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上海漕河泾:崛起中的新兴技术开发区
李喜根 董庆九 任永祥
上海市西南有一片蓬勃发展的土地,连片的建筑群正在构筑一个新的世界——高新技术园区。
1989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在离沪进京前欣然命笔,为这片沐浴在春光中的土地题名: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滚动开发链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在上海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设的。1986年上海市政府批准了占地1.7平方公里的微电子工业区总体规划,但建设资金并不丰裕。建设者们推出了“滚动开发”方案,把0.57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实行分期征地、分批建设,使投入的资金通过滚动尽快发挥效益。
1987年,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开始进入园区,使已建成的通用厂房得到利用,基础设施开始发挥效益,收回了部分资金。这些资金又投入到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中去。至今,开发区已建成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仓库、7000平方米的管理服务中心和4万平方米的生活区。
“滚动开发”使漕河泾开发区用1亿元的启动资金,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吸收了外资企业2亿美元的总投资。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漕河泾开发区由1.7平方公里扩展为5平方公里,一个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程正在逐步展开。
全方位开放
当我国的传统工业还以10年、20年来衡量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时,在高技术领域,人们已经开始用1年甚至几个月来评定产品更新的速度。瞄准世界高新技术的先进水平使漕河泾开发区走上与传统工业发展截然不同的路子,从一开始就与世界高新技术不断缩短着距离。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是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的明星企业,该公司引进美国技术和元器件,生产具有国际上8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在系统控制方面完全摆脱落后的人工测试手段,在技术等级上至少跨跃了10多年,并在短短6年就经历了3次大的技术更新。
荷兰菲利浦半导体公司投资5000多万美元,在漕河泾建立年产7000万块世界上先进的消费类集成电路的企业。
在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的同时,国内具有开发高技术产品能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也被这里优越的环境所吸引,陆续在开发区选址定点。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最早在这里设立了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上海光纤通信工程公司已经完成定点建设,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航空航天部机载航空电子中心等一批项目也即将建成。
从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漕河泾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开发区已拥有12家科研机构、5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5家,成为目前全国开发区中吸引外资最多的高技术园区。
高技术群体的崛起
中外高技术科研和生产机构是逐一在开发区选址定点的,但是,作为开发区支柱行业的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讯、激光、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已不再是单枪匹马,一个相互协作配套、设备先进的高技术科研、开发、中试、生产基地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高技术群体正在崛起。
上海贝岭微电子公司生产的3微米大规模集成电路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1989年年产量达5000万块,相当于全国集成电路进口量的1/4。与贝岭毗邻的是中科院和上海市联合投资兴建的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已研制开发了照相机、数控机床、计算机等多种新型专用集成电路。贝岭和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微电子基地从事集成电路的科研、开发和中试,待条件成熟,由贝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刚刚开工建设的菲利浦半导体公司在成为上述两家的新邻居之后不久,也成为这个微电子技术群体的成员。最近,这个技术群体又多了一个成员——法国液化空气公司。这家公司将为它毗邻的微电子企业提供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高纯气体,对开发区内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火炬计划 进展可喜
——访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
本报记者 柏生
 “火炬”计划是什么?它的作用和宗旨是什么?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些什么进展和成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
李绪鄂:“火炬”计划由中国国家科委于1988年8月开始实施,它是一项促进中国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开发计划。
谈到“火炬”计划的宗旨,原来简要地讲是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还应增加一些内容才更全面一些,即“火炬”计划不仅仅是为了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建立一些新的产业,同时,还应该有几个结合。
首先,与促进科研院所的转轨变型结合。即通过实施火炬计划,使开发型的科研院所走上贷款、开发、办厂、办集团的路子。这个作用不是从“火炬”计划项目的直接产值上所能估计出的。
第二,和传统产业结合。“火炬”计划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路子就会变得更宽,产生的效益远远不止是它自己的直接产值。比如说,一个数控装置可卖1000元,这是“火炬”计划项目的产值;一个机床卖1万元,这是原来传统产品的产值;而一个数控机床却可以卖到3万元。因此这多出来的2万元就是“火炬”计划的辐射产生的效果。
第三,“火炬”计划可以和亏损、低效益的企业改造相结合。就是说科研院所在发展自己的产业的时候,应以各种方式兼并那些亏损和低效益的企业,这也能产生很大的牵动效益。
第四,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这一点是沿海地区要特别注意的。
第五,沿海地区的“火炬”计划应对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技术档次起作用。青岛最近有个做法,他们在经济技术区内划一块高技术区,规定进入这个区的产业必须是高技术产业。我们有高水平的技术,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外国的资本和我们的技术干高技术产业。
第六,要与科技兴农结合。
第七,要和出口创汇结合起来。
如果“火炬”计划能够做到这么几个结合,那么它是能够发挥很好的辐射作用和牵动作用的。而且这种牵动作用产生的效益会远远超出“火炬”计划项目自身的效益。
记者:中国为什么要实施“火炬”计划?必要性何在?有没有条件实施这个计划?
