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弘扬时代精神 塑造民族灵魂
 ——电视连续剧《铁人》座谈会纪要
元旦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大庆石油管理局、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铁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了总结《铁人》的创作经验,促进电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本报文艺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最近在京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及影视评论家50多人出席了会议。《铁人》创作集体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下面刊登的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中国工人阶级的正气歌
王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今年元旦期间,《铁人》电视连续剧播出以后,在整个石油战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广大石油职工的热烈赞扬。这部电视连续剧,展现了当年大庆石油会战艰苦创业的情景,塑造了以“铁人”王进喜同志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英雄形象,使我们再一次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教育。这对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继承和发扬石油战线的优良传统,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搞好各项工作,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大庆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产物。当年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这种精神,周恩来同志亲自总结了大庆基本经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又一次肯定了大庆精神,这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献身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石油工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铁人”王进喜同志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生前曾经说过,要为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艰苦就是光荣,斗争就是幸福。还说过,我们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一直举到共产主义。别人骂我们、卡我们,我们就要挺起腰杆干,中国人民就要有这股硬骨头劲才行。这些话,现在虽已时隔30年,但听起来仍然非常亲切,鼓舞人心,讲出了我国人民的志气。
现在,全党全国正在深入进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我们更感到“铁人”精神的可贵。就石油工业来讲,过去创业年代靠的是“铁人”精神,现在更加需要这种精神。电视连续剧《铁人》,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色彩,弘扬“铁人”精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梁光第(中宣部文艺局局长):这部电视剧是一首共产主义精神的正气歌,是我国当代工人的一首英雄交响乐。我们当前很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作品。
我看了电视剧《铁人》有两点启示:第一,就是文艺作品要不要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创业时期的历史?这个问题在文艺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提出了所谓“新的美学原则”,这种美学原则就是不屑于表现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不屑于表现除了“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的场景”。当然,“自我感情世界”可以表现,我们的失误也可以表现,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是必须加以表现和歌颂的。我以为《铁人》的成功就在于既表现了这段历史中的失误,又表现了大庆工人的辉煌业绩,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是有深刻启示的。
再一点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总是要塑造人物形象,在多样化的题材中,人物也要多样化。要不要塑造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当然要。没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四化建设,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这部电视剧写了铁人这样的一批英雄,有血有肉,而不是过去的“高、大、全”形象,这一点是很值得总结的。
陈烈民(原石油部副部长、大庆党委书记):电视剧《铁人》播出后,在石油战线、在大庆很受欢迎。老职工欢迎,青年职工欢迎,家属也欢迎。为什么欢迎?因为现在学铁人精神,大庆本身也要学铁人,继承铁人精神,发扬大庆的优良传统。
