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海南春来早
正当北国冰封雪地之时,海南岛已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这是海南省三亚市种植杂交水稻能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河东区临春管区黎族农民黎行恩11月25日在帮助同村农民抢插早稻。
许源盛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扎实有效地组织农业综合开发
——六论争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本报评论员
扎实有效地组织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通知中,强调要抓好的六项工作中的一项。
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徘徊,大家清楚地看到:我国现在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基本上就是4000亿公斤粮食和8000万担棉花的水平。当年老天是否帮忙,上下相差也就是百来亿公斤粮食。在现有的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产量想大上,可能性不大。
基于这种状况,国务院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先是决定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后又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国家每年拿出10多亿元资金扶持地方,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农行专项贷款以及农民自筹资金,估计每年的投入可达五六十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2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有了由国家资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许多地区不等不靠,从本地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在搞农业综合开发。最近两年的丰收,就包含着农业综合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篇大文章。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过去,一谈到发展农业,有些同志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我国资源短缺。通过最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一方面农业资源不够,另一方面又开发利用不足。从广度开发看,我国农业后备资源潜力还是相当丰富的。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国尚有5亿亩可垦宜农荒地,近中期可开发利用的约2亿亩,另外还有大量的草地、滩涂、水面有待开发。从深度开发看,潜力更大。在全国现有耕地中,有80%左右是中低产田,若全部进行初步改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可达1000亿公斤。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没有效益 就会挫伤农民搞开发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誉。过去,我们在利用 和开发农业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干了一些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比如曾有一些地方只注意单一开荒种粮、围湖造田,忽视了综合开发治理,结果导致水土流失,库渠淤积,甚至工程报废。这样深刻的教训,今天仍值得借鉴,我们要十分注意开发治理工程的质量,坚持高标准。我们组织综合开发,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这个规划一要符合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否则综合开发就把握不住重点,达不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努力增加农业开发投入,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国家给予扶持是必要的,但这部分投入一般只能起“引发”、“启动”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可能多投入一些资金;但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认真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效益诱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集资投劳搞开发的积极性。农业综合开发要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部门要围绕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新的事业,大家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前段时间,有的地方开发治理任务安排过重,标准较低;有的开发地片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也不便管理;有的按县分钱了事,没有明确的开发项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改进的。
广大干部、农民称农业综合开发为“希望之路”,我们也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组织工作,沿着农业综合开发这条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使我国农业迈上新台阶作出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展扶贫
青海贫困农牧民解决温饱
长期贫困的秦巴山区人民收入逐年提高
新华社西宁12月21日电 (记者胡西生)目前青海省贫困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青海省10个贫困县,都是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有贫困户113700家,人口626400人。1985年以前,这里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120元。而目前10个贫困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50元,有3个县达到400元以上。
青海省在扶贫开发中投入种养业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约26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2%,并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青海是个资源大省,几年来全省还投入扶贫专项贴息贷款914万元,兴办各级各类企业245个,对这些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和转移剩余劳力起到很大作用。
本报西安12月23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1986年以来,长期贫困的秦巴山区经济开发工作得到较大发展,1989年全区年人均纯收入372元,比1985年增加170元;工农业总产值达54.38亿元,比1985年翻了一番多,今年将有近300万的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0%。
陕南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地区28个县(市)和宝鸡市南部山区的2个县,共有人口870多万人。由于这里山高、坡陡、地少、土薄,加之交通不便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依靠国家救济。
国家和陕西省对这一地区实行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增加扶贫资金、专项贴息贷款和开发贷款。安康地区从抓领导班子入手,调整充实了100多个贫困乡领导班子;汉中地区对特困乡组织地区部门包干扶持;商洛地区推行了扶贫经济开发责任制,由6万多名干部和党团员参加承包,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的“飞鸟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4年中,全区改造新修基本农田65万亩,新修、改造公路8139公里,同时大力推行玉米栽种新技术,使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
“秦巴山区无闲草,点石成金都是宝”。秦巴山区森林面积占全省一半,是我国生漆、油桐、板栗、食用菌、龙须草、中药材的主要产区,茶叶、蚕桑、核桃、柑桔等也久负盛名,矿产有82种。近年来,全区积极发展开发当地资源的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仅多种经营一项收入就达4.9亿元,全区多数地市县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人均年纯收入实现翻番。
