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新旧格局转换中的国际形势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形势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席林生 张允文 郑园园
编者按:11月中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邀请国内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70多人,举行了为期3天的国际形势研讨会。与会者就世界格局的变化、海湾危机、欧洲形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亚太形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学者们直陈己见、畅所欲言,回顾了一年来的国际形势,展望发展前景,气氛热烈而活跃。现将会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缓和形势下 不稳定因素有增长 格局转换中 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一年来国际形势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世界格局经历了战后以来最大的变化。与会者围绕着这一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战后45年来,东西方“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当今世界,正处于从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转换时期。有学者认为,用下面两句话表述较为准确:旧格局已经打破,但尚未结束;新格局正朝着加速形成的方向发展,但尚未形成。也有学者认为,格局的演变,其起始可以上溯到60年代初期,30年来,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等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从量变到质变,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经济多极向政治多极的格局的演变已经完成。但多数发言者指出,还不能说世界格局的新旧交替已经完成。由于此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看,都存在着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格局转变的明显标志是:世界由两极体系向多极体系发展。伴随着多极化体制的出现,国际形势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东西方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联盟的军事性质正逐步变化;二、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削弱,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尚未动摇;三、苏联是世界大国,但力量大大下降,和美国有合作的一面,也有争夺的一面;四、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的经济大国如日本、德国在世界舞台上将更加活跃,力图发挥更大的作用;五、在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之际,一些地区性强国可能成为影响世界局势的新的政治力量。在此情势下,各国将更多地强调本民族的经济和安全利益,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有的学者就此指出,90年代将是两极格局彻底瓦解、新的多极格局逐渐形成的年代;也有学者认为,今后像战后雅尔塔那样固定的格局恐难以形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可能处于一种没有固定格局的状态。
在两极格局趋于瓦解,多极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局面下,有可能在一些地区出现力量失衡,世界各种力量都在努力适应格局的变化,力图对新格局的形成施加影响,在未来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这就使世界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充满了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许多过去由于受东西方冷战而被掩盖的矛盾、冲突会重新出现并尖锐起来,局部的、地区性的动荡会增加,形势的发展变化扑朔迷离,往往难以预测、难以把握,如近年东欧的剧变以及海湾危机的爆发,都突然而生,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人据此认为:多极世界不如两极世界安全。与会者认为这种观点不能成立。许多人谈到,尽管世界发生了动荡和不安定,但缓和和发展仍然是主流,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他们的理由是:多极化趋势使各种力量对比、组合发生重大变化,但应看到,各种力量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调、对话,它们之间互相依赖。而这种多极不会呈现一种固定的态势,可能在政治上以这几国为极,而在军事或经济上又以那几国为极。各种组合之间,利益上既有冲突又有合作,因而形势既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变动,使得各国外交相当活跃,纵横捭阖,交错制约,这对于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起到制约作用,这同过去两个超级大国争夺,进而成为世界大战的威胁相比较,更有利于和平、有利于发展。
海湾局势与以往危机有显著不同 欧洲重新分化组合带来新的矛盾
海湾危机是在世界格局转换、国际关系失衡情况下发生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一次重大危机。它同冷战时期的危机(如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相比,有许多显著的不同点:一、过去发生冲突的主要是美苏两家,力量相当,一旦失控,就可能导致世界大战,此次危机双方的力量对比相当悬殊,是不对等的对抗,即使打起来,也只能是局部战争;二、过去的冲突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此次是双方经济战略利益的冲突,带有很浓的“石油味”;三、过去是美苏两家自行调解、结束危机,其它国家和联合国基本上无能为力,而此次国际社会参与,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些不同点带有新时期的特征。
1990年,欧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德实现了统一,欧洲常规裁军达成协议,时隔15年,第二次欧安会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这一切,都标志以欧洲分裂为特征的冷战体系的瓦解。欧洲今后的走向,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西欧,有一些人士认为,随着苏美对欧洲事务控制能力减弱,加之欧洲传统上的东西方概念已不存在,“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的口号又逐渐叫响。欧洲局势缓和,欧美防务联系趋于松弛。但欧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许多情况还有待冷静观察。与会者还就德国统一后的前景,即所谓“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讨论。
有人认为,德国的崛起是一件令西欧各国既担心又无可奈何的事,今后,争夺西欧领导权的斗争将加剧,欧洲重新分化和组合的过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看来为各国都能接受的欧洲新格局一时难以组成。但随着以欧共体为代表的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90年代的欧洲,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大增的一极。
不少与会者指出:虽然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危险减少了,但是海湾危机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动荡不定。有些西方大国加紧推行强权政治,新的霸权主义又正在出现,海湾地区性的军备竞赛今后还会发展;虽然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从军事转向经济,但是动武的危险依然是现实存在的。西方国家里有一些议论,说世界新秩序是强权政治的重新安排,未来的世界是美、日、欧经济三强的世界。专家们认为,强权政治虽然还可能猖獗一时,但多极化趋势就意味着强权政治走向衰落;美、日、欧在世界经济中固然占有强大地位,但完全由它们三家来主宰世界,也根本不可能了。目前,大小国仍然不平等,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放弃对其它国家事务的干预,地区霸权主义为达到一己之私利,也常常破坏国际社会的准则。所以,面对纷乱的世界,许多国家人士都在提出建立冷战后世界秩序的种种设想。这种设想当然基于各自的利益,充满斗争。
