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在实践第一线

他们在基层成长——记上海市部分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 郭礼华
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已有数万名大学毕业生跨进了上海的工厂企业、医院学校、商场宾馆大门,从这里开始他们人生的新旅程。他们中有本科生、专科生、硕士和博士,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长社会知识,增进与劳动群众的感情。事实雄辩地向人们展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非
“大材小用”,更不是“吃亏”,而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要途径。
“看来,我这条路走对了!”
张志刚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上海第一制药厂科研所的负责人之一。
这家有4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制药厂虽生产40多种药品,但技术人才匮乏。1987年到厂不久,他就被抽到中试室任技术员,工厂对这个上医大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寄予了厚望。
扑热息痛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他注意到,这种药生产工艺陈旧,需两步化学反应,收率仅40—50%。能不能改改工艺,一步到位?机会终于来了。厂里给他找到一家外国公司的工艺流程图。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他开始了艰苦的试验。厂里没有实验设备,他就跑回母校求援,日日夜夜“泡”在学校实验室做试验。当试验进入关键之时,在外地的父亲猝然去世,他强忍悲痛仍坚持实验。
就这样,3个月中反复试验30多次,他摸索出一步直接合成扑热息痛原料药的新工艺。与旧工艺相比,提高收率13%,年创利1000万
元。
实践使她起飞
1988年初,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城。
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青年建筑师云集在这里,举行国际建筑设计研讨会和竞赛。29岁的陈雯,这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代表在“邻里区振兴”设计竞赛中以大胆、创新的设计荣获特别奖。爱挑剔的评委们接着又从70多名各国青年建筑师中,选拔5名佼佼者,授予奖学金,参加同年6月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青年建筑师研讨会及设计竞赛。她又夺得一席。
这位1983年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女大学生从小喜欢画图,爱好文科。而建筑又是工科中的“文科”,似乎特别适合她这个女孩。刚分配进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时,设计的不是传达室,就是厕所、垃圾箱,但她没有半点怀才不遇的抱怨。在这些小品设计中,她倾注了初涉者的喜悦和认真。
一年实习期刚满,学生气未脱的她担任了
“无锡马山度假村”总设计师,负责从制定方案到扩初阶段的图纸,组织各工种现场设计。她依据环绕度假村的太湖风景,在设计中大胆展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意境,让建筑群体犹如片片白色篷帆,散落在太湖之畔。由于构思独特,她获得该院1985年青年设计二等奖。
6年来,她主持或参加设计的旅馆、办公楼、住宅以及旧城改建、新区规划等工程不下20项。其中有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妇女之家、购物中心和厦门别墅、天津塘沽小区规划等。她说:“过去在学校里搞设计,往往随心所欲,很少注意实际可能。如今我每设计一项工程,都要深入现场,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协调好各种关系。”1988年,她成为设计院最年轻的建筑师。
到企业中施展才智
不少人对张未名的举动困惑不解:一个有着硕士和博士头衔的研究生,不闭门著书立说,却东奔西颠,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岂不大材小用?
33岁的张未名笑了笑回答:“我追求的是科研成果产品化,既出成果又生效益。”
他1982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研究生。这位曾当过热处理工、对工厂管理落后状况深有感触的青年人,上大学、读研究生,就是想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工业生产出力。他在跟随导师陈念贻研究员应用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法开发新材料的研究中,大胆地设想将这种新技术移植到工业生产领域中去。
