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比、荷撤军意向与北约的忧虑
南北
1月25日和26日,比利时国防大臣科埃姆和荷兰国防大臣贝克先后向报界透露:比利时将从西德撤回自己的全部2.5万驻军,荷兰计划于1991年至1992年从其驻西德的5700名军人中撤回750人。此事立即在北约内部引起强烈反响。
比、荷两国的上述意向看来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认为随着苏联和东欧形势的巨变,华约面临着解体的危险,对西欧安全威胁已大为减少。因此,北约没有理由再维持现状,而应顺应东西方政治形势的发展,开始考虑从西德前沿区域撤军问题。
其次,可减少军费开支。目前,北约各成员国均面临财政拮据、军费紧张的局面,都想削减军费,而削减军费,主要靠裁军。据计算,比利时从西德撤走其2.5万驻军(约占比地面部队的1/3)后,每年可节省开支7000万美元。
另外,可利用裁军旗帜,对内捞取选票,对外显示小国的作用。西欧公众历来反对扩充军备,而拥护主张裁军的政府。此外,比、荷属西欧小国,抢先透露撤军意向既反映了其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迫切要求,又体现了其试图在北约中发挥作用、不被大国忽视的强烈愿望。
科埃姆和贝克所表示的撤军意向在北约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北约秘书长韦尔纳面带愠色地声称:科埃姆和贝克的举动有损于北约的团结与稳定;任何北约国家不得单方面制定撤军计划,而必须与盟国协商。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等主要北约成员国政府发言人也认为比利时、荷兰现在考虑从西德撤军为时尚早。北约领导人对比利时和荷兰撤军意向的担忧,分析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害怕打乱正在维也纳进行的裁减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使北约在谈判中陷入不利地位。由北约和华约共23国参加的裁减欧洲常规武装力量谈判经过4轮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双方提交了各自的条约草案,目前正在进行第5轮会谈,很有希望在年内达成协议。北约的主要谈判目标是消除华约国家尤其是苏联在欧洲的常规军备优势,确保西欧安全。苏联迫于内外压力,已在会谈中一再让步,近来又响应了匈牙利、波兰要求与其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的建议。这对北约压苏作出更大让步是极为有利的。值此之际,若北约欧洲国家提出从西德撤军,势必打乱谈判计划,甚至可能使苏联借机在谈判中提高要价,这对北约不利。
其二,担心影响北约的现行“前沿防御”方针的有效性,给北约西欧盟国的安全带来潜在危险。北约战略专家认为,为了有效地实施“灵活反应”战略,北约必须首先坚持“前沿防御”作战方针,故在西德东部沿国境线的防御地带部署了数十万大军(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和荷兰共驻军40余万)。一旦发生事端,它们能顶住华约的最初进攻,等待战略增援部队接续。随着苏联、东欧形势巨变以及两德统一被提上议事日程,北约领导人虽然意识到华约的军事进攻危险性在减小,西德有可能不再成为北约的“前沿防御”区,但仍担心苏联、东欧形势出现逆转。北约秘书长韦尔纳最近说:北约的“防御准备不能建立在希望和预想上,而只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北约认为,在制定新的防御战略之前,有必要坚持“前沿防御”方针。倘若比利时和荷兰率先从西德撤军,其他北约国家仿效,“前沿防御”就会名存实亡,北约西欧盟国的安全则会面临潜在危险。
面对北约领导人及其他国家的反应,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和外交大臣埃斯更斯均声称科埃姆的讲话并非政府的决定,但是,他们也并未表示反对科埃姆的这种意向。荷兰政府也未否认贝克的讲话。一些国际问题专家认为,这说明比利时、荷兰有可能将正式从西德撤军提上议程。尽管比、荷尚未制定撤军时间表,但这一事件对北约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北约中小盟国离心离德的倾向表明,北约的日子也并不十分好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政情背景

  水到渠成
——阿根廷英国关系正常化
管彦忠
