记录以至读书笔记、在图书馆借阅文艺书籍的登记卡片,等等,大都搜集在内。资料方面,举凡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以及高尔基、蔡特金、卢那察尔斯基等同国内外数十位人士写的列宁回忆录中有关文艺和审美的部分,也都收入。这是列宁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不了解这一部分,认识就不全面。而且这些回忆录文笔均佳,读之如读小说。
这部书的再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内容:是文艺和美学,但不是孤零零的文艺和美学。因为在列宁的著作、言论和实践中,文艺和美学与党的宣传工作、社会科学研究、报刊、教育、出版、图书馆、博物馆问题以及青年和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等,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以本书也将这些联系着的部分同时收入,可使读者看出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在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候的相互配合关系。除了这些联系以外,本书特别突出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哲学思想同文艺和美学的联系。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世界观与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的斗争,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本书都以相应的篇幅作了专门的辑录。建党思想则贯穿于各个时期的始终。因为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他的建党思想的发展,都是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发展为依归的。党内两种政治派别的斗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两种文艺和美学思想的斗争,始终交织在一起,列宁的文艺和美学理论便是在这种交织着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但编者认为主要是三点:党必须在政治上、世界观上、组织上领导文艺和美学,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文艺和美学领域的领导思想,党必须大力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文艺和美学大军。其中第一点,文艺和美学界过去谈得较多,第二、三两点谈得甚少,将三点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似属初次,只算编者的一家之言。但编者这样辑录、编排和表述,对于了解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也可以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
这部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体例不是语录和文选,而是全面辑录,经纬交织。即在全面辑录的基础上,以时期为经,以论述为纬进行编排。
它将列宁的革命生涯分为5个时期(以重大革命事件为标志),各个时期的论述分别编入本时期之内,既可以看出全貌,也可以看出发展脉络,以利于读者用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学习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不致将它弄成脱离时间、地点、条件的凝固物。例如每个时期都有《论高尔基》的专辑,不但可以看出高尔基的思想发展,而且可以看出列宁对高尔基的交谊史、帮助史、领导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就是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史。这种经纬交织的体例完全从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实际情况出发,不是用本质论、创作论、作家论、艺术论这些框框去套,更不是用文艺心理学、接受美学这些框框去套,大小标题也都用列宁著作的本意和原文,所以比较能够表达内容。5个时期140万言的文献和资料采用统一编号的方法,编为81辑、515组,气势恢宏,的确可以看出文艺和美学的列宁主义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又条分缕析,便于查找。
经纬交织是本书的编排原则,这不妨碍在这个原则下某些问题作变通处理。例如列宁的文学性杂文和散文,他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典型的论述,关于风格和文风的论述等,都将各个时期的文献汇集在一起,编排在连类而及的某个时期中,以利于读者集中学习。这种做法仍然是从列宁著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上述框框有别,作为经纬交织的补充,也还是可以允许的。
这部书的第四个特点,是编者作了大量的注释,注文累计十余万言,包括几种情况。
首先是每个时期的前面,都将这个时期国际的、俄国的、党内的重大事件作详细交代,将列宁的行踪作详细交代,使读者明了列宁这个时期的文艺和美学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接着对本时期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的要点作一综述。这与编者在序言和《编注说明》中讲的列宁文艺和美学思想的三大主要内容结合起来看,大体上可以看出全貌的轮廓。尽管编者的看法是可以讨论的,但提出这些看法对读者多少有些参考作用。
某些辑录,编者也加了注释,有的相当详尽。例如第一时期第五辑《〈怎么办?〉》《〈星火报〉与文学艺术》,第二时期第十一辑《坚持严格的党性》,第五时期第六十六辑《批判波格丹诺夫和无产阶级文化派》等,都有详尽的注释。
注释还有一种情况:不是交代历史背景。例如第三时期第二十六辑《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除全文收入这篇文章外,又将另外三篇论旨相同的文章的要点作了详细的摘录,并注明出处。这种做法既节省了书的篇幅,又可使读者了解有关问题的全貌,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也不妨碍读者在认为需要作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按照编者注明的出处去阅读列宁著作的原文。
以上四个特点总起来说就是,文献和资料比较系统详备,编辑形式比较能反映内容。同类书像这样编法的尚属初见。不但文艺和美学工作者,而且科研、教学、新闻、出版、图书馆工作者,以至党的宣传工作者,案头备此一书,向列宁请教,也就不必经常去查阅数千万言的列宁著作及其他有关著作了。
这部书并不完满。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此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列宁评价非常高,论述也不少,本书编者却没有作专门的编排。列宁论波格丹诺夫的文献也有遗漏。此外还有其他缺点。希望能够在再版的时候予以弥补。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纯审美论”是科学的美学吗?
