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新形势呼唤着新方法
 ——评述哈尔滨市“383工程”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对于哈尔滨市政府大楼里的干部们来说,1990年早春有某种新的气氛:
市场——有效供给增长,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由去年初的28.7%降至年终的4.3%,全年总计,低于35个大城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大中城市中的销售高峰和价格谷底。
老百姓把这归功于“383工程”,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这项工程一年来几乎贯穿了市政府全部的经济行为。
所谓“383”,是指383种商品,包括331种生活消费品和52种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在纷繁的商品世界中仅占20%左右的份额,但在居民的现金支出中却能占到90%以上,因而可以看作是社会最关切的利益所在。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物价上涨过猛,就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对这383种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出总体设计和进行具体操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称之为“383工程”。
此项工程由黑龙江省政府提出,自1989年初在全省实施,省城哈尔滨自然首当其冲。
“383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常务副市长李嘉庭,回顾工程实施情况后说:“成功来自多种因素,可是,它确实为政府的经济工作提出一种新的领导方法。”
从原则到行动
1989年,经济工作总方针是明确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可是如何落实,如何操作,却是模糊两难。
转折发生在4月,副市长李嘉庭代表市政府向省政府签署“383工程”责任状。“383工程”已不是一般的方针原则,而是对政府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设计,其基本特征:从定性到定量,从方针到行动。
市场繁荣与物价稳定,方向没问题,关键是要具体。繁荣,即是居民必需的消费品不能脱销;稳定,即是1989年物价上涨水平回落4个百分点。这是目标的定量化。它至为简朴,却清晰得几乎伸手可及,再加上必须公开宣布而非内部掌握,因此,它给政府带来的压力,比任何堂皇的口号都要大。这就难怪哈尔滨的市长可以毫不犹豫地表态“实现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下降”,而对签署这张“降低4个百分点”的责任状竟费了4个月的踌躇。
把“工程”变得可操作,并不容易。总目标要分解为若干子目标,要规划步骤,制订措施。这中间涉及几百个环节的设计,几千个数据的计算,上万张责任状的签署。费时月余,最终形成的“383工程”总体框图是一份颇为独特的政府文件。没有“应当……”、“要……”一类的用语,只有纵横交错的线路加上排列有序的方格,每个部门在这里都有确定的位置和工作程序。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纵,包括供给、流通、价格、保障4大系统;横,涉及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等35个局、委。4大系统之中包含着12个小工程,这是纵向结构中的横断面;35个部门之下又有数千家基层单位,这是横向结构中的纵深层。在哈尔滨,至少有2/3的政府干部和1/2的企业直接为这项工程服务,而在“1989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80项指标中,有50项与此关联。
这并非简单的“齐抓共管”,它涉及经济建设领导方法的重新构造。其思路导源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整体优化乃是局部优化的前提。
以猪为例。猪肉在哈尔滨人的肉食消费中占80%以上,当然在“383”之列。要抓猪,就要理顺与此相关的各种关系。猪以粮为食,因而有粮食增产工程;猪吃平价料,又以平价被人吃,因而涉及财政收支工程;从屠宰到销售,从乡下到城里,猪畅其流方能源源而来,因而有市场流通工程;冻肉与鲜肉、肥肉与瘦肉、平价与议价,五花八门,因而有质量检测与价格监督工程;本地猪供不应求,外地猪大批进入,因而有与全国市场相勾通的信息反馈工程……上下左右,全面开花,这是整体的优化,由此推动局部的优化:数九寒冬,雪地冰天,居民竟能在热气腾腾的鲜肉前挑肥拣瘦,与去年此时相比,猪肉日销量增长16%,价格持平。
如今回头看,“383工程”设计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确定的控制目标。其二,完整的控制过程。其三,多种调控手段。也可能还有其四、其五……不论多少,均有一个共同点:作为个体,各个环节都有可操作的行动;作为整体,所有行动都协调一致地倾向一个中心。这就是哈尔滨人所描述的“锥形整体”。
寻找现实的结合点
