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的启示
——大型军事教育文献片《伟大的战略决战》观感
王道平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对历史的深沉思考,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在人民共和国诞生四十周年之际,总参谋部委托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军事教育文献片《伟大的战略决战》与观众见面了。这部大型影片,真实地记录了40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雄伟场景。影片用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电影资料,以及多种电影表现手法,从多层次多侧面,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运筹帷幄,人民解放军千百万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影片在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同时,编导者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赋予影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它给予人们诸多的历史的启示。
首先,这部影片再次显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其胜负虽然是战争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首先取决于战争的性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由于它是一场违背人民意愿的非正义战争,一开始便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是一场革命的正义战争,因而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早在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有430万对我们120万的绝对优势兵力,有美械化、现代化对我们“小米加步枪”的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但他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伟大的战略决战的结局,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
其次,影片还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总想变中国为其附庸和殖民地。因此,那时它不惜血本,帮助蒋介石装备机械化部队,训练陆海空三军,甚至直接用飞机、军舰运送国民党军到进攻解放区的前线。可以这样说,当时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的反革命内战是难以发动起来的,即使发动起来,没有美元的支撑,也是难以坚持下去的。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军遭到惨败,同时也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破产,美国变中国为其附庸的妄想被打得粉碎。历史已经证明,所有把社会主义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企图都将遭到破产。
影片还告诉我们: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财富。战略决战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卓越的战争指导艺术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当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秋,毛泽东抓住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争形势,毅然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指向条件最有利的东北战场,并制定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役方针,首战攻克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有利局面,然后各个歼灭辽西、沈阳之敌。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逐渐在数量上也占有优势,毛泽东又及时抓住这种有利的契机,果断定下在华东、华北地区与敌决战的决心。在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以60万人打败国民党军80万人,创造中外战史上的奇迹。平津战役中创造了“天津方式”和“北平方式”,兵不血刃地解放北平,是中外战史上的又一创举。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局。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宝库。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不愧是我们军队英明的统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因此,人民拥护解放军,解放军热爱人民。这是影片给予我们的又一个启示。影片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那种鱼水情的关系。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和奴役的劳苦大众,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则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积极支前,共同对敌。三大战役期间,共动员民工857万,出动大小车134.7万辆,仅运送粮食一项就达8.5亿斤。特别是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参战民工达543万,是参战解放军的9倍。遍地是运粮食,送弹药,抬伤员的群众,扁担声声,车轮滚滚。陈毅同志曾风趣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是经过战火考验的,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影片最后告诉人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在战略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共伤亡24.5万余人,其中4.7万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和业绩,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激励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红杜鹃
 ——纪念诗人陈辉牺牲四十五周年
魏巍
诗人陈辉已经牺牲45个年头了,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他。最近中共涿州市市委为他编写了传记,并同他的部分遗诗结集出版,这反映了人民的心愿。
陈辉和我是同龄人,我们都是那个烽火遍地的大时代的青年。他生于湖南常德,1937年上高中时就入党了,1938年到延安,1939年到敌后晋察冀,我们又都是诗神缪斯的狂热的爱恋者,和田间、邵子南一起,我们都是晋察冀诗会的委员。
陈辉工作的地区,离北京并不远,就在涿州以南的松林店一带。现在人们常到房山区的八渡、十渡去郊游,那大约就是陈辉他们的后方了。陈辉的名篇《为祖国而歌》就是在八渡写的。据陈辉的传记介绍,他开始在县青救会工作,经常深入敌封锁沟内外,组织青年进行抗日斗争。他的生活自然很艰苦的,有时就隐蔽在旷野的窝棚里。他戴着破毡帽,披着旧大袄,穿着露脚趾头的鞋,一张晒得干瘦的脸,一嘴毛茸茸的胡子,再加上他的个子本来就比较瘦小,如果不是他脸上的那副眼镜,大袄口袋里的那些诗稿,就简直像拒马河边小放牛的了。
1944年12月26日,我们的诗人,年仅24岁的无产阶级战士陈辉,将最后一滴鲜血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亲爱的田园。
陈辉同志的牺牲,我过去一直未得其详。这次读了他的传记,再一次为他的精神所震撼。陈辉到平西工作,是早有流血牺牲准备的。他曾对一位同志说过:“我的生死问题已经解决。”因此,他在那个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牺牲的战线上,显得十分坚定,十分英勇。据说,在他工作的那个区里,几年间已经牺牲了六个区委书记,而他却甘愿去做第七个。他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贯穿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在他的《为祖国而歌》中可以读到:祖国啊,/你以爱情的乳浆,/养育了我;/而我,/也将以我的血肉,/守卫你啊!也许明天,/我会倒下;/也许/在砍杀之际,/敌人的枪尖,/戳穿了我的肚皮;/也许吧,/我将无言地死在绞架上,/或者被敌人/投进狗场。……
祖国呵,/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不会滴一滴眼泪,/我高笑,/因为呵,/我——/你的大手大脚的儿子,/你的守卫者,/他的生命,/给你留下了一首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这首诗,无疑是陈辉的誓言。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华北的原野上,为我们的祖国留下了一首“无比崇高的‘赞美词’”。陈辉不愧是一个英雄的诗人和诗人中的英雄,是我们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典型。我们的诗歌队伍也因有陈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
陈辉是诗的不疲倦的追求者。他曾说,诗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是诗。就是他被敌人逼进地道,点着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还要写诗。但他不是为诗而诗,不是为了营造个人的象牙之塔,而是用诗歌推动革命事业的前进。他曾说:“我已经确定了我的任务:要深入地手触生活,投入斗争,把新的血的战争的现实写入诗里,我要给诗以火星一样的句子,大风暴一样的声音,炸弹炸裂的旋律,火辣辣的情感,粗壮的节拍,为了更好地为世界,为斗争着的世界而歌!”这就是诗人的艺术理想和追求。陈辉在晋察冀五六年的时间里,在频繁的战火中,写了长短诗万行以上。一部分由他的战友戈枫等同志保存下来,解放后由田间作序出版,集名为《十月的歌》。这本诗集,受到读者广泛的赞扬,并翻译到日本。陈辉牺牲后,他的七八个手册为敌所得,那上边怕也有许多瑰丽的诗吧!
