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乡情依依
柯原
金秋季节,我又来到故乡——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2年我去新晃寻根,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走在故乡波洲的街道上,那长长的卵石路,那东倒西歪的木楼,那光线黯淡的店铺:我想,在本世纪20年代,当母亲离乡北上时,波洲恐怕也是这个样子吧!这次观感就大不相同了。
我上次到新晃时,城区在太阳坪,走几里路是老晃城,即过去的县治,但也是十分破旧,只有在集市时人头涌动,热闹一阵。太阳坪对岸,隔着?水有一片村寨,是通向贵州的路,叫龙溪口。一座古老的浮桥连接两岸,岸边一间茶馆,老人们坐在那里悠闲地喝茶、嗑瓜子、打纸牌。
现在,老晃城、太阳坪和龙溪口已连成一片,铺筑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都是四五层的楼房,还修了一座狮子岩水电站。古老的渡桥不见了,建起了钢筋水泥公路大桥,桥头还修筑了侗族风格的桥亭,路边开设了百货公司、医药商店、新华书店等等,城区扩大了好几倍。
那年我到新晃时,住在人民武装部的院子内,因为住房紧张,是在办公室搭铺睡觉的。当时院子中间有很多巨大的圆形黑石岩,武装部像一个分散在群山中的村寨。这次又去武装部拜访,巨大的黑石岩已一扫而空,两旁盖起了新的办公室、宿舍楼,还有篮球场。
那年表嫂病危,她家住在公路边,屋内光线黯淡,地上乱堆放着稻草杂物。我离开不久表嫂就辞世了。现在,由于后辈们辛勤工作,已盖起了上下各四间房的两层楼,表侄女开了一间杂货店,丈夫在工厂工作,女婿是铁路工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几年每年都添置新的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等。由于两个孩子都爱好音乐,就买了两台收录机。大儿子喜爱制作根雕,居室中还摆满了他的作品……
我驱车重访波洲。
波洲老街由于发生火灾,一些老房已拆掉变成了菜地。?水河清溪依旧,摆渡船款款而来,但由于上游将兴建水电站,老街将被淹没,许多家庭都搬迁了,留下了一间间空荡荡的砖屋或木屋,以及古老的雕花窗棂、油灯、破谷桶等等,上面刻印着这古老街道生活的痕迹,直到它们沉没于清粼粼的水库之中。
新波洲街就在河岸的高处,离火车站不远,可以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地面是水泥路,两旁大都是两层的楼房,个别机关也有三层楼的,都建有临街阳台,上面摆满花草。在街的尽头,则是一大片新开辟的桔园,金秋时节,缀满了金灯般的果实,清香阵阵。
我随便走进一个家庭进行访问。主人姓徐,原是粮食部门干部,已经退休,现在承包了一间榨油坊,一天可榨3000斤油,收入颇为可观。自费盖了有9间房的两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厅后有天井,还筑了花坛和喷泉。
这回有暇游览了新晃的名胜,那是位于城北16里处的“仙人桥”。“桥”在崇山峻岭之间,要翻过一座陡峭的山头。所谓桥,实际上是一个石灰岩形成的空洞,两边石柱高耸。春夏季节,烟云在桥上飘拂,瀑布从桥上洒落,下边还有石笋林立的石洞,深潭凝碧如玉。林木苍翠,山花烂漫,仿佛仙境一般。
新晃这几年兴建了卷烟厂、农机厂、汽车配件厂等等。加之狮子岩水电站的建成,通向贵州的国道的扩建,湘黔、枝柳线也在附近交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产值已达1亿元,在新晃历史上是空前的。
考古学者最近在县郊长乐坪,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我看了几件出土的石器,无论是砍砸器或切割器,都颇为实用。据专家考证,两万年以前这一带已有人类聚居。这为中国人种的发源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证据,否定了那种认为南方人都是由黄河流域迁移来的说法。
当我和乡亲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时,彼此相约明年再见。是的,我会回来的,这儿山好人亲。我庆幸这个湘西边界的山城,终于摆脱了长期封闭的状态,正踏上一个新的阶梯,进入新的境界。


第8版(副刊)
专栏:

  话说“编辑病”及其他
朱健国
记得儿时常听大人言:会玩水的水里死。那时以为,这只是吓唬我不要一个人下河去游泳;前些时和一朋友闲谈,才知道那话的外延深着呢。
朋友是一家大报编辑。他感叹道,刚来报社当记者,经常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第二天见报。不论是几百字的消息,还是几千字的通讯、散文,总是一挥而就。可自从到总编室当编辑后,常年只是改稿,排版,无论多长、多别扭的文章,刷刷几笔,就可以砍得正合版面要求。然而不知为什么,从此却怕写稿了,常常一篇短文章,也要思考再三,一拖再拖;有幸终于磨出来的,常常三不像,远不如过去自己写的。
这真奇怪,学会“斧正”人家的文章后,自己却不会写稿了。这岂不是“会玩水的水里死”么?
