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车上车下话“独立”
  晓红
北京电视台这几天正在播放《同心曲》,其中一集叫《城市动脉》。电视中提到:没有挤上车的乘客喊:“车上还有空,挤一挤!”待到挤上车后,态度骤然大变:“别挤啦,人满啦!”
我也每天挤车。我曾试着采取“超然”态度。不过,人不太多的时候,似乎还可以“超然”一番;遇到特挤的时候,竟回复自我,失掉风度,不那么“雅量”了。
车上车下,立脚点不同,态度也不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生活中的立脚点问题,比坐车要复杂得多,但加以抽象,也大体如此。
这几年,颇有几位“精英”讲独立,什么人格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独立、立论独立,“不带任何依附性”,不为“外在力量”所驱使,不走“他人设定的思路”。
“精英”们讲的独立,当然不是指“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一个国家从殖民桎梏下解放出来,这当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精英”们自然也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人为万物之灵,有发达的大脑,自然应该有思想,有见解。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是不好的。但讲“独立”,总要“立”,总要保持一定的方位。一个人,在阶级社会里,要受阶级地位的局限。到了没有阶级的时候,真理、谬误,唯物、唯心,先进、落后,革新、守旧,你总要站在某一边,不能超然物外。正像鲁迅说的,不能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一样。
高喊独立者,是否真的那么“独立”,那么超然,只“听从心灵的声音”,只“顺从科学逻辑的运演”?我们试试看。一位“精英”作了这样的“运演”:五四时期,文人是启蒙者,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作品是丰富的,后来呢?接受了马列主义,依附于“外在力量”,自我丧失了,创作枯萎了。有的人还从文学的“运演”进入政治的“运演”:马列主义是强加于人的,中国搞社会主义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这样的观点,戴季陶、陶希圣不是这样讲的吗?西方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也是这样讲的吗?何言“独立”?去年平暴后,几位高喊“独立”的人,有的投入美国大使馆,有的去了台湾,成了卑劣的乞食者,何言“独立”?
高喊“独立”的人,果真希望你独立吗?文坛老将陈涌独立思考了一番,写出很有说服力的文章,受到一些人的围剿。去年春夏之交,有的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不参加游行示威,受到一顿臭骂。可见,他们反对随波逐流是假的,反对依附也是假的,让你“随”他们的“流”才是真的,而绝对不容许你逆他们意向独立半寸!
气候不同,价码不同。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中庸”受贬,“倾斜”成了时髦词汇。不但是“倾斜”,简直倒转了180度。平息暴乱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刚刚得到清理,有人又进行歪曲,旨在“保持原状”,何须认真!其实,过去讲“倾斜”,现在讲“何须认真”,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不让你讲话。这也难怪,车上车下,立脚点不同嘛!


第8版(副刊)
专栏:

  “东伯利亚”的故事
  ——襄北农场散记
  顾工
想不到襄北农场的副政委老王,竟然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我走到大墙巍立的大门前,看见一副正宗柳公权体的对联:“曾因失足恨千古,重在悔改作新人”。我回头向站在我身后的全副戎装的纠纠武夫惊喜地说:“这出自您的手笔?”老王摘下警帽,用大手摸了摸他那花白的短发说:“写字,是我业余又业余的爱好。”
我和王副政委一起走进大墙。大墙里面的生活和景物对于我来说,一直有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虽然在电影电视和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里,已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渲染和描绘,但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来“观光”一下内情,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个难得又难得的机会。
我走进一间间犯人住的宿舍——我把它称之为“宿舍”,而不呼之为“牢房”,因为它有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宽敞、明亮和整洁——一架架双人铁床排列得规规矩矩,被褥折叠得如同砖砌般整齐。从细细铁栏的一扇扇明窗上射进来的阳光,投射到室内一尘不染的水泥地上。靠墙边摆满盆花,花朵正艳;还有采撷野山石堆成的盆景。真是风光别致。
犯人呢?王副政委告诉我,他们正分别在“政治课室”、“文化课室”、“技术课室”学习。陪我们同行的,还有农场宣教科的杨科长(他也是这农场的元老之一,在这里已风风雨雨地38年)。他问:“要不要把这分队的犯人集合起来,见见面?让他们唱几支歌?另外,再操练操练?”
