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大力提高投资效益
  周道炯
在投资建设领域,提高投资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也是判断和评价各项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投资规模的调控,投资结构的调整,建设布局的安排,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当前投资建设领域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等等,都应当从如何有利于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来考虑。大力提高投资效益,是投资建设领域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牢固树立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无论是治理整顿期间还是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之后,都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大起大落,是40年来最重要的教训。这种指导上的失误,严重挫伤群众积极性,往往造成巨大损失,是经济工作中的要害问题。因此,治理整顿期间也好,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之后也好,都必须深刻记取这个教训,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牢固树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决防止片面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始终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来。”这一段话,总结了我国40年包括改革十年在内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这一方针。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牵涉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存在着多层次的经济关系,因此,要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必须把自己的指导思想统一到中央上述方针上来。这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大前提。这个方针的中心思想,我理解主要是坚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避免大上大下,大起大落。回顾改革10年以及建国4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损失最大的就是经济发展不稳定,大起大落,而不是发展速度慢。要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投资建设来说,重点是要讲求全社会的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建设布局尽可能地科学合理,而且“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坚持”。不仅在经济有困难的时期,在当前治理整顿时期要坚持不懈,而且在经济形势好转,甚至形势很好的时期,也要始终不渝、坚持到底。
就投资建设工作而言,要把指导思想统一到中央“始终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上来。第一,必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投资扩张冲动的欲望,真正自觉地克服争投资、争贷款、争上项目的思想。第二,必须在经营战略方向上克服片面重产值重速度而轻质量轻效益的思想,自觉地明确地树立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思想。在投资效益问题上,还要克服单纯重视短期效益、轻视发展后劲的观念,认真纠正投资建设上的短期行为。第三,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克服那种为了追求本位利益而不顾大局的思想和行为,把微观投资效益与宏观效益协调起来。
关键在于控制在建总规模,从严控制每年的新开工项目
控制在建总规模,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建总规模过大,宏观投资效果必然不好,这已为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在建总规模过大,一个突出的恶果,就是年度总投资顾此失彼,安排了当年新开工项目的投资,就满足不了为数大得多的续建项目当年的资金需要量。结果,造成大部分在建项目年年吃不饱,直接导致建设周期拉长,宏观投资效益下降。前几年经济过热,反映在投资领域,一方面“半拉子”工程一大堆,大量项目年年续建资金不足,不能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一方面又不断开新项目,继续扩大在建总规模,使得在建总规模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建设战线越拉越长。投资建设中一个最简明的道理,就是每新开一个项目就等于扩大一块在建规模,新开工越多,在建规模就越大。所以我认为,控制投资规模的重点应放到控制在建总规模方面。因此,“八五”期间,至少“八五”前三年,应尽可能少开新项目,集中有限的年度投资首先用于当年投产和续建项目,让全部续建的国家重点项目及其配套协作项目尽快投产使用,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发挥投资效益。
控制在建总规模,关键是严格把住新开工项目特别是大中型项目的审批关。新上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的审批,直接涉及到国家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配套协作条件以及财力、物力平衡等问题。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应有中长期在建规模计划控制数字,在这一基础上依据建设条件和投产后的生产条件来确定当年大中型项目开工个数,并从严控制。这样,每年续建项目资金落实了,新开工项目的资金又得到了保证,在建总规模就会适度,宏观投资效益才有可能不断提高。
采取切实措施,适当集中资金,加强重点建设
加强重点建设,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具有重大作用,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和全局利益,也是提高宏观投资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重点建设搞不上去,什么打好基础,振兴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是空话。目前,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工业生产增长偏低、产成品积压严重、市场疲软、就业压力加大、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在不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在建总规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年度投资用于重点建设,不仅可以启动生产资料市场,而且由于投资额一定的比重向消费的转化也可以启动生活资料市场,并有助于解决就业和生产流通的经济效益问题。同时,这也是调整结构的一个机遇。为此,采取切实措施,适当集中资金,加强重点建设,非常必要。
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含国外借款)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连续下降,不能不影响对严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进行有效调节。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近期宜把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相应提高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增加重点建设投资,有效地支持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促进宏观投资效益的提高。
其次,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实行向国家重点建设倾斜的信贷政策。现在,重点建设资金相当大部分由银行提供,建设银行基本建设贷款的70%用于重点建设。通过银行信贷方式增加重点建设投资,是改革中探索出的一条途径,目前的关键是如何增强长期投资信贷银行的资金实力。改革以来,居民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显著提高,居民储蓄成为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进入90年代,预计居民储蓄每年将新增1000亿元以上。可以研究由国家委托银行向社会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以增强国家和长期投资信贷银行的资金实力。
第三,制订抑制长线、扶持短线即扶持基础产业的价格、税收、信贷、利率、进出口、技术政策。各项政策要围绕产业政策互相协调配套,切不可互相抵触和抵消。
第四,建立财权与重点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投资机制。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明显下降,而重点建设投资任务却未相应减少,还基本上是一种国家集中投资建设基础产业的体制,使得中央政府用于基础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现实的选择是,财权与重点建设任务相适应,建立地方政府重点建设投资责任制,并研究制定吸引各种预算外资金用于建设的政策措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广辟资金渠道,切实增加重点建设投资。
