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灿烂群星
  臧克家
我爱星星,以它为题我写过三篇诗。星星,是天空的子民,它们彼此挨近而不排挤,用自己的光告诉着自己的存在。
“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意味。天上的星,是一颗一颗的,但又是集体的,所以望星空,灿烂银河。地上的人,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默默无闻地艰苦拚搏,流汗甚至流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用他们的全部生命力,放出所有的热量,以他们成绩的“光”告诉着自己的存在。这种精神,是宝贵的,伟大的,甚至可以并非夸大地说是神圣的。有了人民集体的劳动、创造、发明,我们伟大祖国才有了千年的文化,在史册上熠熠发光,成为地上的一条银河。
解放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国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之下,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别有洞天了。祖国的伟大,前景的光辉,人民生活的改善,触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加强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为名,不为利,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默默地奉献。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栋梁,社会主义宏伟的殿堂,巍然而立!
人民日报社搞了个“金马奖”,征文的消息我看到了,但没有注意得奖的文章。编辑部把八十几篇剪稿送到我的眼前,浏览一遍,心里很激动!因而发生了上边所说的那样一些感想。这些文章,是拔萃之作,沙里淘金。据说,征文启事刊出半年多来,各式的文稿,从四面八方涌来,如百川之汇海,数目惊人!启事上说得明白,要写真人真事,为在不同岗位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英模树碑立传。撰稿人的热情与文采与主题人物的光辉业绩,相互映照,可谓“二美并”了。
读罢这些文章,掩卷之后,众多平凡而高大的人物形象,如同灿烂群星在我眼前闪烁。在飘动的花窗帘遮掩之下苦练功夫的杂技演员“小米粒”,终于在法国的一次大赛中,夺得金质头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当时年仅七岁。窗帘遮不住她的决心和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一个穷苦出身的战士,为别人作了数不清的好事,助人为乐而自己情愿受苦,成为学雷锋的典型。但他不祈望自己入名人行列,但愿默默地作共和国大厦的一块基石。
二十七、八岁的一位漂亮姑娘,在一家酿造厂工作,她的宝贵年华在酸味冲天中消失了。由于她的卓越贡献,声名大噪,而爱情的甜味却没尝到一点点。
一位老教师的身影,雕像似地立在我的心头上。他在穷乡僻壤里,吃着草,挤出自己的奶去哺育一群群、一代代的孩子,风里雨里,在咳嗽带着血丝的磨难之中,创造出奇迹。他在劳累中逝去了,但他创造的奇迹却永留人间。
《夜,静悄悄》,给我们送来一位青年女护士的动人形象。为了神圣的职责,为了她的慈悲心肠,母亲死了,没赶上最后见一面;父亲死在她的病院里,他咽气的时候,她却没在身旁。她对父母的私情是欠缺了,而贡献于众多病人的却很多很多。
《行为的号召力》中的企业家,令我肃然起敬!人家称呼他“经理”,他微笑着摇头。问他:“那你是带头人?”他没应,但是默认了。他是带头人,不是带头享受,而是带头苦干。“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他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他有几句话,令人深省:“金钱有用,但不是万能;金钱代替不了人心。”他成为河北省劳模,全国集体企业模范经理。荣誉,比什么奖赏都宝贵!
剪纸艺术,来自民间,充满生活气息,反映出人民的创造力与艺术趣味。这类作品,丰富多采,高手甚多。一个眇一目、年五十的“乡下佬”,穷得叮当响,而乐此不疲。他茧手剪出的人物,独具风格,艺术大家评说道:“大巧若拙,民间珍品”。农民有丰富的生活,也有不少天才奇人!
上面的例引还不到书稿的十分之一。读后,欲忘不能,感觉它们有一股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令人思索一些问题。这几十篇文章,大都很短,不是微型小说,也不是长篇报告文学,但它给人以真实、朴素、精练的感觉,叫人喜欢看,而且有动于衷。文章所写的这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不但有名有姓,一言一行,都经严格的调查证实,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他们爱国爱民,爱本职工作,不图名,不要利,人人有颗追求事业、苦干实干的铁心。这些文章,证明了一个真理: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闭门造车,或就个人所知的一点,任意敷衍编造,失去真实,便成为纸花。这些文章所以动人,由于人物的本身,也由于写作者的一枝笔。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动了作者,作者才能笔下有情,打动广大的读者。这些文章,使他们描绘的人物,无名而成有名。就全国范围而言,他们只是社会主义大海中的一条条江河。文章的作者,原来也是无名的,他们的文章,一登龙门也成为有名的了。
我的文章快完篇的时候,忽然想起有名的两个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同志这热情的夸奖,其中也带着勖勉的深意。我读了这本书稿,总体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感情的共鸣,“见贤思齐焉”。
(《“金马”人物选萃》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每本定价3.30元,加邮费0.33元。需购者请将款寄人民日报文艺部,写清购者地址、邮编。)


第8版(副刊)
专栏:

