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花咏三题
  禾波
君子兰
绿叶葱笼似墨浓 金花艳丽好颜容
春光不负心灵美 宁静端庄君子风
文竹
稚嫩腰肢细弱身 轻微呼吸胜无声
春来万物皆欢喜 同赏风光一两分
银星海棠
叶如碧玉万颗星 大粉红花最惹人
春至楼头心荡漾 向谁私语述衷情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戈壁海
  李瑛
达坂城
空旷的戈壁海上你是一座岛
全中国都知道
你是最懂爱情的岛
但是太遥远像一片云
你的性格是孤独的
一切都被风暴卷走了
只有诗留下来
几堵白灰粉刷的墙壁
几缕土屋顶上的炊烟
三个姑娘卖煮蛋,两个老汉卖馕
裹着黄尘的汽车歇歇脚又走开
你的生活是寂寞的
手鼓停了,琴弦断了
只有歌留下来
看不见西瓜,找不到马车
担心一个使人心跳
却不能如期履约的痛苦
系在发辫上,凝在瞳仁里
你的思念是美丽的
赤裸裸的大胆的爱情在心上燃烧
只有梦留下来
爷爷和孙子
孩子睁着黑葡萄般的
大眼睛,望着爷爷的
皱纹、胡子和白发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
爷爷望着孙子
毛茸茸的软发,柔嫩的双颊
像望着自己,像望着
一扇通向明天的门,望着
一粒种子正在发芽
连系空间和时间
在中国大西北,这是
多么使人激动的风景
一片大戈壁和一棵河谷的白杨
一道磅礴的山脉和一潭水洼
一天如火的落照和一粒新星
一条坚劲的裸根和一朵小花
他们紧偎在一起
保持平衡和完整
他们互相凝视着
互相渗透和溶化
七十年的梦与真距离最短
只一声长叹被埋进风沙
爷爷失落的许多东西,此刻
都一齐寻到了,
甚至明天
甚至明天难以预见的回答
这一片火炽的燃烧的爱
是一句最接近人类生命的话
题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一古墓*
墓顶上,是大戈壁
大戈壁是没有边际的
墓顶下,是两条路的终点
跳动着两颗不死的心
不需要正史或野史
记录他们,他们
曾用肩膀和乳房
支撑这个世界;如今
一切利禄恩仇
以及许许多多的意念和痛苦
都早变成轻飘飘的尘土
沉落了
墓室里,一切都已死去
只在生命深处
在心深处
爱情仍活着,
那一千年两千年窒息不了风化不了的
纯洁、温馨的爱情
在熠熠闪光
并发出幽香
洞窟里,仍回荡着他们甜蜜的情话
尸床上,仍流出缠绵和柔情
墓顶上,旱风摇着
碛石滩头的枯蓬
墓顶下,他们心中
花朵是不落的
*墓群在新疆吐鲁番市郊40公里处,是高昌和唐西州民的墓地。最早葬自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各墓均有斜坡墓道,尸体置于洞窟土台上。多为夫妻合葬。十九世纪末曾被外国“探险者”盗掘破坏;1959年我国开始挖掘,出土了大量残存的丝绸织品、陶木器、泥俑、古币、墓志等。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柳色依稀春意浓
  柳倩

又是马年物候新,桃符初换贺中兴。
九重宫阙炎黄业,一夕烟花话北京。

铁锁红场一夜开,欢歌漫舞涌潮回。
丰碑谒望人如海,国泰民安福自来。

往事天街一梦中,忽惊寒暑又东风。
游丝牵惹垂杨线,柳色依稀春意浓。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永敬他人[报告文学]
  阮振铭
一、从名字的讲法说起,一个乃至一群有声的形象走入我的采访笔录——劳动与创造是最有力的宣言,用它酿造的酒浆是甘洌醇香的。
仲夏。首都和平宾馆。我和他相识在一次“企业家、作家、新闻记者座谈会”上。
他,姓黄名永敬。中国人起名字较少随意性,大都有讲头。我们的第一次交谈便从这开始。
“以我之管见,您的名字是否包含了前辈这样一种期望,即成为一个永远值得人们敬重的人?”