泰巴山区扶贫和经济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仍有40万大多居住在中高山区的群众还未解决温饱。为此,陕西省贫困地区领导开发小组会同秦巴山区领导,制定了《陕南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重点项目总体规划》。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版马列经典 点燃思想明灯
人民出版社辛勤耕耘40载
江泽民邓小平邓颖超李瑞环分别题词写信致贺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 记者周庆报道:目前世界上收入列宁文献最多的巨著——60卷中文第2版《列宁全集》今天出齐,这是人民出版社庆祝建社40周年献给读者的珍贵礼物。
为祝贺人民出版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江泽民同志题词:努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繁荣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人民出版社四十年”8个大字。邓颖超、李瑞环、陆定一分别写了贺信。
胡乔木、王任重、伍修权、邓力群、朱良、贺敬之、徐惟诚等出席了人民出版社建社40周年举行的座谈会。
胡乔木在座谈会上讲话说,当前出版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中国现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这是就广义来说的,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各门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特别是当代历史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工作的成就还很有限,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还相当贫困。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需要理论界、著作界、出版界作出极大的努力。
王忍之、宋木文、宋书声等代表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表示祝贺。
人民出版社是专门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读物的出版社,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该社从1950年12月1日成立至今,已出版各类马列著作500多种,印行1.8亿册。他们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不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创造了我国出版史上的奇迹;《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任弼时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李先念文选》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革命先烈的文集,生动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40年来,任凭出版界风云变幻,他们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给读者点亮思想的明灯,坚持把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放在工作的首位。


第1版(要闻)
专栏:

  德州利用外资开发农业
150万亩盐碱地成为高产稳产田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 华北平原农业开发项目,经过5年的建设实施和3年运用管理,在山东省德州地区收到显著成效。如今,这里的150万亩盐碱地已变成高产稳产的良田。今年,粮食单产达700公斤,皮棉单产75公斤,农民人均收入700元。
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德州地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3000万美元,山东省财政贷款2000万元,着手开发改造齐河、禹城、陵县三县的41个乡镇的盐碱土地。他们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指导思想,从治水改土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改拨为贷,滚动使用,层层签订合同,到期还本付息”,建设资金投入新机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管好用好外来资金的责任感,调动了大家投资投劳的积极性。8年来,他们先后开挖和清淤河道16条,总长4624公里,新打机井3934眼,架设高低压线路3592公里,植树1097万株。项目区内农业机械总动力、林木覆盖率分别比开发前增加了一倍,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已建成为沟、渠、路、林四级配套的标准良田。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自开发至今,全区累计纯增经济效益7亿多元。     (梁希忠 李绍国)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改革政通人和 狠抓质量走俏市场
五粮液酒厂贡献大
提前完成今年计划 实现利税8500万元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 记者朱竞若、曹照琴报道:新年前夕,刚刚捧回今年国家质量管理奖的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又传来喜讯:全厂提前完成今年生产计划,实现利税85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幅度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
在我国名酒如林、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五粮液为何能够独占鳌头?最近,我们在该厂采访,耳闻目睹,初步了解到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
——坚持改革,理顺关系,政通人和。这是五粮液厂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厂长王国春1985年走马上任时,面对破旧的厂房,“脚踢手摸”、“口尝鼻嗅”的原始操作及工人低落的情绪,深感这种现状同蜚声中外的五粮液名酒极不相称,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他从改革入手,首先实行厂长负责制,层层建立双文明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超产超质奖励办法,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迅速上升。紧接着,在全厂干部中,打破“铁交椅”,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聘制和选举制,不胜任的干部到车间当工人,工人中的能人则提到科室当干部。结果,全厂精简了200多名干部,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党政工团协调运转。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以优质取胜。五粮液酒厂先后投资9580万元,加强技术改造:从国内外引进67台先进设备,自我改造122台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科研大楼、勾兑中心、酿酒矿泉井、包装车间、酒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同时,改造了旧工艺,实现了微机配料、勾兑、控制发酵、机械制曲等,使古老的酿酒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今,五粮液酒厂已由一个传统的老作坊变成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的大型酿酒企业。
这个厂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强化了生产现场管理和每道工序的管理,建立了30多类质量管理责任制,把质量责任制考核同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确保质量稳定提高。
目前,五粮液酒厂年产酒逾万吨,名优酒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能生产3大类、15个品种、19个规格的酒类产品。主导产品五粮液曾三次荣获国际金奖、四次蝉联“国家名酒”称号和国家优质产品金奖,是我国国宴专用酒之一,畅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惠及人民
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群众收入
本报讯 记者王艾生报道:近10年来,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促进和推动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给山西人民带来实惠。