一年前,市场已成社会的“热点”。令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惊讶的是,他上任两个多月,竟没有一个市长对他谈起市场的事。
如今,哈尔滨市工业部门为市场组织生产,商业部门为市场组织营销,工商局管理市场,物价局监督市场,市政府主要领导者每周必看市场……
这中间隐含着一个突破。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但实际工作中的选择仍有不同的侧重。有人主张强化计划控制先求稳定;有人主张依靠市场的力量先求繁荣。难道计划与市场就不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哈尔滨市政府在寻找这一点。
哈尔滨市场商品的价格标牌分为3种颜色,红牌,指令价格;蓝牌,指导价格;绿牌,市场调节价格。这等于公开向消费者显示着商品背后的两种力量。从表面上看,“绿牌”居多,这表明市场的力量覆盖着大多数商品。“红牌”在“383”中不足15%,在市场全部商品中所占份额更小,但在居民的消费中却能占到30%以上,因之,计划的力量对于经济的影响比估计的要大得多。
然而普通消费者从这里仍然难以觉察一个重要的事实:“红”与“绿”并非泾渭分明。
铁锅、铅笔、铝制品……均为“红牌”。政府定产定价,工厂唯命是从,这中间似乎没有“市场”的味道。但是,高价进原料,低价售产品,产愈多,亏愈多,而工厂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原因何在?铅笔厂以外贸补内贸;铁锅厂以副业补主业;铝制品厂以计划外补计划内。各显神通却有共同处:以市场调节之盈利,补指令计划之亏损。这就使“红牌”上分明显出“绿”的颜色。
192个农贸市场,17000多家摊商,肉鱼蛋果菜,一色“绿牌”。与国营商业比,1989年这里商品种类多三成,价格涨幅低10个百分点。所以人称这是“383工程”最成功的所在。市场调节不仅有搞活的能力,也有稳定的能力。但是,若说农贸市场的成功全赖市场调节,不见得。市政府年初下达菜肉生产计划,动员,补贴,收购,终获丰收。这些“红牌”商品虽然进了国营商店,却间接平抑着农贸市场的价格,这就使“绿牌”背后也显出“红”的颜色。
看来,“383工程”的关键并不在于从数量上分出“计划”与“市场”谁多谁少,更不是“一块砖头加上另一块砖头”,而是真正地提出一个新的视角:“红”与“绿”、“计划”与“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在这里也并不少见。但两者之间又包含着统一,首先,在我们国家,这两者有共同的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制订计划要在可能范围内尽量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市场的供求又受着计划的制约和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这就不仅靠理论的论证,更要靠政府部门到实际中去寻找了。
协调比牺牲更重要
1989年哈尔滨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在于,诸种难题都涉及到利益关系,往往在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又派生出新的难题。
纵向的利益关系,横向的利益关系,局部全局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几乎无处不在。“383工程”不能掩盖,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不过它对待种种利益关系的思路,值得一提。
在解决利益矛盾时,我们往往强调牺牲局部以保整体,牺牲少数人以保多数人。哈尔滨是大豆之乡,30年大豆涨价数倍而豆腐不涨价,两分五一块。小小豆腐,代表了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也隐藏着各方面的牺牲。政府巨额补贴,工厂亏本生产,工商局免收管理费,税务局不征税,商店无利经销,最后,1200多名豆腐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人均住房只有大约2平方米……
“牺牲”是必要的,但必须有限度。更能经常广泛发挥作用的方法则是协调。
农贸市场上,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搞活市场组织:集体与个体,外地与本地,乡下人与城里人,有单干有联合,可批发可零售。百“活”之中唯有一“死”:限定中间环节的加价率,并且公开商品进价与出价。货畅则多,至今年初,农贸市场销售量比1989年同期增18.5%;多则廉,物价水平比去年同期降8.3%。这是真正的薄利多销。产销者从“多”中获得利益,消费者从“薄”中获得利益,政府并未多花一个钱,反增一份税收。在这里,政府干预的基点在于限制利益膨胀,而不是鼓励牺牲,这就是协调利益关系。
整体经济的正常循环,比任何个别商品的繁荣都重要。要保持经济正常运行,从“383工程”看,有时要局部作些牺牲,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协调。着眼未来,协调比牺牲更重要。这是因为,以“牺牲”保大局,成功是暂时的,以“调整”促发展,方有持久的稳定。
“383工程”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提出来的,又是作为一项经济工程实施的。它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甚成熟或并不成功的地方,人们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但是,它无疑拓宽了政府应如何领导经济的思路。就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而言,它的成功方面与不成功方面都具有意义。