朋友苦笑一声:我近来明白,这叫编辑病。并非独我如此,你可以到许多新闻单位访访一些老编辑,大多没有什么作品,就管改正病句,长压短添。唉,我常常内疚,许多生动活泼的好稿,往往被我改得四平八稳,暮气沉沉。
朋友的话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好些老编辑也写通讯,也写评论。但就我所知而言,一些老编辑确实如此。先前只知纺织工、铸造工等工种有职业病,岂料编辑也有职业病。这就是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吧!
他接着莞尔一笑,说:你以为只有编辑才得编辑病么?想想看,有的领导干部先前未当领导时,文章写得呱呱叫,也是“笔杆子”。自从戴了“乌纱”,经常审批圈阅别人写的报告,到头来十有八九自己不会写讲话稿了,无论什么文字都非得请秘书代劳不可,不信你去调查调查。
这话虽然挖苦,却也令人深思。
所幸老朋友没有叫我失望。他已获得治疗编辑病的灵丹妙药——每天编稿之余,再写一点文章,力争既当编辑,又当记者。他说他将向社领导建议,今后编辑要经常和记者轮换;当编辑期间,也要下去采访写稿。
我相信这个建议不是什么新发明,国内许多报纸编辑部,早就这样做了,培养了大量能采能编,能写通讯兼精评论的多面手。这个办法无疑是好的。不过得辛苦一些,不那么自在就是。君不见,染上官僚主义毛病的,十有八九是懒。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填补清诗研究空白的好注本
——读《纳兰性德诗集诗论笺注》
王玉祥
几十年来,国内清代文学研究似乎一直偏重于小说,而成就甚高的清诗清词则备受冷落。这实在是件憾事。
纳兰容若是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生前已享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殊荣。后世对他的评价日益增高,梁启超称其为“清初第一大学者”,王国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近年又有人推纳兰词与《红楼梦》并为清代文学两大瑰宝。尽管如此,纳兰研究也迄未红火。人们素常津津乐道的,大抵还是他那几首风韵旖旎的小令,仿佛他只是个“小令词人”,而他的诗则很少有人提及,当然就更少研究了。在这种情势下,马乃骝、寇宗基先生合注的《纳兰性德诗集诗论笺注》问世,就不仅填补了多年来清诗研究的一个空白,而且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偏向也是一次挑战。
与以往众多的诗词笺注本相比,这本《笺注》具有自家的鲜明特色。
以往的诗词注本,依体裁式样分类排列者居多,阅读研究均感不便;而此书却打破原著体例,按内容将诗分为《巡游出塞篇》、《即事咏怀篇》、《爱情篇》、《拟古咏史篇》等数类,极有条理,大大方便了读者。
这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治学严谨,持论富有创见,因而学术性很强。它率先提出:纳兰诗不逊于词。其词抒情,表现了“哀婉、朦胧、沉郁顿挫的美”;其诗言志,表现了“高昂、坦荡、奔放流畅的美”,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这真知灼见实在令人叹服。纳兰“觇梭龙”一事,论者一向陈陈相因,臆测其方向在我国东北;而此书却依据史传和纳兰及其友人的大量诗文对此行的地名、使命、日程等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证,终能一摒旧说,令人信服地推论出“觇梭龙”方向乃在西北,进而肯定了纳兰为清初平定西北所作的重大贡献,使人对纳兰生平的认识崭然一新。
繁简得当,重点突出,是该书的又一可取之处。一般写景纪游诗浅显易解,略加注释而已。而像《咏史》、《拟古》诸篇,涉典较多,内蕴深厚,则酌作解说以释疑难。《诗论》部分,文字不多而见地卓荦,别具一格,就进行重点阐述乃至评析,使其精华毕现,熠熠生辉。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交谈

  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
黎华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极享盛誉的小说家,1949年出生于兵库县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家庭,1973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
1979年6月,村上发表长篇处女作《聆听风的歌声》,震惊文坛,获《群像》文学杂志举办的“文学新人奖”,并于1981年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这一意外的成功使他走上了专事小说创作的道路。
