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一片丹心图报国 
 ——记肖仲骅博士
刘树昌
1985年冬,在西德汉诺威大学,一名身高体硕的中国学者,以论文、报告、答辩三项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获得了该校工学博士学位。他就是唐山煤研分院的肖仲骅。
在上海长大的肖仲骅自幼勤奋好学。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使当时这位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他怀着誓为中国的卫星上天而献身的憧憬考取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然而事与愿违,毕业时命运却安排他来到唐山煤研分院,和矿井及煤炭打交道。他不怨天尤人,对祖国痴心不移。专业不对口,他就自学,在新的领域里艰难地进取。我国第一台多级离心式煤泥泵就是他研制成功的,荣获煤炭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1年,组织上决定派他出国进修。肖仲骅十分激动,竟不相信是真的。他憋足了劲,决心为国争光。
他在西德汉诺威大学深造,致力于水力运输专业的研究。峰高无坦途,他为了获得科研经费,却能独立选择研究课题,日夜苦读,在4个月内以优良的成绩通过4个专业的考试,尽管有两个专业是他从未学过的,却仍取得了做博士论文的资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在大实验室中一间闲置的十几平方米的小棚子里安了家,修旧利废,建起自己专用的实验台。西德的同事风趣地称之为“登月火箭”和“啤酒厂”。他夜以继日地钻研,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功夫不负赤子心,他研制成功了水力运输新设备—离心式射流泵,并提出了大颗粒物料水力运输新工艺—人工涡列输料法,这些突出成就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注目。
1984年10月,他以论文作者和唯一的中国代表的身份应邀前往罗马,参加由英国流体力学研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固体物料管道水力运输会议。会上,他宣读的论文和学术报告受到来自20多个国家专家学者的好评,西德专家不仅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提出愿意充当技术保证人,让他向西德转让这项新技术,但他拒绝了。
“枥骥不忘千里志”。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自费赴荷兰、英国及美国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他说:“这比购买几件时髦的家用电器更有意义。”一些国家想高薪聘用他,也有些好心的西德朋友愿意为他找年薪优厚的工作,他婉言谢绝了,始终没有改变回国服务的决心。1986年4月,他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有人惋惜,也有人说他“真傻”。“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母亲。热爱祖国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把知识献给祖国是我的心愿。”他如是说。
学成归来,他担任了唐山煤研分院管道运输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雄心勃勃地力求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尽快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他为南堡盐厂研制了新式输盐泵,解决了盐粒在运输中易破碎的难题,为浙江平阳矾矿承担了矾渣高浓度水力输送试验。他决心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洋参丸王”的新追求
本报记者 龚永泉
去年12月24日,香港实业家庄永竞同中国药科大学在南京签订了合作成立中药研究所的协议书。该校还聘请庄永竞担任医药企业管理客座教授。这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庄永竞在内地投资的第6个合作项目。
今年40岁的庄永竞是广东揭西县人,从1979年起突破了食用洋参需要炖、煮、煲、煎的工序,加工生产了“一洲洋参丸”,居家外出,服用方便,一下子为洋参的销售开辟了一个新天地。198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中成药健康杯评选中,一洲洋参丸荣获银杯奖。
1987年初,庄永竞家乡一家变压器厂濒临倒闭,担任该厂技术顾问的某大学副教授建议转产超声定位干式体外碎石机。当时这种碎石机还在研制当中。庄永竞听到这个消息,果断地决定给予全力支持,并投资该厂成立中外合资的汕头一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不到半年时间,试制出了样机,并于当年8月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短短两年时间,碎石机的销售额超过亿元。
碎石机的成功,使庄永竞拓展了视野:医药和医疗器械都姓“医”,自己正可以在这个领域里伸胳膊抻腿。
他听说我国长白山地区满族李氏家族的祖传秘方“益寿回春汤”很神奇,李氏家族服用这种补药,不少成员的寿命超过百岁,于是在深圳投资一千多万元人民币,参与合作扩大益寿回春汤的生产规模。
庄永竞说:“中医中药是我们祖国的国宝,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让这个国宝大放异彩,造福于国人,造福于世界”。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在鲜艳的红旗下成长
——无锡市第一中学德育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魏玉凤
编者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和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和中小学校,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无锡市一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我们今后将不断刊载这方面的报道,以利大家交流,从而把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无锡市第一中学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做出了显著成绩,自1983年以来,连续3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表彰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德育先进校”。