杨科长的提议,我听着实在觉得新鲜:犯人还能组成歌队、组成队列?当我们走进一所新盖起的大厅时,几十名剃光了头的犯人,已在小小的舞台上站成半弧线形的三排,个个都挺有精神。政治指导员高扬手臂指挥,犯人们异口同声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接连着又唱了三支。随后,犯人又整队跑步到操场,表演了正步走的方队、横队和分列式……一个个竟然都像训练有素的老兵,脚步声震得土地“咔咔”作响……
在“检阅”这些犯人时,站在我身边的杨科长对我说:“人们都习惯于把军营称作‘大熔炉’、‘大学校’,可是我们这片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劳改农场,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大熔炉’、‘大学校’呢?在这几十年中,这里确实‘毕业’出来一批又一批新人。”接着,他对我讲了几个有关“新人”的真实故事:“我们这里常被人们比作‘东伯利亚’,我们这‘东伯利亚’教育出来的犯人,有许多已成为栋梁之材。他们对这片使他们改邪归正的土地,怀有一种深厚的恋情。有个姓丁的犯人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云梦承包了一台‘130’汽车搞运输,很快成了万元户。去年他结了婚。婚后他不想到全国风景胜地去度蜜月,却带着他的‘新娘子’回到了襄北农场。他对他的爱妻细细介绍:是谁手把手教会他驾驶拖拉机、康拜因;是谁在他最痛苦最绝望时,给了他思想、希望和力量……随后,他又扶着他的妻子一同坐上收割机,在他劳改过多年的这片土地上,收割了150亩小麦,还脱油菜130亩。农场的老领导要给他报酬,给他奖金,他却再三谢绝了。他说:‘我这次回来是来报恩,报这片土地对我的养育、改造之恩。’”
杨科长热情、豪放。他是最早伴第一任老场长踏上这片土地的。那时刚刚解放,蓬蒿没顶,狼狐奔窜,匪盗蜂起,一片凄惶景象。如今却已绿满天涯。绿色中闪烁着果园,也闪烁着他想叙说而又叙说不尽的故事:“我前些日子背着照相机,跑到几十里外的古驿。那里住着位曾因盗窃罪被判过四年刑的犯人。他回到家乡后,运用他在农场学到的开荒经验,承包了80多亩荒地,很快就获得了大丰收,成为当地的粮食大户。后来又被选为省劳模,出席了湖北省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我给他拍了很多张照片,照他如何把余粮卖给国家,如何帮助邻里乡亲修理车辆……后来,湖北的《新生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还配以短评。”
杨科长满怀激情的叙说还在继续,但在广场上操练的犯人已经收操。他们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子,走回他们的“宿舍”。我望着这些光着头、身着黑白囚服的犯人在夕阳中淡去的后影,想到在他们中间定会脱胎换骨出新人……
王副政委和我一起坐进小汽车,在干硬的土路上颠簸。他指着路边的粮仓说:“这里是我30多年前住过的窝棚!”,他又指着在车窗外闪过的养鸡场说:“几十年前我在这里剥烤过野兔!”……是的,汽车在飞驰,岁月在飞驰。我说:“我希望您能把写在那大墙门口的那副对子写给我。”他立时在汽车里飞龙走笔,挥写起来,他边写边笑着说:“你说我字好,可是有位目不识丁的犯人在狱中学文化,后来出狱时,他的字竟比我写的还好哪!我真想把他推荐出去参加书法大奖赛呵!”