1984年9月,他来到地处东海之滨的上海高桥化工厂,实施他的设想。
模式识别调优法是一种软件技术,应用它首先要掌握生产装置的几万甚至几十万个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在高维空间对复杂系统进行识别,取得与系统相吻合的数学模型,然后对生产进行微调。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数学模型做出后,他又给第一线工人讲授模式识别调优技术,具体辅导工人操作,还跟班劳动。
辛勤的汗水使这个厂深感头痛的顺丁橡胶质量不稳定难题得到解决,优级品率从70%跃升到95%,能耗明显下降,每年可多得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
接着,他在上海石化总厂、南京炼油厂等企业也研究成功调优项目,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项成果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经委和计委也把它定为“七五”期间新技术推广项目。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和大研究机关优裕的条件,冒风险于1988年5月组建了一个高科技实体——上海高维系统优化公司,出任总经理。
一年多来,他和同事走南闯北,大力为工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至今已为上海、江苏等地8家骨干企业12个生产装置成功地采用调优法,使这些企业提高效益每年达2000万元。
工厂的实践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他在模式识别调优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成果累累,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得到了专家好评。
这一切,使他成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
“五四”奖章获得者。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彭钟为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夺去了一条腿和九根肋骨,1980年拖着一条假腿出现在陕西咸阳电力技校的讲台上,并带了4门主课。后来学校照顾他当教务员,他又在讲台下默默地奉献。当金光闪闪的全国模范教师奖章发给他时,他感到充实和欣慰。 
韩小士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发明之树常青
——记高级工程师刘俊邦
张忠文
寒冬腊月,一辆济南驶来的卡车水箱冻裂,在北京街头抛锚了。这可急坏了司机:进修配厂,至少要几千元,还得等上十天半月的。该着他运气好,碰上了治漏能手、北京成人教育学院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俊邦。只见他把裂口锉光,抹上黑灰色膏状金属填补胶,刮平、吹干,不大工夫,“手到病除”。
这是发明家刘俊邦科研成果的一次最近应用实例。30年来,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目光总是盯着生产实际
1959年,刘俊邦由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他先后在研究院、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工作。然而,他眼睛却一直盯着生产实际,专心致志地解决生产难题。他的发明成果源源涌出:像啤酒一样装在塑料桶里的除垢剂,粘粥一样装在铁罐里的填补胶,瓷实坚硬的塑料齿轮,轻软的杯状、管状、板状微孔塑料滤芯……除垢,人类已经积累了许多方法,以各种配方的酸洗为主。与众不同的是,刘俊邦的酸洗剂用的是强酸,但对金属炉壁的腐蚀性微乎其微,手泡进去毫无感觉。除垢剂在首钢、鞍钢、武钢已获推广,用来清除锅炉和热交换器的水垢和铁锈,已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滤芯也使人大开眼界:明明是一段厚壁的塑料硬管,刘俊邦用手掌抵住一端,含一口水往管里一喷,四周便溢出水雾。这是他受海绵吸水的启发研究出的一种特殊塑料配方。这项发明的用途可大了。汽车发动机的汽油要滤除杂质,过去用陶瓷滤芯,太重,又容易破碎掉粒;粉末冶金滤芯容易堵塞;锯末或纸的滤芯,寿命太短;铜质的滤芯,成本太高。刘俊邦发明的塑料滤芯,克服了这些缺憾,深受汽车厂欢迎。此外,用它制成的洗衣机喷淋管和冶炼合金钢的关键部件流态化杯已推广应用,更多更高级的节能项目和水处理的试验也在进行。往往几元钱的胶料便可挽回成千上万元的损失。
这些发明并不都是他的本行,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刘俊邦却有他的想法。他认为利国利民就是正业。管道疏通,与他的专业似乎不搭界,而他看准了这是市政建设急需的产品,在1982年搞出了长蛇般的管道疏通机,获得北京市技术进步成果奖,使生产厂获益数千万元。煤厂改造,与他更不沾边,他也参与并主持其事,建起了半自动化的地下煤厂,既消除了城市扰民的震动、噪声和粉尘,又在原址盖起一座居民楼。
