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论坛

  新《洛美协定》生效及面临的问题
顾玉清
从1990年3月1日起,欧共体12国和非加太68国(即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签署的第四个《洛美协定》开始正式生效。这不仅对于加强和深化签约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对促进南北间的合作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洛美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欧共体国家将在今后5年内向非加太国家提供约120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130多亿美元)的赠款和优惠贷款。与前三个《洛美协定》相比,新协定有了一定的改进与充实:资金援助总额比第三个《洛美协定》的85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95亿美元)增加了约40%;为适应许多非加太国家实行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新协定的有效期为10年,比以往协定的期限延长一倍。至于后5年的援助金额再另行讨论确定;将出口补偿款由偿还改为赠款;《协定》还规定禁止欧共体国家向非加太国家转移有毒废料等。
迄今为止,《洛美协定》是一项重要的南北经济、贸易合作协定。它不仅对非加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使欧共体国家也可获得较为廉价、稳定的农产品及工业原料。因此,《洛美协定》的互补性决定了其存在和发展。目前,加入该协定的国家已达80个,占联合国成员国一半以上,新近获得独立的纳米比亚也已被批准加入了该协定。
第四个《洛美协定》来之不易,它经过一年多紧张、艰苦的谈判,终于得以续签并开始生效,这一事实表明各方都有继续合作的愿望,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评价。然而,人们也要预计到,新协定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世界经济在向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可能继续有所增强。1992年,欧共体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后,贸易障碍可能增多,非加太国家的产品进入西欧市场也就变得更困难。近年来,非加太国家向欧共体出口的农产品仅占欧共体农产品进口量的3%至4%。这次,非加太国家要求欧共体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一系列农产品自由进入西欧市场,然而却遭到欧共体国家的断然拒绝。由此看来,双方今后在贸易方面的争吵将在所难免。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制成品价格却在不断上升。据统计,从80年代以来,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平均下降了10%,而工业国家的出口制成品价格却上升了约25%。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非加太国家因此蒙受的损失累计约达1500亿美元。以科特迪瓦为例,1986年该国销往西欧市场的咖啡每公斤价格为1200非洲法郎,可可每公斤为1100非洲法郎。此后,在制成品价格未跌的情况下,每公斤咖啡的价格却降到了300非洲法郎。最近4年中,科特迪瓦仅此就损失28000亿非洲法郎。
当前,由于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作为支付手段的美元仍显疲软,新技术和合成新材料的逐步使用,各国对初级产品市场依赖的减少等原因,有关方面预测,今后世界市场大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仍将难以回升。在这种情况下,《洛美协定》对非加太国家在向西欧市场出口因受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应由欧共体予以补偿的规定,很难起到多大效用。
由于国际援助资金流向进一步分散,今后非加太国家获得更多外援的机会将会减少。新协定提供的款项虽比以往多,但若按非加太国家的人口平均分配,每个居民在今后5年内只能得到30多美元。如此少的资金对于克服非加太各国的经济困难显然是不够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国际上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不利于非加太国家吸收更多外资的因素。
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技术、管理、生产资料、粮食等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它们在同发展中国家对话的态度可能更趋强硬。因此非加太国家仅致力于发展与欧共体的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其他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南南合作。这不仅可以巩固已开始实施的第四个《洛美协定》,而且对保证以后《洛美协定》的续签也是大有好处的。
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今后《洛美协定》的实施。要使协定更富有成果,关键是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双方的合作真正建立在友好互助、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之上。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马里通讯

  合作管理给企业带来生机
本报记者 杨汝生
走进马里纺织公司的大门,人们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厂区干净整洁,管理井然有序,纺织车间,工人在机器旁埋头工作,印染车间彩虹飞挂,操作人员个个聚精会神。
“3年前工厂可不是这个样子。”总经理陆兆祥同志这样告诉记者。马里纺织公司(简称塞纺)是我国于1968年和1975年分两批援建的大型工商联合企业,地处离首都巴马科235公里的塞古市,占地面积15公顷,厂房面积54000平方米,共5个分厂,职工1600多人。马里盛产棉花,但过去没有自己的纺织厂,中国援建的这座大型企业投产后,结束了马里纺织品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建厂初期,生产情况较好,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原因,工厂日益破败,债台高筑,数月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状态,世界银行一考察组曾认为该厂无可挽救,必须立即关闭或向私人出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和巩固我经援的成果,中马两国政府于1986年6月签订塞纺合作管理议定书,并从次年2月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合作管理,总经理和各处室的正职都由中国专家担任,这样在行政领导上有指挥权,在财务、供销、生产和技术上有管理权。合作管理3个月,工厂即扭亏为盈,补发了拖欠工人的4个月工资,生产管理全面加强,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在纺织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合作管理3年共交税金9亿西非法郎,增2.75倍,上交福利基金3亿西非法郎,增6.25倍,工人不仅每月按时领取工资,而且还有奖金。1989年生产更上一层楼,总产值达到30多亿,较上一年增8.7%。
中马合作管理始于1984年10月,除了塞纺以外,还有赤卡拉糖联、制药厂、人民药房、皮革厂和茶厂等。在所有这些企业,合作管理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地一家杂志称合作管理是“一剂良药”,因为,“在这些企业里,合作管理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治理财政、增加收入,发展生产”。并说:“有趣的是,当人们正对国营部门议论纷纷、讨论解雇工人、减少国家干预、甚至取消国营企业之时,中国人则向我们展示,还有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去年,中马合作管理的6家企业的营业额为108亿西非法郎,与1988年相比增加了7.5%,上交利税18亿多西非法郎。去年9月,糖联一次就上交政府9亿西非法郎,解决了国庆节前夕部分公职人员的工资问题。不仅如此,这些企业还扩大了积累,有的更新了设备,新盖了厂房和办公楼,有的新购了汽车,安装了电子计算机等。在这些企业里,中马两国人员共同管理,密切合作,促进了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发展了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合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马里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实现自力更生、独立管理企业。
马里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合作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马里总统特拉奥雷说,合作管理是中马两国“相互信任的结果”,马里外长称合作管理给马里“带来了希望”。今年1月10日,马里政府部长会议上逐个审查了6家合作管理企业的情况,一致认为合作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令人鼓舞的经验,并决定与中国一道,继续进行这种有益的试验。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综述