一中的八角教学主楼,朴素中透着庄严。在正方厅上方,引人注目地并排挂着鲜红的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旗、共产党党旗。以“三旗”为标志形成思想教育系列化,是一中德育工作的特色。
该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由党、团、队三级组织来付诸实施。
队旗教育:初一、初二为少年期。主要通过少先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少先队员们吸引在队旗下,健康成长。
14岁是人成长的关键岁月。该校积极引导他们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组织“集体过14岁生日”。少先队员们回忆自己金色的童年和在队旗下成长的历程;家长向孩子们发来贺信、送来生日礼物。政治课教师陆依平介绍说,在一次生日会上,有一位家长送来了一块小木板,半边质地良好,半边已腐朽。木板上写着寓意深刻的两个大字:“选择”,让孩子们悟出:80年代的青少年应该立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决不能变成对人民无用的朽木。初二办起“少年团校”,少先队员们在这里学习共青团的性质、任务和入团条件,了解入团的组织手续。90%以上达到入团年龄的少先队员在离队前纷纷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近几年来,先后有5个少先队中队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获得了奖励,受到了团中央的表扬。
团旗教育:初三、高一为青年初期,各班团支部每年都要开展“重温入团誓言,重温团章”的活动。团员们重新学习团章,再次明确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同少先队一样,共青团的活动也有一个总的主题,那就是“立志、勤学、进步、成才”。从少年步入青年,学生们对人生的思考深入了一步,比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团组织抓住这些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请英雄模范作报告,利用课余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文体科技活动,分批举办“青年团校”进行团章、团纪教育,并开展“争创先进团支部”、“争做优秀团员”活动。
党旗教育:高二、高三为青年期,大部分学生是十七八岁的青年,该校把思想教育重点放在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上,激发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早在1980年,该校根据学生的要求就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办了党章学习小组,1983年改为“预备党校”,对共青团员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团员们踊跃参加学习。党支部及时吸收优秀团员入党。85届学生郑朝晖,在一中6年一直品学兼优,是一个优秀共青团员。他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在高三时被光荣吸收入党。高中毕业,他自愿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去年毕业后,他放弃了各种优厚条件的选择,自愿回到母校任教。在课间,记者采访了小郑,他谦虚地说:“一中教会了我认真地思考人生。”就在去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一位高中毕业生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真诚地要求入党。她写道:“我马上就要年满18岁了,在这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时,共产主义便成了我全部的信仰,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许多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在选择人生道路时,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自愿报考师范院校,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仅1988年,该校就有68人自愿报考师范院校。
队旗、团旗、党旗犹如3个阶梯,激励着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一步又一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该校共青团员超过学生数的1/3;参加“少年团校”、“青年团校”学习的学生分别达95%、100%;一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后,要求入党的多,当选班干部的多,评为三好学生的多,考上研究生的多。
一中开展“三旗”、“三校”(少年团校、青年团校、预备党校)活动已成为传统,该校还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逐步做到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无锡市推广了一中的经验,目前市区中学已发展了少年团校、青年团校各100多个,业余党校和党章学习小组也蓬勃发展。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为父当如赖宁父
魏立言
赖宁的事迹见报后,无论大人、小孩子,无不感动、敬佩、痛惜。他是新时代的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他身上看到“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是有希望的,从而也证明了我们事业的未来是有希望的。”(邓颖超:《学习赖宁》)不少父母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小赖宁。那么,为父母者当如何呢?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是生、养、教。然而,只有“教”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们把父母比喻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比喻有道理。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君不见,受贿干部的小孩也学会对人以“礼”相待,见空手而来的客人就拒之门外:“我爸爸不在家”!?