新的形势迫切地呼唤着新的方法!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重视对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锦力
一个家庭的收入一般会形成两部分购买力,即需要近期实现的购买力和非近期实现的购买力。后一部分收入,是花掉还是储蓄,往往取决于消费者对今后市场行情的主观评价。1988年夏季,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本来已使消费者担心钱不值钱,当时价格改革“闯关”的形势更加剧了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于是纷纷提款抢购以求保值。事情仅仅过去了一年,市场却由热变冷,消费者或增加储蓄或持币待购,弄得市场显得“疲软”,这其中也有消费者心理的作用。
治理整顿,使过热的经济降了温,物价趋于稳定,消费者心理也由恐慌变得平稳,许多人预期商品价格还会回落,现在买物不如存钱,现在买不如将来买。治理整顿中提出了过紧日子的思想,可是“紧”到什么程度?过多长时间?过紧日子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什么关系?人们一时弄不明白。加之一些企业产品积压、停工停产,一些企业奖金比过去发得少了,于是一些消费者对未来经济收入预期忧虑增多,从而偏重存钱,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些心理因素无疑会影响市场。
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对消费行为以及整个市场变化有这么大影响,我们就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在调节市场时,不仅要考虑产业结构、经济政策、储蓄利率等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消费者心理因素,并对其加以引导;采取某一项措施时,不仅要考虑其对经济运行本身的影响,也要考虑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解决当前市场疲软问题,就需要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提倡合理消费。比如说,要向消费者讲清价格下降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要一味地等待降价;要正确宣传过紧日子的思想,使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有个好的预期;积极扩大商品销售是应该的,但必须适当,推销不适当反而会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欺天乡新貌
秦友仁 张仪
辽宁省凌源县欺天乡,对“老农业”来说并不陌生。五六十年代,东北四省区曾在这里召开过山区建设现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勤劳的欺天乡人民为14万亩光山披上了绿装,使欺天乡变成了林茂粮丰、衣食有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欺天乡5万多亩土地上,生息着3万口人。单靠老天爷的恩赐,人们难以填饱肚皮。五六十年代,全国劳模王世宗曾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农民尝到过甜头。全乡靠水胜天,年年夺得丰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欺天乡制订了脱贫致富的远景规划,又是首先抓“水”。全乡截潜灌溉2处,打机泵管带配套涤井140眼,修干支渠140多公里。在3.2万亩的土地上,“银龙”穿行于绿油油的麦海、果园、树林、种子田和蔬菜地之间。
坚持不懈兴修水利使“欺天”富庶起来。
二十里堡村1989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这可能吗?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说:“我村几年来调整种植业的布局,改变过去老祖宗的种田方法。小麦套种玉米3118亩,小麦总产80万公斤,亩产350公斤,玉米总产150万公斤,亩产500多公斤,亩产值900多元。”仅这3118亩地,人均收入就超千元啦!很多农民上茬种小麦,下茬种蔬菜,又多了一笔收入。王飞、王广等许多农户,种一茬蔬菜,平均亩收入500多元哩。
该村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呢?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投资20万元,新打了5眼井,维修了12眼,机泵管带全部配套,改变了缺水状况。
走出村部大院,爬上后山腰,全村的山、水、田、林、路尽收眼底,远山近岭、松槐茂密,果树缠腰,凌河岸边2000亩速生杨也勃发着生机。
为了治穷治本,“欺天”人请来沈阳农学院园艺系的赵建忠教授。老教授考察过“欺天”的地理,又品尝了“欺天”的水果,喜形于色地说:“欺天的自然条件很适合栽植果树,发展果业大有希望!”
