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02-08

1990-02-08新闻联播 文字版

嫁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嫁接<br/> 黄东成<br/> 新生命嫁接在老树根,<br/>  老树根勃发了新生命。    <br/>  枝头终于绽出芽叶,     <br/>  绿的星星点点,       <br/> 那是老根苏醒了的梦幻,   <br/>  苏醒了青春的        <br/>  向往,追求和欲望。     <br/> 风,不再是老人慵倦的呵欠, <br/>  爱情的色彩,        <br/>  跳动着,欢跃着,      <br/>  嫁接平平仄仄的咏叹,    <br/>  一支民族乐队演奏的     <br/>  现代迪斯科舞曲。      <br/>  盘根错节,盘根错节,    <br/>  老根紧紧拥抱黄土地,    <br/>  活力不会衰竭,       <br/> 因有水滋润着民族精神,<br/> 因有氧呼吸着青春气韵,<br/> 因有太阳,<br/> 光合着时间与空间的长距离。<br/> 根须,穿过古老的历史,<br/> 缓缓地伸延,<br/> 枝叶,萌发新的美学观,<br/> 蓬蓬勃勃兴起。<br/> 嫁接,绿色的新生代,<br/> 那是新与老的结合,<br/> 美的汇集与撷取,<br/> 已不是老根原来的枝叶,<br/> 已不是新枝原来的果实,<br/> 看强劲的绿叶上,<br/> 渗透着老根的传统,<br/> 活力、神韵和气质。

庚午神骏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庚午神骏来<br/> 安立志<br/> 己巳金蛇去,庚午神骏来。今年的新春佳节,似乎别有一番韵味,作为笔者的本命年,内心深处,思绪纷繁,究竟是白驹过隙,忽生而已之憾;还是马齿徒增,时不我待之感,一时也难以理清。<br/> 悠悠五千年文明史,诗词典籍,浩若烟海,历代的骚人墨客将马作为吟咏对象者,如过江之鲫。他们之写马,大都赋予马以人的心智,人的节操、灵性和情怀。作为个人偏爱,我倒是更喜欢南朝梁人陆厥的“骏足思长阪,柴车畏危辙”的名句。真正的千里马是在疆场上得以识别的。无论是骅骝骐骥,还是赤兔骕骦,只有当它负载千里,追风逐电,仰天长嘶,奋力驰骋之际,方见神骏的膂力和风骨。我喜欢《三国演义》中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也喜欢《说岳全传》中“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甚至《西游记》中几经劫难的白龙马也时时萦回脑际,无法忘怀。这些故事或传说,即使有点荒诞不经,却也令人神往。这“的卢”,这“泥马”,这“白龙”,哪一个不是含辛茹苦,不避死生,强度难关,从而成就一世伟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神骏精神所反映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么!<br/> 中华民族有过雄汉盛唐的光荣历史。但在近代,特别是晚清,伴随历史的却是辛酸血泪。封建王朝的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像一匹被缚在厩旁?畔的骏马,屈辱地悲鸣。由于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清除羁绊,中国才像脱出囚笼的骏马奋鬃扬蹄。<br/> 荆棘榛刺,山道弯弯,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十年改革,打破了十年动乱造成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谁能说,这十年不是我们这匹东方神骏奔腾的十年!<br/> 毋庸讳言,骏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以至目前经济面临暂时困难。是“柴车”,自然“畏危辙”,是“骏足”,宁不“思长阪”?刘备、孔明面对当时的险恶形势,在经历长阪血战之后并不气馁,最终不是开创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吗?有位伟人说过:“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4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时也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困难总是与希望并存,挑战常常与机遇同在。无所作为,知难而退,必然更加被动;迎接挑战,长嘶猛进方能克难制胜。战胜困难的物质条件已远非昔比,只要全国上下同心协力,进一步发扬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还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呢?

他们和瑞雪一同走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他们和瑞雪一同走来<br/> 荧光<br/> 他们和瑞雪一同走来——<br/> 走进菜市场去访问微笑,<br/> 走下矿井去访问乌金,<br/> 走向雪被覆盖的越冬麦田,<br/> 像迎接贵宾一样<br/> 迎来马年丰收的年景。<br/> 他们和瑞雪一同走来,<br/> 不是去高尔夫球场,<br/> 更不是去灯红酒绿的舞厅,<br/> 既无须警车开道,<br/> 也无须前呼后拥,<br/>  只要简朴中的简朴,<br/> 只要热诚中的热诚,<br/> 还有一只小小的银球,<br/> 互撞着规格相同的球拍,<br/> 那声声节奏<br/> 恰和着亿万颗心的搏动!<br/> 三晋、南京,<br/> 黄浦江畔、南国花城,<br/> 刚下的座机还留有体温,<br/> 柜台前又响起笑声;<br/> 子夜慰问归来席不暇暖,<br/> 团拜会上又见身影。<br/> 他们累否?<br/> ——问人心。<br/> 清晨,天安门广场,<br/> 领导人和士兵、工人、农民、学生<br/> 一齐仰视着,<br/> 目送国旗上升……<br/> 天空,<br/> 红旗漫卷寒流,<br/> 地上,<br/> 铺着白雪与宁静。

