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2月26日藏历新年初一,拉萨郊区亚年村的农民纷纷来到解放军驻地,向子弟兵献“哈达”、敬“琪玛”,感谢他们经常为群众做好事。 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摄 (传真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取得成果
我国基建规模得到初步控制
新项目投资比上年减半 预算外投资减少 在建总规模明显压缩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徐耀中)我国基本建设规模在治理整顿中得到了初步控制。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披露的信息:1989年我国基建投资近8年来出现第一次负增长,比上年下降了2.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国基建的实际工作量比上年减少12%左右。此间经济界人士认为,我国去年贯彻治理整顿方针所取得的这项突出成果,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1989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的基建投资为1538亿元,比上年减少36.3亿元。基建规模得到初步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开工项目得到有效控制。新开工项目过多是我国基建规模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一位“老基建”说,过去基建战线是“前工未了后工催”,新开工项目猛增。1988年投资5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就有3.8万个。去年,我国对新开工项目采取了“集中权力,严格审批”的新措施,挡住了许多不急需或建设条件不成熟的项目,一年中批准开工的项目仅2.4万个,比上年减少36%,是80年代新开工项目最少的一年。随着新开工项目减少,新开工项目的投资也比上年下降了一半。
二是预算外投资减少。过去,预算外投资被认为是我国基建战线的一头“野马”,往往预算内压的,抵不住预算外长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去年由于宏观控制奏效,以及各地全局观念增强,这种状况有了改变。在基建投资总额中,预算外投资为1137亿元,比上年减少68亿元。其中国内贷款下降10%,各级自筹投资下降1%,其它费用投资下降23%。这表明,治理整顿已使这头脱缰“野马”开始勒缰徐行了。
三是在建总规模有了明显压缩。经过清理,去年全国共停建缓建项目1.8万个,特别是楼堂馆所建设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全民所有制基建累计施工项目为6.9万个,比上年减少1.2万个,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减少305亿元,基建战线明显缩短。
在基建规模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时,投资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基建中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非生产性建设比重有了相应的下降。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回落为11.8%,大体降到了适度的比例。在基建投资压缩的情况下,用于煤炭、电力、石油三大能源部门和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都有了增加,比重也有所上升。
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今年继续严格控制基建新开工项目,防止停缓建项目“死灰复燃”,进一步压缩规模、调整结构,对多元化资金渠道要实行科学化管理和使用,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大力提高投资效益。


第1版(要闻)
专栏:

  雷锋式好干部李伯照事迹感人
李先念题词号召向他学习
新华社武汉2月26日电(通讯员夏建国、郑祖喜)2月24日上午,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优秀共产党员李伯照同志题词:“向雷锋式的好干部李伯照学习”。
李伯照同志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北省总队咸宁地区支队原上校支队长。他1964年12月从浙江省临海县入伍;1967年6月入党。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一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一心扑在部队的建设上,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特别是在去年春夏之交制止动乱期间,他带重病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直至昏倒在岗位上,由于延误了治疗,虽经多方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89年8月30日不幸逝世,年仅45岁。
李伯照的事迹在全国传开后,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共湖北省委于1989年12月15日授予李伯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发布命令为李伯照同志追记一等功并号召全体官兵向他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推广适用农科技术 注重提高农民素质
各地拉开农业科技推广年帷幕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蒲立业、焦然)记者综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情况表明,新春伊始,各地就拉开了“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的帷幕。
目前,一些省、市、自治区已采取高产竞赛和技术承包、集团承包等形式,着手组织推广适用农业科学技术。广东省靠科技、促增产的粮食创高产活动已从南到北全面展开,今年全省早稻创高产活动实施面积1077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40%。云南省为解决山地播种干旱缺水问题,今年推广玉米营养袋育苗、定向移栽技术的面积,由上年的80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根据冀、鲁、豫、苏、皖、湘、鄂等省反映,已被实践证明投入少、效益高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粮棉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组合)、高产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等重大技术,今年组织推广应用面积都比上年有显著增加。
为确保科技成果顺利推广应用,今年各地还从增加资金投入、解决口粮供应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变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湖南省决定从合同定购粮和议价粮经营中按比例提取粮食技术改进费,全部用于农技推广。四川、新疆今年分别增加农技推广费200万元。
各地在开展科技兴农活动中特别注意提高农民素质。吉林省今年组织的“万人科技兴农服务队”已下乡到村,力争培训农民250万人次。广西已培训各种农业技术人员10万余人。河北今年首创“三加一”试点,即三年高中毕业后再进行一年专业技术培训。
据了解,近10年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年向社会奉献7000项科研成果,由于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流通渠道”不畅,成果应用率仅为30%多,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为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业部确定今年为“农业科技推广年”,要求各地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和重点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春暖花开到秋高气爽
