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步履艰难
郭集思
动荡中的世界经济即将渡过1990年。其增长速度在去年减慢之后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据联合国今年11月初的预测(下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3.4%降至今年的2.1%,世界贸易增长率从7.6%降至4%。各类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和结构性问题都在加剧。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慢,部分国家进入衰退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自1982年底回升以来,已保持连续8年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周期性规律的作用,近年来已显露回升临近尽头的端倪。今年8月爆发的海湾危机和由此引起的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不仅造成它们的国际收支平衡条件趋于恶化;而且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活动更加迟缓乏力,政府用放宽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回旋余地缩小。从整体说来,今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去年3.7%降至3%,但各国情况不同。美国的经济增长急速下降,从去年的2.5%降至今年的0.9%。其先行经济指标综合指数(用以预测6—9个月的经济走向)到10月份已连续4个月下降。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一般认为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已陷入衰退。
但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好。日本和德国内需仍然旺盛,企业投资也未见衰减,经济增长率与去年大致相同,分别为5%和3.9%。整个欧共体可达3.2%,其他发达国家为1.8%。
今年西方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更趋严重。美国1990年度的财政赤字已比上年度猛增43.7%,达2204亿美元。由于经济衰退、军费大增等原因,1991年度赤字可能达2500—3200亿美元。同时,长期以来填补美国财政赤字的日本和西欧资金正从美国抽走,使美国经济更形窘迫。
鉴于美国贸易逆差中将近一半是由石油进口引起的,油价上涨使美国贸易逆差更难缩小,美国与日本、德国在贸易和对外收支方面的严重失衡也更难纠正。这些失衡不仅继续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保护主义压力,影响西方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继续下降,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地位上升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90年代经济大三角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苏联东欧国家出现负增长,经济形势严峻
今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局动荡,原来的经济体制已经瓦解,新的经济体制仍难建立,在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宏观调控失灵,经济管理陷入严重混乱,经济效益急剧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同时经互会趋向解体,替代机制尚未建立,致使相互间经济关系混乱,内部贸易萎缩。海湾危机爆发后,东欧国家石油进口开支大增,贸易平衡更加恶化。苏联虽可从油价上涨中得益,但因近两年石油减产,出口减少,受益程度有限,难以扭转贸易逆差剧增的势头。
这些因素交织一起,使今年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呈现大滑坡局面,各国都是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从去年1.8%降至-3.3%,其中苏联从2.1%降至-2.2%。据苏联官方公布和报刊报道,苏联的许多重要经济指标都在显示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从而削弱了综合国力。
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的趋势未见改善,困难深重
今年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的价格继续下跌,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以美元计算的价格下降近7%,实际价格下降更大,约13%。同时,“乌拉圭回合”谈判陷于僵局,贸易保护主义有增无减。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实际水平停滞不前,商业贷款几乎停止。巨额债务负担和由此引起的向发达国家的资金倒流(自1983年以来已超过2000亿美元),仍构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此情况下,海湾危机的爆发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部分产油国改善了贸易条件和对外收支平衡,但大部分进口石油的国家遭受石油开支增加和西方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不得不大量压缩进口,进而削弱生产能力。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增长率将从去年的3.4%降至今年的2.5%。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它们在80年代长期处于停滞或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但因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情况还有很大差别。拉美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降至今年-0.4%。非洲可达2.5%,与去年持平。但其中北非得益于油价上升,从1.6%升至2.8%,撒哈拉以南非洲则从3.6%降至2.2%。西亚因海湾危机的直接影响而下降最大,从6.6%降至-5.1%。南亚和东亚从6.3%降至5.8%,但仍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
199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如何,由于海湾危机这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尚难预料。如果目前的不战不和局面继续下去,油价停留在每桶30美元左右的水平上,则对西方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美国等国的衰退可能持续两三个季度后即可回升,其他发达国家的增速将进一步放慢。其中某些国家在明年或稍后可能先后进入衰退,但其深度和长度不会太严重。联合国预测明年西方经济的增长率可达2.1%,整个世界经济增长1.8%,世界贸易增长2.8%。如果海湾危机得到和平解决,油价大幅度回落,则西方和世界经济的前景都会改善。但是,如果海湾爆发大规模的长期战争,油价再次暴涨,利率上升,鉴于美国公私债务已高得惊人,银行系统虚弱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无力偿债,有可能迸发一场金融危机。这将加剧美国的衰退并使西方出现普遍性衰退。世界经济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在不发生海湾战争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地区将基本保持今年的态势。但根据联合国预测,由于拉美主要国家形势可能转好,加上我国经济回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可能恢复至1988年的水平。苏联东欧国家还难以扭转下滑趋势,估计其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3.7%,其中苏联为-3.5%。总之,1991年仍可能是世界经济步履艰难的一年。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年来的世界石油市场
孙毅