我是很喜欢陈辉的诗的。编选《晋察冀诗抄》的时候,限于篇幅只选了他12首诗。他的诗,除具有晋察冀诗人共同的战斗特色外,也有他自己的个性。我曾在诗抄的序言中说:“陈辉的诗,使人感到他是一个浑身渗透着忠诚、热情的年轻战士,他的诗流露着一片孩子式的纯真。”这些诗,就是今天读起来,艺术性也并不低,也不是今天的诗人都能够写得出来。我可以说,陈辉的诗,由于它具有的特殊的生命力和魅力,将要长期流传下去。陈辉虽然死时很年轻,但他作为一个诗人,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一个诗人,如果心里没有祖国,眼里没有人民,只斤斤于营造个人的窝巢,不管技巧有多么高超,都很难成为伟大的诗人。而陈辉的路,却是诗人的光荣之路。
陈辉的墓,就在涿州市城南的楼桑庙村。碑文上刻着诗人的一首诗:“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英雄抛碧血,化为红杜鹃,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这声遏行云的诗句,真是发人深省,震人心魂。他的墓每年都有不少人来此凭吊,追怀这位英雄的诗人而感叹不已。随着敌人的溃败和人民的胜利,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绿的、紫的花儿,已经开满了全国,开满了华北的原野,也开满你坟墓的周围。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田野上正不时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唤。陈辉,我亲爱的兄弟,在它们那灼热、挚诚、至死方休的啼唤中,其中也有你的碧血和精灵化成的红杜鹃的啼唤吧!陈辉,在我们的队伍里,你本来就是一只红杜鹃呵!……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程代熙
去年6月的北京风波平息下去之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坐下来冷静地思考刚刚成为过去的这场由学潮到动乱到反革命暴乱的前因后果,也就是进行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比方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次严重的政治事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艺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被卷了进去,而且有的人还陷得很深;为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了积重难返的严重地步,等等。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大气候小气候的原因,但是就文艺工作者本身来讲,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的思想实际。千条万条,最重要的是一条,就是文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在我们的队伍中,有的人根本不懂,也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甚至以此为时髦,以此开“新潮”风气之先。可是大风大浪一来,就分辨不清形势,就站不稳脚跟,结果只好随波逐流而去。
贺敬之同志早就指出,“这几年有些同志‘言不及义’,不‘及’马克思主义,不‘及’社会主义,一听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认为是老一套”。这还是前几年的一般情况。最近一二年,已经不是什么不“及”,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庸俗社会学,或者机械唯物论,加以唾弃,要它“寿终正寝”了。对于毛主席的《讲话》,有人说不是作什么“局部性修正”或“局部性调整”,而应该将它“总体性批倒”。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运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尽管有过不少挫折和失误,但仍然产生出了不少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可是前一阵,有人就是要否定我们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例如讲什么“社会主义是个政治概念,很难同文学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或者说什么文学的性质是不能用社会主义这样的政治标准来鉴别和分类的。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整体推倒了,把我国文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否定掉了,试问我们的文学艺术以什么样的特色和面貌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呢?向西方文学看齐,甚至以西方社会盛行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我们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取向,结果只能是败坏我们自己的文艺,只能走入末途,自行消亡。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们本身并不能替代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文艺工作者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掌握了观察世界、审时度势的武器。当然也就同时增长了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历史已经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未来的前景如何?这应该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关心的重大课题。一个作家如果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缺乏真正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就肯定成不了一个大作家。
90年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动荡不定。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摆在我们面前。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浪潮,依然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反社会主义的国际反动势力却竭力要把她扼死在阵痛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构成90年代的重要历史内容。西方的一些谋士扬言20世纪结束之日,就是共产主义大失败之时;对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将不战而胜。这股国际潮流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关系着我国90年代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和斗争。
面对着90年代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不负人民的厚望。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
韩瑞亭