二月中旬,阿根廷和英国的代表经过两天会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签署了复交联合声明,宣布两国正式恢复自一九八二年马岛战争以来中断了的外交关系。阿英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仅将推动今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利于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几年来,在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的影响下,阿英两国曾多次接触,谋求改善关系,都因双方拒绝作出让步而未能实现突破。近半年来两国加快谈判进程,并在双方的努力下取得了积极成果。去年十月十九日,两国在马德里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双边领事和贸易关系,同时恢复两国空中和海上的联系,成立工作小组研究避免任何军事冲突、开展渔业合作及保护渔业资源等问题,为全面复交作准备。此后,英国贸易代表团、国会代表团先后访问了阿根廷,两国实现了通航。去年十二月和今年二月,两国军事技术人员和专家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讨论了妨碍两国复交的军事问题,以及取消双方在马岛和阿根廷大陆架之间的通讯、航海和航空的限制的可能性等问题,为复交谈判铺平了道路。
阿英两国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首先是因为阿根廷梅内姆政府去年七月就任后,主动调整了外交政策,表示愿意同英国恢复正常关系,并提出在不讨论马岛主权问题的前提下恢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这得到了英国的积极响应。梅内姆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外国资金和扩大出口贸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阿英两国是传统的贸易伙伴。断交七年多来,不仅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受损,而且阿根廷也不能从欧共体国家获得急需的贷款和投资,严重影响了阿根廷粮食、牛肉及其他农产品的出口。两国复交对阿根廷国内经济的发展无疑有明显的好处。为了打破谈判僵局,梅内姆总统主动提出了“主权保护伞理论”,即将两国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搁置起来,这就排除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英国对改善阿英关系也作出了较大让步。英国政府决定,从今年三月三十一日起取消阿英马岛战争后单方面在马岛周围设立的一百五十海里“专属区”,从而消除了双方一个重要分歧,满足了阿根廷的要求。在此之前,从今年一月一日起,英国已取消对阿根廷商船进入和通过马岛“专属区”的限制。英国与阿根廷复交,不仅有利于恢复英阿经济贸易关系,也将促进英国与其他拉美国家关系的发展。拉美大多数国家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但希望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此外,两国复交之后,英国也可以适当减少在马岛的防务费用,这对英国的经济也是有好处的。
美国在推动阿英两国接近,实现关系正常化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马岛战争期间,美国公开站在英国一边,对阿根廷实行制裁,损害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一九八六年九月以来,美国外交官多次在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进行穿梭访问,使阿英之间的间接谈判维系三年之久。阿英复交,对美国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及维护它在南大西洋的战略利益是有利的。
阿英复交,对马岛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啻是一个福音。可是,阿英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指出,马德里会谈及今后落实会谈达成的协议均不意味着承认或改变双方对马岛主权要求的立场。看来,英国不会轻易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而马岛问题又是涉及阿根廷国家主权和民族感情的根本问题,这一原则性争端虽然暂时被搁置起来,从长远看,它对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还将是一种制约。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开拓旅游业 外贸变顺差
安维华
地中海沿岸的突尼斯和土耳其拥有巨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这里不仅存在古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等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址,而且具有旖旎或独特的自然风光。近年来,这两个被人称为“旅游业新星”的国家大力开拓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80年代中期,突尼斯的经济曾遇到严重困难。1986年的外汇储备只够支付25天的进口。在调整中,突尼斯在大力增加制成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以弥补贸易逆差。据统计,突尼斯旅游业的收入已由1987年的6.77亿美元升至1988年的14.67亿美元,经常项目自1956年独立以来首次呈现黑字。外汇储备可支付进口的天数已上升为100天。
