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拉比——孔加油田纪行
本报记者 杨汝生
我们乘坐加蓬航空公司的飞机在甘巴稍事停留之后,便东飞拉比——孔加。机翼下刚刚掠过蓝色的海洋,现在又是绿色的世界。由于飞行高度较低,地面上的景色清晰可辨,没有道路,不见村舍,蓊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难怪人们称这里是非洲的“亚马逊”。飞行约半小时,突然看见一片长方形的红土地,像是浮在绿海上的采油平台。陪同的加蓬新闻部官员告诉记者,拉比——孔加油田已在足下。
拉比——孔加油田是1985年8月发现的,去年1月16日正式建成投产。它不仅是加蓬迄今为止探明的最大油田,也是非洲的大油田之一。储量约在4.39亿桶左右,可供开采的原油有6000—7000万吨。它分布在长14公里宽4公里的狭长地带上。计划掘井81口,深度一般都在950米至1100米之间,全部建成后,日产原油可达6.5万桶。今年估计原油产量550万吨,1991年增至600万吨,从而使加蓬每年的原油产量翻一番,达到1200万吨。所产原油通过南北两条输油管道送往甘巴港和洛佩斯角港。整个油田的造价约为2300亿非洲法郎(现285非洲法郎等于1美元),由壳牌——加蓬石油公司和埃尔夫——加蓬石油公司分摊。拉比——孔加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推迟了加蓬“石油后”的到来,给日益困难的国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在简朴的接待室里,油田对外关系负责人拉唐加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情况。油田工程始于1987年9月,1000余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16个月的艰苦创业,终于使油田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投产。由于油田位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深处,工程量之大、困难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从砍伐树木、修筑道路、安装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到铺设输油管道,都历尽千难万苦。只运输一项而言,遇到的困难就不计其数,先是用直升机运,后来又开辟了地上通道和水上运输线,短短几个月内,将数万吨机械和物资运到现场,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据他说,拉比——孔加油田已经打了60余口油井,修建了一个中央处理站和5个分站,每个分站负责接收和处理15口油井喷出的原油。拉比——孔加油田生产的原油很轻,含硫量极低,属优质原油,但石蜡含量较高,从采油、加工处理、储藏和运输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加热,以防止凝固。这里生产的原油成本很低,每桶仅为6—7美元。
拉唐加先生带我们参观了总控制室、中央处理站和一个分站,观看了油田的主要设施和生产情况。最后,他又把我们领进原始森林里,也许是想让我们领略一下创业者们的甘苦吧。荫翳的森林,蔓生的藤萝,闷热的气候,难闻的气味,使人望而却步,时刻还得警惕毒蛇和猛兽的袭击,不怕困难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
参观后给人的突出印象之一是油田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所有生产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偌大一个油田,只有120个人在那里工作。有的处理站白天只有一两个人值班,晚上则无人看管。机械运行情况,生产进度、以及事故警报都用电脑控制。
印象之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极好的保护。整个油田建设只毁坏了4.5平方公里的森林,为埋设油管而砍倒的树木,现在又发出了新枝。废水废气都及时注入地下,以保护附近的林木。禁止狩猎是油田的一条纪律,违者要受到解雇的惩罚。由于采取这些措施,许多野生动物仍在此地栖息。参观过程中我们就遇到几群黑猩猩和长尾猴,有的工人还看见过象群。
印象之三是油田十分注重技术培训工作。在许多关键性的岗位上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加蓬人。招收工人的条件十分严格,录取后先要在甘巴基地的培训中心接受9个月的专业技术训练,人人都要学会安全生产、急救和英语等。油田每年都选送一些青年人到国外深造。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专访

  “中国农业大有希望”
——访维罗纳博览会主席切尼先生
本报记者 罗晋标
意大利北方名城维罗纳,素有“欧洲绿都”之称,维罗纳国际农业博览会则是欧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今年3月11日开幕的第92届维罗纳国际农业博览会,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参展者2212家,其中325家来自世界各大洲的27个国家,全面展示了当代世界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新貌。中国有关单位也应邀参展。
中国展览团以扬州市乡镇企业为主,展馆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共有7大类138种5013套展品。丰富多彩的中国展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实业家和各界参观者。维罗纳国际博览会主席切尼和副主席里纳尔多曾分别到中国展馆参观并看望中国展览团。
3月12日,切尼主席在百忙中欣然接受了《光明日报》和本报记者的联合采访。一见面,切尼先生就像老朋友一样,笑容满面地把记者迎进他的办公室,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任维罗纳博览会主席以来同中国农业部门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切尼主席对记者说,自1987年我开始担任维罗纳博览会主席后,非常重视发展博览会的国际联系,我发现博览会缺少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大国的联系。我想,维罗纳应当成为发展与中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桥梁。于是,通过与中国有关方面的联系,我于1987年首次访华。同年我们与中国农业部访意代表团在维罗纳签署了维罗纳博览会与中国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立姊妹馆关系的协议。此后,从198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应维罗纳博览会的邀请派代表团来维罗纳参展,同欧洲各国及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交流。1989年,我第二次访问了中国,同年中国农牧渔业部长何康访问了维罗纳。
切尼先生表示,他们将继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希望能尽快再访中国。他说,“我还欠着我儿子‘一笔债’,8岁的儿子曾在这里见过不少来访的中国代表团,他记住了中国,他要我带中国礼品,下次我去访华时一定要带他一起去。现在中国有我这个朋友,在我之后也不用担心,因为还有我的儿子。我对中国的友谊是真诚的。
