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澳洲来信话艰辛
我的同仁陈某去年底去澳大利亚自费留学,日前他写来一封信,谈了他所经历的甜酸苦辣,也讲了其他自费去澳留学人员的情况。现将这封信摘登如下,供大家一阅。
……我抵澳后经过了许多磨难。原先约好来机场接我的朋友因到悉尼旅游去了,下了飞机后我只能不辨东西地搭上出租车,幸好碰到了一个同学的朋友,在那里借宿了两天。此后便开始找房子,找工作等累死人的差使,现在总算初步安定下来了。这些天来总的感觉就是:在外面一切全得靠自己。在短短的一个月里,我跑穿了一双全新的旅游鞋,人也晒得比乌贼还黑。我估计,我在澳洲走的路比我在上海三年内走的路还要多。
这里中国来的学生太多太多,几乎每条偏僻小巷都能见到穿着“狼牌”旅游鞋的上海同胞。圣诞节期间,许多同胞因无法找到住宿处而睡火车站、公园。由于中国学生来得太多,这里的工作很难找。明天一早我还得去找工,也许是刚来,对这里还不太适应,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得让人瞠目,我们留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工作虽然难找,但真要找到工作收入却还是相当可以的。这里一周工资平均300元左右,而吃、住开销大概在40至50元左右,一般打工者都是这个生活水平。这里干活是实实在在的,一秒钟都不能偷懒,根本不像在国内那样混一天算一天。对中国学生来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找工作,有一些连ABC26个字母都背不下来的老兄,找工作时拿着别人写好的“I look for job”(我要找工作)之类的字条,跑到厂里出示给老板。老板说了一通见他们没反应,只得在这句话的后面写上“No job”(没有工作)。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老板要他了呢,匆匆拿回来给别人看,这才知道。这里上课时的笑话多得不得了。许多学生只会说两个单词,一个是money(钱),另一个是job(工作)。那些不懂中文的洋佬问他的学生:What i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是Job,又问有什么爱好,答曰:Money。有时老师上课简直无法与学生对话,大家只得用摇头与摊手来交流。这里大学的学费极其昂贵,大约在8500至10000元之间。此外还要加上学费的45%的海外留学生费,而且从1990年起澳州已取消了海外留学生的一切奖学金。因此我觉得,像我这样的留学生要在澳州学完高等教育实在是很困难的事。
        (2月13日《解放日报》吴堦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的帮会又作恶
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忽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解放后早已绝迹的封建帮会又在死灰复燃。
这些帮会在全国不少地区出现,成员大多是无业青年、社会渣滓,也有的是青年学生,个别的还是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个别有30岁以上的,小的则只有十二三岁。帮会小的只有几个人,大的达百余人,有一个叫“水浒帮”的有108“将”。帮会标榜所谓“有福共享,有祸同当”,实际上是哥们义气那套封建货色。他们定有专门的帮规帮约,入帮要宣誓,有的帮会还设有帮主、军师、金刚、执法、护法、打手等。据四川省内江市的调查,这个市的各县(区)几乎都有这样的帮会组织,其中安岳县石羊区,公安人员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在那里查实了“十三太保”、“龙凤会”、“梅花帮”、“紫竹帮”、“姊妹帮”等11个帮会组织。
这些封建性的帮会组织绝大多数是犯罪团伙,他们打架斗殴、抢劫行窃,奸淫赌博,无恶不作,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安定团结,破坏改革建设,成为国家的一大祸害。上述四川内江市安岳县石羊区一个叫“紫竹帮”的组织,到处寻畔闹事,成立不到20天,就打架20多次,最多的一天打过3架,群众切齿痛恨。有一所中学,6个初二级学生结成“逍遥帮”,强迫同学“进贡”,肆意侮辱女生,稍有反抗非打即骂,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后来竟发展到故意捣碎试验室的玻璃,窃走价值几千元的公共财物。他们已受到法律的惩罚。
            (2月14日《中国老年报》时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切实保障
人民警察紧急借用权
《人民警察条例》第六条第五款规定:“人民警察为了紧急追捕人犯,抢救公民的生命危险,可以借用机关、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然而,人民警察在行使这项紧急借用权时,往往受阻。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四时二十八分,吉林开往北京的二百七十二次快车从章党站开车后,乘警接到报案:锁在行李架上的密码箱和老板兜被盗,内有现金二千七百元。旅客亲眼所见,盗窃分子一行三人在章党下车。为缉拿犯罪分子,乘警携失主于前方站抚顺下车,想搭乘汽车返回章党追捕逃犯。车站执勤民警协助找车,站前仅有个体出租车,要价昂贵,不愿出车。其中一波罗乃兹轿车,十四公里要价三十元,讲到二十五元答应送行,可是中间又借故消磨了时间,汽车赶到章党已过六时。由于拖延了追捕时间,致使犯罪分子在十几分钟前逃之夭夭。
类似情况在办案追捕人犯中都发生过。
我公安机关在现阶段交通、通讯设备尚不完备,遇紧急情况追捕人犯不可能全用自己的工具。借用机关、团体、企业、个体的车辆、设备,可以说合情、合理、合法,社会各界应予以协助。同时法律上也要完善有关条文。
            (二月九日《人民公安报》侯德伍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农民盼望“三型干部”下乡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实际上农民还没有完全适应农村改革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他们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农业生产技术,对党的一系列农村致富政策缺乏认识和了解,有的人满足于个体经营的自给自足,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他们极需要懂政策、有技术、信息灵、热心为农民服务,办实事的“技术型、指导型、服务型”的“三型干部”下乡来,从政策上给予指导、生产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予关心,共同把农业生产推上新台阶。
        (2月6日《中国青年报》袁瑞炎文 米海滨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徐州突刮抢购风
元旦过后,江苏徐州市场上突然刮起一股抢购歪风。几天前挂着“降价销售”、“让利酬宾”条幅的各式女棉袄,忽然间全恢复了原价,仍被抢购一空。
掀起这股风的“力量”是一个封建迷信谣传。谣言说,马年是“寡妇年”。要想平安度过马年,只有婆媳“相依如命”。婆婆必须于马年到来之前为儿媳做一件“消灾棉袄”,儿媳必须回赠一只“避邪”戒指或“消灾”的鸭绒棉被。否则,家里男人便有不测……
这谣言传遍整个徐州城,促使成千上万婆婆、媳妇争购。
在抢购的人群中,有一位干部居然也陪妻子来买棉袄,他还振振有词:“既然社会上有这么个传说,咱也得‘跟上形势’。”
           (二月九日《中国经营报》冰洁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烫一次发竟收七百多元
理一次发收700多元,这事发生在广州新大地宾馆私人承包的名仕发廊。根据顾客投诉,越秀区物价局正对此进行查处。
本月3日下午,上海某国药公司的剑小姐在广州准备接待客人,来到名仕发廊洗头。理发师殷勤地建议她重新烫一次。不料一结帐:763元!
