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谈谈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几个问题
张光博
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打着“争民主”的旗号,蛊惑人心。北京风波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正本清源。
民主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
民主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成员平等当家做主的一种政治制度。世界上曾经有两种典型的政治制度,君主制和民主制。君主制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主权在君,由君主实行专制统治。它适应于奴隶主阶级专政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民主制在统治阶级内部一律平等,主权在“民”,实行共和统治。它适应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当这个“民”指资产阶级时是资产阶级专政,当它指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时则是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制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内容是指它属于哪个阶级,表示着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从国体的角度所看的民主,也就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形式则指获得民主的阶级实行统治的国家机关、活动原则和程序等,也就是国家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不可分离。民主的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就是通常所说的民主共和国,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或者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
以上是民主的基本含义。平时常说的民主作风、民主意识或者经济民主、军事民主等等,都是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的派生物,或者是对其本来含义的借用和引伸。
民主具有阶级属性
民主的内容指由谁来当家做主,即民主的阶级属性。它包括政权属于谁,依靠谁,为了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看到了民主内容的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他们口中的“民”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所以是假一般民主之名,行资产阶级民主之实。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原始社会的民主不属于我们这种含义的政治制度。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它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存在的地域不广,时间不长。只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冲毁等级制度,使阶级关系简单化,社会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真正形成两种类型的民主。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成为统治阶级则建立了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民主也称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民主总是具体的,世界上从来没有无阶级的或者超阶级的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比起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是它的进步很有限。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狭隘的;第二,它是剥削者的民主,不敢说明真相。它以全民的名义行一己阶级之私,所以是虚伪的、骗人的民主。无产阶级民主则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不只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多数,而且因为它能够团结广大的人民同享民主,因此,比资产阶级民主要广泛千百万倍;它是劳动者的民主,其目的是为了保卫和组织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自由劳动,因此,它是真实的民主。在民主的发展史上,属于最高历史类型,比起资产阶级民主要进步一个历史阶段。
民主既然是享有民主的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得来的,因此它一经到手,从国体的意义上说,就完成了争取民主斗争的任务,下一步则是如何完善民主的形式和提高民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提出争民主的任务,必然是站在同现行民主相对立的立场,把矛头指向现行统治阶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资产阶级,或者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第一步,都是争得民主从而成为统治阶级,这是为了推翻旧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它不再是被其他什么阶级的民主所代替的问题,而是不断发展民主,使之走向完善,因此再提出所谓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口号,就是把矛头指向人民民主的倒退行为,搞资本主义复辟。在民主的内容上绝不是“无东西方之分”,“全盘西化”不行,部分“西化”也不行。有些人认识模糊,分不清民主的阶级属性,接受笼统的民主口号,是上当受骗的一个原因。
民主的形式是为民主的内容服务的
民主的内容决定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形式为民主的内容服务。近现代的民主形式,都离不开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合议组织、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法制等。资产阶级民主本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反而采取了普遍民主的形式以进行欺骗,掩盖其民主的阶级内容是其民主形式的特点。譬如,本来是他们一个阶级的政权,却采取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形式,既保持了其阶级性的不变,调解了其内部各资本集团势力的斗争和升沉,又制造了民主的假象。又如,选举当中候选人的提名这个关键环节本来被资本家所垄断,而选举权却是普遍的;本来是管理资产阶级事务的议会,却采取了民主讨论,实行多数表决制定法规,并把法律宣扬为维护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契约。还有,本来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分工合作,用以调解其阶级内部不同势力的矛盾和斗争的迂回过程,以共同实现资产阶级的意志,却被渲染为保持民主和廉洁的制约与均衡,等等。
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相适应,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形式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共产党的领导或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采取了适应各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的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和法制。并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把各个环节统一起来。这种形式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相适应,即政体与国体相适应,表里如一。如在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适应广泛的人民民主和保证正确前进方向的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民内部团结,减少内耗;选举制度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向上逐级实行直接选举,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都实现了有保障的普遍原则;组织机构注重实效,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系统,实行民主集中制,既能发扬民主,又便于集中处理国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人民当家做主的表现和保障。
从民主的形式上看,在有了内容并适应内容的需要,不断创造条件,使之日益完善,这是一切采取民主制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共同要求和经常性的工作。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几百年来,适应其民主内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不论是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组织机构和法制,以及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三权分立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这点上,社会主义民主也不例外。如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完善民主形式各个环节的措施,诸如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分开,改善选举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制等,从而使人民民主日益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