李绪鄂:中国实施“火炬”计划的必要性和条件都是很明显的。今天,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取胜,谁就能够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0%是靠科技,而中国目前还只有30%。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高科技及其产业而展开的。下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因此,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努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把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引向高层次。 
为此,在80年代初,中国即已开始重视高技术的发展。几年来,通过科技攻关、行业研究开发、重点基础应用研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鼓励发明等,取得一批批新的科技成果。现在,全国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科技人员,每年有科技成果、专利上万项。这个优势,是可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但是,科技成果如果不尽快转化为商品和产业,就很难促进科技的更快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火炬”计划,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利加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个薄弱环节。
记者:一年多来,“火炬”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的情况怎样?
李绪鄂:自198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科委从各地区、各部门申报的1500多个项目中,已筛选出272项作为1988年与1989年国家级“火炬”项目。它们分属于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等5个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选择这些项目的标准是:技术先进且成熟;具备组织批量生产的条件;产品的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在1∶4左右,利税大于25%;投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为实施这批国家级项目,国家科委通过银行提供部分贷款,并视项目的不同给予一定的贴息及减免产品税等优惠条件。
在实施国家级“火炬”项目的同时,各地区、部门还组织了一大批地方级的“火炬”项目,并筹措了部分资金给予支持。
记者:请问,“火炬”计划实施一年多来,除了组织实施项目以外,还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绪鄂:自从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及1988年8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以后,大大地推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的兴起和发展。至今,已有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西安、成都、长沙、桂林等地的省、市政府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按照“火炬”计划纲要的精神,相继批准建立了20多个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逐步成为实施“火炬”计划的重要基地。遵循“发挥优势,项目起步,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方针,全国各地已建立的20多个开发区都能稳步发展,时间虽然很短,但已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非常可喜的!
我想借此机会说一句:火炬计划,以及为实施这个计划而创建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高科技人才用武之地的理想场所。我们热忱欢迎广大科技界、企业界人士以及海外学子学成归来,与已投入“火炬”计划的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一起,共同为促进祖国高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而贡献力量!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从莱茵河畔归来
——访青年教师赵明鹏
靳洪才 李亚奇
金秋北京,阳光明媚。
在首都机场。一位面庞清瘦、中等身材的青年,含着激动的泪花走下飞机。透过大框近视眼镜,双眸中闪现出睿智、明亮的目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倾吐出内心的情感:
“啊!祖国,我回来啦!”
这位青年就是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31岁教师赵明鹏。他留学联邦德国克劳斯达尔大学6年,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之后,他谢绝导师和校方的挽留,带着深邃的思考,带着几年的奋斗成果,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提前结束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毅然飞回祖国。
中国人了不起
赵明鹏是在1983年从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毕业后,赴联邦德国攻读地质专业的。
当初,他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刻苦钻研。第一次考构造地质学,五、六个国家的二十几名留学者中,只有4名考及格,他考了第一名。
很多外国留学生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了不起!”