父母的一举一动,有意无意,都是在给孩子作示范。
赖宁的父亲是石棉县水利局局长,为政清廉,严于律己,从不以权谋私。经常有人为解决供电问题来家送礼,都遭到拒绝。就是在赖宁牺牲后,父母在万分悲恸中还替他赔偿了打坏的职工宿舍的玻璃。在赖宁的周记里,常常记载着他父亲如何忘我工作,如何拒收礼品和他为此而感到由衷自豪的评论。小赖宁就是在这种美好心灵的熏陶下成长的。
为父当如赖宁父。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成为值得自己子女学习的榜样,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勇敢少年谭冠恒
李彬
在学习赖宁的热潮中,广西岑溪县马路小学涌现出一个赖宁式的小英雄。他叫谭冠恒,十三岁,六年级小学生,少先队小队长。他在烈火中救出三个儿童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人民中广为传诵。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日中午。干旱的南国冬天风高物燥。七十多岁的老人钟旭林外出放牛,把火柴遗忘在禾地坡牛房里,他四岁的重孙和另外两个同龄儿童玩火柴,竟把备给耕牛过冬的稻草烧着了。
谭冠恒同学刚好路过这里,只见房子上空浓烟滚滚,火烟里隐隐约约传出孩子的哭声。“不好,失火了!”谭冠恒同学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可是周围连一个大人也没有。他来不及再喊,三步并作两步往火场跑去。五十米,三十米,十米……孩子哭声越来越大,热浪一阵阵地迎面扑来。他奋不顾身地冲进着火的房子。哎呀!两个小孩正在草堆旁边,一边哭,一边用小棍子拍打着火的稻草,眼看就要被大火包围住了。他一蹲身,一手揽住一个,连蹦带跳地冲出门口,把孩子放在路边安全地带。刚松了口气,忽然又听到房子里传出哭声。他来不及多想,猛一转身又往火里冲去。进了房子一看,没人!他揉揉眼睛,啊,里面还有个门口,哭声是从里面传出来的。他又冲了进去。这时,烟雾已经充满了房子,眼前白漫漫的什么也看不见。火烤得空气热辣辣的,烟呛得眼泪直流。他顾不上这些,猫着腰在地上摸来摸去,摸了好一会儿,才在钟爷爷的床前摸到了还在地上打滚的小弟弟。他赶快抱起小孩,一边摸索一边往外跑。说时迟,那时快,他前脚刚出门,后脚刚着地,“哗——轰”的一声,里间房子烧塌了。
当他把孩子转移到安全地方时,下地干活的叔叔伯伯陆续赶来了,大家看看被烧塌的房子,看看安然无恙的小孩,又看看气喘吁吁的谭冠恒同学,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谭冠恒救人前一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学校开学习‘十佳’大会,号召学习赖宁。赖宁的事迹使我十分感动。赖宁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是个英雄的少年。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少年。”日记落款是十二月一日,老师批了个红“阅”字。谭冠恒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做好事从不留名。去年暑假,他和他哥哥一起在河里救起两个溺水的小女孩,还是村里人告诉学校,老师才知道。村里有个六婆,去年去世前还念叨着他。因为他天热为她扇凉,天冷为她生火,还常常帮着买药煎药。学校抢修危房,他担沙担石,肩膀磨破了皮都不吭一声。他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说不准。
根据谭冠恒同学的先进事迹,岑溪县团县委、岑溪县妇联、岑溪县教育局联合授予他“勇敢少年”的光荣称号,县党政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状奖品,号召全县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向谭冠恒同学学习。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记者来信

  警惕“瘟神”又重来 
1958年6月30日,本报发表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报道,毛泽东同志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即写下《送瘟神》诗二首。30多年来,血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广东、上海、福建、广西等省区市已达到“消灭标准”,373个流行县中有141个达到“消灭标准”,122个县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之后的30多年来,没有出现反复,年轻一代身体健康,凡从余江县征兵去的没有1个因健康复查不合格而退回来。这些成绩得来不易。
