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综合)
专栏:

  国家教委要求各地
严格执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身体素质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国家教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就《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实施情况发表谈话,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这位负责人说,去年国家教委对《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查。结果表明,《办法》的实施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对全国29172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测试后发现,高中毕业生的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这位负责人介绍了这样一些情况,对9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校入校新生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13个省、自治区考入高校的新生中,立定跳远、50米跑、推铅球三项身体素质测试总成绩不及格者占半数以上。这说明有些地方和学校把关不严,甚至弄虚作假,对体育测验不合格的学生也发给体育合格证,有的高校对没有体育合格证的学生也予以录取。他说,这次抽查还发现,全国约有10%的中学高中三年级停开了体育课。
这位负责人强调,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关系到国家培养接班人的质量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予以重视。他指出,今后国家教委要逐步扩大检查范围,对不认真实施《办法》,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要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弄虚作假情节严重者,则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3版(综合)
专栏:

  恢复天坛神韵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桔红色的挖掘机和推土机一起发出隆隆的吼声,清渣运土的大卡车来去不息,……尽管天寒地冻,白天黑夜,你都能在天坛见到如此场面。
“搬掉天坛土山,恢复古园神韵”。飘扬在施工现场的这条横幅,揭示了来自首都各条战线的青少年、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的心迹。
天坛为京师五坛之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天地中的罕见瑰宝。
然而在天坛内坛西侧,却有一座令人刺眼的土山。原来,这是“文革”期间,人防工事和地铁工程的弃土堆积而成,占地6公顷,高30余米,总土方量达到62万多立方米。这不仅从整体上分隔了天坛轴线及主体建筑的内在联系,割断了古建筑的整体构思,而且使参观者无法领略古代祭天礼仪的神秘意境和艺术氛围,影响了天坛历史价值的展现。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许多外宾也对土山的存在表示遗憾和不解。一位住在附近的70多岁的老大妈说,30多年了,我天天到这儿活动,原来这儿是一片大柏树林,后来砍了树堆了山,就不那么好看了,这大土疙瘩早就该搬走。北京市政府经过多次的酝酿,终于决定搬“山”。
2月24日下午,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市委、市府的其他领导同志及一些专家来到土山脚下,参加铲土劳动,并慰问承担此项任务的城建总公司和运输总公司的突击队员们。陈希同勉励大家,不要误了植树季节,要让天坛的环境从触目痛心变为赏心悦目,使其恢复光彩。
记者见到79岁高龄的侯仁之教授在铲土装车。记者请他谈点感想。侯老喘着气高兴地说,今天难得机会,这个地方应该恢复。在一旁装土的张百发副市长也说,憋了好几年,每次陪外宾来,见这山就气。他说,搬山计划花3000万元,现在只要几百万元,工期又一再提前,说明得人心。
出任搬山总指挥的市长助理黄纪诚向记者介绍,从1月20日开搬,到今天已完成了搬山任务的60%,原定3月底收工,可望提前15天。


第3版(综合)
专栏:

  台湾“统联”访问团晋谒黄帝陵中山陵
新华社西安2月23日电(记者和坪、丁为)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一行20余人昨天下午冒着纷飞的春雪,前往黄陵县拜谒了轩辕黄帝陵。
在黄帝陵前,访问团代团长张晓春先生身披写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的红色缎带,率全体团员献上了花篮和从台湾带来的素果,并在古乐声中绕陵一周,表达他们盼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愿。
祭陵仪式后,张晓春先生栽种了纪念柏树,并率团员们游览了黄帝庙。团员们在相传已有5000年历史的黄帝手植柏树下,绕树手拉手围成一圈,他们说:“我们的根在这里。”
“统联”访问团是21日中午自北京抵达西安的。当天下午,陕西省政协主席周雅光会见了访问团全体团员。会见中,张晓春先生代表访问团将一面“统联”盟旗赠送给周雅光,并指着旗上所绘两只紧紧相握的手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今天上午,访问团一行参观了“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将军的旧居,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
新华社南京2月24日电 (记者王惠堂)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今天上午晋谒了南京中山陵,在孙中山先生座像前敬献了花篮。
访问团一行还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访问团明天将赴苏州、上海参观访问。