铁人精神的发扬,铁人精神的形成,铁人现象的出现靠什么?我在大庆前后呆了30年,我体会最主要的是大庆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党员、教育群众、教育干部。大庆靠“两论”起家,大庆一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群众,提倡学马列、学哲学,这一点非常重要。《铁人》的播出,将对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程路(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铁人和铁人群体所生活的那个大庆会战时代,离开现在已经30年了。对于过来人讲,《铁人》使我们重温了共和国那段难忘的历史,重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氛围并在心头升腾起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对于30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来说,《铁人》为他们补上一课。这些年轻人对于石油工人在共和国特殊年代里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而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了我国职工队伍的70%。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同所肩负的重任相适应,工人阶级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铁人》应运而生了。《铁人》倾注了对我们时代、对工人阶级的满腔热忱,但又不回避矛盾,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成功地塑造了铁人和铁人群体的艺术形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宣传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它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和思想感召力,出乎一般人对这类题材可能产生效果的预料。很多工人,包括青年工人在看这部片子时,几次掉下热泪。《铁人》不愧为是一部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作为一个工会工作者,我要特别感谢《铁人》剧组的编、导、演职员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上品的精神食粮。
我们工会组织将充分利用《铁人》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工作。
  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
赵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看了《铁人》,我很激动,也很有感触。首先,这部电视剧对当前社会影响是非常有益的。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社会风尚出现了“一切向钱看”、“崇洋媚外”等不良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铁人》电视剧所反映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无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有鲜明的针对性的。这出戏形象地回答了当前社会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恋爱观、家庭观、友谊观、苦乐观等方面,都作了正确而形象的解答,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这部作品对我们当前文艺创作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也很有启发。前一段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是相当严重的。某些作品一写到中国人,特别是写到中国的劳动人民、工人、农民就是原始性的冲动,都是卑微的、低下的,仿佛那样才是最真实的。它们不是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发扬起来,而是在拚命地丑化中国人。《铁人》正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所描写的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我觉得应该好好宣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没有精神支柱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精神支柱就是铁人的精神。正是无数像铁人这样的人,才支撑起社会主义的大厦。
这出戏还回答了一些文艺创作上的问题。比方说,文艺创作上大家都提倡要写爱,《铁人》里面就有。问题是写什么爱,《铁人》中有阶级的爱、同志的爱、夫妻的爱、朋友的爱,感情很深。比那些无原则的、卑微的、所谓合乎“人本体”的爱、没有前提的爱都要美。在今天的社会里,人性不可能没有阶级性、社会性。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论点不会过时。比如说文艺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如果《铁人》作品没有大庆这个环境,没有铁人这个真实的人,作者不深入里面去,就创作不出来。所以,深入生活还是极其重要的,在我们文艺创作上值得大力提倡。
杜高(文艺评论家):今天铁人的艺术形象重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它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而是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和人民对文艺创作的一种客观要求。它使观众想到的也绝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对我们共和国一个壮丽的历史时代和一代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
有些人不是常讲“人的失落和复归”吗?他们说在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下,“个人”和“自我”失落了,个人的价值、作用和愿望,统统被整体的理想和利益吞噬了。什么王进喜呀雷锋呀,都是一些失落了“自我”,不过是代表了几条冷冰冰的原则的可悲的人物。于是他们尽情赞美人的自私性和利己欲望,召唤个人主义“复归”。在这种气氛下,人民也感到了一种“失落”,当王进喜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的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内容被贬损被嘲笑时,他们怎能不感到一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失落呢?所以我想说,今天《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倒确确实实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一种失落了的精神的“复归”。