但是,在充分估量成绩的同时,需清醒地看到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任务还相当艰巨。据卫生部长陈敏章估计:目前“全国有血吸虫病人100万人左右,受威胁人口达1亿多。自1980年以来疫情呈徘徊态势,局部地区呈严重回升的趋势”。现在剩下的尚未控制的110个县绝大多数属于流行严重的江湖洲滩地区,而这些地区又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据调查,单是江西鄱阳湖地区每年因血吸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4000万元。
血防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农业、大卫生的一部分,消灭血吸虫病单纯依靠卫生血防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全面胜利的。一方面,它需要几个省联合起来搞;而对于疫区群众来说,又非要把治病、灭虫、治愚、治穷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加强领导,综合治理是当务之急。疫区各级领导把血防工作纳入经济建设长期发展计划中去,常抓不懈,是义不容辞的事。湖南省在1987年专门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血防法规,还组建了血防监督队伍,对于该省消灭血吸虫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谓综合防治,是指血防与农业、水利部门的密切配合,结合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灭螺活动。1988年江苏省曾对螺情严重的高邮湖新民滩进行灭螺大会战,筑起长达100多公里灭螺圩堤,初步控制了这一地区螺情回升态势。1989年又排出26个重点工程,利用冬春有利时机采取措施。这样有机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血防还要与畜牧部门配合,共同开展大区域人畜同步化疗。湖南省连续几年在洞庭湖区水域全面开展人畜同步群体化疗,累计化疗40万人次,耕牛等家畜5万头次,效果比较明显。
加强宣传教育,依靠群众和组织群众,普及血防知识,增强卫生和防病观念,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十分重要。有些疫区群众把感染血吸虫病当蚂蟥咬一口那样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因此,要经常性地广泛地宣传血防知识。
血防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发动群众一齐来动手,奋起消灭瘟神,这个法宝不能丢。湖北省这些年来每年在冬春结合水利工程统筹安排灭螺用工,已组织疫区灭螺劳力214.7万人,完成灭螺土石方5456万立方米,另外还有一支8000人的群众性灭螺专业队伍,效果比较好。
加强血防科研,也是当务之急。当前血防科研还不能满足防治实践的需要,缺乏高效、低毒、价廉、适合大面积使用的灭螺药物,在查灭螺、查治病技术上也需要改进和创新。              
   本报记者 赵相如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常山一珍
——徐序坤利用科技致富一方
方含 梁木 梁云
山珍之首
不论是当初七八只试管、一口铁锅刚办厂,还是如今领导一家成为全国食用菌重点出口基地的大厂,徐序坤经常回味一位教授的话:“在21世纪,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食用菌开发,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重大的世界性问题,其中包括蛋白缺乏、资源恢复和再利用等当代世界‘智囊库’绞尽脑汗、力图突破的科研领域”。
启迪从这里开始。
浙江省常山县微生物厂区的白龙洞里,恒温、潮湿,不就是栽培食用菌的天然场地吗?厂长徐序坤翻阅了古今中外的食用菌资料,一篇题为《野生猴头人工栽培技术》吸引了他。
猴头,真菌门,质嫩味鲜,乃山珍之首,明清两朝宫廷名菜。徐序坤下决心要将这一山珍送进千千万万寻常百姓之家。
面对本县酒厂酸臭扑鼻的金刚刺酒渣,天天经过酒厂门口的徐序坤顿生灵感:我何不尝试这一独特的酵母?熬了几十个日日夜夜,终于成功了,仅仅23天,编号99的猴头菌株瓶上终于长出了毛茸茸、又白又大的猴头,摘下一称,足有3两重,单产比上海的野生驯化猴头提高一倍,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成本也大大降低。徐序坤笑了,实验室的同伴们也笑了。当徐序坤直奔医院,将这一喜讯告诉住院待产的妻子时,妻子发现,眼前的丈夫已头发零乱,衣服破脏,形如“瘦猴”,不禁抽泣起来。
无偿试销
99号猴头菌种试验初战告捷,厂里的工人高高兴兴地拉着一车车猴头,去菜市场试销了。然而,只有看客,没有买主。一天下来,几百斤猴头依然如初。