第8版(副刊)
专栏:

  鲁迅在中国栽了一棵树
  韩抒羽
鲁迅在中国栽了一棵树
鲁迅的树不畏秋风
鲁迅的树枝繁叶茂
鲁迅的树硕果累累
鲁迅让人在他的树下乘凉
鲁迅把树上的果子摘给人吃
鲁迅最喜欢交朋友
鲁迅的朋友遍及中国
鲁迅在东洋也有朋友
鲁迅的朋友多是孺子
鲁迅的朋友都爱吃鲁迅的果子
他们经常帮鲁迅守护果树
鲁迅守他的树守了一辈子
鲁迅死时就倒在树的旁边
现在
鲁迅的树已成为国宝
许多吃过鲁迅果子的人
和在鲁迅的树下乘过凉的人
也学着鲁迅的精神栽树*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
  郭建民
中国是“红双喜乒乓球”
自旋转出第一面冠军的旗
便在世界运动中提高了地位
虽然现在教练员们正在反思
中国是“年维泗”“曾雪麟”
中国是“高丰文”“容志行”
一代一代顽强地向理想射门
虽然有过不少令人遗憾的失误
中国是“自由体操”中国是
“鞍马”
呼唤更多的李宁楼云
中国是初试锋芒的“拳击手”
只有上阵
才好探索富有自己特色的招数
中国是“朱建华”
两米三九的高度早已成为过去
中国是大换血后的女排
渴盼重振雄风
再将金杯高高举起*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一首岳飞佚诗
  王瑞来
关于岳飞诗词,笔者曾从包括各种岳飞诗文集在内的诸多文献中,辑出十七首,撰成《岳飞诗词辑考》一文(载《岳飞研究》第一集)。近日披阅《庐山志》,竟又从中辑得岳飞佚诗一首。
这首诗,见于民国年间吴宗慈所编《庐山志》卷十“艺文”门,题为《送轸上人之庐山》,系七律,全诗如下:“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琐碎夜谈皆可听,烟霏秋岭欲同归。翛然又向诸方去,无数山供王麈挥。”
按:轸上人,生平不详。岳飞定居庐山脚下,曾因抗金之志不获伸,愤而挂冠,归庐山为母守丧。他与庐山的一些僧人多有过从与诗文酬唱,《庐山志》卷十还收录岳飞《寄东林慧海上人》可证。在岳飞诗词中,功成身退的思想很浓厚。《寄东林慧海上人》诗中“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小重山》词中“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登黄鹤楼有感》词中“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题池州翠光寺》诗中“余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以及这首《送轸上人之庐山》诗中“琐碎夜谈皆可听,烟霏秋岭欲同归”等等。内容相近的诗句,都反映了岳飞这个久经沙场的武将的一种渴望,渴望烽烟消散,河清海晏,而后解甲归田,过一种宁静的山林生活。这是与岳飞“壮怀激烈”情绪迥异的另一面,也同样是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首《送轸上人之庐山》,在内容上与岳飞其他诗词相比,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其为岳飞佚诗当是无疑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斯洛伐克女汉学家
  魏荒弩
中国作家代表团一到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第一个赶来迎接的,便是著名汉学家安娜·朵莱然罗娃博士。她50多岁,体态丰腴,性情豪爽,与我们一见如故。亏得她的热情帮助,我们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安娜是捷克著名学府查理大学东方系的毕业生,与我国的捷克学家刘星灿、蒋承俊等为同班同学;她的研究生导师,则是与鲁迅共同建立中捷文字之交的汉学大师普实克博士。安娜现任斯洛伐克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布拉迪斯拉发大学汉学教授。她的汉语颇有根底,口语也相当流利。30年来,她孜孜矻矻,一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和译介,坚持不懈,作出了卓越成绩,从而扭转了过去仅靠俄、英、德文转译中国文学的局面,并使译文的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迄今为止,她陆续发表的专著、论文和译作,已多达260种以上。著述之丰,由此可见。
安娜的主要著作有:《郁达夫与创造社》、《郁达夫创作方法的特点》、《从1949到“文革”期间中国文学的演变》、《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期的划分》、《中国八十年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的描写》、《杨沫的〈青春之歌〉》。她目前正在撰写的论著有:《中国八十年代中短篇小说所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和《从汉代到七十年代末王昭君这一艺术形象的嬗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编写了一册大型的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插图本《中国》,不久即以斯洛伐克、波兰和意大利三种文字刊行。至于她的译作,就不胜枚举了。多年来,她介绍了许多中国新老作家和作品,加深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安娜1982年第一次来我国访问。1986年又应邀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1988年应聘赴意大利讲学,曾在罗马大学和威尼斯大学讲授“中国新时期文学”,凡六周,反应颇佳。
如今,安娜博士应社科院文研所之邀又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了。历年来她结交了很多中国作家朋友,他们欢迎她的到来,祝愿她今后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在海的怀抱里 吴玉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