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九十年代前期西方外贸发展趋势
王惠洪 柯居韩
世界贸易量将持续增长 贸易结构将出现一些变化
自1983年以来,世界贸易量持续加速增长已达6年之久,而且贸易增长率超过了生产增长率。预计90年代前期,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有可能快于80年代同期,主要原因是:90年代前期西方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比80年代同期快;技术革新的发展会继续扩大世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范围;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资本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均将促进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国际化;经济区域化将加速区域内部商品和劳务的流通;还有中国、苏联以及东欧等国也会扩大与西方的贸易交往。但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和贸易战的加剧,也会阻碍西方贸易的发展,使90年代前期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难以保持80年代后期的增长速度。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可能出现下列一些变化。首先,世界贸易将越来越朝着地区化的方向发展。据世界银行报告,1988年与1987年相比,亚洲地区之间的贸易量增长25%,欧洲共同体12国之间增长10%以上,北美地区的美加之间增长12%以上,美墨之间增长40%以上,均超过全球平均8.5%的水平。世界贸易地区化必将伴随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西太平洋地区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1988年西太平洋地区与北美和西欧的贸易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3.8%和16.5%,而北美与西欧的贸易额仅增长14.1%。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仍将居世界前列,也是国际投资相对活跃的地区,因此,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外部的贸易来往均会得到迅速发展。再次,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虽仍将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首要地位,但随着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将会有所下降。据美《商业日报》预估,在今后10年里,就贸易额而言,发达国家所占世界贸易的百分比将从目前的72%降为68%,而欠发达国家则从23%升至27%。
西方大国的贸易失衡是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的重要根源。为了缓和矛盾和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全局,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西德以及亚洲“四小”等对美有大量贸易盈余的伙伴,不得不作出必要的让步,采取有限度地开放市场、扩大内需、货币升值以及实行出口多元化等措施,来调整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与此同时,美国的产业结构经过了调整,传统工业经过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美元汇价自1985年开始下调,产品价格竞争力也有了明显的加强。因此,近一二年,西方贸易失衡已经有所缓解。1988年美国外贸逆差比上年减少了21%,其中,对日本、西德和亚洲“四小”的逆差分别减少了44亿、30亿和55亿美元。但是,西方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仍将是缓慢而曲折的。实际上,自1988年年中以来,日本和西德的贸易盈余已呈上升趋势,美国的贸易逆差下降速度也已大大放慢。90年代前期,贸易不平衡仍将是西方经济中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由于美国产品竞争能力的长期性下降是与美国整个经济实力及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密切相关的,要扭转这一不利趋势决非易事,更不是布什政府这一任期所能办到的;其次,美元汇率受美国财政赤字的牵制也不可能持续大幅下调;再次,经济和贸易政策的调整涉及有关各方的根本利益,故美国每次压主要贸易伙伴让步只能取得短期和局部的效果。另据报道,日本90代可能再度出现两位数的投资增长率,从而使美国与日本的投资差距继续扩大。这样,两个贸易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更加难以改善已有的不平衡关系。
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愈加激烈 美日欧摩擦仍将时起时伏