无奈他和厂其他领导商量,忍痛进行无偿试销。杭州“素春斋”的经理愿意协作,开设了第一个常山猴头试销点;在上海扬州饭店,徐序坤又聘请特级厨师,设宴邀客品尝,引来了港商同意适量试销;在北京,国家商业部科教处无偿拨款1万元,请北京食品研究所对常山猴头作鉴定。
不久,终于传来了喜讯。不,简直是个奇迹!鉴定结果:每100克常山猴头干品含26.3克蛋白质(高香菇一倍),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中它有7种,维生素及其它微量元素更是独具优势。手攥这张化验单,徐序坤明白这是张王牌。
市场终于向常山猴头启开了久闭的大门。猴头不仅进了饭馆,还进了国宴,也进了寻常百姓之家。
田园交响曲
常山猴头的销路打开了。一个喜忧交错的景象同时也出现在徐序坤和伙伴们的眼前:一方面产品供不应求,一方面生产基地狭小。
那是1983年阴历正月初二,徐序坤推着自行车上了去二都桥乡的泥泞小路。他“游说”的第一家便是曾经在微生物厂干过临时工的新建村徐坤山家。
“种猴头?不干!不干!”徐坤山连连摇头。他家种蘑菇已亏本2000多元,欠着人家的债还未还清。针对这种情况,徐序坤决定即使花血本也要扶持起农村的栽培基地。他三思之后再度“游说”。
“技术我包教,菌种我包借,菌瓶我包送,猴头我包收。”这次,徐序坤一进坤山家门就说出了主旨。
“万一亏本怎么办?”坤山夫妇仍在犹豫。
“亏本厂里赔!”徐序坤斩钉截铁。
“那我们试试看。”原来,他们夫妇俩也正为找不到致富门路而犯愁呢。一个月后,徐坤山夫妇为采摘、卖菇忙开了。3000多瓶猴头,两个月净挣1200元。
这一新闻不胫而走。仅1个月内,该村就有25户农家都向微生物厂要菌、要瓶、要种猴头。第二年出现了354户猴头专业户,随后逐年剧增到900户、2000户……星火渐渐燃遍了常山的城乡。
猴头这玩艺儿生性娇贵,保鲜只有8到10小时,这就是说,当天不加工就会直接影响质量。这又是一道难题。徐序坤和他的同伴们又一次同县领导、县乡镇企业局,共同商讨了应急良方。从此,“微生物总厂——乡镇食用菌加工厂——专业生产猴头户”这样一种宝塔形的经济联合体诞生了。
联营,首先在离厂不远的城关食品罐头厂揭幕。半年之后,果收奇效。该企业利润由1983年的2000元,到1984年增加到3万元。之后,微生物总厂在发展本厂直属的菌种分厂、药品分厂等5家分厂的同时,发展了同样的11家乡镇食用菌加工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和“科、工、贸”一体化的集团性企业。
短短的几年之间,猴头为山区的人民增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收入。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受称赞的“英语快速学习器”
由山西省益智科教用品研究所开发的“英语快速学习器”,受到英语学习者的称赞。这是一个小巧便携的塑料盒,其中存储了英语学习者由初级向中级水平过渡中必须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经过科学的编排后,成为一个密集而有趣的英语学科知识库,既向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科学、快速的英语学习和记忆方法,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可供随时取阅、查找的普及实用型辅助工具。专家们评价说,它能起到普通教科书无法起到的作用。          (石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郑院长的自费电话
黄滨清
福建省建阳县医院院长郑春泉,自费在家里装了个电话,让群众举报监督医院工作,被当地传为美谈。
1988年8月,外科医生郑春泉,当了建阳县医院院长。他自己出钱在家里安装举报电话。并把电话号码在住院部、门诊部和城区5处公布于众。
家庭举报电话使用后,铃声不断。去年8月,郑院长接到一位出院病员的举报电话,诉说他交抢救费2次共40元,超过规定1倍,不合理。郑院长立即到科室和收费处调查,原来是内科先收抢救费20元后转住外科又收了20元,属重复收款。由此又查对出近年来转科重收费的有19人,便一一退还。患者们感动地说:“医院救了我的命,多收一点钱还退还,办事真公道。”一位老病员举报说:“有位医生透视不认真,报告单写不清又涂改,让人不放心。”郑院长查对后,立即通知病人免费重透,明确了诊断,老病员十分满意,说在这医院看病放心。
郑院长的电话,同时还是急救电话。去年3月7日,小湖乡马坑村一台拖拉机翻落桥下,2人重伤生命垂危。深夜10时半,电话打到郑院长家里,他立即组织抢救,使伤员转危为安。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北京服装学院附中学生白晶晶等组成“学雷锋小组”,四年如一日帮助失去亲人的截瘫女青年甄京丽挑水、洗衣、打扫卫生,解决其生活困难,使甄京丽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图为同学们送甄京丽去医院看病。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