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雷锋精神深深扎根广大人民群众中
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在京交流经验
来自各方的63名代表事迹生动感人
本报北京3月3日讯 新华社记者王罗、本报记者郭嘉报道: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今日在这里召开。
来自全国各条战线和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63名代表,都是在长期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他们中有人们熟知的老典型,有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新秀;有党政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有专业户、个体户、以及由失足青年转变为新人的工人。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从这次代表成分的构成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丰富政治营养。
这些学雷锋的先进代表将在为期3天的座谈会上交流学雷锋的经验体会。
今天在座谈会上介绍经验的有“为国为民掏尽一颗心”的兰州军区某部军械修理所志愿兵李润虎,被誉为新时期“铁道卫士”、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福州铁路公安分局福州站派出所主任干事陈善珉,坚持10年学雷锋、努力做好供水工作的天津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所共青团总支的代表,像雷锋那样忠诚于党的事业、长期坚守大漠戈壁、为我国核工业建设作出卓著贡献的武警甘肃总队3支队团工委的代表,还有曾因偷窃被教养、通过学雷锋重做新人的鞍钢机械制造公司铸钢厂工人王志利。他们的生动事迹引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惟诚、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于永波、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等出席了今天的会议。他们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座谈会是一次学雷锋活动的“群英会”,希望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把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1版(要闻)
专栏:

  运用典型引路 重在造就新人
沈阳军区学雷锋活动坚持不懈
部队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 指战员争做“四有”军人
本报沈阳3月3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沈阳军区坚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从不间断,使部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指战员大力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军人。
实行改革、开放后,有人提出“雷锋观念陈腐”,军区明确地指出:“商品经济要发展,雷锋精神要发扬。”同时提出五点要求:在讲求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要像雷锋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在讲求竞争的同时,要树立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在尊重人生价值的同时,要像雷锋那样甘当“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在实行有偿劳动的情况下,要发扬雷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扬雷锋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1989年上半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学雷锋活动遭到冷落,军区针锋相对提出:“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努力创造学雷锋的小环境,影响社会。沈阳军区学雷锋活动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向前发展。
通过多年学雷锋活动,沈阳军区指战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后,指战员积极参加平暴斗争,涌现出崔国政等一批共和国卫士。大连陆军学院学员八队有些人一度认为上军校不如当个体户挣钱,125名学员中有32人提出退学,有一个班集体提出退学。学院组织他们学雷锋,对价值观进行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才有价值,进而安心学习,争当合格的军人。雷锋生前所在团,在雷锋精神鼓舞下转战南北,在大西南建设一项重大的国防工程,三年的任务一年完;在长白山筑路,三年的任务两年完;在沈阳修新北站,受到铁道部的表扬;在大连建港,受到国务院的嘉奖。很多官兵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发扬雷锋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
在长期学雷锋的实践中,沈阳军区每年都树立一批学雷锋的先进典型。1977年以来,被军区以上表彰的有597人,其中中央军委、总政表彰的12人,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表彰的110人。过去,刘英俊、丁红军的事迹传遍全国,现在又树立起“新时代的活雷锋”张子祥。军区党委认为,学雷锋光喊不行,要有组织地进行,如学雷锋小组等;要有活动,见行动;要有总结,经常找出学雷锋的经验和教训。步兵某团团长亲自组织学雷锋,每个班成立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经常召开小组长会,年年表彰先进分子,很见效。军区党委还认为,学雷锋要有科学的方法:不让一个典型开“百样花”;学雷锋不搞“一个模式”,要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不搞运动,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在见效上下功夫。某炮团在学雷锋中,针对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新战士主要学习雷锋事迹,从做好事起步;老战士要加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党员干部要做到“我向雷锋看齐,战士向我看齐”。广大指战员以雷锋精神为指导,分别达到不同的目标,成为学雷锋的“标兵团”。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型文献传记纪录片
《周恩来》首映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苏杰)首都各界人士近五百人今天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大型文献传记纪录片《周恩来》首映式,追思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光辉业绩。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的这部大型文献片,通过翔实的史料反映了周恩来不平凡的一生。其中收入了遵义会议、国共重庆谈判、“文革”、日内瓦会议、中美和中日建交等周恩来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镜头。
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在首映式上称赞这部影片是中共党史的辅助教材,是体现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生动教材。
张劲夫、陈锡联、康世恩、习仲勋、赛福鼎·艾则孜、叶飞、廖汉生、倪志福、雷洁琼、方毅、谷牧、赵朴初、孙晓村等当年曾同周总理共同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参加了首映式。这部文献片从3月5日周恩来92周年诞辰之日起向国内外发行公映。