  严昭柱
“纯审美论”近几年在我国文坛出现并流行,对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都有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我们有必要考察它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实质,澄清理论是非。
“纯审美论”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它声称“只顺从于科学逻辑的运演或验证”,要“在一种实验室般纯净的空气中与艺术幽会”。它认为美学与政治势不两立,在文艺作品中存在一种“双向型互递功能圈”,即“伴随政治实用功能的渐次扩张,艺术审美功能也就相应紧缩乃至萎缩为零;反之,伴随政治实用的稍稍淡化,艺术审美功能也就些许显露”。它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反美学”,而且说“马克思无暇倾心美学”,否定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科学性。它主张文艺“独立于政治”,不做“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种部队”,这样才能“获得它在美学王国的独特席位”,云云(以上引文见夏中义《新潮的螺旋》、《历史无可避讳》)。
这种“纯审美论”果真是科学的美学吗?不是的。
虽然,在两百年前康德便提出过“纯粹美”的概念,认为美只涉及事物的形式、审美无关于一切利害关系。这成为近现代各种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观的理论依据。但是,不仅实践证明偏执于“纯粹美”的形式主义美学总是把文艺引上绝路,而且“纯粹美”的论点也远不能概括康德完整的美学思想。事实上,康德还提出了“依存美”的概念,认为它是善与美的结合、对它的鉴赏是审美的愉快与理智的愉快的结合。谈到文艺,他指出,荷马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对内容之依存使它们还不如糊墙纸的花纹来得“纯”。显而易见,尽管“纯审美论”可以 在康德美学思想中寻觅到某些根据,但在科学探索的精神方面却莫能望康德之项背。
“纯审美论”直接的理论依据,是所谓文艺的“内部规律说”。“内部规律说”主要来自现代西方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新批评派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作品本身,在于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反对从社会历史观点去研究或批评文学作品,反对从作家、从创作过程去解释文学,也反对从读者的角度去讨论文学。这个理论被一些人“体系性的移入”到我国文坛,提出了“内部规律说”。他们明确地指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都是“文学的外部规律”,而“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则是“文学的内部规律”(见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据说,只有“由外向内”转移,文学才能“回复到自身”。这样,他们便划出一条内外有别的疆界,割断了“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以及形式、结构等等与政治、与社会生活、与作家世界观的内在联系。似乎文艺须先有一个脱离社会历史而孤立存在的自足本体,然后才与“外部”发生联系或关系。这个学说正是“纯审美论”的母体。但是十分明显,它本身也只是一种背离客观实际的非科学的玄谈和谬说罢了。
实际上,按照美学、文艺学的科学逻辑说来,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脱离政治、脱离社会生活、也脱离人们世界观的所谓“纯审美”,更不存在什么由“纯审美”所决定的艺术美与文艺的本性。
首先来说,所谓审美,一般总要有美的客体与审美的主体两个方面。客观存在的美是审美主体发生美感的根本源泉,但审美主体的条件也给予美感以深刻的影响。审美主体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美的观念或美的理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因而,人们的美的理想也必然是历史的、社会的和阶级的,不能不渗透或结合着人们的政治的、社会的和道德的理想,不能不成为人们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人们的审美就不能不与政治、与社会生活、与世界观发生内在的必然联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俄罗斯乡下人神往于结实健康、生气蓬勃、双颊红晕的姑娘的美,而上流社会却“对苍白衰弱、困倦、病态的美人表示神魂颠倒”。鲁迅也说过,“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种审美的歧异,难道没有世界观的、社会生活的乃至政治的深刻原因吗?又譬如黄河,千古上下都歌颂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精英”们却把它当做贫穷与蛮荒的象征来憎恨;又譬如长城,人们从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而赞赏不已,但“精英”们却把它当做封闭与保守的象征来诅咒。现实如此的冷峻,讲什么“纯粹”的审美,岂不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吗?