第3版(综合)
专栏: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许德珩同志生平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者、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许德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0年2月8日16时1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德珩同志1890年生于江西省德化县(今九江市)。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初,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后,结识了李大钊、毛泽东等同志。经李大钊同志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并和邓中夏等同志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他是当时全国学生统一组织“学生救国会”创办的《国民杂志》负责人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在“五四”运动中,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他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托,起草了《五四宣言》,参加了示威游行,并奋勇当先,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他是“五四”当天被北洋政府逮捕的32名学生之一。
“五四”之后,许德珩与黄日葵同志到上海筹备全国学联,全国学联成立后,他担任全国学联日刊编委会主任委员。
1920年,许德珩同志为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他刻苦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译有《社会学方法论》。蔡元培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称赞他“虽然经济状况常常给他以困难,而他的刻苦积久不懈”。1927年春,他受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所鼓舞,毅然回到祖国,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投入了大革命的洪流。他担任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教官,讲授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史。继而应恽代英同志之邀到武汉,担任武汉中央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
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的写作和翻译工作,译有马克思的《哲学之贫乏》等著作,并自费创办社会科学院,宣传马列主义。后任暨南大学社会历史系主任,由于他宣传社会主义被解除教授职务。
1931年,许德珩应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之聘来北平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北平各校演讲,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猛烈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对于广大爱国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为此,于1932年12月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宋庆龄、蔡元培等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营救出狱后,参加了民权保障同盟并担任北平分会执行委员,为抗议反动当局对外屈服,对内镇压人民的行径,为保障人民言论自由、人身安全而奔走疾呼。1935年,他积极投入“一二·九”运动,并与杨秀峰、张友渔、张申府、程希孟、徐冰、黄松龄、黄敬、孙文淑、劳君展、刘清扬、韩幽桐、彭道真、张晓梅等组织和领导了华北各界救国会。许德珩是领导人之一,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做了许多工作,在文化界、妇女界和学生中影响很大。他还同马叙伦等进步教授组织“华北文化劳动者协会”、“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投降活动。他们在领导“一二·九”运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德珩因此又遭到旧北大当局的解聘。
1935年底,许德珩和夫人劳君展得悉毛主席率领红军经过长征,战胜千难万险,到达陕北,欢欣鼓舞,为表达他们对中共朋友的敬意,买了布鞋、怀表和火腿等物,委托中共地下党的徐冰、张晓梅同志设法转送到陕北。毛主席收到后于1936年11月2日写信致谢(见《毛泽东书信选》)。
1936年“双十二”事变时,党中央、毛主席派周恩来赴西安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后,释放蒋介石,逼蒋抗日。当时北平的文化界进步人士,对释放蒋介石不理解,还要发表宣言或声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彭真同志到北平找许德珩、张友渔等开了会,传达中央的精神,说明释放蒋介石对于避免引起内战、争取共同抗日的重要性。许德珩同大家一致拥护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在此关键时刻,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团结抗战积极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周恩来同志建议,许德珩回原籍江西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抗战,保卫家乡。许德珩以救国会北方代表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他利用这一合法讲坛,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独裁统治。抗日战争后期,他在重庆与科技界、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梁希、褚辅成、税西恒、潘菽、涂长望、卢于道、黎锦熙等同志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呼吁要民主、要团结、要抗战到底。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主席的关怀指导下,这个座谈会改建为中国的一个民主党派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9月3日,定名为九三学社。
解放战争时期,许德珩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民主教授。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次日国民党政府即颁布“召开国民大会令”,九三学社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大”采取了抵制态度。身为国民参政员的许德珩,按照其规定系当然国大代表,而他公开声明由于国民党一党召开国大,没有共产党和各方面参加,他坚决拒绝出席。
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在北平以清查户口为名,逮捕各界人士2000余人。在许德珩等人的发起下,北大、清华朱自清、陈寅恪、许德珩、张奚若、汤用彤、钱端升等13位教授为此联名发表保障人权的宣言,抗议国民党当局发动空前的捕人事件。当时,人称之为“人权宣言”。
