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比利时通讯

  “要人们认识中国”
——记56次访华的卢中友协主席弗朗克
本报记者 魏崴
在中国和卢森堡的关系史上,有一位为两国友谊辛勤耕耘的老人。他就是97岁高龄的卢中友协主席弗朗克先生。他自66岁时首次访华以来的31年里,已56次访华。卢森堡大公让称他是“卢中友谊的开拓者之一”。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癯,步履稳健,不像年近百岁的耄耋之人。
主客落座后,话题不免触及到去年我国出现的那场风波。老人态度鲜明地说,那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政府对学生游行是采取宽容态度的。出现暴乱后,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干预,是有道理的。
我国平息暴乱后,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舆论甚嚣尘上。正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40周年大庆。我驻卢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那天,弗朗克先生率领全家前往出席。当他看到参加者多达200人时,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以往,他从不参加我驻比利时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去年他执意要赶去参加。于是,在年愈花甲的女儿陪伴下,他搭火车专程到了布鲁塞尔,破例地一年两度出席了我先后在两地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只要活着,就要去中国”是他的名言。去年春天,他因心脏功能过弱,每分钟仅跳30多次,只好住院安心脏起搏器。医生告他,如一切正常可以去中国,否则不能去。他则对医生说,中国必须去,因而必须安好。当年4月,他果然如期进行了第56次访华。弗朗克也清楚,年迈远行或许会有风险的。但是,他动情地说:“倘若死在中国,我心甘情愿!果真死了,就埋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院内!”他为什么将自己最后一段的生命旅途,紧紧地与中国联在一起?对中国这样一往情深?
谈及这个问题,老人首先说起毛泽东。他感情激动地说到,毛泽东是最伟大的人物,他和他的战友们把一个落后贫穷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黑皮夹子,里面珍藏着他分别与毛主席、周总理合影的照片。因为岁月太久且因为经常翻看,这两张黑白照片虽有塑料薄膜保护,却已发软,起毛,影像也显得模糊了。但是,这两张照片他是从不离身的。自从毛主席去世以来,他每次访华都要到毛主席纪念堂凭吊。
弗朗克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每年只能生产40万吨铁,而前2年,它已能年产6300万吨钢。解放前,中国只有1.4万公里铁路,其中只有8000公里可以使用,如今新中国已拥有铁路6万公里。在旧中国,老百姓吃不饱,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逐渐解决了饥饿问题,“什么是人权?最大的人权是解决吃饭问题,中国自己解决了,就是在维护人权!为什么我们西方许多人不提这一点呢?”
从老人的叙述中,记者深深感到,信仰社会主义是老人热爱新中国的思想基础。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与法西斯英勇斗争过的老战士,一朝确立信仰,无论如何都不改初衷,这是难能可贵的。
问起老人对卢中友谊作了哪些贡献时,他的回答极简单:“要人认识中国!”1959年,他作为卢森堡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应邀首次访华期间,陈毅副总理希望他能在卢做一些宣传中国的事情。归卢后,他就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子,专门陈列中国书刊。自1964年始,他每年组织一个访华团,亲自带队。1972年中卢建交后,他还邀请朝野知名人士参加了他的访华团。据统计,按人口比例计算,卢森堡人赴华人数在世界上居于首位。25%卢森堡国会议员去过中国,上一届卢内阁里,也有一半部长访过华。这同他积极开展的卢中友好工作是分不开的。
30多年来,弗朗克为卢中友谊殚精竭虑,赢得了两国人民的敬重。1987年底作为国家主席访问卢森堡的李先念同志曾对他说,中卢友谊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同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应该向您表示感谢。1986年5月,他访华期间适值93岁生日,楚图南副委员长亲笔写了下面的条幅赠予他:
苍松翠柏 既挺且直
高山流水 友谊长存
今年4月6日,弗朗克先生将要启程作第57次访华。记者衷心祝他旅途平安、健康长寿!