北京推出新的国际旅游活动
旅游业11万职工准备为亚运会提供优质服务
本报北京2月26日讯 新华社记者李亚非、本报记者刘霄报道:北京今年将围绕亚运会推出一系列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国际旅游活动。
从春暖花开的4月1日到秋高气爽的10月7日,北京将举办“亚运、旅游、友谊、和平”百万旅游者签名活动。旅游者自愿在印有亚运会会徽、北京旅游标志,以及“亚运、旅游、友谊、和平”中英文字样的万米巨幅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国籍。这凝聚着百万人美好祝愿的巨幅签名彩带,将作为礼品赠给亚运会组委会、亚奥理事会及世界旅游组织。此外,北京还将相继推出“北京国际风筝会”、“北京桃花节”、“昆明湖之夜游园会”、“大兴西瓜节”、“北海灯会”等旅游活动。
“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将把北京国际旅游活动推向高潮。规模宏大的艺术演出荟萃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台节目。37个艺术展览同时展出。届时还将推出“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日游”、“我与北京市民一日游”等5个专项旅游。亚运会期间还将开放一批新景点。汇集全国名、优、特、新产品的北京展览馆购物中心,将为旅游者提供购物方便。
又讯 北京旅游行业的11万职工准备用辛勤的劳动,为亚运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
5月至9月,北京市旅游局将在全市涉外饭店、餐厅举办“门卫周”评比活动、“美食周”活动、“前厅服务周”活动、“环境卫生周”活动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总参举行学习雷锋报告会
纪念毛主席题词廿七周年
迟浩田强调全军要打好政治上永远合格的思想基础
本报北京2月26日讯 今天上午,解放军总参谋部在京举行报告会,隆重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27周年。一批数年坚持学雷锋的先进典型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总参谋长迟浩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副总参谋长徐惠滋、老将军孙毅等出席了今天的报告会。
20多年来,总参官兵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特别是近几年,总参各级党团组织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雷锋为榜样,先后成立了3000多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战士、职工为现代化建设、为军队改革无私奉献的热情。几位先进人物从不同侧面报告了他们学雷锋的事迹,激起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总参谋长迟浩田要求总参广大官兵坚决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促进我军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他特别强调,新时期学雷锋,就要努力打好我军官兵政治上永远合格的思想基础,保证枪杆子永远听从党指挥。              
     (张东文 赖仁琼)


第1版(要闻)
专栏:

  展示“天府之国”新面貌新成就
四川举办外贸洽谈会
国际友好电视周和中国丝绸交易会同时举行
本报成都2月26日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四川国际友好电视周和中国丝绸交易会于2月25日至3月5日在成都同时举行。到今天为止参加“三会”的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外宾和客商。
本届经贸洽谈会,参展、洽谈的单位有省、市各类经贸公司、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等近90家。
据了解,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198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35亿美元,1989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为12.8亿美元,其中出口为9.49亿美元。
本次洽谈会以出口推销为主,所提供的出口商品有丝绸、粮油食品、纺织品、茶叶、土特产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医药及医疗器械、五金矿产、电子产品等20多类800多种。
由四川省外事办公室和四川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国际友好电视周,报名参加的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电视台。一些国家还派来电视记者或驻华使馆的文化官员参加有关活动。
中国丝绸交易会,由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组织丝类、绸缎、成品3个交易团参加,各省、市、自治区丝绸进出口分公司也组团参加。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记河南省新乡县刘庄党总支书记史来贺
靳维钧 赵金德 张善涛 丁先军
有这样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4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9次见到毛泽东主席,14次进京观礼,多次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他领导的村庄,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前不久,中共中央组织部将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誉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他就是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党总支书记史来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989年4月7日,几辆轿车突然停在刘庄新村的广场上。一位身材魁伟的老人,下车后健步向村里走去,他就是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
李先念主席亲切会见村民,兴致勃勃地问起生产和分配的情况。史来贺汇报说:198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4200多万元,人均产值3万多元,人均分配2000元。全村从事工业和农业的劳力都实行月工资制,工资和效益挂钩,实行联产奖罚。李主席频频点头,充满激情地对在场的人们说:“我今年80岁了,中国千千万万人几十年流血牺牲打天下,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他深情地在村头栽了一棵雪松,为刘庄挥毫题写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8个大字。这时,首都北京的上空,一股反社会主义的逆流正在酝酿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望着这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史来贺的眼睛湿润了。40年来,他带领刘庄1400余名群众走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1952年冬天,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那时候,刘庄的粮食亩产只有100来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700多块“盐碱洼”、“蛤蟆窝”,横陈在村子周围,成了刘庄贫穷的象征。
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他走进老贫农的茅屋,坐在老党员的炕头,寻求治穷致富的办法。他领着党支部一班人反复在全村1.5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上察看,制定平地改土的规划。他十分严肃地对干部们说:“党让咱在这里带领群众干社会主义,咱就得扑下身子,舍得奉献,干实事,创新业,为党争光!”