乡党委根据专家的建议制订了规划,计划到1992年栽植果树100万株,人均30株。
没有一亩水浇地的石羊石虎沟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民吃饭、穿衣、花钱都很困难。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封山、治山5500亩,栽树50万棵,全村现有果树4.4万株,人均40株。如今的石羊石虎沟,满山郁郁葱葱、果树成行。村里还投资20万元建起了针织厂,远远就能听见马达的轰鸣声。
范杖子村,老模范王世宗50年代曾带人栽果树2000棵,然而由于一度管理不善,亏损上万元。责任制一落实,果树都由专业组承包了。丰收的1989年,总产高达25万公斤,收入25万元,人均250元。
翟杖子村距乡政府20公里,过去只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1987年乡村两级投资5万元,修成了宽阔的公路,又新栽果树3万株,果树总数达4.4万株,人均占有19株。村里还办起了20多家小企业。昔日闭塞、荒寂的小山村“活”起来了。
1980年,欺天乡户均收入285元,人均60元,向国家交售粮食15万公斤。1989年全乡户均收入2800元,人均收入576元,向国家售粮75万公斤。
粮增、林茂,“欺天”人又做开了科学种植的文章。他们根据自然条件,把全乡划分为3个种植区域,分别以种小麦、育种和栽大葱为主,还新增了2000亩蔬菜。在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这个乡积极发展乡办工业。到去年末,全乡已办大小集体企业100多个,个体企业700多个。
工副业的发展,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缓解。村办企业的利润,除上缴各种税金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外,还用于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的工资,以及农民的福利。现在,全乡已有80%的村,农民不必交“提留款”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石圪节人的精神财富
 ——山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纪实
张晓川 王韵涵 秦国平
石圪节,是一个岩石和土丘交接的地方。这个拗口的名字听着土气,然而,这里却孕育着一种宝贵的财富——石圪节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一
石圪节煤矿有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60年代初,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把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等“十个一”精神作为自己的矿风,艰苦奋斗,支援国家建设,以高度的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与共和国一道渡过了难关。1963年10月,石圪节煤矿被评为全国工交系统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矿长许传珩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高度评价了石圪节矿风,并谆谆告诫要把艰苦奋斗的矿风代代相传。
为建设现代化矿井,石圪节人历尽艰辛。老矿巷道狭窄,现代化的装备在其它矿井可以整体下井安装,而在这里却要拆开,再用平板车、钢丝绳绞车运到井下组装。条件好的矿井安装一个工作面40天完成,而石圪节需要60多天。改造巷道没有资金,他们开展了“人上百、组上千、队上万”的节约活动,在井上井下开辟了整形工字钢、修托滚皮带、补电缆等修旧利废点,千方百计少花钱多办事,改造生产条件。实现调度监测自动化,用进口设备需花费500万元。石圪节矿却走自力更生、挖潜革新之路,仅花了18万元,就实现了生产调度监测系统自动化。
1987年元月,石圪节矿迎来了现代化矿井的光荣匾额,在我国同样大“年纪”的老矿井中最先迈进了现代化矿井行列。
    二
在现代化矿井命名不久,石圪节煤矿因周围乡镇小煤窑越界开采而发生了火灾。调度室里,矿长和其他人员整整两三天没合眼。井下堵火密闭队伍是在和死神打交手战,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害气体时刻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家属们也自愿组成救火队伍,赶来支援。打钻注浆灭火需要和泥浆,三九寒天,无法和泥,妇女们就在荒坡上架起大锅烧开水,孩子们纷纷抱来了柴禾。
一个外地客人,目睹了石圪节职工家属同大火搏斗的动人场面,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场大火让我看到了石圪节煤矿获得成功的真谛。”
    三
几十年来,石圪节人向国家索取甚少,奉献甚多,除了5次技术改造国家投资了1190万元外,他们没有直接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
1984年以来,随着政策的落实,许多职工家属陆续从农村迁来。人员的增加,使本来就紧张的家属住宅越发紧张。此时,矿上本来可以向上伸手要钱搞建设。但石圪节人不向国家要钱,靠自力更生、内部挖潜,先后建起了20多栋大楼。去年春天,矿上计划在学校原基地上盖一座教学楼,需要投资18万元。有人觉得石圪节年年超额上缴利税,资金宽裕,就提出把那些旧砖旧瓦扔掉算了。矿长办公会议否决这个建议,要求尽量使用旧材料。结果只用了13万元就盖起了教学楼。