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合理而有效的投资宏观调节体系,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条件。改革10年来,计划调节有些削弱,而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发挥。因此,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调节体系,是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投资建设而言,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必须加强计划管理,宏观上该控制的一定要控制住。如全社会投资总量,特别是在建总规模,一定要管住。与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投资项目,资金物资协作条件不落实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不许上马。重点建设项目、大中型项目每一年的资金物资都要打够,在计划安排上不留缺口。在宏观调控措施上,计划、财政、银行三大宏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协调一致,政策配套,措施同步,形成强大合力。在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上,投资建设领域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价格体系的合理化。要根据国家总的形势,在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分别轻重缓急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发展的行业和产品的价格水平,使其利润率水平渐趋合理,以此来引导投资方向,推进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再者要发展和完善长期资金市场。“八五”前期,可以有组织地发展和完善中心城市的长期资金市场,通过长期资金市场,把社会短期的闲散资金转化为相对集中的长期资金,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同时通过长期资金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投向。“八五”时期,我们应当在继续加强治理整顿的同时,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上多下一些功夫。
此外,要坚持勤俭建国方针,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当前,基本建设战线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标准、浪费损失的现象较为普遍。要在投资领域开展双增双节、反对浪费的运动,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表彰一批投资省、效益好的建设单位,解剖分析和严肃处理严重损失浪费的典型。
这里要特别注意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前期的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投资效益至关重要。因为投资决策不当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得当带来的节约也是最大的节约。为此,应制定和实行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克服片面性,减少或避免失误。


第5版(理论)
专栏:

  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孙观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开放地区外经外贸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们中山市对外经贸委下辖18个公司,3000多名干部职工,因工作需要持有多次往返港澳及外国证件的司机、船员和业务人员就有300多人。我感到,要在这样的地区和单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针对不同人员的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收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才能使各层次的人都有所启迪、有所提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青年是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富有探索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信念还需坚定,思想有待锤炼,情操也要陶冶。抓好青年的教育,培养“四有”的青工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百年大计。我们针对青年的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其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从各方面去坚定青年的社会主义信念,传授做人的哲理,培养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以社会为课堂,组织团支部骨干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参观学习,重温中国革命史。大家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史实中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从而正确地对待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暂时困难,辩证地看待东欧形势的急剧变化,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去年动乱期间,我们有100多名青年业务人员出差北京、西安、上海、长沙、广州等城市,没有一个人有违法行为。在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中,我们邀请广州军区学雷锋积极分子来介绍经验,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奉献精神教育。“南国军人之星”的现身说法,使大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做人的最大幸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陶冶了青年的思想情操,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80%的青年人被推荐为部门经理或各方面的骨干。他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艰苦拚搏,成为发展对外经贸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发展对外经贸事业,拓展远洋贸易,我们有一批经常进出港澳、公差在外的司机、船员和业务人员。这些涉外人员,踏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生活在花花世界,遇到突发事件不少,碰到复杂的场面也很多。如何保证这些同志身处污泥而不染,处于异境而不忘志,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面前一个严肃的课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实行“三抓”:一是抓教育。就是运用他们出境的所见所闻,“就地取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家认清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主义”的根本区别,明确资本主义尽管表面上这好那好,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绝不做失国格丢人格的事。同时,经常进行法规和外事纪律教育,使大家增强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违纪,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分清是非,划清界限,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二是抓典型。通过树立榜样、宣扬典型,大造遵纪守法光荣、违规犯罪可耻的舆论,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全体。三是抓制度。主要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健全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通过思想教育和典型示范,涉外人员信念坚定,纪律严明,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我们每年因公出境的有2万多人次,远的到美国、加拿大、欧洲,近的在港澳、东南亚,他们远离集体,与形形色色的巨富商贾打交道,但没有一个人违反外事纪律、有损祖国尊严。去年动乱期间,香港一些人进行所谓“罢市”,水产公司的塘鱼出口遭到抵制。当时,情况紧急,如果继续出口,港方市场阻销,要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出口,香港一些人就会误认为我们是支持其罢市而作歪曲宣传。在企业可能蒙受经济损失和国家声誉将受严重影响的考验面前,全体干部职工一致表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宁可公司受损失,也不让祖国形象受损害。他们在作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坚持按计划出口,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深受香港爱国人士的称赞。据统计,去年动乱期间,全系统共有涉外人员300多人次进出港澳,面对某些人的所谓“声讨”、“静坐”,他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没有一个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显示出平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作者为广东省中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政治工作新探黄河杯征文

  释义·论证·导向·升华
  王京利
企业党组织的首要职责是保证、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使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贯彻执行呢?总结近几年一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主要应抓好释义、论证、导向、升华4个环节。
