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发现“南京大屠杀”新史料
本报东京12月18日电 据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当年德国驻华外交官罗泽恩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详细报告,最近在德国联邦公文图书馆波茨坦分馆被发现。
报告根据当时在南京的德国人和其他外国人的耳闻目睹的事实,记述了日本士兵在南京市内残杀许多手无寸铁的市民、奸淫妇女、疯狂掠夺等暴行,认为日本军队的行为是“残忍行为”。该报告说,罗泽恩乘船去上海时,在南京郊外看到“堆得像山一样的平民打扮的人们的尸体”;“在郊外下关港,由于大量屠杀,有约3万浮尸”。证明确有大规模屠杀。
此间研究近代史的学者、立教大学教授栗屋宪太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外国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证言中,最具体详细的资料。因是外交文件,可靠性高。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的一年
  张国成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尤为显著。可以说,1990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对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恢复了同印度尼西亚的外交关系,继而同新加坡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不仅扩大了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领域,也成为我国今年对外关系的重要突破。
东盟6国中的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都是在70年代中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十几年来,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中国以及东盟各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与我国外长钱其琛在东京举行会谈,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为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础,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随后,两国政府代表先后在雅加达和香港就复交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到今年年中,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7月1日,印尼外长阿拉塔斯以“继续两国复交和关系正常化进程”为主要目的访华。通过与中国政府友好协商,两国外长于7月3日在北京签署公报,宣布中国和印尼于8月8日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从而使中国和印尼这两个亚洲大国在关系中断23年之后又重新携起手来。
中国与新加坡过去虽无外交关系,但是两国已建立了良好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自1976年开始曾多次访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也多次访问新加坡。1981年,两国互设了商务代表处。今年9月12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建交问题举行了会谈。10月3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和新加坡外长黄根成在联合国签署公报,宣布两国自10月3日起建立外交关系。至此,我国已同除文莱以外的所有东盟国家都建立或恢复了正式外交关系。
其次,今年是我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互访最为频繁的一年。今年以来,我国总理李鹏曾两次出访东盟国家,先后访问了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印尼总统苏哈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第二副总理王鼎昌、泰国总理差猜、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阿兹兰·沙阿等也先后访问了我国。领导人的互访,不仅加强了我国与这些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也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有机会就国际局势以及地区问题进行磋商,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扩大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外交关系的建立和领导人的互访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在政治上,我国与东盟国家对世界的主要问题都持有相同或近似的看法。特别是在柬埔寨问题上,我国与东盟国家都认为,柬埔寨问题应尽早获得全面、公正、合理的政治解决,以实现柬埔寨的持久和平,并希望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的文件“框架”内,尽快建立以西哈努克亲王为主席的全国最高委员会,使其早日开始正常工作。
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关系也有很大发展。1989年度,我国与包括文莱 在内的所有东盟国家贸易总额达66.5亿美元。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继续看好,已达28.3亿美元。其中与印尼贸易额增长最快,今年头8个月已超过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估计全年可突破10亿美元。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必将使贸易更加活跃。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经济合作将在贸易、投资、技术、劳务等各个领域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惠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
东盟国家都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人民之间就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在历史上我国和东盟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奴役;今天,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同任务;因此,都需要有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这些,决定了我国重视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将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与东盟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也各异,但只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就将是牢固的。在90年代第一年里得到迅速发展的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整个90年代以及下一个世纪,必将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也将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尼日利亚总统呼吁
减免非洲债务
据新华社拉各斯电 尼日利亚总统巴班吉达12月13日说,通过减免债务对非洲予以补偿是理所当然的。
为期两天的“赔偿非洲和所有非洲人”大会13日在这里举行。巴班吉达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所有欧美国家都该为在历史上饱受苦难和剥削的非洲国家作出赔偿。巴班吉达说,欧美国家必须调整它们与非洲和非洲人民的不平等关系。


第7版(国际)
专栏:

  补正
补正:本报12月18日第七版刊登《1990年访华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文中还有:
▲10月13日至18日,乌干达共和国总理萨姆森·基塞卡对我国进行私人访问。
▲11月7日至11日,13日至16日,苏丹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第7版(国际)
专栏:

  1990年国际大事回顾
▲历时四天的联合国大会禁毒特别会议于一九九○年二月二十三日闭幕。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禁毒的《政治宣言》和《全球行动纲领》,并宣布一九九一年至二○○○年为联合国禁毒十年。
这次特别会议是在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的倡议下,由第四十四届联大召开的。
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取缔毒品问题还是第一次。出席大会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政治宣言》强调,禁毒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国际合作,打击吸毒、贩毒活动,同时应严格遵守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全球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在禁毒方面制定均衡战略,并将其付诸实践。主要包括:减少对毒品的需求,消除和取代非法麻醉品的生产和加工,取缔贩毒,建立治疗和戒毒康复措施等。(徐步青)
▲二月二十五日,尼加拉瓜举行大选,反对派全国联盟推选的总统候选人查莫罗夫人当选总统。四月二十五日,查莫罗夫人正式就职。
为了实现全国和解,结束内战,在正式就职之前,查莫罗夫人就与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和反政府武装进行了多次谈判。四月十九日,三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签署了三个有关实现停火和遣散反政府武装的协议。
但是,由于反政府武装未能按期履行协议,查莫罗夫人四月二十五日宣誓就职后,再次与反政府武装举行谈判。五月五日,新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在首都马那瓜就遣散问题达成了新的和平协议。根据协议,从五月八日开始,尼加拉瓜境内的一点二万名反政府武装分子在全国五个安全区内放下武器并自行解散,武器交由七百人组成的联合国中美洲军事观察员小组就地销毁。全部工作应于六月十日前结束。政府将保证遣散人员的生命安全并负责安排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直到六月二十七日,反政府武装才全部放下武器。
至此,尼境内的武装对抗终告结束。从而困扰中美洲多年的一大热点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    (王如君)
▲一九九○年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于三月三日到达探险考察的终点——苏联和平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苏联、英国和日本的六名考察队员是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出发的。
他们历时二百二十天,行程六千三百公里,终于横跨南极大陆。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终年冰雪覆盖,冰盖最厚处达四千八百米。最低气温达零下八十八点三摄氏度。最大风速每秒达百米,相当于台风风速的三倍。六名队员驱赶着几十条因纽特狗,驾驭着雪橇,顶风冒雪,沿途分别对南极的天气、冰川、气象、环境污染以及人体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我国极地冰川学家秦大河,先后在一百个站点钻挖雪坑,取了四百个雪样和一百个雪冰化学采样。他的创造性工作令全世界瞩目。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不仅唤起了世界各国对南极的重视,而且促进了国际间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合作。(李家德)


第7版(国际)
专栏:述评

  “求同存异 下放矛盾”
本报记者 姚立 罗晋标
欧共体第44届首脑会议15日中午在罗马降下帷幕。从会议情况看,首脑们选择了一条求同存异、避免冲突的“中间道路”,他们为首脑会议后马上开始的两个政府间会议制定了“框架”,而将政治联盟和经货联盟建设中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交这两个会议去讨论解决。
在建立政治联盟这个中心议题上,首脑们在大的原则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如同意加强欧洲议会的权力及其对欧共体政策的监督权,要求有关政治联盟的政府间会议考虑欧洲议会在立法方面的共同决策权;表示要逐步扩大欧共体在安全政策上的权力,使欧共体将来在防务问题上也“起作用”,并提出考虑西欧联盟“未来作用”的问题;会议还责成政府间会议研究扩大理事会的多数表决范围,争取使之变为“普遍规则”,而限制“例外情况”的执行范围。
但是,此次首脑会议并未解决成员国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只是将矛盾下放给了政府间会议。因此,今后的政府间会议一旦接触到问题的实质,肯定要发生论争。例如,在欧共体委员会、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权力分配上,法德两国主张加强欧洲理事会的作用与权力,而以荷兰为首的一些小国则持有异议,担心这会削弱委员会的作用,小国的声音不能在理事会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它们更主张保持欧共体三个机构间的权力平衡,欧共体委员会实际上也有此忧虑。此外,关于制订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英国担心这会损害美国在西欧防务中的作用,影响欧美关系,所以对此问题的“欧共体化”并不积极。
在海湾危机问题上,首脑们表现了较大的一致。与会首脑除重申坚持执行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伊拉克必须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之外,还突出强调了争取政治解决的愿望。会前,欧共体和伊拉克还加强了接触,并表示要在海湾危机解决后考虑同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国家发展合作关系。欧共体虽然没有把海湾危机的解决同巴勒斯坦问题直接挂钩,但在会后发表的一项声明中重申了在适当时机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立场,表明了欧共体想采取一种有别于美国的态度。
关于援助苏联和东欧问题,会议作出了具体的决定。因为欧共体担心苏联国内一旦发生更大的混乱,欧共体届时“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出援助的金额”。此外,欧共体一致做出这样的决定,还在于避免各成员国单独行动,造成步调不一,损害欧共体要“更多地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形象。
此次首脑会议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辞职后梅杰第一次以首相身份与会,因此,英国的态度引人注目。从会议的情况看,梅杰没有采取昔日“铁夫人”的强硬态度,表示要和大家一起“积极参加欧共体的建设”,愿意在同欧共体的关系上“开始新的一页”,但他同时指出,要英国很快在政治联盟和经货联盟问题上改变立场还不可能,这“需要时间”。此间舆论认为,梅杰的态度尽管有变化,但实际上是“软中有硬”。因此,德洛尔在会后表示,英国必须在经货联盟问题上尽早作出抉择,不要试图将经货联盟“引入歧途”,否则,它将不惜在欧共体内引起一场“危机”。
两个政府间会议已于15日下午开幕,与会者将依据此次首脑会议规定的“框架”进行具体的磋商。安德烈奥蒂在答记者问时形象地说到,在这桌酒席上,虽然就餐者各有所好,但“重要的是12个成员国都入席了”。可以预见,两个联盟的建设还要经历曲折,道路是漫长的。
  (本报罗马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九九○年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在七个月的时间里跋涉六千三百多公里,于三月三日胜利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图为考察队员在途中的合影,左起第三人为中国队员秦大河。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