从1978年至1989年,山西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546亿元。其中用于能源工业(煤炭、电力等)的基本建设投资167亿元,占到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9%,技术改造资金投入142亿元。
山西省的煤炭年总产量由1980年的1.2亿吨,增长到1989年的2.75亿吨,增长1.4倍。山西煤炭供应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89年外调煤炭1.23亿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山西省用煤炭资金投入地方工业建设,近10年达236亿元。198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169%,年递增11.6%。1989年乡镇企业纯利润比1980年增长3.8倍,上交国家税金增长12倍。数以千计的小煤矿得到技术改造,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214万人。许多山乡农民围绕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扩展,被吸收为轮换工、协议工、合同工,增加了劳务收入。乡镇企业向农民提供的工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6%以上。
煤炭电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山西农业的振兴。每年从煤炭收入中拿出1.5亿元扶持31个山区贫困县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县的农民,全部解决温饱。
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7元,比1980年增长229.9%,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1041元,比1980年增长2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1980年增长12.4倍。遍布全省各地的大、中、小型煤矿区,以及电力工业发展的集中地区,形成一座座新兴的城镇,黄土高原的山沟山梁里,面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最近决定
继续扩大地方机构改革试点
原有试点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本报讯 记者陈维伟报道:人事部副部长、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志坚日前向记者透露,国务院最近作出决定,1991年全国将在原有地方机构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几个省和部分市、县进行试点,或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全面铺开,配套进行,以加快地方机构改革的步伐。
张志坚说,一年多来,原有试点的工作已取得可喜进展。这些试点包括河北省,哈尔滨、青岛、武汉、深圳4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湖南华容、内蒙古卓资、广东宝安等9个县。他们的共同做法和主要经验是:
——深入调查研究,精心设计方案,是机构改革的前提,是保证整个改革在方案的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的重要环节。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各试点单位都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要求,转变政府对企业和事业的管理职能,实现政企、政事分开。
——理顺各方面关系,完善管理体制,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各试点市县根据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分党委与政府的不同职能,撤销业务重叠交叉的机构,合理划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
——精简机构和人员。通过改革,各试点单位普遍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并十分重视富余人员的安排,基本做到平滑转移和妥善安排。
——重视机关制度化建设,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以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保证新机构的顺利运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赵富林当选中共广西区委书记
本报南宁12月22日电 记者郑盛丰报道:今天举行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出新领导班子。赵富林当选为自治区党委书记,成克杰、刘明祖、丁廷模当选为副书记。黄云、李恩潮分别当选中共广西区委顾问委员会主任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谈拒贿的次数
刘琳
时下,以拒贿次数多少、金额大小论为政是否清正廉洁,似乎成为一种标准。报纸、杂志也好,广播、电视也好,一讲起某某干部为政清廉,大都免不了要以“拒贿多少次”、“金额多少元”来誉之,好像次数愈多、金额愈大便愈清廉。而一些领导也以此为荣,似乎拒贿愈多便愈能表明自己政绩大。
社会风气自然还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行贿者有之,不愿受贿者有之,索贿者也不乏其人。此种情况下,领导干部能率先垂范,拒腐蚀永不沾,的确可贵。然而,倘若把廉政建设简单化,仅仅以拒贿多寡来论的话,则未免失之偏颇。试想:那些一贯清正廉洁,使行贿者望而生畏的领导者,岂不是无以言对了吗?
人行贿,我拒之,自然不能说不廉;而我清廉的名声在外,使行贿者闻之丧胆,止步不前,岂不更妙?但愿传播媒介在进行廉政宣传时,更科学一些,不要以拒贿多寡一言以蔽之。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呼市至乌兰巴托将通国际列车
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铁路代表团与蒙古铁路代表团在呼和浩特会晤商定:从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起,中国呼和浩特至蒙古乌兰巴托间开通国际旅客列车。每一星期运行两个往返,中、蒙各承担一个往返。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单程为一千九百零七公里。 (原瑞伦 傲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鹰潭铁路枢纽编组站正式开通
铁路“中取华东”战略又传捷报,鹰潭铁路枢纽编组站于二十二日正式开通。新开通的编组站具有国内一流设备和技术,其编解能力由过去每昼夜三千六百四十辆,提高到现在的每昼夜六千辆。(罗珍辉 相如)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曹县收购皮棉超过五千万公斤
山东省曹县今年已收购皮棉五千零一十二点五万公斤,比去年多收购四十三万担,超定购任务百分之五十点七五,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百万担皮棉县之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建成通车
主线全长二十点五九公里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二十二日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昼夜交通量为二万五千辆,近期设置双向四车道,实施全封闭、全立交、全控制。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京港视像会议通讯业务将开通
从下月底开始,北京香港间可通过荧光屏举行会议。这项业务,是香港国际电讯与北京市邮电局合作开通的。香港国际电讯在香港交易广场及电讯大厦设视像会议室,北京邮电局大楼的视像会议室亦已准备就绪。业务开通后,京港租用者可分别在两地视像会议室“面对面”开会讨论。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运8C气密封型飞机首飞成功
我国又一个新机种——运8C气密封型飞机近日在陕西省汉中盆地某机场展翅蓝天,首飞成功。运8C气密封型飞机与运8原型机相比,气密货舱容积由原来的三十一立方米增加到二百一十二立方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北京市成立民间文化艺术中心
以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民间艺术为宗旨的北京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心近日在京成立。这个中心的前身为北京说唱艺术团。中心下设艺术团、怡乐宫和国际服饰表演厅。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河南省服装出口创汇大幅增长
河南省服装出口创汇连年大幅度增长。仅河南省服装进出口公司今年出口创汇已突破一亿美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行列。服装出口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