其次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说,艺术美不等同于现实美,但现实美是艺术美的丰富源泉。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很美的。在四化大业中层出不穷的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充满开拓精神与英雄气概的先进人物及其可歌可泣的业绩,就是很美的。这种社会主义的生活美无疑是我们的美的理想的现实基础,无疑是我们根据美的理想而创造艺术美的主要源泉。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美创造,是与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是强烈地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并且,正因为它是时代的,所以它也将是永恒的。海涅说得好:“每一时代都有它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向前再推进一步。”社会主义就是我们时代的课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解决好这个课题,就把人类向前再推进一步。这不仅是我们整个四化大业的历史重任,而且也是我们的艺术美创造将据以傲视千古、笑迎未来的独特品格。十分明显,鼓吹脱离社会历史、脱离时代生活的“纯粹”的审美或艺术美创造,就必然贬低和拒斥文艺对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美的艺术反映和艺术表现,就在根本上割断了现实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联系,使文艺堕入淡化现实、形式实验乃至玩文学、玩艺术的末路。这不仅在艺术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与科学的美学、文艺学背道而驰的。
再次就文艺的本性来说,文艺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既有相通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又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个性。如辩证法所揭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个性体现着共性。文艺的重要的个性之一,是文艺的美学属性。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就存在于它的美学属性之中,而文艺的美学属性就体现着它的意识形态性质。因为文艺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美感和美的理想而能动地创造的产物,但作家的美感和美的理想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是时代的、社会的和阶级的。文艺要创造艺术美,但艺术美的创造又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反映和表现着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文艺的美学属性还在于它的美感教育作用,而这种美育作用更是寓一定的政治思想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于美感享受之中,使人在倾心赏美中乐意受教,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的潜移默化。所以,我们的文艺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不是搞枯燥的说教,而是按美的规律去反映或表现我们的时代生活、时代情绪和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精神去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寓于美感享受之中,帮助群众同心同德地在四化征途上奋斗前进。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科学的美学、文艺学的必然要求。如果硬要抽去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追求“纯审美”,其实并不能真的逃出科学的美学、文艺学的客观法则。试看在“内部规律说”、“纯审美论”的蛊惑下,一些作品脱离群众、嘲弄现实、玩世不恭、颓废没落,一味地反传统、反社会、反秩序,固然摆脱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却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意识形态的特种部队”,又何曾“在一种实验室般纯净的空气中与艺术幽会”呢?