“不,您的解释恰好相反。开蒙识字那年,做教师的父亲说,之所以给我起这个名字,为的是提醒我,生生世世永敬他人,永敬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得老实承认,我们刚刚相识,我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位不善言辞却有一副运动员体魄的人。这其中的原由,倒不是因为他的头衔颇多(什么沈阳冶炼厂厂长,什么实力极为雄厚的中国北方有色金属黄金联营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不是因为他的业绩多么辉煌,硕果多么累累。恰恰相反,我的职业习惯,更让我看重一个人的情感、理性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以及他所统辖的1.6万余名产业工人的品质与风格。
“阁下,”我学着东北土话说:“我想去采访,贵厂在沈阳哪疙瘩呀?”
“这好说。你走出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望望四周的天,那片黑烟底下就是鄙人所在的厂。”
也许是他看出了我张大的嘴良久没有合拢,便补充道:“沈阳冶炼厂虽然是利税大户,但同时又是制造空气污染的大户。对于沈阳市人民,我们有愧。”
哦,我敢说这是黄永敬式的坦诚与直率,也是黄永敬式的幽默。
有趣的是,此种坦诚、直率和幽默不为黄永敬所独有。我走遍了沈阳冶炼厂方圆38万平方米的每一个角落,从车间到工段,从炼铜、铅、锌、镉等有色金属现场到炼金、银、铂、钯等稀贵金属现场,从厂区到职工食堂,到工人住宅,走访了众多产业工人,所见所闻无一不是一种超越常态的风度——真诚执著,自在自然。第一眼似乎让你觉得有些冷漠甚至木讷,但只要你肯驻足,他们便能与你一见如故,并很快就会进入你所期待的实质性谈话。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进而发现,他们开诚布公并善解人意;默默劳作且陶陶自乐。是的,我很难用文字形容出我在和铅冶炼车间老工人贺泽畅谈时那种如获至宝的心情。贺师傅已在这个车间干了40年,如今仍毫无怨言地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可敬可爱的人,以其辛劳和坚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消融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外界的不利因素,或不断创造出生产奇迹,或在经济濒临崩溃的反常年代,巨手擎天,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支撑下去。
1988年和194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加36倍,特别是自1984年经过民主选举黄永敬当上厂长之后,不到四年,年利润就从1983年的3000万元,上升到1987年的6000万元和1988年的7013万元,翻了一番还多,沈冶首批进入国家二级企业,并被辽宁省评为先进企业。
当我同这儿的主人一起,回眸一下沈冶的历史足迹,追溯一下这些干干巴巴而又实实在在的数字时,可喜可贺的是,他们不只庆幸自己的胜利,而且为众所周知的失误而痛心和悔恨;他们在饮酒高歌时,丢弃的是自高自大式的盲目乐观,培植的是苦乐参半型的清醒聪明。黄永敬和他的伙伴们时时记着“哀兵必胜”的至理名言,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为了更快地缩短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惜献出自己的全部体力和智能。
二、不断反省自己,以真诚和理解在人们心灵中进行深层次的开凿——信念的真正崛起,才能不断孵化出新的经济成果。
20年的厄运,对于黄永敬,如同对于任何一个被错划的右派一样,不仅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不堪回首。特别是对于一个年仅20岁的大学毕业生,仅仅因为说了几句犯忌的实话,就在走向生活之初,被命运的巨掌拍到人间的底层,其境遇之凄惨,凡人皆可想见。然而,黄永敬这人有点特别,那20年一日甚一日的惩罚与折磨,他都记不太清了,连那位与其同窗四年,曾为他的才华横溢所倾倒的姑娘,在得知其遭际之后,竟与他“执手相看泪眼”,毅然收回了丘比特的神箭这件事,他也不屑回顾。只是在我的追问之下才连连说,还是离开了好,否则多一个人受煎熬。不过,他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记,20年与他一起摸爬滚打的工人,他都叫得上名字来。谁个一举手,哪个一投足,哪怕是一丁点的同情与理解,如今他都如数家珍。有件事他永生难忘,当他绝望时,曾经想一头扎进酸池子了结自己的一生,是老工人刘建清拦腰将他抱住……新时期到来,他由车间主任到副总工程师再到副厂长,直至1984年春天被选为厂长,无论环境和地位怎么改变,在黄永敬那里却没有发生“人一阔脸就变”那种最令工人群众揪心的变化,他在新厂长就职演说会上,实实在在、恳恳切切地向全厂工人掏了心窝子:“我老黄做梦也没想到当厂长,如今大家抬举我,我当然不能不干。可我深知,在我的周围,包括在最基层的,还有很多很多有胆有识、多才多艺的人,我当厂长的首要义务,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气氛,能够使大家顺顺当当地发挥各自的体能和智能。我老黄没有别的能耐,二十余年与工人群众同甘共苦的生活,使我认定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全厂职工持久的积极性。这个积极性从哪来?首要一条,就是安居乐业。不安居,何以乐业?不乐业,工厂何以发展,国家何以受益?”
