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整顿校纪一瞥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张非非
沈阳电校治校之严闻名遐迩。
无论走进哪个学生寝室,你都会看到被子叠得有棱有角,而且一律摆放成45度角,脸盆、毛巾、鞋子等物品全都摆放成线。一位军官看后赞叹不已:“这里可以和我们最好的营房媲美。”
学校规定晚10点就寝,校领导介绍说,只要熄灯铃一响,学生宿舍一两分钟后就能全部熄灯。真能这样吗?开学后的第4天,记者悄悄地到校观察。果然,铃声过后,灯火通明的宿舍一分钟就变成漆黑一片。
朋友来了,在宿舍喝点啤酒似乎是人之常情,即使违反纪律又算啥大事?可在这里一位团支书却因此被撤了职。
一个学生一学期缺个三四天课在哪个大学都是常有的事,顶多给个警告处分,可在这里近3年就有8名学生因一学期旷课超过24小时被勒令退学。
在这个校园里,看不见出早操、上课迟到的,看不见就餐拥挤“加楔”的,更看不见抽烟喝酒玩麻将牌的……
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
管得这么严,学生会不会有逆反心理,甚至怨恨老师?
党委书记章心荣说:“父母有时打孩子,为什么孩子不记仇?因为他知道父母是恨铁不成钢。我们这许多老师以父母般的爱心,时刻关心离家求学的孩子们,使他们真切地感到:严并不是整治他们,而是出于盼他们早日成才的一片苦心。”
53岁的阎宏环是全校有名的“严”老师。一次班里一个学生打架,被他严厉地批评。事后,这个学生发高烧了,阎老师亲手做了病号饭送到床前。学生感动得哭了。
在沈阳电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学生有病,老师必送病号饭,住院必去看望。一位患骨癌的学生,3月里想吃西瓜,班主任自己掏钱花5.60元1公斤的高价买了一个大西瓜送去,学生的母亲感动得落了泪。热动873班一位同学得了阑尾炎住院动手术,班主任温希东老师和妻子给他做了一个星期的病号饭。
在沈阳电校,对考试作弊者,一旦发现不仅记零分,而且还不许补考。处罚得也许太严了。但是,能像这里的老师那样关心学生的学习,却是值得称赞的。
临近期末时,一位同学有病住院,孟喜媛老师连续半个月到病床前帮助他补习高等数学,使他期末考试顺利过关。毕业后学生久久不能忘怀,写了一封信:“尊敬的孟老师,你是我沈阳的妈妈……”
一位学生受到父母离婚的精神打击,无心再学习了。班主任何冬梅老师买了生日蛋糕和水果为他庆祝生日,并送给他一份生日卡。学生深受感动,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望。后来他回送给老师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一尊观音像,并写道:“永似菩萨心!”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正是这种充满爱的严,化解了学生对从严治校的逆反心理。
1987年入学的热动力专业学生郭德强说:“在别的大学,晚自习可上可不上,咱这里规定必须得上,否则算旷课。刚入学时,我很反感,觉得这样规定是不是有点过了?可时间一长,我就体会到从严要求可以使我们多学知识,不然青年人一贪玩,光阴就浪费了。这是更深沉的爱。”
变“豆腐纪律”为铁的纪律
沈阳电校也曾困惑过。
1985年秋,这个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当时不少人认为,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就得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因而放松了管理。结果,3000多人的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无故旷课、不出早操、夜不归宿、就餐拥挤、考试作弊等纪律涣散现象。就在这时,全国一些高校闹学潮,电校的一些学生也卷进去了。这对学校领导震动很大。他们扪心自问: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如果不把他们教育好,能对得起家长和学生本人吗?再从国家的角度看,培养电力行业的技术人才,要保证安全供电发电,不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能行吗?于是,学校提出,要从严治校,建立起铁的纪律,而不是“豆腐纪律”。他们针对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1986年初公布了《从严治校的11项决定》。
1986年“五一”节放假,有40多学生无视校规,不按时返校,这么多人犯规怎么办?学校没有受“法不责众”的影响,而是坚决按“8条”规定,凡旷课4学时以上全部给予警告处分,并张榜公布。看榜的人直咂舌:“好严哪!”