“纯审美论”还直接否定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毛泽东文艺思想,进一步暴露出它“反科学”的面目。它说:“马克思无暇倾心美学”。言下之意,是要把美学列为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盲区。诚然,马克思为了研究当时更为迫切的理论问题,确实无暇去潜心于完整的美学专著。但是,他既重视美学、又“倾心”美学,多次在政治经济学著作和书信中趁便直接论述美学问题,提出了不少重要而深刻的美学论点。“纯审美论”竟然不顾客观事实而信口雌黄,不仅是缺乏起码的科学态度,而且是出于一种非科学的需要。它在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时说,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是“反美学”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原来,“纯审美论”之所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因为它要在根本上否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了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自由化的政治需要,它才不顾客观事实,采取了纯粹的实用主义态度。至于什么“只顺从于科学逻辑的运演或验证”的保证,不过是说给天真而善良的人们听听的。
由上可知,“纯审美论”在理论上将审美主体抽象化、割断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内在联系、歪曲文艺的本性,试图将文艺引入形式主义的绝路,并最终改变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它绝不是什么“科学”的美学,而是真正的“反科学”、“反美学”。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对立,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谬误与真理、愚昧与科学的对立。还应当看到,“纯审美论”能够在当今中国文坛出现并流行,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这个重要原因之外,还与我们过去在文艺工作中某些“左”的错误有关。过去我们在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本性的同时,往往对文艺的美学属性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给文艺工作造成了某些损失,也造成了一些同志对文艺的政治倾向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感。这就为“纯审美论”的出现和流行提供了某种借口或机缘。而相当一部分同志是怀着发展文艺事业的善良愿望去接受“纯审美论”的影响的。因此,我们在批评“纯审美论”的时候,应当特别注重澄清理论是非、总结经验教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对文艺的特殊规律、对文艺的美学属性的深入探讨。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应当鼓励锐意求新的艺术探索。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清除“纯审美论”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在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管桦
目前在文学领域中,确实存在如何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何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的问题。
我和许多作家朋友闲谈时,都认为文学是不能离开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和人民的语言的。我儿童少年时代在农村,青年时代在军队过战争生活,全国解放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兼职,将近十年,“文化大革命”下放劳动几年。现在年岁大了,又有病,还是每年到农村跑跑。我认为这样才能保持朝气,创作源泉才不会枯竭,感情不会空虚,革命的立场不会动摇。对人民有所了解,关心他们的命运,才会增强自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促使我除了创作反映革命历史的长篇,每年都写些散文、诗歌与读者共鸣。所以我在墨竹里有“思念大地之恩泽”题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名叫“大地”是有深刻意义的。
十几年来,许多中青年作家作品的产生,都跟他们下放劳动,“知青”的农村生活,和深入工厂企业采访有直接关系。所以长篇、短篇、报告文学,都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是非常可喜的事。但是有些人脱离了人民大地,便失去了创作生命。艺术也夭折了。个别人走上歧途,他们不是不断地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是热衷出国和沙龙式的空谈,没生活就瞎编。鼓吹越看不懂的作品才越高。有的说:“我就是表现自我!”有的成了颓废派,个别人成了反革命。因此,立场、观点、思想方法,仍是我们老、中、青作家学习的课题。脱离人民,怎么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呢?
如何反映生活,也是立场、观点、思想方法问题。中国这么大,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你把漫散在全国各处的阴暗面,都集中在一个故事场景里,就变得不真实了,不典型了。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先进、中间和落后,都有主流和支流。另外,作者还要有个责任心哪!你提倡什么?提倡振奋人心的,给人以鼓舞的东西以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呢,还是使读者和观众看了以后灰心丧气,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呢?最近仍有这样的电视剧,看了以后,令人失望。文学作品应是艺术的,美是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们有的作品表现农民,好像是越脏、越丑、越愚昧才像个中国人似的。孙犁同志反映艰苦贫困的抗日战争生活的作品中也塑造了不少优美的形象,连那少女们清脆的笑声,都有着巨大艺术魅力,还有周立波、赵树理等同志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的人却专写人民的脏、丑、愚昧,叫人看了难受、厌恶,至少是艺术上的失败。
关于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继续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问题。在文学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使人的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沦落,丧失了文学固有的特征和崇高的使命。电影《战争与和平》的片头语说:“当邪恶形成一种势力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战胜它!”(大意如此)。
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那些犯了错误又改正了错误的同志,但近几年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应有一个重要条件,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彻底地击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河北举办马列文论读书班
为了加强文艺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最近在华北油田举办全省第三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读书班。参加学习的有五十多名作家、艺术家,文艺报刊主编、文艺理论工作者以及地市文联主席。
这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读书班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信念,明辨是非,联系实际,注重成效。”通过读书学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大家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立场更加坚定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判别文艺现象,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思想上、理论上制造的种种混乱,澄清一些思想和理论是非;读书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读书学习与思考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河北省举办的这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读书班得到了省委和有关方面关心、重视,省委副书记李文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荣惠到会指导,北京的专家、学者陈涌等专程来学习班为学员作了辅导报告。
    (闻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