第1版(要闻)
专栏:

  海军党委号召学习刘德全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黄彩虹)海军党委今天作出开展“向雷锋式的好干部”刘德全学习的决定。
在海军领导机关今天举行的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海军领导同志宣读了海军树立“雷锋团长”刘德全、“江阴”艇艇长赵信广、“瑞安”艇班长陈安民、航空兵某部通讯站专业军士杨正发等为学雷锋标兵的通令,同时还表彰了16名学雷锋积极分子和10个学雷锋先进集体。
海军政委李耀文在会上讲话,号召海军全体官兵向刘德全学习,把学雷锋活动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第1版(要闻)
专栏:

  空军表彰近百名行业“状元”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齐含笑)空军党委日前表彰了91位立足本职学雷锋、成为本行业“状元”的优秀人员。
这次受表彰的优秀人员,是从空军17类行业、千余种专业的数万人中评选出来的。在全空军范围内评选各兵种各行业优秀人员,是空军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昨天空军领导机关举行的优秀人员事迹报告会上,空军司令员为这些“状元”颁发了荣誉证书。政治委员朱光讲话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状元”,大力促进空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1版(要闻)
专栏:

  丁宝良干一行爱一行受嘉奖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齐含笑、通讯员陈伟钢)空军司令员王海、政委朱光今天签发命令,授予北京军区空军专业军士丁宝良“学雷锋优秀志愿兵”荣誉称号。
今年31岁的丁宝良,入伍12年来自觉走雷锋成长的道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他先后6次变换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他受嘉奖12次,荣立三等功8次、二等功1次,1989年被空军评为优秀党员和驻京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空军党委号召空军全体同志向丁宝良学习,深入开展学英模、学雷锋、争先创优活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又一重大胜利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抵达终点
李鹏总理致电热烈祝贺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陈金武、张继民)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于3月3日胜利抵达探险考察的终点——苏联和平站。
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苏联、英国和日本的6名考察队员,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途经南极点和苏联东方站,在七个月的时间里在雪原上跋涉6300多公里,横跨南极大陆。这是人类徒步横穿南极活动中距离最长也是最艰险的一次。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终年冰雪覆盖,冰盖最厚处达4800米。最低气温达零下88.3摄氏度。最大风速每秒达百米,相当于台风风速的三倍。
6名考察队员驱赶着几十条爱斯基摩狗,驾驭着雪橇,顶风冒雪前进。他们跨越了数不清的冰隙,一次次死里逃生,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冻伤的累累斑痕。
这次探险考察以“合作、和平和友谊”为宗旨,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人类,因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考察队自去年7月28日出发以来,得到有关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声援、支持,给养、通讯等方面,得到了来自空中、地面和海上的多方支援。
作为地球南端甩不掉的大冰块,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历来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参加这次考察的我国极地冰川学家秦大河,沿途搜集了大量有关南极冰川、气候、环境方面的宝贵资料,采集了数万瓶雪样。他的创造性工作令全世界瞩目,并将大大提高我国南极科研工作的水平。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成功,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又一次得到了验证。这是本世纪以来,人类在相继到达地球的两极,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飞上了月球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3日打电报热烈祝贺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
电报全文如下:
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队员们:
在你们胜利到达此次横穿南极大陆的终点站——苏联和平站时,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过去七个月中,你们不畏艰难险阻,翻越雪岭冰隙,横穿南极大陆6300公里,揭开了南极考察史上光辉的一页。你们的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与尊敬。
中国愿为人类了解南极、认识南极、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自己的贡献。你们在考察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南极、热爱和平、团结合作、献身科学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在未来的南极考察中发扬光大。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会见哈默博士
哈默认为中国具有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周树春)国务院总理李鹏今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同他就进一步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李鹏总理对再次同哈默博士见面表示高兴。他说,“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李鹏说,中国进行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朋友的帮助。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需要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现代化建设才能搞得更好。
哈默博士说,中国具有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西方石油公司对华合作的态度不变,愿意在石油、化工、煤炭等领域同中国进行更多的合作。李鹏总理对此表示赞赏。
哈默还表示相信,通过实际的努力,中美关系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会见后,李鹏设宴款待哈默博士。李鹏总理的夫人朱琳、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和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评选揭晓
十家企业获金马奖
本报北京三月三日讯 记者江绍高报道:企业界瞩目的一九八九年度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评选结果今天在京揭晓,十家企业获奖,它们是:山西大同矿务局、东北制药总厂、上海正泰橡胶厂、望亭发电厂、青岛电冰箱总厂、武汉钢铁公司、株洲冶炼厂、铁道部眉山车辆工厂、邮电部成都电缆厂、西北国棉五厂。
这次评选是按照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评选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性行业企业管理协会推荐,评委会认真考察、审核后评定的。十企业金马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四月举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调查
  省委领导同志收入情况曝光
编者按本报1月19日一版头条刊登介绍四川省委副书记顾金池日常生活的报道后,各地报纸纷纷转载。《四川工人日报》转载后,该报读者王羡良写信对顾金池同志的收入提出质疑。为此,该报派记者采写了“省委领导同志收入情况曝光”一文,回答了读者的问题。本报现将《四川工人日报》的这篇调查及王羡良同志的信一并转载。
                  
