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世界煤炭贸易展望
夏之秋
近二、三十年里,国际煤炭交易持续增长,1988年贸易量比1970年几乎翻了一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4%。目前世界能源贸易中,煤贸易超过天然气贸易量30%,每开采10吨煤,有1吨投入世界煤炭市场。
1988年,在世界天然能源的贸易结构中,煤仅次于石油而占30%。煤贸易的迅速增长是和远洋航运技术发展分不开的。目前航运煤占运输煤总量的83%,而1980年仅占72%。八十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曾使发电用的锅炉煤贸易增长很快。近两年,钢铁工业繁荣,又使炼钢用焦煤需求量猛增。
有人认为,对于现有的发电厂来说,油价只要下跌到15美元1桶,石油就有可能取代煤,并将煤从国际能源市场上排挤出去。但是事实并非这样。油价暴跌时,工业发达国家不会听任进口石油取代本国的煤和天然气,更不会调整关税鼓励消费者使用石油。此外,油价下跌对供应者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前者势必采取石油紧缩供应和减少勘探的对策,而不是通过增加产量来填补油价下降的亏损。这样,就使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保持稳定和上升的趋势。
近一年来,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而且比1987年中期上涨了3成。但是,煤价上涨的因素,除供需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海运费用的上涨,例如1988年4月,从澳、加、南非和美国用5.5万吨级船运到西欧的煤,海运费比1987年同期每长吨上涨3.38美元。到其它地方的运费也同样有所上涨。
但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增长很慢,从1979年到1985年,石油消耗量下降了8.06%,煤炭增长16.15%,天然气增长11.58%,然而水力、核能、地热能等共增长了43.06%。所以由此可见,煤在今后的竞争对手并非石油,而是其它能源。在石油价格下降时期,这种对手因素更加明显:本应占上峰的石油,却未能如人愿。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无污染的、廉价的可再生能源正在对矿物燃料起制约作用。
根据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室”对煤消费量的统计和预测,西方世界的消费量1980年为10.44亿吨油当量;1990年为12.06亿吨油当量;2000年为16.17亿吨油当量;年消费增长率将由八十年代的1.5%增加到九十年代的3%。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驻美随笔
和铭
三、“美国之梦”的破灭
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追溯到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那时,一个男子从学校毕业后,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挣到足够的钱来娶妻生子,若干年后还可能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可以说,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美国之梦”。在五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美国一部分人实现了自己的梦,从而成为中产阶级。可是,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后,却发现,要想达到父辈的生活水平已经远非易事。“美国之梦”开始破灭了。1973年可以说是美国一般民众生活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3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80%拥有自己的房子,但自此之后这一比例不断下降,美国社会出现了“向下流动”的趋势,即儿女一辈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不如父母一辈。
美国社会“向下流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低收入阶层人数不断增加和房租、房价的急剧上升。下面一组统计数字或许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问题:
从1974年到1986年,美国年收入少于5000美元的家庭增加了55%,而廉价住宅的供给量却减少了100万套。穷人要用收入的56%支付房租。
1980年美国人首次买房的平均年龄为28岁,1988年增至32岁。
五十年代,美国租房者的房租支付平均占家庭收入的23%,现在则高达30%以上,还有500万户居民房租占其收入的35%,600万户占50%。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原先提供的房屋补助在里根任内已经取消,从1986年起也不再为购房者实行优惠税率,对中级公寓的投资也大大减少。这对于那些本来买房就很困难的美国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的美国,一方面富者越来越富,另一方面贫者日益增加。由于制造业的一部分已经转移到利润较高的海外,还有一些工种则为机器人所取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转入了工资较低的服务业,买房的希望更加渺茫。
我经常去一家名叫派斯马克的超级市场购物,一次正好碰见售货员正向顾客散发传单。传单上写着:“你相信吗?我们市场售货人员的起薪每周只有150美元!”也就是说,其月收入不过600—700美元,如果扣掉所得税,实际收入还不到500美元。而在纽约,租一间稍微像样一点的单人房间月租就要300——400美元。厨房厕所还是与别人合用的。由于低收入者越来越多,已有人为这种情况起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新形式的无产化”。
美国社会的这种两极分化,体现在居住条件上,就是穷人住房越来越小,少部分人最后变得无家可归,而富人则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一个城市的住房也开始向两极化发展,富人住宅区越变越好,穷人居住区越变越糟。无家可归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之梦”的破灭。
           (原载《经济日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冻土带上的生机
——苏联重视开发、保护北极地区
胡锡进
苏联国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内,从欧洲的白海边到与美洲隔海相望的楚科奇半岛,狭长的冻土带只有在短暂的夏季才会露出一层泥泞的表皮。但在难于居住的表层下面却深埋着一个宝贵的矿物世界:磷灰石、金刚石、天然气、金、铜、硫、食盐……