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已成为石圪节人的自觉行动。仓库里的废旧包装绳两根并作一根用,回收的包装席一片片缝起来再用。每年成千上万吨物资都由他们自己装卸。“节约迷”秦计有,15年来,带着一班“娘子军”一直干着修理矿灯的工作,这个矿灯班没买过一个新灯头、灯盖,平均每年节约一万多元。
一次,新来的大学生小李在工作中扔了一个扯木,被老工人看到了。围绕这件事,全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小李明白了什么是石圪节精神,从此主动背起了节约袋,随处拣“废品”,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成了矿上的节约标兵。
靠着这种精神,石圪节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石圪节煤矿生产原煤1366.6万吨,上缴利税近1.2亿元。这个矿在1952年全员工效率就达到了1.572吨/工,超过了目前国家统配煤矿平均全员工效率1.1吨/工的水平。在这以后的30多年里,他们不断创新,一直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煤矿一枝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树多鸟喜栖
新华社记者 王漫沧
在银川去吴忠的路上,我饶有兴致地数起了路边树上的喜鹊窝。60公里路程,竟看到20余处。
过去河套平原只是候鸟多。1958年,黄河上建起了青铜峡水库,库区淤积成一块3万多亩的小岛,岛上衍生出2万余亩天然柳林和灌木,于是这里便逐渐成了一个鸟岛。每年有十几万只南来北往的候鸟到此歇息,据说种类比青海湖鸟岛还多100多种。珍贵的天鹅、黑鹳等是岛上常客。
树多鸟多,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迁要比人更敏感。
在宁夏河套地区,高大挺拔的林带,堆绿叠翠的村庄,无论走到哪里都绿树成荫。平原地区11个县市全部实现了林网化,有人这样形容树木之稠密:“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
宁夏河套平原的树木主要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1946年编印的《宁夏资源志》记载,当时全省只有树木3000万株,还不如现在一年造林的数量。后又经过连年战乱,解放初这里已难见成片树木。每到春季,朔风卷着腾格里沙漠的沙尘,铺天盖地。这样的环境里,极少有鸟儿逗留,只有不畏风沙的沙鸡还来光顾。
宁夏河套平原生态环境的变迁,不光是“树多风息鸟喜栖”,经济上的反映也十分明显。过去,这里平均两年就出现一次干热风,现在已连续6年没有发生了。小麦、水稻亩产水平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海岛家具引客来
瑞彪 安友 霁民
不久前,被人们称为“东海家具岛”的浙江舟山市定海区金塘岛,来了一位美国客商。这是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第一位踏上这座海岛的美国商人。
美籍华人孙先生,从美国飞越重洋抵达上海的当天晚上就乘船赶往定海,然后不顾疲惫,风尘仆仆来到金塘岛。他说:“我几次想来都没成行,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这座面积仅75平方公里的金塘岛,有30多家家具厂。孙先生是特地来岛上金海木制品厂察看的。近3年来,这家小厂源源不断地向他的公司提供精美的壁橱和浴室橱。他把这些商品送进了美国的超级市场。这家木制品厂自1987年起先后与上海木器厂、上海土产进出口公司联营生产出口家具。他们注重质量,严格管理,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壁橱和浴室橱系列产品20种,去年向美国出口25000多件,深受美国中层家庭的欢迎。这个厂三年迈了三大步,出口创汇额从1987年的10万元猛增到去年的331万元,成为浙江省木器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今年一季度,该厂已与美商孙先生签订了130万元人民币的订货合同。
在木工车间,孙先生摸着做工精巧的浴室橱门面,对定海二轻总公司经理顾祥兴说:“看到中国第一流的木器制品进入美国超级市场,我也感到兴奋。”
他又对身旁的舟山市、定海区以及工厂的领导说:“我这次来舟山,主要是了解这里的生产能力。现在仅仅是开始,希望我们的合作继续发展,今后的交货数能成倍增加。”
市、区领导表示,将竭尽全力促进双方的合作。
考察很快结束了。临行前,记者请孙先生谈谈对这家厂的印象。他幽默地说:“你看我笑嘻嘻的脸色,就知道了。”
当问他还会不会再来舟山时,他说:“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北京世界眼镜有限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其产品质量好、款式新,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图为该公习新加坡经理戴秋榜(前右)向顾客介绍流行的新款式眼镜。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河北省唐山冀东水泥厂自动化系统中的进口高精度插件板,多次出现故障。在无图纸及资料的情况下,该厂科技人员刻苦钻研,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修复,为国家节约资金20多万元。
贺方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