贸易失衡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使贸易保护主义四处蔓延,国际市场的争夺愈加激烈。因此,90年代前期,在国际贸易领域,美、日、欧之间的摩擦和争吵仍将时起时伏、持续不断,可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80年代西方贸易摩擦是围绕着美国,更多地在美日之间和美欧之间展开。进入90年代后,日本可能减轻对美国而增加对西欧市场的依赖,日本与西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会日渐突出;(2)由于西方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贸易摩擦将增添区域色彩,增加缓解矛盾和冲突的难度;(3)80年代西方贸易摩擦已从农产品、传统工业产品、劳务贸易扩大到高级技术品等各个领域,随着劳务和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在这两个领域的冲突会加剧;(4)为了绕过保护主义的障碍,彼此将更多地通过直接投资占领对方商品市场,使贸易摩擦复杂化和深刻化;(5)由于贸易摩擦的范围日趋扩大和受区域集团化的影响,全球自由贸易体制正处于“十字路口”。美国在强化双边贸易磋商的同时,力图恢复其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多边贸易谈判改善外贸处境。但是实际上,无论是美国、西欧还是日本在很多敏感问题上都是以双边协议方式处理,双边贸易协议及地区性协议这两种形式越来越被接受。看来,战后建立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可能沿着80年代的下坡道继续往下滑。
当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大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会进一步加深,彼此的协调和合作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驻美随笔
和铭
二、无家可归者的遭遇
房租占去美国普通劳动者收入的30%。因此,有些人被抛上街头,无处栖身,成为无家可归者。去年10月7日,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出现了一次有近30万无家可归者举行的集会,他们大声疾呼:“现在就要房子!”这次集会,向人们展示出美国社会贫困的一角。
美国有多少无家可归者?据美国报刊估计,总数在二三百万。如今,无论是在美国总统居住的白宫附近,还是在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人们都会在街头看到这些衣衫褴褛、神情沮丧的人,他们的全部财产就是随身携带的几个塑料手提袋。白天,他们或在路旁乞讨,或在垃圾堆里寻食;入夜之后,就露宿在屋檐下或是地铁里。在我天天去上班的联合国大厦附近,就有许多这样的无家可归者。为了躲避风寒,晚上睡觉时,他们用捡来的大纸箱套在一起,然后蜷缩在里面。逢到雨天,就在上面搭上一块塑料布。
这些无家可归者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来自何方?一次,我曾同一位老太太攀谈过,她只说来自佛罗里达州,至于为什么流落纽约街头就不愿多说了。我们熟识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他们之中有吸毒者、酗酒者和神经不正常的人,也有因感情不和而离家出走的人和租不起房子住的人。其中有5%的人有工作,但工资太低付不起房租,因此被迫流落街头。纽约有一份专门刊登无家可归者消息的报纸,叫作《街头消息》。这家报纸在去年12月份的一期上刊登了两篇对无家可归者的现场采访,读罢使人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两个被采访者都是黑人。一个叫约翰,时年31岁,在曼哈顿区第六大道和第八街交叉处行乞。他身上穿的从头到脚全都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对记者说,他生于长岛,1976年学校毕业后开始做杂工,后来先后去过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一年前回到纽约后,由于找不到工作只好流落街头。他之所以不愿意去收容所,是因为那里小偷太多,一觉醒来会发现脱下的衣服和鞋子全都不翼而飞。再有就是吃不饱,早饭只有两片面包,两小盒麦片和一杯饮料,连黄油都没有。据说黄油被有关人员贪污了。
第二个无家可归者叫阿基,46岁。他是大学毕业生,得过政治学学士学位。他毕业后当过中学历史教师,后来干推销工作,原想赚些钱再回学校念博士学位。去年1月间,阿基发现妻子不忠,于是愤然离家出走,由于租不起房子,已经在街头流浪乞讨了10个多月。这期间,他曾多次找过工作,但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任何老板也不愿雇用没有固定地址和电话的人。据阿基说,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在无家可归者中并不是个别的。现在,阿基成了《街头消息》报的“报童”,靠卖报已经积攒了几百美元,他希望不久能攒够钱租一间公寓,过上正常生活。
《街头消息》是美国一家名为“街头援助”的非盈利公司主办的,专门雇用无家可归者卖报。我曾打电话给这家报社询问其销售量。该报回答说,去年11月份一期销售量是4万份,12月份一期估计可达6万至8万份,充任“报童”的无家可归者已有百人。从这家报社的创立和销量不断上升可以看出,当今美国公众对无家可归者是十分关注和同情的。然而,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仅靠这种同情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原载《经济日报》)
(附图片)
日本大阪地铁车站一过道处睡着无家可归者。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加拿大铁路客运业的萎缩
本报记者 郭文福
1月14日,加拿大许多铁路沿线城市,都有群众举行集会,抗议联邦政府关于削减51%铁路客运业务的决定。这项决定是联邦政府于去年10月作出的,1月15日将正式生效。因此,许多车次,其中包括从蒙特利尔经过加拿大中部里贾纳、卡尔加里和班夫到温哥华一线的横穿大陆车次,14日都是最后一次运行。这样的削减行动自1885年11月7日太平洋铁路建成以来还是第一次。
根据联邦政府的决定,目前全加38条铁路线中18条客运业务完全取消,其余线路上的客运车次也将减少。全国的客运车次由目前每周的405次被减至191次。
加拿大联邦政府之所以要对铁路客运实施调整,主要是因为铁路客运连年亏损,联邦政府为此年年要给予补贴。