大家一致认为,我国政府积极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经济集团化与政治多极化同步发展 世界经济两个不平衡影响局势稳定
一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和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发展。与会专家和学者对此作了种种分析。有人认为这一趋势战后一直在发展,只是近年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受到广泛的注意。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国际化这一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目前正在同步发展,促进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美国的相对衰落,日本、德国的崛起,欧共体一体化的迅速进展,推动了地区集团化,更助长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一些专家特别指出经济国际化与交通、通信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战后跨国公司的出现也促进了这一趋势。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而又交错互渗的局面,既加强了依赖关系,也加剧了竞争,而竞争的重点主要在市场、技术和金融等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当今,看一国的经济实力,不但要看其经济总产值,还要看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本、德国经济上升很快,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外贸地位的加强。有些国家靠借外债使经济起飞,而有的国家却背上了债务包袱,也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地位有关,也就是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有关。
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利弊如何,学者们各抒己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利大于弊,因为集团的贸易增长可分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由于联合、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不但促进贸易转移,也促进创造,其积极方面超过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消极因素。当然,经济集团化将导致欧美日之间更高层次的竞争,斗争将更尖锐。概言之,集团化趋势对竞争力强的国家利大,对竞争力弱的国家则弊大。
与会者认为,90年代各国将在互相依存、竞争中发展。多极化趋势使各种势力相互牵制,有利于局势的缓和,但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各国将致力于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更重视教育、人才的培养,人才争夺将更激烈。
在展望90年代的世界经济时,多数学者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美国将进入衰退,但衰退不会太严重,因为这几年来西方各国国际协调和宏观调整的力量已得到加强。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将不会同步进入衰退,这就减弱了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因此影响不会太严重。学者们指出,世界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两个不平衡,即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后者主要表现为北南差距进一步扩大,而南方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别。一些南方国家同北方差距将拉大,另一些国家将缩小差距。专家们普遍认为,南方国家的进一步贫穷化是个大问题。南方国家人口达35亿,占世界总人口约3/5,撒哈拉以南地区有4亿多人口,其国民生产总值只等于一个人口仅为1000万左右的比利时,而债务负担等于5个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处境十分困难。南北矛盾的这种严重情况将会影响到世界局势的稳定。
专家们展望未来指出,90年代各国将对世界经济加强宏观干预与协调,高科技产业将会有大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将要加深、经济集团化步伐将会更快,特别欧共体、北美和东亚三大经济区域,其发展将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科技差距拉大,资金倒流,外汇短缺,产业落后,贸易处于逆境,人口增长难于抑制,人才外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等,而非产油国在经济上处境更为艰难。发展中国家之间将进一步分化。它们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以应付共同困难,特别是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图谋。
亚太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经济合作设想不同欧洲值得重视
在动荡不定的世界局势中,亚太地区保持了相对的平稳。苏美在亚太地区的对抗下降,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阿富汗等问题已趋于解决或正进行政治解决,局势趋于缓和。在经济上,亚太地区连续快速增长。预计90年代,增长势头仍将继续,其平均增长速度将快于欧洲。可以预料,亚太地区将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国际分工。与会者认为,“四小”的外向型经济难以为继,但又不能完全转为内向。而东盟各国工业化有可能取得新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苏、美、日、中。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同日本将是既争夺又互相依赖的关系。亚太地区是我国的周边,近年来,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形势发展十分有利,这是我们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一环。
对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问题,专家们发表了多种意见,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亚太地区不同于欧洲,民族、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大可能像欧洲、北美那样容易联合。这一地区有些国家也在考虑组织各种经济合作的设想,在世界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是必然趋势,这有利于本地区各国经济的协调和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往来将会给这一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
我国际环境有很大好转机会与挑战并存 归根结底要埋头苦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9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究竟如何,学者们进行了探讨。总的看法是,由于我国外交成功,国际环境同过去相比,有了好转,但也有严峻的一面,可以说是机会和挑战并存,但只要善于应对,挑战也会变为机会。有人认为,9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关键的10年,要认真研究90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重要的是我国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以科技带动经济调整。对外政策的成功,归根结底要把国内经济搞好。我们要埋头苦干使国内保持稳定,经济蒸蒸日上,那样的话,中国在国际上将能发挥更大作用。针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我国要预谋对策。有些学者主张,应加强亚太地区的合作,把沿海开放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
有的专家还指出,今后要加紧研究世界局势,对突发的重大事件最好能见微知著。目前仍要注意海湾局势的发展趋向,保持我有利的外交地位。对国际上不稳定因素,我们应有所准备,有准备则主动。面对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我们也要善于调整方针,利用矛盾,争取有利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