省委副书记顾金池的收入,万鸿同志最清楚。万鸿在顾金池身边工作近三年半,每月9日发工资,都是他代顾金池签字领钱。2月20日,记者访问他时,他不假思索一口报出“顾金池同志的工资加补贴242元整”。他告诉记者:“我们也收到一些来信,一般都不大相信省委领导同志的收入只有200多元,但这是事实。”
2月21日,当记者问到其他几位书记和副书记的收入时,和万鸿同样履行秘书职责的黄勇、何克宏、黄习等同志也分别脱口报出:“杨汝岱397元。”“冯元蔚267元。”“宋宝瑞234.50元。”
我在省委办公厅行政处认真查看了工资表。计算机打印出的1990年2月份工资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杨汝岱位列第一。他的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240元,工龄工资20元,加按中央和省有关规定所发的各种补贴(以下皆同)97元,共计397元(杨当岱按国务院副总理级对待)。
省委副书记冯元蔚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165元,工龄工资20元,各种补贴42元,共计267元。
省委副书记宋宝瑞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140元,工龄工资11.50元,各种补贴43元,共计234.50元。
省委副书记顾金池基础工资40元,职务工资140元,工龄工资20元,各种补贴42元,共计242元。
黄勇同志打开汝岱同志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室内一角有张单人床,灰白的纱布蚊帐,枕巾干涩无绒质感,床下有双青布鞋。
何克宏同志告诉记者一件冯元蔚的“机密”:“这事只有我、他和他夫人知道,他的衣着进得礼堂,进不得澡堂。”据了解,最近他的老伴还翻出冯元蔚的三件衬衣换领子。
黄习同志深知宋宝瑞的烟瘾大,常抽“红梅”。不是他喜好“红梅”,而是抽不起“红塔山”。宋宝瑞每次交10多元钱让黄习同志代购香烟,黄习同志只能选择价廉物美的中低档香烟。
在省委常委办公室工作的同志们都认为:“领导都是这样的,正常得很,我们不觉得什么。”一位同志还说:“我看过一个资料,不光是我们省的书记,其他省的书记工资收入跟我们省一样。”至于四川省省长、副省长、省委常委等领导同志的收入,记者了解也都差不多。  
        (记者 蔡虹)


第1版(要闻)
专栏:

  卢荣景当选安徽省委书记
本报合肥3月3日电 记者张振国报道:在3月3日举行的中共安徽省委五届一次全委会上,56岁的卢荣景继续当选为省委书记。傅锡寿、孟富林、杨永良继续当选为省委副书记。


第1版(要闻)
专栏:

  光辉的旗帜 不朽的篇章
——写在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27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黄明松
在90年代第一个元旦的清晨,雷锋第一故乡——湖南省长沙市12路公共汽车站上,一队举止文雅的青年人,一会儿扶老携幼,一会儿打扫站台卫生,他们是参加“迈向90年代第一天为您服务”活动的湖南财经学院信息系的学生们。
同一天,广州市火车站广场上,一幅“90年代催人奋,雷锋精神伴我行”的横幅醒目地展现在游人面前。万余名青少年不畏寒冷,冒着细雨走上街头,拉开了共青团市委组织的1990年“学雷锋,与党同心,为国分忧”系列活动的帷幕。
仍是这一天,福建省三明市五万多名青少年手持扫帚、擦布、水桶和修鞋、理发工具,走向大街小巷,展开了“雷锋在三明,文明在三明”活动。
……
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雷锋的春风提前来临也非一朝之暖。
    虽有波折 仍在坚持
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雷锋精神的火炬燎原整个神州。
然而,时光毕竟流过27年。今天,当我们回头审视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学雷锋活动,不难得出这样的共识:雷锋精神早已春风化雨,植根神州沃土,润入人们心田。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精神在闪光。
在依山傍海的山东省烟台市郊,我们见到了“老坚持”甘志周。他是济南军区某部后勤处副处长。当年雷锋因公殉职时,他痛哭了一场,暗下决心沿着雷锋没走完的路走下去。他置办了一套理发工具,一套木工工具,一套掌鞋工具,一套焊接工具。无论上班还是外出,身边总是带上一两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始终坚持不动摇。据有关部门根据记录统计,他20多年来为军内外群众义务理发3000多人次。修门窗、桌椅1000多件,补鞋700多双,焊各种盆、桶1000余个。济南军区授予他“雷锋式的好干部”称号。
在黄海前哨,有一个1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瘫痪病人服务的门诊部。这个门诊部在1973年的一次巡诊中,发现驻地附近有一户特殊家庭,姐弟俩久病卧床,无人照料。他们就为姐弟俩开设家庭病房,成立了义务医疗、护理、生活三个小组,轮流登门为姐弟俩按摩、针灸、洗衣、买粮、送奶,不管所里人员怎么更换,护理姐弟俩的工作从未间断。
据资料记载,20多年来,仅培养过雷锋同志的沈阳军区各部队,就有3.2万个“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小组,近10年在军内外做各种好事109万多件。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有8000多个帮贫助耕小组坚持活跃在市郊农村,2万余个青年文明岗、柜遍及全市,上万支以雷锋命名的青年突击队成为全市经济建设中的有生力量。雷锋第二故乡辽宁省抚顺市,近年来涌现出5200多个学雷锋小组和为你服务队,长期活跃在车站、敬老院和大街小巷。
在27年的漫长岁月里,虽有过风雨,有过磨难,但“雷锋”却未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人们在赞颂一种高尚行为时,常以“活雷锋”相称,在为世风不良而困惑时,更加怀念雷锋。细心的人会有这样一种印象:这些年做了好事不留真名的事时常发生在身边。无数个“继锋”、“学锋”、“全学锋”、“党义”、“党助”、“吴法寻”用他们的行动,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的时代需要雷锋;雷锋仍活在亿万人民心中。
在经历了去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暴之后,人们更加清醒认识到,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这或许就是今年春风早至的原因之一。(⑴⑶)
    商品意识与雷锋精神
采访中,记者曾到过许多单位,接触了各行各业,明显感到我们的国家发展了,历史前进了,人民更加觉悟了,经久不衰的学雷锋活动也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中溶进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崭新意识和丰富内涵。
辽宁省抚顺县大柳乡红砖厂厂长田宝璞,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承包了这座濒临倒闭的砖厂。他苦心经营,砖厂当年实现产值61万元,纯利润15万多元。按合同,他应提成3万元,他却将这笔钱中一部分奖励贡献大的厂干部和工人,其余留作厂长基金和投入再生产。第二年全厂干劲大增,产值超过百万元,按规定,他的承包奖可得20万元。当人们都劝田宝璞收下这笔合法收入时,他坦诚地说:“共产党员对金钱持什么态度,雷锋早有榜样,我搞承包,决不是为了个人多捞。”就这样,田宝璞拚死拚活干了两年,为全乡增加产值200多万元,全乡人均增加收益58元。他自己该拿的承包奖却分文未取。几年里,由田宝璞出主意,献技术,帮助附近几个乡建起了五六个同样的红砖厂,收益都不错,他同样不要高额报酬。市里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群众称他是奉献者的榜样,承包者的楷模。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既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承包者,又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然而,记者采访所到处,见得最多的,还是那些恪守职业道德,立足本职岗位讲风尚的人们。他们要报酬,但不计较报酬;重利,但不忘义。他们以诚实的劳动,诚恳的行为,向对方、向他人奉出一颗金子般的心。
某市有这样一位店主,他双腿萎缩,不能站立,但有一手精湛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凡经他修过的电器都做上了记号,半月内再出毛病,返修不收费。需要更换零件,他会详细告诉顾客,每样零件售价多少,他进价多少,该收多少,一般要比商店的零售价低。他店里没有的零件,顾客自带或自买,他只收40%修理费,另60%作为补偿顾客买零件的路费。烈军属、五保户、教师、离退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第一次来这里修理电器,他一律发给优惠证,以后再来修理时,一律八折收费。这些做法,他坚持多年,从不更改。他就是当地早已闻名的“学雷锋讲风格的先进个体户”吴宝忠。