  也谈“称呼”
  孟尚智
读了《人民日报》1990年10月30日《同志颂》和11月20日《“小姐”辨》两篇文章,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就“称呼”问题,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称呼,也叫称谓,它属于道德范畴。在古代,我国就非常讲究当面招呼用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礼貌待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现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包含了新的道德观念,也包含了共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道德准则,是已往各个时代的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在批判继承历史上的道德遗产时,既要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两者是统一的。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要互相接触,这就发生了相互称谓的问题。称呼是否互相尊重,是否符合相互身份,这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地说称呼有其特定范围,如亲属的称谓按其血缘关系;教育界按师生关系,在旧社会称老师、知识分子为先生;工业、戏曲、武术界按师徒关系,对传授技艺或尊称擅长某种技能的人为师傅等等。
至于同志的称呼,起初一般泛指革命党人内部的互称,有其政治内涵。记得孙中山先生有一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过去,在我们共产党内或革命队伍中互称同志,对非党人士称先生或职衔。随着革命事业的日益发展,同志的称呼也逐渐扩大延伸到社会的公共场所。在解放初期,国家工作人员下乡见了年老的男子亲切地尊称老大爷,见了年老的妇女称老大娘,对同龄人叫老乡,而群众亲切地叫他们为同志。有些地方沿用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一般地说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不同身份和职业,称职衔或“阁下”、“先生”、“夫人”、“小姐”、“朋友”等。在国内,称呼上还是按职业、年龄为好。如到机关联系工作,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还称老张、小王等。在医院称医生或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对有名望的老者在老字前面冠之以姓,如郭老、董老等。总之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文明礼貌为原则。
当然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不要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老板”、“掌柜的”、“财主”、“财东”、“公子”等。有的人对此称呼还沾沾自喜,引以为荣。对“小姐”应区别情况加以运用,不要形成“小姐热”。二是不礼貌的称呼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至于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中则另当别论。三是小青年称呼别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容易使人有“团伙”之嫌。自称也应注意分寸,如“给爷办点事”,就太不礼貌了。
李荒同志的文章精神实质是对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同志式关系,“同志”的称呼,是和我们的革命传统、我们社会的崭新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称呼这个似小实大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封建的和其它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

  工厂和我
  王明理
矗立的烟囱到壮年了
岁月依然漫长
冒出的烟不再有煤的颗粒
天空变成蓝色
春雨过后
总能看见炉水映出的彩虹
却淋不湿画满齿轮的图纸
咬合起来推走老牛身后的犁耙
父辈的汗水滴落在童年的记忆
滋润经过浓烟烘烤的胸膛
一种萌动注定是火焰的希望
从机床的轰鸣中寻求燃烧
捧起一把松软的泥土
田野默默等待山外的溪流
播种以前曾接受鲜红的毕业证书
那时有许多目光充满渴望
巨大的印象没了
解放牌胶鞋神奇地高过云端
太阳常常等不及月亮下落
就探出地平线检查我的安全带
血一样的高粱迎风晃动
抚摸工友和我不安分的心灵
手把着手肩并着肩耕耘
抽廉价烟凝结起锰钢般的友谊
加冠仪式与大碗白酒共享
涌动的激情融化在婚礼之中
锻压机锤打出一个娇媚的新娘
吹灭花烛我便梦见生根、发芽…… 
成熟的庄稼不再需要化肥
奔驰的列车并没有停止繁忙
因为收获的季节刚刚开始
心中庄严的矿石源源不断
看着学步的孩子走进幼儿园
在没有黑色诱惑的环境成长
我总想欢呼
时代永恒生命永恒我们的热血永恒
    (作者单位:唐山供电局)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

  十月的城市
  韩青
十月,城市也变得成熟
心灵之窗敞开了
当前天的迷惘
和昨天的惶惑
都从幽深的陋巷中散尽
天宇不再阴郁灰暗
舒展了心底无边的蔚蓝
城市便高举起了
广厦之笔抒发欢愉的情愫
既然已删除了赘句
就应该是一篇精美的华章
是的,我们的城市
不能让尘埃与噪音肆虐
人海花潮自有美的律动
思想不再踽踽独行
紧迫感与加速度插上了
扶摇直上的双翼
城市因此而气宇轩昂
于是有了立交桥和高速公路
连同未来和畅想
十月,在东方的地平线
万道金波翻涌世纪的大潮
城市如一艘拨浪的航船
沿改革开放的航道远航
我们别无选择
只有与太阳一起
与时间和泱泱海天一起
就会迎接十月的馈赠
金色的果实
甜蜜而多浆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文联)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咱们工人有力量”报告文学征文颁奖
十二月一日,中国机电报在京举行“咱们工人有力量”报告文学征文发奖会,贺敬之同志到会并讲了话。他强调,今后文艺战线要加强同工业部门的联系,创作出更多反映改革开放时代工人阶级精神面貌的作品。  (李进武)
《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出版
《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第一卷)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由一批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专家、教授和编辑记者组织撰写的传记性人物志。作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采访,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朝鲜战场的壮丽画面。本卷收录的人物,是抗美援朝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荣立战功或获得光荣称号的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政治工作者和后勤工作者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杰出的志愿军军政领导人物彭德怀、邓华、韩先楚、解方、杜平、杨得志等,英雄人物有邱少云、杨根思、杨育才等,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共四十一人,均附有本人照片。
 (启文)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九寿图 (中国画)
  姚有济


第8版(副刊)
专栏:

  鹍鹏展翅(中国画·局部)庞希泉


返回顶部