1953年春天,史来贺带头建起初级社。一场平整土地的战斗在刘庄打响。全村400多名劳力,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史来贺把推车装得满满的,和大家比着干。平整土地的战斗持续了20年,据统计,平整土地投工40多万个,动土200多万方。如果一方方摆起来,可以从北京排到广州。盐碱洼终于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在实现刘庄农业由低产变高产的过程中,史来贺不满足老经验,决心钻研新技术。1957年春,他扛起行李,搬进棉花试验田,不顾风吹日晒,夏暑冬寒,反复进行试验。当年,刘庄实现了皮棉亩产53.5公斤、粮食亩产215公斤,创造出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刘庄一跃成为全省和全国的先进典型。在全国棉花会议上,周总理紧握史来贺的手说:“希望你们高产再高产,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给全国树立个榜样!”周总理的话,激励着史来贺和刘庄人不断进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鼓满了刘庄前进的风帆。史来贺带领群众实行农工商并举,办起造纸、食品、化工、制药等14个工厂,各业生产稳定、协调发展。1980年,刘庄率先跨入“小康”行列。198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比1978年翻了四番多;公共积累累计达到4700万元,比1978年增长7倍多,人均集体分配2200元,比10年前增长6.3倍。户均存款2.5万元,300户农民全部搬进集体统一盖的双层楼房,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家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村上没有偷盗、赌博、违犯计划生育现象,没有封建迷信活动。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奋工作。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一位美国女记者慕名到刘庄采访,前后两次在社员家中住了32天。她亲眼看到刘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成绩,连声称赞“还是刘庄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遇事要有个主心骨
史来贺把当“官”看得很轻,而把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作贡献看得很重。解放初期,县里想调他当区长,他说不愿离农村;后来,地委打算让他当农业局长,他说不想进城市。他担任县委副书记、地委书记、副书记的那几年里,照样不离刘庄。
史来贺常说:“当干部一定得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领导同志找到史来贺,好心劝说:“还是把地分了吧,不然可要犯错误哩!”
他召开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会,让大家学文件,谈意见。中央文件上写着:“……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他把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决心从刘庄实际出发,寻找一种适合刘庄经济发展的责任制形式,这就是“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罚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事实证明,这种责任制形式,适合刘庄的情况。后来,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来到刘庄调查后,赞扬说:“你们做得对,我们支持你们!”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而史来贺总是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对干部们说:“咱当干部要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心甘情愿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来贺根据农民的思想特点,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等“五对比”的方法,教育群众不忘过去苦,珍惜今日甜。前几年,社会上有人竭力宣扬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的论调,史来贺听到后气得直皱眉头。他请曾到美国参观访问过的领导干部和到日本访问过的总支副书记史世兰谈访问观感,帮助大家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他组织大家学习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英雄事迹,要求把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材料,登报纸,上广播,大会小会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刘庄每年都要评选出劳动模范、模范干部、五好家庭等,并且张榜公布。在刘庄,14个姓氏、300户、14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派别矛盾,人心齐在“公”字上,齐在干社会主义事业上。
去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北京、郑州有人给史来贺来信,让他在一份召开人大紧急会议的呼吁书上签名,史来贺断然拒绝。济南一个大学生到刘庄串联,想让史来贺支持他们的“行动”,史来贺教育他“应该听党的话,不应当搞动乱。”为了支援戒严部队,史来贺带领群众选出上等小麦,率先超额交售爱国粮;他还率领干部、群众代表,带着慰问品前往戒严部队进行慰问。
干部要劳动带头,吃亏也要带头