他也为自己给中国人争了口气而感到十分自豪。
自此,他更加勤奋学习。1986年底,他用两年半时间,学完了5年的课程,获得硕士学位。
之后,他又用两年半时间,攻读了理学博士。1988年12月9日,他的毕业论文解决了矿井地质上生产实践的重要问题,受到答辩委员会全体人员的很高评价。他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他一直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在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期间,他经常组织同学们了解祖国的形势,牢固树立祖国在我心中的信念。1985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岗位在中国
1989年夏,正当他进行为期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已进行了一半时间时,北京发生了动乱。校方告知中国留学生“可以顺延签证,可以提供生活费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免回到国内受迫害。”
朝夕相处的导师、60岁高龄的阿特勒教授更是深情地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带你这一个中国博士生,是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个了,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去。”
听着导师的话语,他的心胸久久难以平静。来到校园外,向东方纵目眺望,高山大海、蓝天白云把他与亲人分隔在两个国度里,他想了许多:留在国外有留在国外的好处。但是,自己是祖国派出来的留学生,到这里来学习是为了解决国内煤炭地质理论与实践的难题,中国才是自己的神圣岗位,那里才有用武之地。尤其让他不能忘记的是,为了使他安心国外学习,同系许多双鬓霜白的教师分担了他的教学工作。学院想方设法把他的爱人由外省调入阜新,还分配给他一套新居……想到这些,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浪,他情不自禁地说:“亲人们放心,我学成一定回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毅然回国
9月初,他毅然决定结束还有半年的研究工作,准备提前回国。
正在外地的导师阿特勒教授听到消息,急切地给他打来电话,对他说:“你不能走!还是留下来吧!这里,工作有你干的,钱有你挣的,太太也可以接来,我说你无论如何应该留下来。”
赵明鹏双眼噙着热泪告诉他十分尊敬的阿特勒教授:“我会永远记着导师的帮助,但我的工作在中国,我要用我学到的知识报答养育我的祖国和人民。老师,不管什么情况,我的报国之心是不会动摇的。”
导师被他的坚定决心感动了,哽咽着说:“你的报国之心我非常赞赏,祝你成功。”
9月19日,巨大的波音客机载着一颗赤子之心,跨过高山大海,告别了到处充满温馨的校园城,飞回日思夜想的祖国。他又来到了十分熟悉的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继续进行他未完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担负教学任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河北农村推行实用技术培训证
贾文善
去年,河北省推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证书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40岁以下的在乡知识青年经过培训和考核,凡在粮、棉、畜、禽、渔、菜、果、杂、会计、建筑等10项技术中有一项以上达到助理农民技术员水平的,由县以上有关部门颁发省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获得培训证书者可优先获得承包适度规模经营农田、果园、养殖场和部分乡镇企业及跨村、跨乡承包的资格,并有评定农民技术职称、获得农业贷款、优良品种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优先权。
5年来,河北省各级科协、团委、妇联、教委、农业等12个部门对900多万在乡知识青年(含回乡退伍军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过去,他们在培训中,只强调“每个在乡知识青年学会一、二手致富技术”。去年以来,各地推出一批多方面、高层次的培训项目,如吨粮田配套栽培,节水栽培,麦棉一体化栽培,小麦、玉米模式化栽培等。辛集市马兰村坚持以粮棉技术培训为主,使得全村一年更换一个小麦新品种。去年全村粮食单产926公斤,棉花单产65公斤,人均收入主要依靠粮棉达到800多元。
培训形式由乡办为主转为乡办、村办并举。为改变科学技术“架在乡里,空在村里,到不了种田人手里”的状况,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了村级培训。吴桥县郜庄村建立了“村文化教育中心”,聘请北农大教授和县乡科技人员为教师,使全村190名回乡初、高中毕业生都学到了一、两项实用技术,并分别成为农林、养殖、蔬菜和乡镇企业的技术员。
河北还注意把技术培训和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努力造就“四有”型农民。全省很多技术培训班安排了政治、法律课程,坚持技术培训和理想、前途及法纪教育穿插进行。目前,在广大在乡知识青年中,违法犯罪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各人只顾各人的少了,帮贫扶困的多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把目光转向教育
——绥化地区农村教改考察散记
周晓冰
当改革开放把喜悦和困惑一齐抛向社会时,人们为寻找新的启动力,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教育。教育改革真的有可能成为黑龙江绥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助推火箭”。