香椿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香椿<br/> 许淇<br/> 香椿在江南称乌桕,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曾布一笔触,映漾在河影里,也网织入我自己的好的故事中。<br/> 香椿——乌桕的外形并不美丽,既不开花,又不结子,乌黑乌黑的,质朴到近乎难看。它的生存和繁衍都是默默地,依靠和千年的大地纠结在一起的强韧的根须。<br/> 妻说,她娘家的后院本来没有香椿树的,隔墙邻家却是香椿院,有一年春天,从墙根钻出一爿紫褐色的香椿芽,叶子油亮,脉纹清晰,宝爱极了!夸为“香椿王”的自私的邻家无法将这个“过继的孩子”认领去,这棵香椿树便改换门庭了!<br/> 幼树干笔直笔直,三、五年后分枝,枝丫上萌出芽儿,正够着伸手去掐——那时妻还是个梳大辫儿的小姑娘,手细,掐树不受损,一年年树比人长得快,手够不着了,便选一根长木杆儿,绑上S形的小铁钩儿,瞅准了,轻轻一扭,一朵嫩芽便像花儿似的飘落下来。<br/> 在冀东,5月端午前的香椿芽味最佳,采了浇香油拌吃或炒香椿鸡蛋,泡饭、面条都用它佐食;吃不完的便腌起来,保存数月依然鲜嫩如初。<br/> 妻说,多年不归,家中后院已由一棵小香椿芽儿渐发展成如邻家似的香椿院了,简直认不出原来的那株母树了,正可谓“儿童相见不相识”;香椿若有知,定会笑问:“大姑,你是谁家的呀?从哪里来呀?”<br/> 孩子姥姥腌香椿的经验丰富。她常说,香椿芽发紫则最嫩,深褐色次之,似茶反不好。她将香椿芽一朵朵洗净,撒盐,手搓;腌浸的水如棕酱色,倘水苍绿,芽便嫌老了。择嫩的腌了后,每年都要寄给远嫁的女儿。妻收到邮包,免不了洒几滴思乡泪。<br/> 妻念及那时家境困窘,每采下香椿芽,舍不得吃,用马莲草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放在水缸边的一圈湿沙土里,次日,由侄女儿盛入篮子提到山海关镇上卖。长城鼓楼下一溜儿坐;提篮里的香椿用家织的土布遮盖一半,“犹抱琵琶”哩!“卖刚摘下的香椿唻!”大娘大嫂们乱嚷嚷:侄女儿羞羞的喊不出口。好在丁武寨的香椿有名,方圆十里七八村,因丁武寨在燕山脚下,独占一股泉,灌溉的土地温暖香醇,故凡丁武寨产,不必叫卖,自有买主。甚至发生过别村冒充的。<br/> 香椿院是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姥姥曾对妻叨咕乡里事:对门老张家你大伯大妈,没儿没女,每年春上老两口搀扶着到长城沿儿卖香椿。1960年那会儿,有个本村本姓的小伙子投门认了爹妈,是瞅着那院香椿哩!好歹侍候到老两口平安入土。“文化大革命”中间,妻回一趟娘家,见对门张家败了,因为养子挨斗,要割两老遗留给他的“尾巴”,一气之下,当晚便将满院的香椿树都连根刨了,一棵也没剩下。<br/> 我休假的时候,偕妻回她的老家,这些故事经实地验证,人物便活了起来,是很好的创作素材。不过,山村没多余的客舍可供我“爬格子”,挤在一条大炕上睡。暑热的白天听烦了满耳的蝉噪,傍晚在香椿院里纳凉方觉舒坦;一面不住气地摇扇驱蚊,一面细览造化的神工奇妙:只见香椿树下的泥土分布玉米粒大小的洞穴,忽然钻出一只浑身罩一层琥珀色硬壳的幼蝉来,蹒跚地沿香椿树根上爬,很慢很慢,好比孕妇挪不开脚步,到一定的高度便止住不动,在静中完成它的渐变。此时纳凉的人们纷纷睡去。银河更加繁密而璀璨;一粒流星曳着幻光划过香椿院上空附落何方呢?象征一个生命的陨落和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再看树上琥珀色的小东西,腹部裂开一个口子,渐渐大开,蝉的软体从壳里爬出,将壳丢弃在香椿树上,这就是蝉蜕。脱颖而出的幼蝉,身子是淡绿的,软软地无法起飞,直到第二天早晨,朝霞染了树叶芽儿,蝉便呈黑褐色,翅翼也硬了,“呼”地飞离香椿到别的大树上去歌吟了。<br/> 有一次我睡不成觉,整夜看香椿蝉变,犹同守候在泰山顶宏观太阳的分娩,这微观世界的生命过程同样是壮伟无比的。<br/> 去年妻奔丧,84岁的岳母无疾而终。妻拿回一根母亲的遗物——拐杖留作纪念,这是后院的一棵老香椿树干削制的,经老人手泽,摩挲以年月,光滑鉴亮,还沁出淡淡的惆怅似的芬芳。如今妻一见那香椿手杖,又要掉眼泪了!