史来贺常说:“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不光要劳动带头,吃亏也要带头。”40年来,他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筑黄河堤,史来贺带领民工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3个月,回来瘦掉10斤肉;堵河口,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
1963年8月,他父亲病故。当时正遇上一场暴雨,庄稼泡在2尺多深的水里。他推迟了父亲的安葬日期,扛起铁锨,带领社员下地排水去了,直到排完积水,才办理丧事。
1976年冬天,他母亲病危,当时史来贺正领着社员建设造纸厂。他把照料母亲的事交给老伴和姐姐,一个多月没有离开工地。就在试车的那天晚上,他的老母亲病危,女儿连去叫他3次,干部群众都催他回家,他始终没有回去。他深知,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能离开,万一试车不成,集体财产将要蒙受严重的损失。他把眼泪咽进肚里,直到看见金黄色的纸张出来,才飞快跑回家去。当他来到母亲床前时,老人家已告别了人世……
实干,他带头;吃亏,他也带头。刘庄每年要收入几千万元,可史来贺仍然处处打紧开支。药厂扩建时,提取车间需要增加24个提取罐,派人去购买,一个就要3.8万元,史来贺嫌太贵,决定由本村机械厂加工制造,只用了15万元,为集体节省70多万元。他到外地参加一个会议,会上发了件上百元的纪念品,并开出发票让回单位报销,老史觉得这是损公肥私,当场退回了纪念品。史来贺当干部以后,前13年,一直是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党支部书记和干部的补贴工分,他一个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的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又把工资全部交到队里,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集体分配。近几年,群众的分配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收入,他却只拿自己的工资,从来不要村上任何补贴。村里免费发的十几种福利,别人都有,唯独他一样不要。
史来贺对“吃亏”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当干部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才能干好。但是总的来说,当干部又没吃亏。你想,你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当大家都富裕了,干部不也就富裕起来了吗?”
给群众送温暖是干部的义务
1976年以前,刘庄群众多数住的是低矮的土屋,还有一些住的是草屋。史来贺想,千百年来,房子问题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穷苦农民年年省吃俭用,出力流汗,却盖不起像样的房屋。咱难道就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全村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76年,刘庄新村楼房正式破土动工。要把全村200多户的旧房全部拆除,盖上1000多间单面向阳的双层楼房,确实不容易。面对重重困难,史来贺坚定而有信心地对大家说:“世上没有不费力就成功的事,只要咱干部带头,齐心协力,什么困难也难不倒咱!”老史家有6棵大榆树和一些杂树,当时有人出2700元要买,老伴还要留一棵给将要出嫁的女儿做嫁妆。他劝老伴:“现在盖房正需要木料,咱当干部的要给社员做好样子。”新村建设一动工,他第一个把自家的树低价交给集体。在老史的带动下,群众纷纷把自家的木料交给集体,盖房的木料问题顺利解决了。
头3幢新楼盖好后,干部、群众首先想到老史,动员他第一批搬进新居,他婉言谢绝。第4幢、第5幢……第20幢新楼房盖好了,史来贺还是住在他那合作化时盖的又低又破的旧房里。他说:“只要咱村还有一户没搬进新房,我心里就不踏实。”6年后刘庄住宅楼房全部盖齐,史来贺才和最后一批群众一起搬进了新居。
史来贺把为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乐趣。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烧煤,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多种糕点送到社员手中。群众有了病,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值班,把饲养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家团聚。一次,饲养员马新政看到史来贺又来替他值班,无论如何也不回去,他流着泪对史来贺说:“你们干部也有一家老小,可你们不想自己的家,却让俺回家过年团聚。俺知你的一片心意,俺领下党的这份情意!”这一夜,他没有回家,和史来贺坐在草铺上一直谈到天亮。
1986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节。赶马车的刘树广因公被轧伤了腿,正躺在距刘庄25公里的新乡市中心医院病床上接受治疗,他妻子坐在一旁陪伴着他。腊月三十下午,史来贺匆忙开完干部会,急忙喊住副书记张秀贞和村干部刘树业,让他们准备好罐头和糕点,去看望正在住院的刘树广。干部们看到老史劳累的样子,劝他派别人去。史来贺执意不肯,说:“树广是为集体受的伤,他住院好几天了,还没去看他,我心里不安。”史来贺与张秀贞、刘树业一道驱车来到医院,史来贺握住刘树广的手,问寒问暖,刘树广感动得热泪盈眶。
新时期要学会新本领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史来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单一农业生产,农村很难富裕,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决定,又使史来贺萌动起来的商品经济意识发生了新的“飞跃”,他引导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进军。他对大家说:“搞经济翻番,指望科学技术,指望知识、人才。新时期党对咱提出了新要求,咱必须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本领,增长新才干,适应新形势!”