    搞发明不是为了捞钱
早在70年代初期,他妻子在郊区,孩子还小,他就常常把孩子托付给邻居,跑出去推广他的科研成果。如今他已50多岁了,还是那样快人快语,来去匆匆。他不稀罕摆在展台上的成果,而要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实实在在地发挥效用。这往往比科研更费劲。为了体验管道疏通机的性能,他不顾脏累,在现场主持疏通了北京饭店、北京烤鸭店堵塞严重的下水道。锅炉清洗是个苦差使,他和年轻人一起冒着近40℃的余热,钻进炉膛,猫着腰操作,弄得大汗淋漓,腰酸腿疼。钢厂高炉要在不停产的情况下清洗换热器,十分危险,一旦把管壁洗漏,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时刻,刘俊邦总是亲自上阵。改造煤厂的时候,在大冬天的深夜里,他打着手电在居民楼前测噪声,直冻得手脚麻木。他身体并不好,做过十来次手术,包括右上肺切除和3/4胃切除。
这些年来,刘俊邦的多项科研成果已遍地开花,不下50家企业从他的成果中获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而刘俊邦自己依然两袖清风,他总说:“搞发明是为了民族振兴,用来捞钱没意思”。三年前,他母亲病重住院,他竟拿不出800元的住院押金。家里的一台彩电还是他兄弟送的。
他的老师、北航一位老教授曾大惑不解地追问他:“为什么你捧着那么多成果,那么多摇钱树,却还在受穷?”他笑而不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并非没有发财的机会。一位华侨对他很感兴趣,愿出高薪聘他赴美,可他不为所动。他说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乐趣在中国,他的奉献也应该属于中国。
    务实、奉献、勤学
刘俊邦原来学的专业是航空发动机,而他这些年搞的却是以化工塑料应用为主线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在工程塑料、防噪、治漏、过滤、除垢、粘接等方面取得累累成果。有人赞叹说:刘俊邦的发明之树常青。有人觉得奇怪:怎么他东搞一个、西搞一个,样样成功,样样见效,像变魔术一样。
刘俊邦认一条死理:大学的一门专业课不过一年半,那么在工作岗位上,花上3年时间,总可以掌握或者粗通一门新技术吧。“三年入一门,五年出成果”,这就是刘俊邦的信条。他总说:“干什么都要跑接力,搞科研也一样,我们不能从‘零’开始,总是要继承别人的经验。无论什么成果都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晶,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的。”正因为他虚怀若谷,经常拜人为师,才结交了诸多学科的专家,使他的科研工作常常处于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的佳境。许多项测试、化验,都是借助科研院所的设备和科技力量完成的。
刘俊邦善于从书本和文献资料中汲取灵感。金属填补胶和管道疏通机是两个最好的实例。前者是他从外商的一张广告和一点实物样品受到启发,经过细心的琢磨和试验搞出来的;后者则是他一连3天蹲在北京一个外国展览会上苦苦钻研的成果。
现在,他是中国环宇企业集团新技术开发部主任、天津市高等院校科技开发集团顾问、珠海特区先进科学应用研究所的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协中小企业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咨询专家,并应聘担任了上海、河北、大连、鞍山、烟台、威海等地的政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顾问。
刘俊邦劲头十足。一批化学、机械、生化、电子专家已和他相聚在一起,以知识互补形成群体优势,准备不断地研制出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实质上,这是一个发明集团。有眼力的人评价说:这样一批高智能的科技人才集合起来,其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黑老大”治黑
 ——记青岛炭黑厂治理污染
丁志德 曲佳
数年前,列入亏损“破落户”名册的青岛炭黑厂一位厂长离任时,望着烟气弥漫的厂区长叹:“县太爷快派个明白‘神仙’来吧!”人称“黑老大”的炭黑烟气污染公害整整苦了胶州城区10万人民10年。
而今,有毒的烟气变成宝贵的“热”,变成宝贵的电。被人诅咒的主儿成了胶州人眼里红得发紫的鲜花。
    背不起的“黑锅”
80年代初的麦收季节。青岛炭黑厂邻居村庄的一群火气冲天的庄稼汉,骂骂咧咧闯进厂找“当官的”算账:要求赔偿炭黑烟气污染造成粮食减产的一串吓人的数字。临走不解气,又在墙上歪歪扭扭刷上几条“强烈抗议”、“严重警告”之类的标语。“县委书记”、“县长”、“领导”亲启的状告炭黑厂黑烟之苦的群众来信,一年超过百封。敢说话的人大代表直言不讳,提议县长下令“黑老大”关门。
用环保干部的话说:“炭黑厂白鸟飞过变黑鸟,白人进去变黑人;厂内一片黑,厂外黑一片。”
烟气散失大,生产效益必然低,直到1981年还亏损25万多元。
群众的怒气惊动了国务院,首批点名通报的全国167家重害户,青岛炭黑厂列名“黑榜”。
    吓不退的“神仙”
县政府决策人物们到底火了:工厂要开必须治黑,治不住黑坚决关门!