老舍的题赠联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老舍的题赠联<br/> 向家炳<br/> 老舍先生素爱中国对联艺术,亦曾撰文称诵春联的特色:“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自解放以来,老舍就曾多次题写春联,倾抒襟怀,以寄迎春之乐。<br/> 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br/> 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br/> 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br/> 三副春联清隽明快,仿佛映现出诗人喜吟诗联、欢庆新春的音容笑貌。<br/> 欢庆新春,百花齐放;<br/> 大办农业,五谷丰登。<br/> 勤俭持家,有备无患;<br/> 热诚爱国,发奋图强。<br/>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br/> 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br/> 这些春联看似随口吟出,信手写来,亦如其人其文一样,具现清廉朴实之风。<br/> 1962年除夕,正值立春,老舍即以此立意,撰一春联:<br/> 除夕立春,同日双节;<br/> 随时进步,一刻千金。<br/> 与此同时,老舍还题咏一联,用以自勉:<br/> 付出九牛一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br/> 寥寥数语,意味深长,确是长年励精笔耕的经验之谈。细品此联意韵,自可领悟笔墨生涯的甘苦和艰辛。<br/> 在老舍的对联创作中,还有一些题赠之作流传于世。这些题联多系书赠文坛剧界友人,常常寄意于尺幅之中,寓情于片言之外,令人从平易中感受到一种深挚的情谊。<br/> 1962年,老舍曾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分别题赠一副春联:<br/> 人民要好戏,<br/> 艺术登高峰。<br/> 破浪乘风,前途无量;<br/> 降龙伏虎,干劲冲天。<br/> 两副短联立意不同,各有特色。前者将“人民艺术”分列两联之首,寄寓着他对人艺的殷切期望;后者暗嵌《乘风破浪》、《降龙伏虎》剧名,表达了他对青艺的黾勉之情。<br/> 另外,老舍还题赠诗人臧克家一联:<br/> 学知不足,<br/> 文如其人。<br/> 作者运笔裕如,不加修饰,恰好映现出“克家好学,为人豪爽”的精神风貌。<br/> 50年代,北京人艺排演了老舍新作《龙须沟》,于是之成功地塑造了程疯子的形象。老舍曾为之题赠一联:<br/> 努力如是之者,<br/> 成功其庶几乎。<br/> 此联构思巧妙,妙在将“是之”融入联中,表彰了于是之努力探求、勤奋钻研的精神,同时又从于是之的“努力”中预示到“成功”的前景。据说于是之得到这帧墨宝,感到“评价太高”,“没敢裱挂起来”,但他一直珍藏着,时时激励自己努力奋进。<br/> 1957年,京剧艺术大师萧长华80大寿之际,老舍特书赠一副寿联:<br/> 桃李满天下,<br/> 梨园老寿星。<br/> 此联用语既简而精,集中地赞颂了萧老“艺能已是醇如酒,桃李于今密似云”的业绩。<br/> 1962年春,崔嵬在电影《红旗谱》中成功地塑造了朱老忠的形象,荣获“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老舍特撰一联,以为祝贺:<br/> 贞如翠竹明于雪,<br/> 静似苍松矫若龙。<br/> 此联情辞典雅,神采飞扬,形象地展现出艺术家刚健质朴、苍劲浑厚的艺术丰采,可以说是对崔嵬表演艺术的传神写照。

喜开镰(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喜开镰[剪纸] 蔡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