一九九○年,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以海湾危机为契机,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从八月三日开始,油价出现了少有的大幅度上升之势。十月上旬,世界主要石油市场的油价达到了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此后随着海湾局势有时出现某种和缓的迹象,油价又有回落,但至今仍徘徊在每桶近三十美元的较高价位上。一些市场分析家认为,石油市场有可能就此而改变近年来的弱势,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今后油价的走势依然取决于海湾危机的前景,油价有可能还会继续回落。
今年新年伊始,在去年十二月份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年终会议签署新协议之后,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开始坚挺,在一月份竟出现了每桶二十三元的较高价格水准。但进入第二季度之后,由于欧佩克某些成员国置新协议于不顾,持续超配额生产,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调,再加上某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第二季度通常为用油淡季),油价出现持续下跌。到七月初,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每桶价格已从今年一月份的二十三点六八美元下降到十五美元左右,跌幅达百分之三十五。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欧佩克成员国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八十七届部长级会议,成功地通过了欧佩克成员国的配额协议。会议结束后,油价再度出现回升。至此,欧佩克一些官员曾乐观地估计,到今年年底,油价可望达到二十一美元一桶的目标。
然而,欧佩克的协议尚未实施,八月二日,伊拉克突然入侵并进而吞并科威特,接着美国陈兵海湾,形成紧张局势,这不仅打乱了欧佩克原先的估计,而且也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正常的供求机制。从八月二日至今短短的四个多月中,油价起伏跌宕。八月三日,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天,西方各主要石油市场的石油价格平均每桶上升了三点五美元,并在此后的几天里,油价扶摇直上,为多年来所罕见。此后,受海湾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在一种战争气氛的渲染下,稍有风吹草动,石油价格就剧烈波动。到十月九日,西方主要石油市场每桶原油竟突破了四十美元大关,为十年多年来的最高价格。
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就连一些市场分析家们一时也莫衷一是。有人甚至估计,石油价格很有可能上涨到每桶五十美元的水平上。世界银行国际经济部曾发表过预测,如果中东爆发大规模战争,一九九○至一九九一年内,石油价格可能上涨至每桶六十五美元。
事实上,油价上升主要是来自国际市场上石油巨贾们脆弱的心理和某种投机行为。国际能源机构管理委员会主席于里克·恩格尔曼就认为,当前的油价上涨主要是“人们对消极的政治局势作出的一种典型的投机性反应”。言外之意,一旦中东的局势有所缓解,油价有可能回落。此后事态的发展果然被恩格尔曼所言中。从十月中旬开始,世界石油市场油价开始在波动中下降。特别是当宣布美伊将直接会谈,伊拉克方面将释放所有外国人质之后,油价急剧下降。截至十二月十一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每桶已降至二十六点四一美元。
显然,目前油价走势这种起伏不定的曲线并不反映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种种统计表明,世界石油市场目前基本供求平衡,没有出现明显的缺口,更未出现市场上供不应求的迹象。伊、科自八月二日停止出口的四百万桶石油已分别由具有生产剩余的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等国所弥补。据国际能源机构十一月五日发表的一项报告,欧佩克在十一月份的产油量已经超过了海湾危机前的限额。特别是进入十月中旬以来,尽管需求渐达旺季,油价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不断下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三十至四十美元的高油价的确偏离了实际的供求曲线。
当然,石油在今天毕竟是现代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不少经济学家们预测,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即使撇开海湾危机的因素,油价也不会长期滞留在八十年代那种较低的水平上。由于石油需求量将随着世界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而稳步上升,另一方面,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如苏联、美国、英国等已超过了生产高峰期,产量下降趋势难以扭转。这种基本情况,决定了世界石油市场有可能将从八十年代的供过于求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于供不应求,即从八十年代的买方市场向九十年代的卖方市场转变。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动荡的90年国际金融市场
姚海泉
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滑坡,国际金融市场也动荡不定。
股票市场:海湾危机的爆发给西方股市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地股市一致下跌,几个主要股市的股票价格指数都跌至今年最低水平。至今,西方股市仍在低水平波动。
但在7月底以前,股市却是不平衡的。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股市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还是上升的。以道·琼斯指数为例,今年头一个交易日,便升至2810.15点的历史最高水平,7月份的一个交易日中,曾一度突破了3000点大关。而日本和德国的股市则趋疲软。
上半年,美、英等国经济情况并不好,但股市却显牛劲。而日、德经济势头不坏,股市则呈熊态。这表明,股市的涨落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已日趋明显。
外汇市场:自去年底以来,美元一直面临着德国马克的压力。到目前为止,美元对德国马克的比价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约1∶1.48。今年,美元对日元的变化则颇具戏剧性。4月初,1美元价格曾升至160日元以上。但到10月中旬,则骤降到接近1988年初120日元的最低水平。海湾危机后,美元更趋疲软。11月19日与8月2日相比,美元对西方五种主要货币的平均汇率下降8.3%。
今年美元的疲软,一方面与海湾危机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美国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国际利率差的缩小所决定的。长期以来,美国的双赤字之所以没有对美元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是因为有高利率的保护。眼下美经济面临衰退,因此已不可能继续用高利率来维持美元坚挺。国际货币体系正形成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三家为中心的多元货币体制。
资本市场:今年,国际资本进一步转向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发展中国家资金倒流未见缓和。同时,今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日、欧资本纷纷撤出美国。据统计,上半年美国资本市场资金净流出达177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购买债券均大幅下降。由于东欧局势的变化和两德统一,以及1992年西欧大市场的临近,欧洲市场对外资更具吸引力。另外,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最大的资本盈余国,均减少了对外资本输出。
国际利率日益趋同,使得对国际资本的争夺更加激烈。由于资金相对短缺,加上通货膨胀的压力,今后总的来说,国际贷款利率有可能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今年国际金融继续朝着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金融活动日益同物质生产活动拉开距离,而受投机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上今年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海湾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就相当剧烈。


第7版(国际)
专栏:

菲律宾的巴它安出口加工区瑞科手表厂工人在组装手表。 新华社记者 陈家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