长期以来,苏联政府十分重视开发利用北极地区,并为此拨出大量资金。一九三九年建成了第一个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现在,一个初具规模的北方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并已成为全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北极地区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十月革命前,北极地区总共才有十几万少数民族居民,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二十年代中期,苏联政府在列宁格勒开设了第一所北方少数民族师范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十九名来自北极地区的年青人。此后,前来内地就学的北方青年逐年增多。这些年青人学成后绝大多数回到了家乡,成为发展当地文化的骨干力量。目前,培养北方当地青年的重点已从师范内容逐步转向与当地建设相关的专业,北极地区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开发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地区,只靠十几万当地人是远远不够的。十月革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里,一批批内地人相继来到这里,在广袤的冻土带上建起永久性居民点。极地的生活环境对这些内地人来说是严酷的:冬季长夜里的寂寞,夏季长昼中的烦躁,严寒,蚊虫……一些人耐不住,干了一阵又回去了,但也有不少人通过了适应关,成为真正的北极人。为尽量缩小北极地区与内地的生活差距,政府投资在大多数居民点里开设了学校、商店、医院、电影院等生活文化设施,在居民点之间、居民点与内地城市之间开通航班。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极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一些居民点和小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如摩尔曼斯克、诺里尔斯克等。
现已形成的北方经济体系包括采矿业、当地“老北极人”的传统行业和养鹿业、航运业等。采矿业在近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拉半岛生产的磷酸肥料满足着全苏需要量的百分之八十,它的磷灰石矿出口到许多国家。采矿业需要大量的电能,由于远离国家工业化地区,且采矿点彼此分散,使北极地区的采矿业很难受益于国家统一电网。因此,采矿点的电力主要依靠当地小型火力、水力发电站和发电能力在五万千瓦以下的核发电船。摩尔曼斯克和比利比诺还建有较大的核电站。专家们正在探讨开发该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以进一步解决北极地区的能源问题。
养鹿业和其它当地“老北极人”人的传统行业如打猎、捕鱼、伐木等近年来也有较大的发展。目前有三百多架飞机直接为牧场、林场服务,打草、喷洒药物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如今游牧队里都装备了现代通讯设备,游牧路线上也出现了许多较为舒适的“客栈”,“老北极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开发利用北极地区的同时,苏联政府对保护该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在这里开辟新采矿点还是修建大型电站,环保问题都是可行性研究的头一项内容。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建立采矿业与当地生态环境良性关系的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被国家宣布为自然保护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位于欧亚大陆最北端的泰梅尔半岛上。
(附图片)
北极圈内的苏联诺里尔斯克市几乎半年白昼,半年黑夜。图为冬夜里该市的孩子们在室内接受“日光浴”。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探查癌症的遗传基因库
癌症不仅与环境污染、饮食习惯有关,遗传也是得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一方的两个亲属都患有某种特别的病,或是两代人都得过这种病,这个人很可能就携有潜伏的致癌因子。
美国旧金山儿童医院去年秋天设立了癌症预测分析服务站。凡是已有家庭成员死于癌症的人或是担心携有致癌因子的人可以付少量费用将几名家属成员的血样抽存在服务站。技术人员从血样中提取包含遗传物质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加以冷冻储存。
目前的生化水平还不能从基因中探查出乳腺癌、肺癌等常见癌症。但今后5年内这些探查将能办到。这种探查是用某种专门的酶起生化剪刀作用,它在基因附着的长串分子链某些部分将染色体剪开。剪开的碎片构成了限定碎片长度多形态物RFLP。基因的异常显示出某片DNA是否与癌症或其他遗传病有关。例如,某个家庭的染色体13总是被切成5块,就是这个家庭会得癌症的标志。
将来怕得乳腺癌的人去检查时,医院将把库存的遗传基因加以对照探查。即使当时有的亲属已经亡故,也同样可以找出带病的基因。如果患者已查出有肺癌的基因标志,就应永远戒烟以减少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今天的遗传基因库不仅在明天能探查出折磨人的常见多发癌,在新的生化技术条件下,它还能预知一些罕见难查的病,如亨廷顿舞蹈病、儿童易得的眼癌、某种肌肉营养不良和结肠癌等。         
      梁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奇花种种
自然界中的奇花,常有“地之杰,天之灵”之誉。有些花木具有特殊的向导作用,为人类找矿找水带来方便;还有些花具有奇妙的“通灵”,就连现代科学对此也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报警花 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能预知火山爆发的“不祥花”,此花盛开,当地的火山便会喷发。因此,每当居民看到这种花开放时,就赶紧卷起铺盖,逃避灾祸。
报雨花 多米尼加的雨蕉被人称作晴雨树,天晴时没有什么反映,每当快下雨时,雨蕉的雨叶尖上便会自行渗出一滴滴晶亮的水珠,预报晴雨相当准确。
催眠花 非洲坦噶尼喀有种木菊,不仅色彩艳丽,香气浓郁,而且还有非凡的催眠作用。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舔一下木菊,马上睡意袭来,不久便进入梦乡。                    
   旭平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情绪与人际关系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波文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患者与其亲属在情绪上的相互作用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影响。波文由此认为,家庭是一个情绪整体,成员之间不可能完全独立。
波文认为,人有两种最基本的生命力,即群聚和分化。群聚是指人们在情绪上相互联系,在行动上彼此影响;分化是指个体的独立感觉、思考和行动能力。一个人在情绪上完全依赖他人,则他的分化水平很低;相反,其分化水平就高。分化水平高的人能理智地处理好与父母、孩子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能独立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思考,并自主地采取行动。分化水平低的人其行动的情绪性很大,这种人要么对他人绝对服从,要么完全对抗。
人的分化水平越低,在关系系统中所产生的慢性焦虑的水平就越高。慢性焦虑是人对于想象的威胁的反应,它似乎没完没了,人常常不能适应。例如,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彼此指责,抱怨,产生了对抗情绪,这种对抗关系所引起的焦虑远远大于孩子离家出走给他们带来的不安。
人的焦虑水平越高,他越希望与他人接触,以获得某些安慰和支持性情绪。因此,越是焦虑,越希望别人听他的话,要求、指责别人,最终会因失望、愤怒而变得不知所措。个人的焦虑还会感染整个家庭,搞得大家不得安宁。
根据波文的理论,家庭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分化水平,会有助于减少个人的焦虑,改善人际关系。        
    张志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