史来贺首先带头学习。他有一股“钻”劲,不管读政治理论书籍,还是学习技术知识,他都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学懂弄通,从不马虎。他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主要文献,还学习了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籍。在他的住室里,枕头边常放着三样东西:一是各种政治、经济业务书,二是收音机,三是笔记本。
他从刘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前景出发,教育干部、群众重视智力投资。几年来,刘庄集体投资50多万元建设了新学校,组织青年上电大、刊大、函大和业余文化进修班;请专家、教授前来讲课;先后选送14批青年技术人员到国营大厂、各大专院校进修深造。现在,全村已有117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会计师和一二级技术员。
史来贺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总揽全村商品生产的全局,使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农业机械70多部,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现在,刘庄1900亩农田,只有41名管理者,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高远近闻名。
1985年,史来贺根据本村经济、技术能力,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论证,决定筹建华星药厂,生产医药原料肌苷。在农村搞生物工程,标志着刘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标志着产品由低技术粗加工向高技术精加工的转变。老几辈人没搞,如今,史来贺却要闯一闯这道难关。
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问老史:“这高、精、尖项目,咱能搞成?”
史来贺满怀信心地说:“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咱也干得成!”
开始建厂时,资金不足,史来贺就依靠集体积累和社员集资,自力更生造设备,自己动手搞安装;技术力量不足,他派出人员到天津、无锡等地学习。原计划从外地请来工程师进行设计,谁知人家一开口就要几十万元,于是,他叫自己的儿子史世领承担药厂的设计任务。史世领把自己学的机械设计与生物工程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进行设计。苦战两个月,终于设计成功,为集体节省了几十万元资金。药厂投产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染菌问题。史来贺带领技术人员逐项进行检查、试验、对比、分析,终于找到原因,并且研究出防治染菌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产苷率。1988年,这个厂产值3000多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1/2强,是目前我国生产肌苷的最大厂家,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1000多万美元。现在,史来贺又带领全村人民,依靠科技进步,向着新的目标挺进。他们又投资1700万元,筹建华星药厂第二分厂。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
刘庄经济发展了,富裕了,党总支不忘扶助周围比较穷困的村共同富裕。刘庄先后借出资金5万元,无偿支援8万元,扶持13个兄弟村建工厂38个,培训技术人员300多名,提供技术援助950人次。1988年,这13个村工副业纯收入共273万元,人均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9%。这些村的干部和群众说:“是史来贺和刘庄人的奉献精神,把我们带上了富裕道路!”
在1989年9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庄党总支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史来贺和刘庄人的模范事迹,鼓舞着人们向美好的理想登攀。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产党员的榜样
——向史来贺同志学习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向读者推荐一篇介绍史来贺同志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读过这篇通讯,相信同志们也会和我们一样,为史来贺同志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突出的业绩所感动。从50年代开始,史来贺所领导的刘庄,就始终站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列。40年来,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史来贺一直坚守在那仅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终于和家乡的父老兄弟一道,改变了“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面貌,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人民为自己有史来贺这样的好带头人感到庆幸,我们党也为有史来贺这样的好党员而自豪。
纵观史来贺带领家乡人民走过的奋斗之路,可以看到在他的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在史来贺的心目中,“共产主义不是空想,咱们要靠两只手,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他现实努力的具体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鼓舞,他才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脑后,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埋在心间,“扑下身子,舍得奉献”,“劳动带头,吃亏也带头”。他的模范行为让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凝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史来贺和刘庄人意识到“新时期要学会新本领”,他们放开眼界,多方开拓,打破了只抓粮、棉的农业生产旧模式,开辟了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商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学习、创新方面,史来贺仍然是先锋,他所带领的刘庄一代新型农民,已经从旧有的小农经济的藩篱中挣脱出来,步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天地。
史来贺说:“共产党是为着解放饥寒交迫的奴隶,使他们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如果不能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好,那就是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职责!”他毫无保留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史来贺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时代需要一大批史来贺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都应该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为了崇高理想而忘我拚搏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一日的顽强斗志;学习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坚定立场;学习他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史来贺同志说过:“全国4000多万党员,每人都把脚下那块地球刨好,中国就兴旺了!”话说得朴素,但有力量。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像史来贺那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党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一定会更加兴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