《铁人》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王进喜和他的战斗集体的全部行动,都在向观众证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只有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人,才能有他们这样阔大的胸怀和行动的坚定性。所以我说这部电视剧的意义绝不止于描写了铁人的奋斗史,更在于展现了一种壮美的人生,使观众懂得了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从自己给亿万人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中,才能认识自己的人的本质,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年人们常常讨论人性。虽然出现了不少表现人性的好作品,但也有一些作者以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这是对人性的曲解,于是出现了一些脱离社会内容去表现抽象人性的作品。文艺作品表现人性的善恶和美丑,目的只能是为着提高人对自身的认识,使人性的发展更加完美。如果着意去展示人的生物本能,欣赏人的原始性,无异于把人降低到同一般动物没有区别,无助于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这样的作品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我觉得《铁人》通过人与人关系的真实描写,通过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崇高和美好,并且赋予人性的变化和发展以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动着观众的情感。铁人是一个富于人性魅力和人情温暖的艺术形象。他用真诚的心把大家维系在一起,使这个集体充满友爱。这一切都说明铁人的人性美是同他的社会理想、社会实践不能分开的,是同崇高的思想不能分开的。铁人的性格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的表现,只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哺育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锤炼,才能铸造出这样刚强的性格。有了铁人这样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困难呢?产生了铁人这样的钢铁汉的新社会,又有什么力量可以摧毁它呢?我觉得铁人的艺术形象给了我们有力的回答,使这个形象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铁人》这部片子在精神风貌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充满矛盾和冲突,挫折和失望,充满了内忧外患,但唯独没有“疲软”,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几乎没有浮躁,没有轻薄,时代的精神世界与个体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扎实、充实、厚重的特色。因而这部片子就不只是人们艺术欣赏的审美的对象,它也可以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
“现代意识”是前一时期文学的热点。当人们只是匆忙地盲目地追逐现代性的时候,很可能被现代的“泡沫”、“幻影”、“皮毛”、“垃圾”所欺骗和出卖,从而恰恰丢掉了真正的现代性。到头来,我们构筑的只是一个“现代”的沙器,玩了一场“现代”的游戏。把最现代的东西丢给了历史,然后再去“寻根”。其实,中国的“寻根”文人们,根本用不着遍涉八千里历史荆棘,遍数五千年祖宗典册,回转身,稍俯首,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人民伟大革命的历程,原来我们的“根”,我们的现代“生命”就在身前身后。
所谓“铁人”精神,绝不止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起码在这部片子里,“铁人”形象所显示的精神,已经涵盖并超越了这些。我是从民族历史的意义上来理解王进喜、宋若怀等“铁人”精神的;他们的无私、奉献、牺牲之意义不属于那种狭隘的给予、爱或做好事;他们把生命融入了民族历史健康生存发展之中。所以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过渡的桥梁,是人类历史上的有力的链络。没有这个桥梁和链络,后人便永远不可能抵达自由的彼岸。他们才是现代意识的真正代表。“铁人”们绝不是扁平的单一的片面的某种“工具”,他们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度和灵魂深度的现实的丰满的个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追求有苦恼,有恨有爱有困惑,他们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的心灵是复杂的。
现代人或者现时的一代确实需要一点精神了,需要一点振奋了!我们可以享用英雄们创造的一切,但我们不能总靠英雄们养活。我们也该投身、投入、承担和创造更多的东西。
  崇高丰满的创业者形象
阮若琳(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是电视剧艺术不平常的一年。从质量上讲,出现了一批好的电视剧,其中《铁人》是首屈一指的。它是近年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英雄人物中突出的一部作品,给人一种灵魂上的召唤:铁人精神还在,铁人又回来了。近年来银屏上出现了一些整天无所事事、游戏人生、嘲弄人生的青年形象,我对他们很陌生,也很困惑。我认为,影视屏幕塑造人物应该有个正确导向。因此,在看了“铁人”这样的作品后,我觉得很亲切,耳目一新。这部戏的成功首先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是体现主旋律的作品,也就是体现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其次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了成功。过去写英雄往往是“高、大、全”,而这部戏写出了英雄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写出了活生生的人物,真实,令人信服,令人感动。我们应该倡导这种方向,这种精神。这部戏也有不足,社会大背景展现得不够,结尾也缺乏前几集的震撼力。