第一招,“以强治黑”。动员饱受其害的炭黑厂邻居、技术力量雄厚的青岛锻压机械厂,把炭黑烟气引进厂里烧锅炉。哪知正当引气竣工,准备庆贺“变废为宝”时,意外事故发生了,“轰”的一声巨响,将价值近百万元的锅炉炸塌。
这声巨响没有吓退刚调炭黑厂收拾破烂摊子的新任厂长、书记。
炭黑是橡胶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要利用“气黑”,利用“气热”,首先要有特殊设计的锅炉解决爆炸、熄火、回火、散毒四大难题。工程师于思贤、刘杰、郭才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昼夜围着一台旧式锅炉,一边琢磨炭黑尾气的特性,一边设计图纸。一次次改装,一次次试烧,终于降服了怪异无常的“黑妖”,造成了第一台尾气锅炉。
先后安装成功的4吨、10吨尾气锅炉,收到三大奇效。被得罪透了的左邻右舍咒骂声销声匿迹,家庭主妇敢在院子里凉晒被褥;炭黑回收利用生产的蒸汽,不仅满足了本厂生产、生活需要,还对外出售,输送给近邻造纸厂、胶南县铁路卸油站等单位,一年节能等于直接拣回标准煤炭8000吨;回收尾气,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剧增。1982年产量2000吨,扭亏盈利4万元后,连续6年直线上升,产量突破万吨,利润达到300万元以上。过去为这害人的“晦气”倒透霉,如今因这招财的“喜气”发大福。
    捡不完的“便宜”
用尾气烧蒸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固然可喜,却并不完全适合炭黑厂工程师们的胃口。这是因为,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每小时排放尾气量从3000立方米上升到24000立方米,厂内外消化不了大量的蒸汽,而且生活用汽有季节性,造成间断停车。更重要的是,新上的三条新工艺炭黑生产线,炭黑回收率比过去提高15%,排放的尾气热值相应下降20%。用原来的锅炉烧这种低热值尾气,不加油助燃难以燃烧,直接威胁余热利用的继续开展。怎么办?
“淘汰旧式锅炉,改装新型锅炉,利用低热值尾气余热搞发电!”炭黑厂工程师们的这一大胆决断,使电荒多年的胶州市决策者兴奋不已。
1988年,包括3条新工艺生产线的炭黑年产能力达到12500吨。每小时排放尾气含总热量折标准煤多达2.7吨,可供两台10吨锅炉满负荷运行。接着又配套1500千瓦抽气冷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并对锅炉设计不合理部分大胆改造,创造发明了在全国同行业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尾气炉膛内加设“稳燃体”。
1989年,青岛炭黑厂尾气余热发电正式投入运转一年,安全发电达1014万度。“吃电大肚子户居然对外卖电了!”除了本厂自耗700万度,对外并网输送300多万度;同时,提供生产、生活用蒸汽90000吨,成了不需外部供电、供煤而完全靠废物综合利用提供能源的超节能型工厂。
治理尾气后的企业经济效益更显著。1989年与扭亏转盈的1982年相比,炭黑产量增长了6倍,而利润增长了85倍,从4万元上升到350万元,连续4年成为往胶州市财政口袋里装钱的头号大户。“黑老大”治黑,治出了效益,治出了奇迹。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为发明者讴歌
柯文
高级工程师刘俊邦多年来把目光盯住生产实际,不断搞出许许多多发明的精神和成绩,值得提倡,值得讴歌。
在我们的科技队伍和职工队伍中,有一大批不辞劳苦、不计名利、有能力、又热心的发明创造人才。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聪明和才智,面向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一个发明,一项革新,常常提高生产效率几倍、几十倍,创造经济价值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他们的发明创造,或填补了我国科技、生产领域中的空白,或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或打破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或在世界上为中国人争了气……他们默默不语地为国家做出非常宝贵的贡献。
然而,发明创造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其间,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解决各种预想不到的科学的、技术的、材料的、设备的、试验的、人事的、部门关系的诸多问题。除了从事发明创造的人要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怕人议论的勇气、不怕失败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更多无私奉献的精神外,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比如按照国家的规定,保护他们的权益,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他们的成果,关心他们的生活,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等。
做好这些工作,重视、组织、建设好这支队伍,造成发明者光荣的社会风气,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湖南推行“女儿户”养老保险
石祥云
“过去,我们担心老了不好办,现在好了,参加了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将来能像工人、干部一样拿‘工资’,我们就再也没有顾虑了。”这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滨乡思塘村一位两女结扎户的感慨之言。
1989年以来,湖南省计划生育部门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解决多胎问题关键要落实好生育两个女孩的育龄夫妇的绝育措施。为了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湖南省大力提倡把过去的“奖励型”逐步转变为“养老型”,把分散的奖励资金集中起来,兴办养老保险和保值储蓄,以解决有女无儿户担心老无所养的问题。