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石长志告诉记者,近几年,不少个体户也把雷锋请进了自己的摊点。去年辽宁大旱,省委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沈阳市12万户个体户几天之内自动捐款509万元。省水利部门整修辽河大堤,个体户又捐赠30万元。全国二青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他们捐款都在30万元以上。
商品意识在增长,雷锋精神大发扬,这是人们所盼望的,也是完全做得到的,关键看每个人如何处理利己利人的关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学雷锋活动带来的新问题,同时也在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活力。
    美好的心灵与痛苦的改造
雷锋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早已成为亿万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做人成才的光辉榜样。人们向他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做做好事,改改世风。而更重要的,是把他作为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如何成长的典范,不断以他的思想品德为蓝本,改造自己,陶冶情操。记者接触了这样一批学雷锋积极分子,他们曾染上过不良习气,后来从学雷锋做起,都成了先进。
新宾县皇木厂村有个青年叫崔天晶,一度陷入“少出力挣大钱”的空想,染上了赌博陋习。不到两年,他输光了全家积蓄,搭上自行车、收音机等稍稍值钱的东西。父母不准他进屋,妻子要跟他离婚。团支书和民兵连长坐在崔天晶的炕头上,半夜半夜地跟他谈人生的价值,谈雷锋的榜样和青年人的理想。崔天晶被感动了,哭得很伤心,决心痛改前非。在组织上的帮助下,他起早贪黑,花个来月时间,把20多亩山坡开成了熟地,骑自行车往返二、三百里路,买回细辛籽。按时播上,从春到秋,7个多月吃住在窝棚里。脸黑了、人瘦了,细辛却丰收了,每年纯收入万元以上,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
此后,他自己花钱成立了“皇木厂村细辛协会”,无偿为村民传授技术,提供种苗。家庭困难的,他还资助经费。不到三年,皇木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细辛生产专业村,2/3村民种了细辛,总面积达250多亩,人均收入由不到百元增加到500多元,回头浪子变成了“致富不忘国家和集体的好青年”,省、市授予他“青年劳动英雄”称号。
思想改造对于人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改造”二字决非过失者的专利,任何人都可能经过差与好、落后与先进、从一种境界到另一种境界的斗争和转化过程。这些年由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削弱,改造的字眼见得少了,但人们在自己的各种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都在从事自我改造的实践。
雷锋生前所在团特务连战士刘玉生,入伍前是修理家用电器的个体户,外加同别人合伙做点生意,长期习惯了你给钱我出力的钱力交易,刚到部队,他感到别扭、难受。环境对这位习惯于讨价还价的青年冲击太大了。他渐渐明白了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宝贵、更高尚的东西。渐渐地,刘玉生也学会不用人委派,就自行找事做了。连队收音机有杂音,他打开,鼓捣鼓捣,修好了;战友手表零件坏了,他要下来,偷偷把自己手表上的零件撤下来换上;通往各连的电灯线混电,他利用业余时间,爬高上梯,进行整修。两年多,他义务修理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近千件,光更换零部件,就无偿搭了上千元。已两次被树为学雷锋标兵,多次受到奖励,他父母来信说,“没想到部队这么出息人”。
耐人寻味的是,雷锋生前所在团接待不少这样的来访者: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老者,带着儿子专程到团里参观雷锋事迹展览。临别前,拉着团领导的手说,这趟没白跑,给儿子上了一堂雷锋精神教育课,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还有一次,鞍山市五名刑满释放犯,走出高墙后的唯一要求是参观一下雷锋事迹展览馆。看完之后,五人的眼睛全湿了。他们说:要是早前几年来受教育,就不会失去那些不该失去的东西了。
看来,向雷锋同志学习,自觉加强思想改造,对每一个人来说,决非可有可无,而是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攻击学雷锋活动“是一种痛苦的现实”,其用心是险恶的,但言词却是苍白无力的。他们不知道痛苦和幸福、痛苦和欢乐之间,往往是辩证统一的,相互转化的。在某些情况下,只有经过痛苦的改造,抛弃丑的、恶的,才能换回美好和快乐。
还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讲得好:“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读者对省委领导同志收入的质疑
四川工人日报:
贵报于1月22日发表《省委副书记顾金池的日常生活》。顾书记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权,也不搞特殊,此事引起了众多读者关注。许多读者都有赞词,但也有的持怀疑态度,连我本人在内。如在此文的“收入与支出”一段中说:顾金池向记者算过他的收入帐:“像我们这一级干部,每月工资加各种补贴,共200多元……”像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们当地的党政干部、县下属区乡级干部每月工资加补贴一般都在140元以上,还有上200多元的,何况顾书记是省级干部呢?
借问贵报,报道是否真实?若是真的,我们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好官、大官,我们党和国家就有希望。腐败现象就一定能制止,党风就一定能好转。
                巴县姜家供销合作社职工
                    王羡良
                 1990年2月6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