李兴叶(文艺评论家):《铁人》这部作品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艰苦卓绝又充满豪情的历史年代,它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寻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我听到卷首那首歌,就周身发热,眼眶湿润。你听:“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走来了一群豪迈的男子汉,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了那大平原……”在屏幕上迎着观众走来的那群男子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在五六十年代是他们挽起一双双铁的臂膀,在战争的废墟上,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缔造了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使地球上的人们都要听一听中国的声音。
然而,这些男子汉们这几年同我们的国家、民族一起被丑化、糟蹋。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新潮”的男子汉。他们粗野、冷漠、追求金钱肉欲,调侃游戏人生,散发着一股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恶臭。这种被一些人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毒害了广大青年,其恶果在去年夏天的那场骇人听闻的反革命暴乱中得到印证。
《铁人》与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等优秀作品的可贵在于:它们不为潮流所动,在精神领域中重新点燃起理想之火,高扬中国人民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唱出了社会主义的正气歌。
从艺术特色上看,《铁人》摄制得细腻动人,它着力把铁人刻画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纯朴工人的形象,不仅表现他的英雄行为,更表现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又塑造了一批有个性的石油工人群像,同样以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他们的欢乐与追求、痛苦与忧愁。这种以情感冲突为主的描写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感人的。
我稍不满足的是作品整体的历史氛围还显得不够充分,在处理这个重大的历史题材时大开大合的气度不足,尤其是亲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希望能看到更真实的大环境与从中迸发出的某种悲壮、豪迈的情感。这在当时决不是“假、大、空”,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心理与时代感情。
王云缦(文艺评论家):电视剧《铁人》的成就和价值,我以为可从三个层次来审视:一是创造了活生生的、感人的铁人形象。铁人形象虽不是首次表现,而能够取得这样个性化和丰富性的统一;真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开创性的统一,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展示了一组铁人式的群像。铁人并不是孤立的,他既给周围的人们以精神的感染和榜样的力量,又从亲密的伙伴以及家属、乡亲身上得到支持、激励。像书记宋若怀,科技人员苏健,炊事员牛进财,徒弟黄豹、龙四柱等等,虽然个性不同,有的还有种种弱点,但他们都像铁人那样,有一种全身心扑在大油田上的高尚品格。正由于创作者是从双向以至多向的视角来刻画这些形象的,这就使人透过一个铁人,看到一群铁人;也从一个铁人看到一个集体,一个时代。铁人的形象是富有感染力量的,而铁人们的群像更使他的形象格外显得丰厚,有了广泛而扎实的基础。像这样来表现英雄人物和党、和群众的关系,显得真实、自然、可信。
三是弘扬了至今值得倡导的铁人精神。铁人和铁人们的形象,所以能够和当代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根本之点,是他们身上蕴涵有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具体说,便是“志气大,干劲也大”,是理想和实干的结合。剧中的铁人有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志向,同时又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的影响力、渗透力,其影响和作用是深远的,也不是一部作品就能穷尽的。
彭加瑾(文艺评论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不能不认为《铁人》的产生与成功,是艺术家对于历史、现实创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的结晶。一方面,它继承了革命文艺讴歌时代新人、传达时代精神的宝贵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意克服以往某些创作神化、理念化、简单化的弊端。于是,铁人的形象被安置在了一个较坚实的基础上,它既写出了铁人独特而崇高的精神品质,又使它恢复了作为艺术形象的富有情感性的感性生命活力。它把英雄形象应有的真实性、崇高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铁人》的创新与探索,突出地表现在“横向开拓”上。如果把巍巍井架视为一个“纵向”形象;那么,茫茫荒原就是一个“横向”的形象。如果把铁人的事迹作为一条“纵向”的描述线索;那么围绕着铁人的指导员、牛进财、苏健、黄豹、龙四柱以及职工家属等的形象刻画,则是“横向”的艺术描述。在这里,“纵向”的描述带动了“横向”的描述;而“横向”的描述则丰富、深化了“纵向”的描述。
注重“横向开拓”体现了创作者完整表现生活的整体性的艺术思维。它突破了以往工业题材作品流于生产过程描写的俗套,显示了创作者对于题材“人生化”的艺术理解。它突破了情节、故事的约束,极大地拓展了作品反映生活的规模,在有限的篇幅里获得了史诗般的效果。它摆脱了孤立描写英雄的局限,使置身于英雄群体中的铁人形象更为可信、更可理解。同时,它又为具体、历史地塑造铁人形象提供了较充分的条件;而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重要之点。通过“横向”开拓,《铁人》把英雄描写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
也正因为仍然是一种探索,《铁人》难免也有不足。这主要是铁人形象的个性描写有欠深入。针对着作品形象的原型,我们有理由希望它更具历史时代感与崇高性。而且,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糅合进一定程度的虚构的作品,其中某些虚构的细节因为过于戏剧化而与全剧凝重、纪实的风格又不相协调。(附图片)
为制止井喷,铁人王进喜率先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铁人》剧照:王进喜与徒弟黄豹离别重逢,两人热泪盈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