湖南省开展“女儿户”养老保险工作,由计划生育和保险部门共同负责。大体形式有两种:一是乡、村集体为女儿户投养老保险金,其对象是已生两个女孩且已施行结扎手术的夫妇,保险金一般为400至500元,由乡、村两级各负担50%,一次性向保险公司投保,待夫妇双方分别到60和55周岁后,每人每月可凭保险证到保险公司(站)领取固定的生活保险费。二是成立“女儿户”基金会。这是群众性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组织,主要是吸收已落实绝育手术的农村两女户家庭,经费来源采取自筹和公助相结合的办法,会员入会基金一般为500元,由乡、村和女儿户按比例各负担一部分,存入信用社,到一定的年限夫妇双方每人每月亦可享受固定的养老金。如娄底市涟滨乡成立基金会的消息一传开,便引起了广大“女儿户”的浓厚兴趣,仅7天时间,全乡就有35个家庭申请入会。安乡县安全乡成立基金会后,对坚持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300元基金存入银行,其中一胎结扎的全部由集体承担。
农村中只有女孩的夫妇落实结扎手术,原来在岳阳农村是个“禁区”。自今年开展养老保险以来,全市有4000多对只生了女儿的夫妇自愿申请落实永久性节育措施,其中1500多对女儿户已经喜领养老保险证。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红河州扫盲成绩显著
李辰生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加强组织领导,扫盲工作取得新进展。据最近考核检查,1989年全州共扫除青壮年文盲8900多人,是近几年扫除文盲人数最多的一年。
红河州地处边疆山区,青壮年文盲占同龄段人口的30%以上。由于文盲众多,劳动者素质低,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制约了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使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积极发展教育,加速扫除文盲,尽快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进一步振兴自治州经济、保证9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近年来自治州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千方百计堵住新文盲产生的同时,切实抓紧扫除文盲工作。各地都以乡村小学为依托,做到“日校带夜校,一师教两校”。自治州还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少数民族文字扫盲,开展“双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寓教于乐的“智力魔轮”
37个数轮,通过孩子不断地拆装,进行调换组合,可演算367道算术题。有实验表明,3—4岁幼儿在家长指导下,每天游戏半个小时,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就可学会一般的加、减、乘、除算术。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一研究员评价说,这种被称作“智力魔轮”的玩具,通过不断地拆开组合,可加强孩子对“形”和“数”的认识,寓教于乐,对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颇有好处。      (晓发)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我们愿死后献出自己的眼球
我们是从事盲童教育的特教工作者,一直为盲人生活的艰辛所不忍,为他们的坚强毅力所感动,更为我国眼球捐献工作的迟迟不见开展所困惑。今天,我们两个小人物,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向全社会呼吁:一切有觉悟的、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炎黄子孙,为了您的同胞,为了那些和您一样热爱生活的兄弟姐妹,为了那些无辜的盲童,请在您百年之后,献出您宝贵的眼球吧!同时,我们申明:我们志愿死后献出自己的眼球,再看一次世界。
提起盲人,您自然会想起那身材矮小、体形瘦弱、低头耸肩、伸手探路,或手拿盲杖、动作迟缓、敲得马路“得得”直响的人。您也许会因他们邋里邋遢的衣着、莫名其妙的表情而不愿理睬他们。您可知道,他们是因为无法判断自己适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知道衣服是否干净才这样的么?
如果您知道了盲人因无法摹仿而不知道怎样哭、怎样笑的时候,对那笑的声音、哭的表情,您会作何感想?
您是否能想象到盲童因没有空间概念,无法感知空间距离,竟以为三楼与一楼相差不了多少,而把三楼的阳台当成了一楼的窗户,迈腿而出,险些丧命?
您是否了解,在经济落后地区,盲童因没有特殊学校,又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时,小小年纪就只好走上了从古至今众多盲人始终重复着的老路:算命、卖唱、讨饭。其实,有些盲人的智力、动手能力还远远超过常人……
如果您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我们的眼球不仅可带给他们光明,还可带给他们幸福生活的条件。眼球的捐献并不只是造福于盲人,也是为我们的共和国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试想一下,我们死后都要火化,这一点许多人早就可以接受了。那么在火化前,取下自己的眼球奉献给他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捐献眼球的组织、服务及技术工作的实施需要一个完善过程,但舆论宣传工作则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广大盲人教育工作者、盲人亲属、眼科医生、各阶层有识之士为全社会带个好头。
我们两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认为死后贡献出自己的眼球,对捐献者生前无任何不良影响,相反他还会因此在医疗保健方面受到相应的优待,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对那些因角膜病变而致盲者来说,他们就是光明的使者,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眼球的捐献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国完全可以形成死后捐献眼球的良好风尚。
我们呼唤善良,我们呼唤理解,我们也献出爱……
       钟经华 山东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盲专业教师
       赵学静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特师部盲专业教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