事情闹到宾馆经理办公室。某负责人出面“主持公道”,询问剑小姐能承受多少钱。在得知她身上只有500元以后,破例“恩准”把收费降为400元。5日上午,剑小姐到宾馆取发票,发廊坚持说,如开发票就要依标准收够763元。
据该发廊称,这次收费明码实价:上海绵发芯收148元,剪发脚收35元,烫发收580元。特别是那瓶喷射式泡沫烫发药水,每瓶进价为388元(无收据、无产地)。引起纠纷的原因是当时没向顾客讲清楚。
新大地宾馆黄副总经理认为,这件事发廊没有责任。他说,不可能每次理发都向顾客讲清价钱,“这样等于对顾客不尊重”。他还说,这是个三星级宾馆,发廊设备高级,顾客为何不先问一下价钱呢?
            (2月12日《羊城晚报》张良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代廉官拒贿之法
悬鹅示众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仰视烤鹅,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厚谢婉拒 宋代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高档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当众斥贿 清朝刘统勋身为宰相,一官员夜里给他送上一份厚礼,登门求见。他拒不接受,次日一早,刘统勋便将那位送礼的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斥责说:“昏夜扣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着众人的面说明白。”那位官员惭愧得说不出话来,众官员也受到了教育。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官场昏暗,贿赂送礼盛行。南朝中书通事舍人顾协,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对贿赂者恨之入骨。有一次,他从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便送礼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对其重打二十大板赶了出去。消息传开,从此顾府绝于馈赠。
约束亲属 明朝王溥在广东任参政,有一次,他的胞弟从家乡来探亲,途中与王溥下属官员同船,那位官员为讨好王溥,送给他弟弟一件锦袍,王溥知道后,便叫弟弟立即将锦袍送还原主。王溥对弟弟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立檄拒礼 清代大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者想送礼贿赂他,于成龙一一拒绝。大名县官在中秋节前向于成龙送上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送礼丑事,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发现逢节私相送礼者“查出并行题参,决不宽容”。         
  (2月7日《中国老年报》李驾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街头文学欣赏
漫步街头,浏览各式各样的店招牌匾,也是一大乐事,不妨称之为“街头文学欣赏”。杭州西子湖畔的几家菜馆招牌就颇具文学色彩。孤山脚下的“又一村”招牌出自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意浓厚的“天香楼”出自唐代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这块招牌为“国色天香”的杭菜名家增色不少。而南宋林升的千古绝唱“山外青山楼外楼”则成了西湖第一名店“楼外楼”及玉泉“山外山”两家菜馆的招牌。这里胜景环抱,幽雅秀丽,诗情画意,真可谓“客中客人画中画,楼外楼阁山外山”的了。
文如其人,店招的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古朴典雅的当然好,通俗的也未尝不可。扬州的“菜根香”饭店招牌就饶有意味,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嘛。又如上海的“鲜得来”馄饨,杭州的“小乐惠”点心,广州的“乐口福”小吃,以至成都的“陈麻婆”的豆腐、“赖汤圆”的汤圆,看似信手拈来,流于粗浅,但自然得体,逗人好奇,引人一试。
招牌的重要性,使得经营者无不绞尽脑汁,反复切磋,以期用匠心独具的佳作吸引顾客。成都有家鞋店别出心裁,以“载人舟”立名。把鞋比作“载人”之“舟”,多么贴切而又富于想象和夸张!一般书画店都以“斋”、“轩”命名,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苏州“古吴轩”等。“斋”不仅作“书房”讲,也可作“菜”解,于是乎,又有了上海“五味斋”菜馆、杭州“采芝斋”食品店等招牌。西子湖畔有家照像馆名曰“二我也”,拿着自己的照片,笑不绝口:“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二我也”,真是妙不可言。而成都的“归去来”茶馆,则似乎在向顾客招手:“朋友,您归去了,还请转来啊!”此外,如“云中酌”酒店、“稻香村”食品店,“洁而精”小吃店、“四季”服装店、“珍泉”浴室、“晶明”眼镜店、“洁新”洗染店,等等,均是语佳意茂,暗藏珠玑的佳作。        
     (2月12日《中国工商报》仲向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党支部书记的品格
要有理想,给人以坚定感;
善于创新,给人以敏锐感;
循循善诱,给人以信任感;
关心同志,给人以亲切感;
豁达大度,给人以宽厚感;
一身正气,给人以公正感;
处事冷静,给人以稳重感;
乐观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善于学习,给人以广博感;
以身作则,给人以楷模感。
(2月7日《广州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的前半生
(二月十一日《光明日报》江有生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