民主形式的完善程度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适应各自民主的内容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民主形式可以有发展程度的不同。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民主的形式可能是比较完善的。相反,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它发展的初级阶段,民主的形式可能不甚完善,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能离开民主的内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孤立地去追求民主的形式,更不能以发达的资产阶级民主形式来否定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这正是那些所谓“精英”们用以反对我国的人民民主,企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借口。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优越性,它终究会在其内在动力的推动下使其形式不断完善起来。而资产阶级民主则会因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历史生命力的枯竭,其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必将走向激化,最后被社会主义民主所代替。
民主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民主属于上层建筑,产生自一定的经济基础,受其经济基础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又为其经济基础服务。资产阶级民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这种商品经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是民主的主体。资产阶级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状态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反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剥削制度。在那里,劳动力也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来到市场上,资本家以平等身份按等价原则,自由地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然后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主义剥削。这样使资产阶级民主有可能将工人也囊括在内。由于工人通过享有平等自由权利的形式接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使资产阶级有可能将实现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条件,渲染为抽象的适用于社会上一切人的平等和自由。以人身自由和身份平等为条件的资本主义剥削,代替了以人身依附和等级制度为条件的封建主义剥削,也就成为资产阶级所鼓吹的“博爱”了。这就是资产阶级少数剥削者的民主为什么可以打出“平等、自由、博爱”招牌的实际基础。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民主的形式不断完善,甚至具有更大的欺骗作用,但问题的实质并无变化。
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则植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之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和主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共同富裕。这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平等地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民主的主体。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也为社会主义民主带来生机,并为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前提。尽管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在我国的起点较低,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还有限,但它的发展必然是迅速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
民主既然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受经济基础制约,为经济基础服务,那它就属于社会存在中第二性的东西。这也就决定了它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因此,只有结合民主所借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才能认清民主的实质。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资产阶级民主,其最终的目的仍然在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恢复私有制。
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
从民主的内容上看,也就是在国体的意义上看,民主同专政是相对应的,或者说民主与专政是同一政权的两个不同方面。民主属于统治阶级,从广义上讲,任何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只是奴隶主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民主实现在等级制度之中,内部不平等,难于采取民主的形式。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予以统一实现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用于对付被统治阶级的。在国家中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就是专政的对象。资产阶级民主,同时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同样,无产阶级民主,是对资产阶级专政。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民主就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采取民主制的形式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无产阶级民主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采取民主制的形式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当然,这是从典型的意义上说的,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所谓实行专政,就是把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控制在统治阶级所确定的秩序范围之内。列宁讲过,专政就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按照统治阶级所确定的秩序行事,这对于统治阶级是民主,对于被统治阶级就是专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曾经把专政简单化、庸俗化,以为要先把阶级敌人揪出来,贴上标签,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要在肉体上进行折磨,以至于消灭,才是专政,甚至提出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结果,不仅未达到专政的目的,反而极其严重地摧残了人民民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充分发扬民主,本身就增强了政权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秩序,使反政权的势力只能在秩序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也就是加强了专政。同样,专政的工作效果好,即秩序安定,也会使民主得到更好保障和发扬的良好环境。在这次风波中,一些人只要民主不要专政,实际上是只要资产阶级民主而不要无产阶级民主,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而只要资产阶级专政。不然,他们又为什么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许别人伸明正义,而且搞打砸抢烧杀呢!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调整改善产业结构
李悦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把调整改善产业结构列为治理整顿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目标之一,这对于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速度过快,而且结构也不合理。1985—1987这三年,工农业增长比例提高到4∶1,到1988年进一步扩大到6.7∶1,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越了农业的承受力。我国的经验和世界经济发展比较协调的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工农业增长比例保持在2.8∶1左右,比较正常,比较合理。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之间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据估计,由于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使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闲置达40%,每年少创4000亿元产值,500亿元税利。近七八年来,每年因为停电一项所造成的工农业损失高达2000亿元。产业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和加剧总量失衡、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因为,产业结构失调情况下诸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有的不合用和用不上,有的不够用,有些几个才能顶一个用,这样就会绝对地减少有效供给和社会总供给,相对地增加社会总需求。正是因为产业结构与总量之间有这种内在联系,所以当前产业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和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原因之一。这种总量的失衡又是导致和加剧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中全会指出,要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力争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增长,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和运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农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这些要求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诸如工业要以农业为基础,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加工产业要以基础产业为基础,与基础产业发展相适应;制造业要以原材料产业为基础,与原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及重点产业是按照农业和轻纺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序列依次进行转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的要求,不能违反这些规律。我们调整和改善当前的产业结构,也正是为了能够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