释义,即讲清党和国家某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弄清“是什么”的问题。当今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出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某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同本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思想实际联系紧密的方针政策一出台,企业党委、思想工作部门和政工干部就应首先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并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向全体职工宣讲,使大家明白这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后在城市推行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时,许多企业及时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讲清这些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使职工中认为这样做是“搞单干”、“走回头路”等模糊认识克服在萌芽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反,有的单位没能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职工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和疑虑越积越深,以后解决起来就增加了难度。
论证,即阐明此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讲清“为什么”的问题。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不是随意提出来的,它既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又有活生生的实践依据。这就需要搞些“灌输”,使职工通晓必要的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解决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还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例,在及时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解决职工表层的认识问题以后,就应随即讲述些基础知识,阐明我国当前生产力状况,阐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所有权、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原理,使职工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认识再深化一步,为顺利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打下更为牢固的思想基础。
导向,即为党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实施把关定向,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对需要在本企业贯彻的方针政策,在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之后,还应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企业党委和思想工作部门不可能取代行政和生产经营部门的职责,把贯彻意见包揽下来,但有责任参与决策。由于对党的方针政策学得快一些,领会也深一些,应当也能够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贯彻意见,着重从全局上把握住大的原则问题,以便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
升华,即在提出这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意见时,还应提出相应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要求。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加强道德建设,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前几年,由于赵紫阳同志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出和执行现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放松了道德教育,甚至把现行经济政策界限等同于道德建设水准,忽视了对先进道德的提倡和鼓励,造成精神滑坡和不良风气泛滥。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记取。 (作者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王胜利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指职工之间、职工个人与群体之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往与相处的相互关系。协调好企业诸多方面的关系,对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目前出现一种错误倾向,即所谓“情感政治”,就是把“感情投资”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过分强调满足职工的物欲,甚至不惜损害国家、企业的利益,以满足职工中的一些不合理或过高的要求,放弃了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积极的思想斗争。事实充分证明:这种物欲导向的危害性极大,它使职工丧失了精神支柱,忘掉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助长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协调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至少要明确三点:一是不能放弃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要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吃吃喝喝等一切庸俗作风,努力克服把个人情感上的亲疏好恶带到工作中等不正常现象;二是不能放弃严格的要求和管理,要敢于批评不良倾向,克服是非不分、奖惩不明的“老好人”主义;三是不能放弃对职工的教育和培养,既要搞物质激励,又要强调精神激励为主,既注意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于长远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职工队伍。
要协调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首先要抓好“领导群体”。如果领导成员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难以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将严重地影响企业领导群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整个企业人际关系的改善。所以,作为负责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党委书记,应该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处理好领导班子的关系。为此,首先就要引导领导班子成员树立辩证的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在工作中避免扬此抑彼、厚此薄彼、褒此贬彼等现象的发生,并在协调好自己所主管部门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主动协调好与其他领导所主管部门的人际关系。其次,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作用,使集体负责与分工负责统一起来,协调地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领导群体团结和谐,形成强大的合力。
要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还必须协调好干群关系。当前,职工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是,少数领导干部这些年来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它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因此,要协调好干群关系就要切实端正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群众观念,真正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克服一切腐败现象和官僚作风,一心一意依靠职工,放手发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与广大职工建立一种为办好企业合作共事的崭新关系。这样,就能把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和谐亲密的整体。
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企业内部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团结奋进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人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模式。
         (作者为长岭炼油化工厂党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

  社科书讯
▲由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和中国教育报社联合选编的《叛逃“精英”海外言论录》,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选的材料从去年九月至今年六月底,既有国内各种报刊上刊登的揭露文章,也有海外报刊上的有关报道。
                         (杨晓舟)
▲北京商学院管理系主任潘大钧教授新作《现代商业管理概论》,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商业部胡平部长为此书作序。本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以开发社会经济资源为重心,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现代商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包括导论、方法论、组织经营论、资源开发论和效益论等五篇十六章。(武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