  引人注目的国际纺织品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家杰
近年来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市场,总的说来,交易活跃,但竞争日益激烈。
各大进出口国和地区的纺织品和成衣贸易,过去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美国去年输入的布料和成衣达一百二十一点九亿平方米,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十三点五。西欧各国的进口也有增长,例如英国去年头三季度进口纺织品和服装达五十六亿英镑,比前年同期增加近百分之八。日本去年头三季度进口纺织品(不包括纤维和服装)比上一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
各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地区的出口贸易近年来也有很大进展。南朝鲜、台湾和香港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一些被称为“正在向新兴工业化经济”行列迈进的东南亚国家,纺织品和成衣出口旺盛。
同时,各大纺织品和成衣贸易国和地区在相对有限的市场中的争夺日益炽热。英国《金融时报》今年年初写道:“今天(世界的)纺织业是在越来越复杂和激烈竞争的气氛中经营的。”竞争的一个特点是亚洲纺织品和成衣业迅速崛起,而西方老大的纺织和成衣业力量相对削弱这一趋势,“目前正在继续发展。”据该报提供的数字,英国纺织品和成衣的出口在同类商品的世界出口贸易的地位近年来已退居第十位,只占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三点三。日本退居第八位,占市场份额百分之三点八。法国退居第七位,占市场份额百分之四点五。而香港、南朝鲜和台湾这些“新的纺织中心”不断蓬勃发展。香港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贸易近年来已居世界同类商品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占市场份额百分之十点一。南朝鲜居第四位,占市场份额百分之七。台湾居第六位,占市场份额百分之五点六。
国际纺织界认为,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纺织和成衣业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同纺织业这个历来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这一特性有关的。“新的纺织中心”利用当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并引进新技术,多年锐意经营,从而在出口贸易赶上并超过一些老牌纺织大国。据西方机构统计,如果以美国纺织业的劳动成本为基数一百,去年日本的劳动成本为一百四十四,法国为一百零一,英国为八十四;而台湾只为三十七,南朝鲜为三十,香港为二十五;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成本则更低。
在这种形势下,据西方报刊报道,“西方正以高技术在纺织业方面进行反击”。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扩大投资、合并经营、操作合理化和采用电脑化的纤维切割、喷气纺织等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力图恢复和确立它们的“竞争优势”。
在激烈尖锐的竞争中,如何对待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额的半数受其管制的“多种纤维协定”,目前成了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纺织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人主张废除这个将于明年届满的确定贸易配额的协定,有的主张就修改该协定进行“实质性谈判”,有的主张把纺织品的国际贸易纳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轨道。有关争论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力图在“反倾销”、“反补贴”等诸多名义下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入口。今年二月初,美国向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提出建议,实际上主张以高关税代替配额,或者对超过配额的入口征收高关税。美国还主张进口国可以暂时停止所要分配的全部或部分配额,并可以选择供应者,以便制造供应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这些损人利己的主张,已经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不满和反对。它们要求消除诸如加强配额限制、征收高关税和“倾销税”等贸易障碍和威胁,实现纺织品和服装合理的国际贸易。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欧居民负债严重
近年来,西欧国家物价上涨,社会两极分化,众多居民购买能力下降,私人负债急剧增加。据报道,法国一个名叫科瓦尔斯基的汽车修理工,1984年向银行贷款27万法郎,在法国北部一个叫维勒吕的城镇买了一套简陋住房,后来,又贷款6万法郎维修房顶。由于身负重债,他一家5口人节衣缩食,每月要拿出几乎工资的1/2支付房款。类似这种情况,在西欧比比皆是。由于凭信用卡赊购盛行,进一步加剧了私人欠债问题。经济拮据的人家为了生活,只好拿银行签发的信用卡赊购食物和日用品,当一张信用卡用到所规定的限额时,就到银行再办一张。以英国的伯明翰市为例,尽管信用卡的利率高达20—26%,大批居民仍然使用频繁,每家平均持信用卡约40张。负债累累的居民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譬如生病、离婚、事故、失业等,处境就更加艰难。伯明翰金融咨询中心主任科纳蒂说,目前,西欧出现了一个新型的贫困阶层,这些人借债过多,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透露,在西德2700万家庭中,1/2的家庭欠债1.5万马克以上,其中150万家庭无力偿还。在法国,1985年以来,私人债务增加了一倍,1988年私人债务达1.5万亿法郎,几乎赶上了国家预算。在英国,1987年私人欠债380亿英镑。
当前,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限制,西欧居民私人债务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黄运林)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一些非洲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图为中国与马里合作管理的塞古纺织厂工人正在车间操作机器。
本报记者 杨汝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