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产业结构格局,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工业化前期,产业结构呈轻型结构,一般都是农业和轻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倾斜,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高度加工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档耐用消费品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知识密集型和知识融合化产业越来越占优势。目前,日、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当前情况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别。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落后许多倍,农村基本上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现代化工业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工业还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尚处在“温饱型”阶段。所以,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格局上看,并不纯属工业化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基本上处于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阶段。概括地说,正处在“过基础关、补农业课”的阶段,过关和补课的任务都很艰巨。
五中全会所决定的调整改善产业结构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统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关键看能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有几个问题要着力解决。第一,把投资重点真正放到基础工业和农业上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投资方向、投资使用方面,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这是总结了建国后4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在今后较长期间,应较大幅度地提高基础工业和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第二,通过消费导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此应当实现和继续实现由提倡高消费到提倡艰苦创业和适度消费的转变。第三,要加强综合平衡,搞好宏观调控。第四,要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扶植重点产业和限制加工工业盲目发展的政策措施。第五,调整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近期以调整存量为主;重点支持和限产并举,近期以限产和关停并转为主。调整目标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调整目标落实到各地区和各部门。党政检查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完成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的情况列入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学》
陈家超袁文友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国有两千多万干部,如何对这支宏大的干部队伍进行科学管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改革的一系列决定及有关干部管理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管理的历史经验及改革实践中的新经验,有分析地介绍了国外干部管理的情况,对中国干部管理的规律和原则、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理耀)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租赁经营》
赵石宝 纪兆全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租赁的理论和我国租赁经营的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租赁经营的意义、性质、特征、形式、范围及组织程序,并对租赁经营的出租者、承租者、租金、分配、合同、管理及发展趋势作了专章论述。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学》
李成勋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战略要素、战略类型、战略方案、战略指导四大部分。围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战略转化、战略发展机制等一系列范畴,结合我国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简讯
▲厉春鹏、徐占江等编著《诺门汉战争》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黄河等著《劳动力经济学》一书,已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述要
前不久,中国现代史学会在宁波大学召开了第六次学术讨论会——“纪念建国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提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着全部的中国现代史,这是现代史学工作者目前甚至相当长时间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研究好这一课题,在思想上应该明确以下几点:1、正确区分学术和政治的关系,消除思想顾虑,大胆探索创新,既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又要防止思想僵化;2、联系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研究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3、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4、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会议还讨论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一些历史问题。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代表们主要讨论了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及失败得那么快、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及胜利得那么快的问题。与会代表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其中国民党的腐败与共产党的成熟是最主要的原因。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虽然颇有声势,蒋介石甚至被誉为“民族英雄”,但它实际上已经腐败透顶,迅速丧失了民心。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违背了抗战时期已经兴起的民主潮流,遭到了共产党及大多数民主党派的反对,在政治上陷于孤立;悍然发动内战,违背了全国人民盼望和平的心愿,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接受大员“五子登科”(房子、金子、票子、车子、女子),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使饱受苦难的原沦陷区人民大失所望;一直不解决土地问题,失掉了广大农民,并且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破产,使国统区人民怨声载道;错误地对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促使他们投入反蒋斗争,打乱了其统治秩序;加上军事上指挥无能,大批将领起义、投诚,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终于迅速土崩瓦解。与国民党的腐败相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已经成熟,全党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作风民主,纪律严明,并且有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成了全国人民的希望;解决土地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解放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军事指挥上得心应手,表现了高度的指挥艺术,从而迅速获得胜利。
关于建国初期的历史,与会者一致认为成绩是主要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有些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郭德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