1948年3、4月间的北平,北大同学称之为“填满了血和战斗的日子”,一方面是国民党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连串疯狂的迫害,另一方面是广大师生员工一系列英勇的斗争。3月29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当天,北平各报刊登中央社电讯,宣布华北学联为中共“所策动之组织”,“应立即依法严禁”。下午北大民主广场举行纪念黄花岗烈士讲演大会,沙滩一带突然宣布戒严,军警、便衣特务5000余人将北大团团包围,红楼对面架起机枪,铁甲车在附近巡查,气氛极度紧张。许德珩与九三学社的袁翰青、樊弘同志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如约到会讲演。他在讲演中把黄花岗起义比作中国人民的革命,是必定成功的;把今天的革命领导同志比作当年的孙中山,把蒋介石比作当年的西太后。许德珩说:“今天中国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在这里纪念黄花岗烈士,就要学习他们那种牺牲精神,与广大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前进!”事后,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声称要做“关麟征第二”(镇压昆明“一二·一”运动的刽子手),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吴铸人也声嘶力竭地威胁3位教授。反动派以杀人为威胁的讲话引起各界大哗。北大、清华、师院、燕京4校90位教授为此发表联名抗议书。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表声明严正抗议,旅港民主党派人士及文化界人士郭沫若、沈钧儒、马叙伦、茅盾、邓初民等150余人联名致函慰问许德珩等3教授。这一广泛和深入的斗争,在《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上称之为“四月风暴”。
1948年5、6月间,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后又复撤出。美蒋的飞机滥炸开封古城,死伤惨重。北京大学河南籍同学为此在民主广场举行开封死亡同乡追悼大会,许德珩到会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无辜居民的罪行,并亲自撰写挽联悬挂在会场中央,联曰:人民何辜,遭此荼毒,时日曷丧,及汝偕亡。许德珩与北平各院校104名教授在报纸上联名发表宣言,强烈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呼吁停止破坏文化机关及轰炸古城。
从三十年代到解放战争期间,许德珩及夫人劳君展教授生活俭朴,却用自己的工薪接济地下党员,资助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
周恩来同志曾评价九三学社说:九三学社是在抗战后期成立的,在民主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见《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解放后,许德珩一直是九三学社主席,领导九三学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德珩作为九三学社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德珩满怀豪情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工作。他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一届至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他负责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工作期间,为我国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以及制定若干法律法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担任水产部长的10年期间,他不顾古稀高龄,到各地视察工作。南起海南岛,北至镜泊湖,东自舟山群岛,西至宁夏青海的渔业基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即使他在垂暮之年,卧病在床,仍然关心着水产事业的发展,经常支撑着病躯题词勉励。他为中国水产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功绩。他在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对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和制定重要法律和法令,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都贡献了他的学识和经验。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的近30年和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的40余年间,为九三学社的建设、进步和发展,为团结和帮助广大高级知识分子,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深受九三学社成员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尊敬和爱戴。他致力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振兴中华和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德珩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同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和宋庆龄等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春,89岁的许德珩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党中央迅速批准了他的申请。由邓颖超、乌兰夫同志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数十年的心愿。入党以后,他表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生死以之。
许德珩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每当国家遇到危难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挽救国家的命运舍生忘死,在所不辞。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为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他对社会学和哲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从教20余年,既教书又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材,桃李遍天下。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许德珩同志是我们国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也是九三学社的杰出领袖,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是九三学社的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悼念许德珩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富强而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热爱;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对于青年无限的关怀和热爱,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青年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在对敌斗争中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对党和人民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大公无私的忘我工作精神;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助人为乐、艰苦朴素、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崇高品德。许德珩同志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新华社)
(附图片)
左图:1925年,许德珩在法国留学期间与劳君展结为伉俪。
下图:1981年,许德珩在全国政协春节茶话会上与邓小平亲切交谈。
下图:1949年4月,许德珩(前左三)出席巴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分会场与郭沫若等合影留念。
下中:1983年12月,许德珩会见出席九三学社第四届全国社员代表大会的妇女代表。
上图:1949年9月,九三学社首席代表许德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发言。
下图:1948年夏初,任北大政治系教授的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反对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