新的成才之路
时下的农村,谁家不望子成龙?可过去的成龙路子只有一条——升学。
美好的愿望集中到学校,变成了一把无形的鞭子,逼着农家子女争相挤向升学的羊肠小道。
结果,初中学生只有20%左右升入高中,1%左右升入大学。
一些乡镇投资数十万,盖校舍办教育,到头来,学成的送走了,回来的没学成。当地还是缺少适用的人才。
当然,这已是3年前的旧事。如今,还是那个西长发镇,一个名叫杨海茹的在校女中学生,仗着学到的西瓜栽培技术,居然敢为一个叫王洪彬的困难户进行科技咨询。在她的指导下,王家的瓜个头长的大,口头也甜,秋后一算帐,挣了八千块钱。像她这样可以指导或帮助农民致富的学生,全镇目前已有2008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4.3%。
上述变化,表明各级决策人不再对一种程式不加思索地笃信,而开始对经济、文化全面地思考,并在行动上有所做为,使学校与社会“对接”。     
校园内的小能人
为了改变学生学业单一造成的“营养不良症”,学校正在调正“菜谱”,给学生“吃拼盘”。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的肇州,一批鲜活的乡土教材走进了中、小学课堂。
学生不仅在专设的劳技课上学到《肇州经济地理》、《大白菜、小菇栽培技术》、《养牛》、《养羊》,还在数学课上学会土地测量、粮食估算,在化学课上学会农药和化肥施用常识,在物理课上学会家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
毗邻大庆新油田的朝阳沟中学,未升学的初三毕业生仍要留校一年。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专长和社会需要,分别到农技、园艺、畜牧兽医、电器维修、土木建筑、服装剪裁等专业班“吃小灶”,边学习,边实习。大多数学生在校就成了学有一技之长的“小能人”。
这类别具一格的培训方式,也在其它市县得到效仿。校办工厂、农场供学生们“习文演武”,也是乡村新项目试验基地,科技新成果推广基地。     
风云际会的“科技之冬”
静寂、漫长的冬天,是东北农村的闲季。
通常,呆着没事儿的姑娘、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串门子”,侃大山,甩扑克。
获得知识能量的青年人,可不满足这种“包到户,吃饱肚”闲散生活方式。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汇入热流奔涌和“科技之冬”活动中,感人场面随时可见。
在草原新城——安达市万宝山镇,农民技术学校设立的咨询服务部天天“人满为患”,热闹非凡。在这里,玉米灰斑病防治、活鹅拔毛技术等等,成了人们常说不倦的话题。
位于镇中心的科技展览楼内,丰产作物的标本,对比表上的数字,上百张彩色摄影照片,还有经常举办的科技致富报告团的讲话,无时不在吸引数以千百计的年青人。
从农民新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里,从新开办的家庭工业作坊的轰鸣机器声中,从青年妇女利用草柳编织的工艺品上,还有农家丰富多采的“菜篮子”,满满登登的粮食囤子,都让人感受到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由于各级科协、文化部门和青年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参与,“科技之冬”活动已超越了纯教育的范畴,形成了社会大教育的体系。它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当地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焕发出新的创业冲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散发着乡土味
——介绍“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小丛书”
锡兵
眼前这套小书要是夹在装璜精美的高头讲章之中,那是太不起眼了。稚拙纯朴的封面图案满溢乡土气息,寥寥百来页内容全无学究色彩。然而,它们要是随随便便地往农村的炕头、灶头、田头一搁,却会显得那么浑然一体,再合适也没有了。
这套由中国民主同盟科技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小丛书”就是专为渴望摘掉穷帽子的农民编写的。
编委会主任钱伟长郑重介绍说,这套丛书“旨在为农村和中小城市人民的致富提供科学技术讯息,因此,内容侧重介绍有关饲养、种植、电器修理、农村建设、水利、道路以及适宜于乡村企业实用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
他说,这套丛书已列入国家教委的“燎原计划”。
“农村实用生产技术小丛书”已同读者见面,第一批推出《快速养猪法》、《大白菜栽培与抗灾防病》、《汽车拖拉机的性能和使用》和《小商业经营》等50种。民盟科技委员会目前征集到稿件800余种,计划精选之后在两年内出齐200种,以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推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北京148中学高二(3)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了四幕话剧《红岩》,为全校师生进行了演出。很多同学观看后,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所感染,流下了热泪。图为演出中的一个场景。 李雅清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驻疆某部防化连应乌鲁木齐市第四小学之邀,派出校外辅导员,协助开设“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雷锋专题广播”。 李太保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