谈到中国的农业,切尼主席说,中国有条件达到食品自给,并可以成为某些食品的出口国。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资源,要用好资源,使中国的传统、历史、自然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各方面协调起来,要发展农业现代化,采用新技术,以增加农业生产,当然同时要考虑中国劳动力多的实际情况。中国既不缺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有自己的工程师、教授,我认为中国可以稳步地发展农业,这对中国本身有利,而且可以通过农业——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的发展,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西欧国家在战后就是首先在农业方面开始进行合作的,然后才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合作。每个国家应当自己决定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我相信,中国农业的未来大有希望。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飓风肆虐西欧造成巨大损失
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飓风先后5次袭击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中,1月25日,2月3日和2月26日的飓风时速超过160公里。狂风将树连根拔起,吹掉屋顶,推倒广告牌,打碎窗户,掀翻卡车,堵塞交通,使千家万户断电,并损坏了像伦敦下议院大楼和法国恰特斯大教堂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据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亿美元,已有200多人死亡。西欧舆论惊呼这种恶劣气候是“近20年从未见过的”。
西欧保险公司将为此支出巨额费用。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几次暴风造成的损失使英国保险商支付赔款累计达25亿英镑(约合40.5亿美元),西欧金融界高级人士说,风暴如果持续肆虐西欧,保险公司将无钱可付。
                  吴迎春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东的水危机
陈封
缺水问题在整个中东地区已严重到了危机的边沿。专家们说人口膨胀的压力将更促使危机提前到来。约旦大学的水研究中心主任沙拉麦认为,水资源的紧张,使“中东生活在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上。”
中东各国人民主要聚居于尼罗河、约旦河和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国家的人口每年平均正以3%的速度增长,而水资源却日益枯竭。人口的增长势头如不能予以减慢或遏止,数十年来开发水资源和保水工程的成果就将在30年内化为乌有。
缺水形势日趋恶化导致气候的反常,从而造成干旱周期加速和旱期延长。专家们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解决中东缺水问题的万应良方。淡化海水以供农田灌溉的成本太高;利用太阳能和核能的技术尚未达到低成本和普遍化的程度;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所培植出来的含水量较高的农作物仍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说,因争水而发生的纠纷越来越可能加剧地区间以至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由于中东政治局势一直紧张,无法签订一个分享三大水系水资源的全面协定,而且国际法也没有提供任何条文可作为签订这种协定的基础。
尼罗河的水位近100年来不断下降,古代那种干旱与洪水交替循环现象早就不见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高级顾问乌斯玛·阿尔巴兹认为,水的问题将决定中东地区的命运。
专家们认为逐渐显露的水危机也许可以促使中东各国进行政治合作,通过和平手段寻求开发和分享共同水资源的方法。《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也预计,有朝一日在中东地区,水可能成为比石油还要贵重的商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环球科技

  用遗传工程改良水稻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全球的分子生物学家在利用遗传工程增加水稻产量方面正在取得迅速进展。
这项国际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现有的栽培水稻的品系对病虫害、干旱和其他应力具有更大抗性。研究人员希望设计适宜于具体地区具体条件的品种。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绿色革命期间,通过使用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耕作方法,水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直至最近,用于其他作物卓有成效的新遗传工程方法,对像水稻那样的禾谷类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由于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对其他植物起作用的技术,用于禾谷类时却屡遭失败。因为稻米不是欧洲和美国的主要食物来源,虽然那里进行着大量研究工作,却没有商业上的刺激力量促使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
新的努力旨在吸引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从事这项研究,以便他们能在他们本国的实验室里培育出更多高产品系。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协调和主要由它资助的这项五年计划已经取得三项主要的进展。
水稻生物学家已使原生质体再生出能育的水稻植株。这是对禾谷类所取得的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有一些科学家曾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们把细菌的DNA(基本遗传物质)移植到水稻原生质体内。由这些原生质体再生的成熟植株将这个外来的DNA传给了它们后代——就禾谷类说,这又是一个第一。
第三项突破是,康奈尔大学分子遗传学家史蒂夫·坦克斯利对水稻基因组——携带水稻所有遗传特性的十二对染色体组——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一张表明特定基因可能的部位图。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使这张图更精确,以便能用它来引入将会给予其抗应力特性的其他植物(包括野生水稻)、微生物、甚至动物的基因。生物学家们说,与此同时,这张基因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将会加快常规遗传育种过程。这张图将使育种者能够找出包含某一特性的各别植株,而不用等待植株成熟。
英国生物技术家、植物学教授爱德华·柯京说,由于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并将DNA植入其内,科学家们现在已确立了“人们想要用于水稻的整个一系列遗传操作方法的标准”。柯京所在的诺丁汉大学的实验室是首先实现这两个步骤的实验室之一。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科威特的海滨旅馆 本报记者 安国章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图为一法国人设计的太阳房模型。这种全木结构的太阳房占地面积为330平方米,它的里面装有一个马达导向轴,能迎着太阳转动。后边是他建的这种新型房屋。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