有一件事,他久久不能忘怀。1984年春节前后,黄永敬率领导班子成员,走访了100多户职工家庭。在热力车间老工人王占东家里,他们见到一幅这样的情景:老少三辈12口人挤在一间18平方米的房里,三个墙角被三个小家占据,小儿子一家,只有向空中发展,住上了吊铺。尚未嫁人的女儿与老夫妇俩挤在一起。王占东最喜欢上夜班,如果不是夜班,他就天不亮起床到公园去蹓跶,夜里很晚归家摸黑上床,为的是尽量避开同4个儿媳妇同室而住。他的眼睛湿润了,心醉了,全厂“三世同堂”的400多户,“三三见九”的(三户一室,一户三人)还有几十户。沈阳冶炼厂的工人用自己的汗水炼出了全中国1/3的黄金,1/4的白银。共和国的大厦正是由他们的脊梁支撑着,可是他们埋头苦干几十年,到头来却无安身之处。他发出呐喊:“有房子住,是一个人生存的起码条件。工厂利益的阳光,应当撒在这些辛辛苦苦的普通人身上。”他在厂长就职会上郑重宣告:“从现在起到1990年我的任期内,工厂每年为职工盖500套住房。”
就职演说结束了,雷鸣般掌声平息了,人们从陶醉中冷静下来,掐指一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冶炼厂万余人,解放30年,盖了几间房?!你老黄一年就500套,你知道我们工人分到500套是个什么概念吗?得另加一倍。因为企业盖房子,要将总面积的53%上交地方政府。你老黄用气吹呀!嗨,现在有的领导一上台就许愿,到头来还不是一件一件的落空。有人当面质问道:“你用国家的钱盖房子收买人心,讨工人的好,还不是为了保自己的官!”
这未免太让人伤心了,可黄永敬不以为然,他不客气地对那人说:“厂子的经营目标和国家的利税,要由万余名职工的双手来实现,他们不干,矿石就无法变成黄金。作为一个党的干部,连人心都不顾,那不成了孤家寡人?”
黄永敬对工人的敬重是实心实意的,而古语说得好:实者慧。他和他的助手、第一副厂长王宝安实心实意地践行着他们的诺言。到如今,4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的千头万绪,也无论怎样的困难重重,年复一年,沈冶万余名职工年年以期待的目光送走建房大军,又以欢庆的锣鼓迎来了乔迁之喜。中国的工人啊,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群体,他们有着美好的希冀和憧憬,但他们又是现实的,要求并不高。也许中国苦难的历史过长,才积淀出这样优秀的品格。尽管他们有的也有怨气,尽管他们有时也有牢骚,但只要你敬他们一尺,他们就回敬你一丈。于是,沈阳冶炼厂终于产生了所有企业领导者所期望和追求的那种“内聚力”。这种内聚力如同临近大战前的强大军队一般,只要指挥员一声令下,就能无往而不胜地攻克任何一个堡垒。铅酸系统技术改造工程,本是沈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技术改造项目,也是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七五”重点项目。由于上下团结,齐心协力,仅用两年时间,总投资8000万元便一举拿下。按照国家标准建成同等规模的铅厂却需用4年时间和总投资2亿元。新建成的铅酸系统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不仅使冶炼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能力,而且也使全国铅精矿严重积压的局面得到了缓解,受到国务院的好评。
三、智者献智,技者献技,敬人者必被人敬——历史将公正无误地镌刻下所有造福于人民的业绩,并为其留下应有的丰碑。
沈冶这一带是沈阳的工业区,同一条马路上,大型或特大型骨干企业比比皆是。然而,景物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论烟囱,就属沈冶的高;若论房屋,它可是低谷了。厂部办公楼,还是日本人三十年代建厂时的遗物。灰色的墙壁,灰色的屋顶,低低的门,窄窄的窗,原为两层,只是近年来办公超负荷的拥挤,才用轻型材料向上接了一层。相形之下,过于寒碜了。近年来,多少人多少次,向黄永敬建议彻底改变办公条件。这不能说不无道理,沈冶也不是没条件盖一座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办公楼。但黄永敬思来想去,还是不同意这样做。因为冶炼厂虽然是税利大户,但自己留下来的资金也是很有限的。钱应当首先用在发展生产和继续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之上;因为他最鄙视那种只有短期行为而无长远打算的经营者,更痛恨那种只顾自己的任期,拚设备,不管拚完设备之后的必然萧条;因为他认为他的任期只是沈阳冶炼厂过去与未来的一个连接点,对于工人生活条件的历史性欠债应由他在任期来偿还,未来的大发展需要他在任期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工厂不彻底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不盖新的办公楼,工厂不来个更大规模的发展,彻底解决高空空气污染问题不盖新的办公楼,他的目光看得很远,很远……