从80年代初颁布《鼓励旅游法》起,土耳其旅游业发展迅速。10多年前,来土耳其的游客每年只有100多万人。1984年超过了200万。1989年至9月中旬已达500万人。旅游收入1983年只有2.84亿美元,1989年至9月中旬已达26亿美元。
由于旅游收入增加,土耳其的经常项目,在经历10余年赤字以后1988年首次出现15亿美元的黑字。旅游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加速地区的开发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突尼斯与土耳其为交流两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正在加强合作。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比利时的“头纱事件”
王淑娟
1月30日,比利时14位信奉伊斯兰教家庭的女孩子因在学校戴头纱而被开除学籍,引起此间舆论的强烈反应。
去年10月间,在布鲁塞尔一所技术专科学校里,15名穆斯林女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戴起头纱,招致校方干预。理由是:学校有规定,学生走进教学大楼,必须取下头饰物。然而,这些学生则认为戴头纱天经地义,未予理睬。
校方唯恐此风蔓延,破坏学校的世俗原则,立即将此事上报。此案最后被送交布鲁塞尔法庭。12月1日,法庭裁决:赞同学校规定,在校禁戴头纱。这一裁决引起穆斯林学生及其家长的不满。他们一再上诉,要求法庭重审此案。几经周折后,法庭又作出妥协裁决:男教员授课时,穆斯林女学生可以戴头纱;但在体育课、学校走廊或休息室里不准戴。女学生们认为这个裁决仍难以接受。于是,坚持戴头纱上课的学生人数增至60人,还放弃了体育课。于是,校长宣布开除14名学生。
著名的律师格兰多格女士和奥斯皮女士认为,戴头纱“不过是信奉宗教的一种标记,是区别男女的一种方式而已,无论如何也犯不上开除。”格兰多格还一针见血地揭露,“这表明在我们社会里存在着排外和种族主义。”该校校长也坦率地承认:“我很了解这与移民问题有关!”
过去,比利时为了复兴经济曾吸收大量北非与阿拉伯国家移民。他们承担着最累、最脏的工作,为比利时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现今,移民继续不断涌入。居住在比利时的外国人已经超过86万,占总人口的9%。在布鲁塞尔居住的外国人数增加更快。1970年底,它占布市总人口的16%,至1989年底,已增加到27%。比政府认为,来自摩洛哥、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的移民在文化、习俗、传统上与当地居民差异较大,较难协调与融合,因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在此情况下,头纱事件的发生就不是偶然的了。对此,报界的议论发人深思。《自由比利时报》认为,在校戴头纱“即使不利于当今主张的融合政策,也应尽一切努力维护存异的权利。”《晚报》也强调,早在1952年,欧洲委员会通过的、包括比利时在内的各成员国批准的一项协定就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无端地被拒绝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在履行教育职责时,应该尊重家长们的……宗教和哲学信仰。”现在,要求复审的上诉信一封封飞向法庭。这将是一场难断的官司。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意大利居民养兽成风
西方国家民间养狗养猫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养野兽并不多见。据外刊报道,把野兽尤其是猛兽当家畜豢养已成为意大利一个社会难题。
居民购买的是一些野兽幼仔,幼狮、幼虎、幼豹等,活泼可爱。可是养大后,猛兽毕竟还是猛兽,一旦兽性发作,就会忘掉主人训练成的“文明规矩”,伤人的事时有发生。而从家里出逃的豹、虎、狮一类猛兽,更会到处祸害居民和家畜。为了搜捕它们,有关部门有时不得不使用直升机、麻醉枪。
据认为,意大利养野兽有许多便利条件。它的地理位置便于从非洲和中东进口野兽,而且意大利尚无野兽管理法,养老虎比养狗的手续更简便。于是养兽的人日渐增多。有些店主甚至用猛兽替代了看家狗。有的别墅门上挂起了“当心狮子!”的牌子,以警告不速之客。据估计,意大利全国的家养野兽约1000至3000头。野兽长大后可送到动物园,但动物园发愁的是,全国所有动物园也收容不了全部长大了的野兽。因此,被遗弃了的老虎、狮子游荡而肇事罗马街头的现象不断发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位官员说,意大利已成了一个“庞大的动物园”。
                    (章文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黎巴嫩贝鲁特东部山区由于战乱许多儿童失去亲人。不少未婚女子自愿到儿童村担任“妈妈”,同孤儿组成家庭,照顾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新华社记者 郭晓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