一名学生因打架被勒令退学,可是学生家长关系多,一直找到电校上级领导说情。校领导硬是顶住压力不更改决定。
对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现象,学校也大张旗鼓地狠刹了几个月,纪律很快就好了起来。趁热打铁,学校又进一步制定了《学生行为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评出甲、乙、丙、丁4级,同评奖、评优和奖学金挂钩,毕业时择优分配,借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若仅从制度条文看,沈阳电校的规定同其它学校都差不多,沈阳电校只是说到做到,执行得严。有谁知道,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习惯,这里的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
开学后的一天晚上,学生宿舍熄灯后,记者碰见一位30多岁姓刘的女教师,她领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这么晚了您还没休息?”她说:“有点不放心,学生们如果晚上休息不好,白天上课就没精神,所以我常来督促一下。”这朴实的话,饱含着多少深沉的爱?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电校的许多班主任、辅导员,甚至系主任几乎天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每天早上6点多,他们就开始和学生一起出早操;晚上10点,学生宿舍都熄灯了,他们还要在走廊转上几回才肯离去。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有这么好的一个群体!他们共同为着一种神圣的爱而默默地献身。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作用
——复旦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之二
本报记者 萧关根
“在党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的关头,如果我不表明自己的信念,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责任心。”党委负责同志看到历史系学生刘罡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这段话,心中为之一亮。
在去年春夏之交血与火的考验中,虽有极少数人提出退党和“拒绝入党”,但更多的人对我们党抱有坚定的信念。复旦大学党委的同志感到,青年学生像是一座丰富的矿藏,自己的责任就是寻找闪光的东西,让它发扬光大。
经过调查发现,全校有29位学生在动乱中提出了入党申请,另外不少人在动乱中进一步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向党组织表述真诚的愿望。有的同学还在复旦校园里坚持与“高自联”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参加“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两位同学,是在老山前线的烈士墓前写的入党申请。
宣传和发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思想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历史系在学生中开展“什么是一个共产党员标准”的讨论。在“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报告会”上,梁泓代表考察队提出了“祖国的纤绳我们拉”的响亮口号。党委让申请入党的同学参加第13期业余党校,向600多名学生党员作报告。
开学后两周内,又有51位同学提出入党申请。中文系张伟说:“我在风波之后提出入党要求,有人嘲讽我是‘发国难财’、‘政治投机’,然而我经过认真思考,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对于这些学生入党的坚定信念,学校党委是既热情又慎重。党委领导亲自找他们个别谈话,严格审查后,同意一些系党总支的意见,批准新闻学院齐全胜、梁泓、历史系刘罡、张骏,法律系郭立、王伟文,管理学院杨晓耘7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8日,7位新党员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这是动乱后上海高校中发展的第一批新党员,在校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党组织增加了7名党员,更在于表明党是充分信任青年的,是欢迎真诚信仰党的事业的先进青年入党的。这一举动对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和辛勤工作的政工干部都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许多同学写信或当面向7位新党员表示理解和支持,要向他们学习,一些同学起初不理解7位同学的做法,当他们知道7位同学在动乱中立场坚定,平时表现也很好时,也开始有人表示“迟到的祝贺”。