削减补贴、调整客运的想法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面临失业的铁路客运的职工们感到愤怒和担心。
其次是一部分专家对政府的这种削减行动表示异议,他们认为,铁路客运目前的这种亏损原因之一是设备陈旧和服务不好,造成火车晚点,车上食品供应不好等等。改善的办法是出钱更新设备,甚至修建高速铁路。
第三是来自各省,特别是一些铁路线延伸到的偏远地区的反对。联邦政府的削减行动直接影响到一些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偏远地区交通更加不便。
但对于一定要削减财政赤字的联邦政府来说,要逐步抛掉铁路客运这个包袱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根据统计,目前铁路客运的平均乘坐率只有52.4%,其中人口最密的魁北克城到安省南端的温莎市一线的上客率是64.2%,而通往北部偏远地区的一些线路上客率只有25.5%。
加拿大铁路客运业这些年来不断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航空客运和汽车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横穿加拿大东西的铁路长4685公里,乘火车走一次要四天三夜多的时间,而乘飞机只需4个多小时。与航空发展的同时,汽车客运也在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小汽车的普及,也使许多人舍火车而乘长途汽车或自己驾车。同火车相比,各种长途汽车车次更多,路线更多更灵活,更使人感到方便。
除了交通手段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价格上的竞争。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按每一个乘客每运行一公里计算铁路客运为11.1加分,航空客运为2.2加分,长途公共汽车只有0.2至0.8加分。相形之下,传统的铁路客运只有走上被排斥、被遗忘的道路,不改变面貌就难以同别的行业继续竞争下去。
但加拿大的铁路运输不管怎么说也是有100多年历史了,尽管它趋向萎缩,但仍与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看来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还要继续下去。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瑞典政府面临的经济难题及其对策
本报记者 顾耀铭
瑞典财政大臣费尔特最近在议会提出下个财政年度预算方案时发出警告:瑞典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严重时期,国际收支赤字的日益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减弱已经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如果不采取行动,瑞典经济不久将会面临危机。
这位大臣的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他尖锐地指出了瑞典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引起举国的警觉。
瑞典社民党于一九八二年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条介乎紧缩和膨胀之间的道路,在扩大和更新制造业,增加就业,恢复公共财政平衡和克服前政府遗留下来的巨额预算赤字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近几年瑞典经济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工资增长太快。由于经济活动过热,开工率充分,劳动力短缺,造成工资大幅度增长。去年瑞典工资增长率达百分之九点五,今年预计达百分之七点五。这一增长速度相当于瑞典的主要竞争伙伴(除英国外)的两倍。工资开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成本,并使国内消费增长率赶上并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其结果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削弱。去年瑞典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六点四,今年预计达百分之七点七,远远高于经合组织百分之四点五左右的平均数。随着出口增长减少,投资增加减缓,连续几年瑞典经济增长呈现低速度,国际收支赤字急剧上升。去年瑞典经济增长率为百分之一点八,今年预计为百分之一点二五,这在西方国家中除冰岛外属最低的。去年国际收支赤字高达二百八十二亿克郎,今年将会更高。
为了克服困难,避免出现危机,瑞典政府早就提出过一些方案。它力图在不提高失业率和不减少社会福利的前提下降低通货膨胀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采取如下措施:继续执行财政和金融紧缩政策。政府财政预算中将减少新开支项目,尽可能实现平衡,使政府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下降。与劳务市场的各方协商,降低工资增长率。瑞典的工资调整幅度都是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政府只提供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期信息。继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公共事业和国营企业的效率。
当然,要使上述政策收到预期成效,并非易事。即使在社民党内部对这些措施也是有争议的。一部分人对传统方式的变化感到遗憾,但是更多的人主张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该继续探索新的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