(附图片)
图为弗朗克先生和我驻卢森堡大使卢秋田在一起亲切交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越南增兵柬埔寨无济于事
新华社记者 蔡锡梅
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三月十九日应某些友好国家使团要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七十三个国家驻华使团揭露和谴责越南非法在柬埔寨东北部两个省实行殖民统治,通过非法向柬境内移动两国界碑蚕食大片柬埔寨领土,以及越南加强其在柬埔寨军事存在和在最近重新派遣大批越军进入柬埔寨直接参战的罪行,呼吁国际社会密切注意柬埔寨形势的严重发展和谴责越南对柬埔寨人民犯下的新罪行。
西哈努克亲王在会上提供的图片和材料,以及最近从柬埔寨战场上频频传来关于越南军队重新在柬埔寨直接参战等消息,说明了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事实戳穿了越南和金边关于越南已于去年九月底已全部撤军的谎言。去年,河内与金边宣传金边政权“已有能力”保卫自己,越南“志愿军”已完成“国际主义义务”,“全部撤出柬埔寨”,并保证不管柬埔寨出现什么情况,也不“重返”,由柬埔寨人民实行“自决”。直到今年二月底雅加达会议上,越南外长阮基石还矢口否认越南在柬埔寨有一兵一卒。河内与金边通讯社还分别发表声明,外国关于越军重返柬埔寨的消息“纯粹是怀有恶意的捏造”。然而在大量铁证面前,越南驻金边大使吴田和阮基石最近不得不承认,“应金边要求”,越军“顾问”已返回柬埔寨“帮助设计西北战略防线”和“训练炮手”等等。看来,越南这次已将侵柬越军的名份从“志愿军”统统晋格为“军事顾问”了。
第二,柬埔寨战场形势发展,说明越南扶植的金边政权不仅十一年来仍站不住脚,无法抵御柬抵抗力量攻势,而且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去年十月以来,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先后在马德望、暹粒、奥多棉吉和柏威夏等地解放大片土地,所到之处受到越占区人民的欢迎,金边伪军闻风而溃。这才迫使去年九月“撤军”后退隐第二线的越军不得不亲自出马,直接参战,而且还紧急从越南把原侵柬部队两万多人重新派回柬埔寨参战,帮助金边伪军守住马德望市等重要战略城市,并在坦克和重炮掩护下向柬抵抗力量基地连续发动进攻。这说明,金边政权是地道的傀儡政权,离开了河内就难以生存。
第三,越南蚕食柬埔寨领土,重新向柬埔寨直接投入大批武装人员的行动,有力地证明越南下决心继续在柬埔寨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不甘心放弃其在柬埔寨的既得利益,不允许柬埔寨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总而言之,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仍然口是心非,缺乏政治解决的诚意。
然而,越南如此大动干戈,是否能强迫柬埔寨抵抗力量妥协?是否能促使柬埔寨问题按河内设计的“轨道”解决?是否能使国际社会放弃其在柬问题上的一贯的正义立场?很显然,回答都是否定的。越南重返柬埔寨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完全违背国际社会积极谋求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意愿,破坏柬埔寨和平进程,拖延柬埔寨战争,给越南和柬埔寨民族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欧洲市场上的假冒商品
近年来,欧洲市场上假冒名牌商品泛滥成灾。据法国《回声报》报道,每年假冒名牌商品的营业额高达600至1000亿美元。并且假冒商已从名牌奢侈品转移到名牌手表、服装、香水、汽车零件、药品及食品等日常消费品。
据调查表明,在欧共体12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假冒商品中,有45%来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它们在欧共体市场上销售的假冒名牌手表占市场销售假冒手表的80%,汽车零件占61%,化妆品为57%。而欧共体市场上56%的假冒名牌食品饮料、55%的假冒牌服装和51%的假冒商标药品,则出自欧共体一些国家。
假冒商品充斥着欧洲市场,给厂家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害。据统计,受到假冒商品损害的企业已达60%。不少厂家曾采取多种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厂家名誉,但最终因新产品不及假冒商品省时省力而告失败。
                     凌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法网为谁开