1990年1月11日,党委副书记王荣华在学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时,以十分喜悦的心情告诉大家:现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越来越多,已增加到137位,全校共有党章学习小组67个,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小组11个,参加学习的学生有944人,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0年元旦钟声敲响的时候,复旦校园里响彻着这样的声音:“我们庆幸生活在今天,看到了十年改革一瞬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神奇而丰腴的变化……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新时代的乐章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奏响。”这是学生会的《迎接90年代宣言》,它说出了复旦大学近万名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照着小英雄的样子成长
——河南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学赖宁活动片断
魏胜先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自开展“学赖宁活动”以来,出现许许多多新鲜事。这里仅介绍几个活动片断:
  42封深情的信
1989年10月16日下午,濮阳市二实小五(一)中队的教室里布置得庄严肃穆。黑板正中挂着少年英雄赖宁的巨幅遗像,遗像四周装点着洁白的纸花。“学赖宁主题队会”正在进行。中队辅导员张勤学和队员们一起学习了赖宁的事迹后,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板书:作业——致赖宁父母的一封信。同学们含着热泪,迅速取出纸和笔,俯案疾书。几分钟功夫,42封感情真挚的信写成了,每一封信,都倾注着对英雄的悼念、对英雄的父母的安慰和学习英雄的决心。课后,辅导员将孩子们的信一块寄往四川省石棉县水电局。
11月1日,赖宁的父母回信了。他们勉励小朋友“化悲痛为力量,照着英雄的样子茁壮成长”。
校长寇英秀和大队辅导员刘中苏,将赖宁父母的回信复印了30多份,布置在各中队“学赖宁专栏”里,并将原件珍藏在队室。
  系红领巾的小警察
每逢星期日,在濮阳市人民路中心交通岗旁,都可以看到七八个佩戴红领巾的交通警察。这是该校五(二)中队轮流值勤的少先队员。
这些小警察还蛮像那么回事。他们站在4个路口,不停地打着手势,挥动着小红旗,彬彬有礼地指挥着各种车辆:“叔叔,请靠边,您走快车道太危险!”“阿姨,请下车,自行车带人会遭祸的!”在孩子们的监督下,一辆辆违章行驶的自行车自觉地停了下来。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把这些孩子放在眼里。任你红旗摆,他违章车照样骑。小警察们便紧追不放,追上后,几个人围住给他讲交通法规,直到违章人认错并表示改正为止。
  付合伟笑了
五(三)中队有个患癫痫病的女同学,叫付合伟。过去,她性情孤僻,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学习一直数“老末”。
在“学赖宁,学‘十佳’”活动中,中队辅导员李桂荣决意改变小合伟的自卑感,使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于是,她号召大家开展“都来帮合伟”活动。对此,同学们纷纷响应。全中队37名队员都自认了帮教项目。
一次,付合伟犯了病,不省人事。宋中耕、王献同学便大胆上前,凭着平时掌握的抢救知识,给她掐人中、按摩太阳穴,很快使她恢复正常。每当下课后,同学们总是和合伟凑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情同手足的帮助,温暖了付合伟的心。她那一向呆滞的小脸儿,渐渐绽开了笑容。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付合伟在日记中写道:“我为我能够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之中而感到幸福。”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王教授的星期天门诊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听说,王绵之教授的家有两大特点,一是门虽设而常开,二是家中凳子特别多。找个星期天,我推门一看,果然如此。一间14平方米的写字间,两只沙发,十几把折叠椅上坐满了人,小凳子排到了过道上,还有人站着。不时有人敲门,不用去开,门是虚掩着的。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不为过,这往来不断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求医者。
我坐在候诊者中间观察着,屋里人虽多却鸦雀无声,静默中弥漫着一种期待和敬重。只有王绵之不时地问诊、切脉、开方,忙个不停,偶然说几句笑话。
王绵之是北京中医医学院的教授,祖传世代医家,到他已经是第19代了。他身兼数职,例如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但是他说他真正的职业是医生。中医医学院为他在国颐堂开设一个门诊,一上午只有30多个号,凌晨两点就发完了。慕名求治者不甘心,或托人介绍,或千方百计找上门来,王教授虽素昧平生,总不忍心让患者失望,就这么着,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王教授在家里办起了星期天门诊。
王绵之擅长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及温热症。他治过小脑萎缩、声带息肉、脑干肿瘤,都是经西医诊治之后又来找他的。
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有一幅婴儿的照片,憨态可掬。我问:“王教授,这是您的孙儿?”