村上是日本当前纯文学界极受瞩目的新流派“都市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融外国现代流派手法与日本小说精微于一炉,风格特殊,技巧娴熟。他的小说表现了日本年轻一代的情绪和感觉,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故风靡日本,获得广泛读者、特别是青年和成年人的狂热喜爱。他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游艺机》(1980年)、《寻羊冒险》(1982年,获“野间文艺新人奖”)、《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1985年;获“谷崎润一郎奖”),短篇小说集《开往中国的货船》(1983年)、《萤、烧棚子及其它》(1984年)等。
在近几年日本纯文学萧条困难的境况中,村上新近推出的轰动社会的佳作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年)和《舞蹈、舞蹈、舞蹈》(1988年),打破了文坛的沉寂状态,刮起了一股强劲有力的“文艺复兴”之风。《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9月出版至今年2月,共印刷30次,发行360多万册;《舞蹈、舞蹈、舞蹈》自1988年10月出版至今年2月,也印刷7次,这两本书的销售量始终直线上升,畅销不衰。
《挪威的森林》日文原版封面由作者亲自设计,并佩以金色装饰带,上册血红色,象征书中人物直子的死是无限的丧失,下册黛绿色,意喻书中另一人物小林绿的生有无限的生命力,书籍装帧突破传统,红绿对比,耀眼夺目而又高贵华美,非常引人注目。小说出版后风靡日本,众多青年、成年男女“淌着眼泪”醉心读完,广大市民甚至作为圣诞节的最佳礼品馈赠亲友,从而,使《挪威的森林》典雅地走进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长篇纯情小说,一曲生死性爱的“青春哀歌”。作品写主人公渡边通(37岁)搭乘的波音747班机在汉堡徐徐着陆,从机舱广播器里流出了《挪威的森林》的美妙旋律,那是他昔日恋人喜爱的一支披头士乐曲,18年前浪漫的青春生涯重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时,性情孤傲的渡边离开家乡神户,在东京某大学学习戏剧专业,爱上了多愁善感的同乡同学直子,他曾有过一段荒唐的淫乐生活,而在直子20岁生日之夜与她苟合,后来她休学不辞而别,进了精神疗养院;渡边在怅惘、凄凉之余,向性格豪爽奔放的同班学友小林绿倾诉心怀,常去酒吧、舞厅喝酒、跳舞,彼此相处愉快,双双坠入爱河。当渡边获悉直子陷于无法解脱的忧伤而自杀时,深感悔恨与愧疚,终于离开了小林绿,重新踏上孤独的人生旅途。小说文笔优美如诗,情节凄婉感人,哀怨感伤中流露着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小说从一些侧面反映了日本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现实和精神危机,在那个高科技时代里的无情和冷漠,使青年知识分子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孤独、前途迷惘,产生一种世纪末的悲哀。社会危机泯灭了多年来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理性、理想、信仰、道德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产生了被歪曲被压抑了的变态心理。作品在某些方面宣扬了虚无主义、个人中心主义和性欲变态、性的感官渴求之类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这是不足取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台阶
靳亚利
生命是一个过程
是向前,向上的过程
每一个日子
都是一层坚实的台阶
有的台阶上开满了鲜花
有的台阶上长遍了绿树
有的台阶上缀结着硕果
有的台阶上厚铺着冰雪
有的台阶似乎很窄
一眨眼就走了过去
有的台阶感觉很宽
需付出全力去跋涉
有的台阶留在心底
竖起了纪念碑
有的台阶丢在身后
被渐渐遗忘
中途,有一层台阶上
站着你那日夜思念的人
往前走,还有一层台阶上
悬挂着闪亮的奖章
往前走,再往前走
是夕阳还是朝阳
坐在最后那层台阶上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兰花“指墨画” 张子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