梁丽娟
最近英国政界和社会舆论正对应否接管哈罗兹百货公司的问题争议不休,一些民意测验机构和记者甚至还到国外搜集反应。
坐落在伦敦闹市区的哈罗兹是以商品质优驰名世界的百货公司。它的外墙上赫然挂着三个巨大的王室成员纹章,标明它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就是王室特许的供应者。伊丽莎白女王的家用杂物、女王丈夫爱丁堡公爵和王储查尔斯的服饰用品都是从这家百货公司购买的。国外许多名流富豪也往往专程来这里购物。
哈罗兹的老板是埃及人阿尔法伊德兄弟俩。去年因涉及一起兼并事件,英国政府对他们的经济背景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列举了这两人多年来对英国政府和公众的种种诈骗。如:他们提供的出生证件是伪造的。他们的原姓是法伊德,来英国时才改为阿尔法伊德。他们并非出身于家财万贯的埃及名门,父亲只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员。他们吹嘘曾在国外拥有游艇,而它实际上只是艘运输用的小驳船。他们自称与世界首富文莱苏丹交往密切,而现在文莱苏丹根本不肯为他们作证,等等。
这个长达700多页的报告最后指出,根据英国的“严重诈骗法”、“企业兼并法”等法令,哈罗兹公司应由政府接管。但是工业及贸易大臣里德利在下议院却三言两语地打发了这份报告,并建议让这家公司照常营业,而不要按照报告的建议行事。
大公司阔老板的身世固然引起社会上一片哗然,但里德利的有法不依更招来了一片议论。玛·撒切尔政府一贯标榜“法律与秩序”是不渝的党纲,而阿尔法伊德兄弟有恃无恐地照样掌管公司大权,却成了对这党纲最好的嘲弄。难怪在下议院批评里德利的朝野两党议员中,保守党的人还多于工党。连亲政府的《泰晤士报》也为此专发社论指出,应该处理这两个多次欺骗政府的兄弟,“因为,要是哈罗兹公司的女售货员给顾客缺斤短两,肯定也要被辞退的。”
王室办公室已声明,女王还没考虑取消这家公司的特许证。一些国内外名人已表示,今后他们仍会到这家公司购物。只是大名鼎鼎的哈罗兹已因其老板的名声失去了些光泽。里德利大臣执法时对豪富网开一面的做法,又使得保守党在民意测验中的地位下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札记

  贪滥之行败其身
——谈华尔街最大破产案
黄晴
今年2月中旬,美国纽约华尔街上一家最有权势的投资公司——德莱克塞尔公司,在3天内因告贷无门而宣布破产。这家有152年历史,5300名雇员,36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一夜之内便灰飞烟灭,成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破产案。
该公司总裁向职员们发了一个简短通知,要他们各谋生路。该公司职员拥有54%的公司股票,这些股票现已一文不值。职员们的反应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有人痛哭,有人狂笑。近两年来,华尔街的公司已裁员3.7万人,现又增加了几千失业者。有关人士指出,德莱克塞尔投资公司的破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恶性兼并,无视债务,挥金如土的发横财时代的结束。
80年代是美国“垃圾债券”勃兴,金钱游戏愈演愈烈的时代,德莱克塞尔投资公司是这一游戏的始作俑者。该公司的头头米尔肯曾被称为摩根之后最有势力的金融家,他通过私下交易、讹诈等手段进行恶性企业兼并,一时搞得声势赫赫,许多公司亦群起效尤。仅在1986年,美国就出现了3973次兼并,涉及的资产总值达2360亿美元。
这类公司有两个特点,一是滥发“垃圾债券”,不怕欠债经营,二是挥金如土,追求奢华。这些公司大肆购买房地产,大盖豪华办公楼,大买飞机、直升机和高级轿车,其职员工资极高,仅有2年工作经验的职员的年薪竟达10万美元,下层银行行长的工资则以百万元计。
尽管“垃圾债券”过去曾对发展美国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该公司上述做法引起种种不良后果。由于兼并活动过分频繁和毫无章法,企业经营人员惶惶不知所终,无心改善产品和服务。金融公司牺牲社会和工人利益而大发横财,亦引起普遍的不满,据《时代》周刊的民意调查,多数人认为创建“垃圾债券”市场是坏主意,频繁的兼并于国民经济无益,它有害于消费者;74%的人认为公司债务将是90年代的严重问题,56%的人希望政府更多地介入和进行控制。
80年代底,德莱克塞尔投资公司的几桩非法经营活动东窗事发,被罚款6.5亿美元,米尔肯亦被起诉。金融企业要靠信誉经营,德莱克塞尔公司已耗尽潜力,名裂而后身败,只有破产一途。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更趋低缓,企业欠债率极高,兼并之风已失去势头,华尔街已由热变冷,开始大批裁员,渐呈萧条之气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