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发展史上各种优秀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最先进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文艺工作者确立其他思想体系所不可企及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于文艺工作者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从而进行文艺实践活动,将会提供正确而可靠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这一被鲁迅称之为“最明快的哲学”,对于我们在各种思想理论观点鱼龙混杂、真伪错乱的复杂情况下,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坚定的方向,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从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分析说明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时,透彻地指出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样,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也不外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或折射的产物。依循这条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不仅可以彻底地解决千百年来纠缠不清的有关文艺的本原和属性问题,也能够正确地解决诸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等关涉到文艺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到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这条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在我们的文艺领域中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当然其间也有过贯彻、体现上的偏差与失误,有过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和震荡。
然而,正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在向各种唯心主义哲学的挑战中产生的一样,在它产生之后也不断受到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挑战。两种哲学路线的斗争并没有止息,在文艺领域里也不例外。近几年,在我国严重泛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从政治方向上表现为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从哲学思想上则表现为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挑战。一些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被当作“新理论”、“新观念”加以引进、推崇,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却成了被怀疑、被否定的对象。这种状况在文艺领域中的表现也很明显。本来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所阐释解决了的文艺的本原和属性问题,被五花八门的“新观点”搞得混乱起来,似乎成了需要重新探索的问题。照某种说法,文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种精神反射,反而是某种君临物质世界之上的精神个体的排泄物,某种不依赖于客体世界的创造主体的内分泌。本来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所阐明了的创作主体在文艺实践中的能动作用,被某种极端张扬主体性的理论加以无限度夸大和拔高,以至抽掉了客观实在的社会生活这个制约和决定文艺创作活动的基础,变成好像是无所不包的创作主体可以代替前者而充当文艺创造的源泉。至于某种排斥理性、崇尚感觉的主张,提倡在文艺创作活动中听命于“潜意识”、“跟着感觉走”的玄虚之论,则无异于“把感觉本身当作建造实在世界的砖块”。诸如此类的理论主张的盛行,造成了许多文艺问题上的混乱和错误。
不能低估这类哲学唯心主义的理论观点在文艺领域中的影响。实际上,在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等重要理论原则问题方面,这几年来所发生的种种混乱和扭曲,都能由此找到哲学思想的根源。正因为如此,这几年在文艺队伍与文艺创作中,才出现了远离生活,淡化时代,面向自我,疏离群众的所谓先锋派创作和贵族化倾向,出现了文艺创作上的贫血症与玄学风,出现了以玩文学相标榜的末路现象。在这股思潮冲击下,曾经不乏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常识者,却失足滑向唯心主义,而平素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训练者,则认时髦为标新立异,轻易地成为各色唯心主义的“启蒙”对象,这当中确有深刻的教训。
毋庸讳言,由于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在思想理论领域中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的状况已够触目惊心。有的理论“精英”竟然把“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这类“感觉即存在”的陈腐话题,当作20世纪的“重大发现”,并由此断言“唯物主义今天已经被证伪”了。面对这些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只能起而抗争,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有鉴于此,重新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题,在文艺领域也不能不是当务之急。文艺工作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不但会获得辨识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利器,而且将找到澄清文艺思想上的种种混乱和谬误,从迷茫、困惑中走出来的正确途径。正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明言:“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绿色的青春期》讨论会
伍小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刘兆林长篇小说《绿色的青春期》讨论会近日在吉林市举行。
刘兆林是以《雪国热闹镇》、《索伦河谷的枪声》等小说蜚声新时期文坛的军旅文学作家。《绿色的青春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真诚、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六十年代后期发生在绿色军营里的一段既严肃又荒诞的生活,表现了一大批正值青春期的军人们经历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历程。
与会者认为,刘兆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相当生活化地表现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内容。小说对历史的反思既有真诚的沉重,又有幽默的轻松。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在参军、入党、军训等军营生活中,在对人生的追求和理想的向往中,有朴素的热情,也有盲目的追求;有奋斗者的喜悦,也有迷失者的痛苦。作品对荒唐年代给予人们情感和生理的摧残进行了辛辣的剖析,对那些盲目的精神崇拜者也给予了善意的劝讽。
与会者指出,小说的风格凝重而沉实,保持了作家刻画兵营里下层人物的写实风格。有人认为,作家注意军营文化的揭示。小说以一段段真切的生活故事和生活氛围,描绘了军营的风情画,呈现出斑斓的文化色彩。大家还就小说的叙事文体、语言风格以及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沈阳的作家、评论家,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驻吉林市某部的领导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伍小田)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当代人剪影”征文评奖揭晓
由《青年文学》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当代人剪影”征文大奖赛,从一九八九年元旦起,历时一年,最近揭晓,并于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了颁奖大会。这次征文评出陈书乐的《男子汉的路》等二十三篇获奖作品;同时,刘风军、涂仁祥等二十三位来自各行各业改革第一线的同志获得作品主人公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和著名作家姚雪垠、管桦等向获奖者颁发了奖品。 (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