“不,差着国籍呢,这是个日本孩子。”
30年来,王绵之治不孕症不下500例,这一例“涉外”。丈夫是在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夫人来探视,结婚数年不孕,来请王绵之解难。治不孕症需要时间,为此,这位夫人在中国住了一年,服药5个月后怀孕,当中几次险些流产,终于保住,生下了照片上那个憨态可掬的孩子。
王绵之没有休息日。星期天家庭门诊已有30年的历史,晚上也经常有人来求诊。没有亲疏贵贱之分,也不管相识不相识,只要有病,就给你看,分文不取。说来你也许不信,有一次王绵之自己生病住了医院,还有人找到病房去请他看病。
王绵之毫不在意,他经常说:“我是服务行业,24小时值班。”
老伴是1978年才来北京的,这之前,他单身在京,为给找上门来的人看病,常常顾不上吃饭,饿了以点心充饥。他幽默地说:“我一个月吃过18斤桃酥,创最高纪录。”
老伴来京后,他依然故我,家里人来人往,乱哄哄的,举家不安。现在家里人都习惯了,星期天全家6点半起床,7点多就有第一拨病人来了。
老伴说:“我老怕他太累,到底是快70的人了。”
儿子说:“你说累不累,反正我替爸爸抄药方手都抄酸了。”
王绵之却说:“我是病人一到就来了精神。”
有人说医生具有佛家心肠,我却从王绵之身上看到一种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的极大热忱。他在工作中感到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30年如一日乐在其中,这恐怕不是“任务观点”、“情面难却”所能包含和解释得了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美的旋律 爱的颂歌
——记《美哉中华 爱我中华》科普美术摄影展览
方兴
在军事博物馆二楼西厅,正在举办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它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既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又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观众通过欣赏一幅幅按照一定知识体系展出的美术、摄影作品,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还会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发出一阵阵爱国主义的激情。
地质学家黄汲清老先生看了这个展览后,高兴地当场赋诗一首“跑遍山水六十秋,不及一个半钟头;但愿今生有机会,再览中华六十周。”
漫画家华君武称赞:“这个展览妙极了,既可欣赏美术、摄影和科普美术,又带领我们神游了祖国大好河山,饱览神州风物,以生动的形象和极有说服力的事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课程。”
两位高二学生留言:“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母亲!”
一位来自锦州的青年工人留言:“我彻底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
许许多多观众称赞这个展览办得好,是“科学的普及,美的普及”;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好形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不少观众看了一遍之后,又带自己的子女、亲友来看第二遍。一位在军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自军博接待外单位办展览以来,这是最受欢迎的。上星期六一天就接待了上万名观众。”
这就是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美哉中华 爱我中华》科普美术摄影展览。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伟大的中华》,设计者和创作者以极其凝练的构思,概括而又形象地展现了中华的伟大。
第二部分是《可爱的中华》,从祖国的锦绣河山、万里海疆、自然奇观、地下宝藏、珍禽异兽、特有海产、名花异木等自然景观,一直介绍到5000年来的历史伟绩、灿烂文化、古代建筑、中华园林、各种民居和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品。
第三部分是《奋起的中华》,概括而突出重点地展示了40年来新中国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用短短几个小时,作了这样一次上下5000年,纵横千万里的漫游之后,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过去,正在建设美好的今天,必将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正像一位大学生留言所说的:“没有过多的说教,却留给人许多!”全国政协委员郭履灿看完展览之后,还兴致勃勃的即兴谱写了一首“科普美展之歌”。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让科学的春风吹进千万家
——大连市中山区青泥街道开展科普活动纪实
刘清敏
家庭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场所,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往往在这里表现比较突出。大连市中山区青泥街道于1988年3月建立科普协会以来,以改变某些居民迷信、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为重点,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普活动,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发生了深刻变化。
  自己动手驱鬼神
孙大娘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把女儿拉扯大。一天,女儿突然捂着肚子疼得滚来滚去,孙大娘慌了,“莫不是死去的老头子来要钱花?”她急忙拿着纸和香到十字路口去烧。幸亏居委会主任曲培芳发现后,及时把她女儿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了危险。科普站抓住这个典型,让孙大娘现身说法。迷信鬼神险些害了女儿性命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广大居民受到一次深刻的无神论教育。