为此,他用企业立法的形式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以切实保障。工厂在厂长工作条例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明确规定职代会有决策权、厂内立法权、厂长选举权、评议监督权和生活福利权,将厂长对于工人的敬重向深度与广度延伸与发展,从而将厂长的权威指挥系统牢牢地植根于群众主人翁作用充分发挥之中。
为此,他从1986年起就走出冶炼厂,广泛向社会做调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使有色矿山和冶炼、冶炼和加工之间互不通气、互不适应、互不配套成龙,制约了生产发展。如果把这三家连起手来,搞一个高层次的新型工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必将有利于有色金属行业的共同发展。有个例子太能说明问题了。沈冶与沈阳电缆厂只是一路之隔,一个是产铜大户,一个是用铜大户,可是沈缆用的铜只有1%从沈冶进货,99%从外地运来,其中每年有近千吨铜来自万里以外的云南冶炼厂,仅这一项沈缆每年支付运费近300万,多占用储备资金近千万,还给国家运输加重了负担。这种一边用火车把铜运往外地,同时又从全国各地把铜拉回来的怪现象,难道不需要根治吗?黄永敬走了众多单位,把成立企业集团的想法一说,大家都一致赞同。于是,一个以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加工为主体,以沈冶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半紧密型企业集团——北方有色金属黄金联营集团诞生了。它横跨8省,由32个企业组成,黄永敬出任这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由于这个集团是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组成的,有别于那种逐时波赶时髦一轰而起的“集团”;由于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黄永敬把他的敬重自然而又实在的作风带给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因而企业之间便能最大限度地相互补充,取长避短,把独家优势变为群体优势,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化组合,使矿山、冶炼、加工协调发展,将各个企业乃至各个环节的潜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两年多来,由于各成员单位都获利,所以这个集团不但没有鸟兽散,相反,联系和合作越发紧密。
为此,黄永敬及其沈冶全体职工,将全市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决心在九十年代的前五年彻底解决沈冶的高空烟气污染问题。本来,污染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黄永敬任期内已经实施了一个以环保求生产的经营战略。全厂的排水水质已达国家排放标准,高空烟气污染年排放二氧化硫量从12万吨降至5万吨;铅尘年排放量由1122吨降为500吨。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他们只记得全市人民的抱怨,要把这抱怨变成彻底根治沈冶高空烟气污染问题之动力。明年恰是沈冶厂长换届之年。他说,他倘若连任,别无所求,只想拚尽心血,自筹资金1亿元,再向国家贷款1.5亿元,改造和建设一个工艺装备达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无污染,低能耗,效益高的新沈冶。“到那时,我们才能说一句——我们无愧于沈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