一段时间里,这个街道挂“照妖镜”盛行。弄得邻里不和。为了帮助居民认识挂“照妖镜”是荒唐的,街道科协请来居民姜绍贤大夫。他讲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那些因挂“照妖镜”闹纠纷的居民们感到自己的做法太愚蠢了,主动摘掉镜子握手言和。
  移风易俗树新风
近几年人们手头宽裕了,对婚丧嫁娶也越来越讲究,陈规陋习越来越多。这个街道科协以“怎样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为题,先后举办了夫妻如何过性生活、生男生女不怪女方、妇女卫生常识、科学育儿、家庭卫生防病等科学知识讲座,同时召开金婚、银婚纪念会,开展“夫妻互比互赛”、“婆媳互夸”等活动,树立了一批学科学、用科学的文明家庭典型,用科学的知识和生动的事实教育青年,婚礼上的陈规陋习不仅对婚后的家庭生活丝毫无补,而且弄不好还会伤了和气,给小家庭今后的生活留下阴影。
有些子女父母活着时不予关心,死后祭祀却大摆排场。街道科协请市十大敬老标兵之一、中山委居民张春兰作报告。张春兰从结婚开始,就精心侍候公爹和公爹半身不遂的继父,端屎送尿,洗衣做饭,老人辞世后,她简朴地料理了丧事。张春兰说:“人死如灯灭,我们做儿女的只要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对他们问心无愧就可以,用不着在他们死后大讲排场,那样做只是给活人看的。”
  学会科学地生活
“一日三餐全吃白米白面、大鱼大肉,对人身体健康并不利……”市粮食局科研所的同志所作的“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报告,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家庭主妇。听完报告后,张大娘说:“过去生活困难吃不起大鱼大肉,现在有钱了,我寻思着多买点吃肯定对身体有好处,看来不是那么回事。”李大娘接过话头:“我就那么一个宝贝孙子,全家人什么好吃给他买什么,你看现在胖得走都走不动,早知道这些营养科学多好啊!”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北京市教育局 兰宏生
这一代中小学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向他们灌输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光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把德育放到首位的一个切实途径,是努力使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经验很多,我体会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很重要。
一是各科教师要深入钻研领会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二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思想成长、各种素质的培养、优良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三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开发智力和思想教育、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结合起来。四是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必须防止“穿靴戴帽”、“贴标签”等简单化的做法。这些做法只会引起师生反感,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
这里,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工农、了解现实、认识国情。这对于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近年来普遍拨专款建立各区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与厂矿企业挂钩,分批分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劳动锻炼;高中学生下厂下乡搞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或服务性劳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脚踏实地地把握中国国情,思想觉悟普遍有所提高。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提高教师素质是其前提。应该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学生的德育也很难搞好。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教师能为人师表并有能力对学生实施德育;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遵守师德的自觉性;让广大教师有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机会;坚持对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估,把贯穿于教学等活动中的德育工作作为考核功绩、评定职称、奖掖先进的重要条件。
当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完善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也是寓德育于教学等活动中的重要保证。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在举国学雷锋的热潮中,“雷锋班”现任班长朱华来到少先队员们中间。图为北京市后孙公园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听他讲述雷锋叔叔生前感人的事迹。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